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1,002.24KB ,
资源ID:13836580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8365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南充市地质地貌.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南充市地质地貌.docx

1、南充市地质地貌 (华蓥山)自然地理综合报告一,南充市概况地理位置 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介于北纬30353151,东经1052710628之间。南北跨度165公里,东西跨度143公里。东邻达州,南连广安,西南最大工业城市重庆,西与遂宁、绵阳接壤,北与广元、巴中交界,居于“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特殊地理位置。 南充地区位置十分重要,居于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特殊地理位置,是四川内陆的交通、通讯枢纽,川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国家三峡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四位一体的交通网。公路1996年通车里程46

2、20公里,通公路乡镇达100%,通公路村达80%。达成铁路横穿境内。民用机场天天通航。嘉陵江北上广元可通航100吨级驳船、160马力机动船,南下重庆可通航300吨级驳船、300马力机动船。,冬至温润。生物资源丰富,盛产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尤以蚕茧、柑桔、生猪等驰名全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四大蚕桑生产基地和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面积人口 幅员面积1249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0余平方公里;南充市总人口730万(居全省第二位),人口密度564人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近60万。 南充市辖顺庆、高坪、嘉陵三个区和西充、南部、蓬安、营山、仪陇五个县以及阆中市,487个乡镇,5746个村,48029个社。

3、南充市人民政府驻顺庆区。自然气候 南充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川盆地底部共同的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暖、春早、夏长、秋雨、云雾多,霜雪少。春季大约8085天,夏季则长达115125天,秋季短至6575天,冬季为85110天,全年有霜期甚短,一般在60天左右。春季花明,夏日风清,秋熟香溢,冬至温润,空气湿度大,阴天多。年全市各地平均气温差别不大。均温16-18(摄氏温度计),常年1-2月最冷,均温1-4摄氏度,南充以南地区冰雪少见,以北地区极端最低温-3-5摄氏度,山区有短暂积雪。3月开春,气温回升,夏季长达四个月以上。盛夏7-8月,均温26-28摄氏度,酷热高达40摄氏度,

4、9月立秋之后,气温急降,日温变化8-9摄氏度。10-12月,每日有半天是大雾天气。冬季气候温和,最冷为一月份,多年月均气温不低于4C,个别年份的极端低温低于零下2C;最热为七八月份,多年月均气温27C以上,个别年份的极端高温在40C以上。受四川盆地地形影响,南充多秋雨天气,云量大、日照少,加之冬季多雾,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仅12001500小时,日照率为27%35%,是全省日照较少的地区。从三月份起,日照数不断增多,盛夏日照时数达190 230小时,日照率为48%57%。 南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降雨量1100-1500毫米,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约9801150毫米,大致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其中元月至九

5、月降雨和地表径流占全年径流总量的60%。受季风影响,夏季降雨较多,约占全年的45%,冬季较少,约占5%,春季稍多,约占25%,秋季与春季大致相当,约占25%。地形地貌 南充市地形以浅丘为主,全市地势可分为北部低山区和南部丘陵区两大地貌单元。地貌由北向南缓倾,海拔高度256889米。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浅丘带坝、中丘中谷、高丘低山类型地貌各占三分之一。 北部低山区大致范围是阆中市的北部、南部县的西北部、仪陇县大部分、营山县境、仪陇河以东区域和蓬安县的北部。海拔一般为500800米。北部低山区以嘉陵江为界,江西为剑门山支脉,江东属大巴山余脉。东西两部分的地貌差异较大。川中丘陵区,紫红色砂,泥岩相间

6、,岩层近于水平,构成低矮的圆形和方形台阶状丘陵。丘顶海拔400-500m,相对高差50-100米。仪陇北部地区由红色砂,泥岩相间构成台阶状孤包山,山脉无一定走向。 嘉陵江流经本区丘陵地时,河谷开阔,阶地发育。河流切割山地时,形成峡谷。如 嘉陵江下游素有小山峡著称的沥鼻峡,温圹峡,观音峡。资源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历史悠久,除山区偶见零星荒坡外,大部分地方为耕地。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粮食品种丰富多样,以水稻、小麦为主。次为玉米、豆类、禽类,是我省重要粮食产区之一。经济作物有油菜籽、花生、蚕桑、水果、茶叶、等。 境内重点资源有土地、动植物、水、天然气、石油和盐卤等。 史学界早有定论,没有三国志就

7、没有三国文化,更没有三国人物,三国文化源头。二,地层除泥盆系,第三系外,从寒武系至第四系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古生界分布局限。其中,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在华蓥山复式背斜部出露。二叠系在华蓥山中段,南段出露齐全。中生界广布川东地区。侏罗系分布广泛,白垩系仅出露于仪陇北半部。新生界第四界主要沿长江、嘉陵江、涪江等主要河谷断续分布,面积狭小。南充地层划分及组段特征:三叠系。自下而上分为三个统四个组:下统飞仙观组,嘉陵江组;中统雷口坡组;上统须家河组。下统嘉陵江组,为一套浅海碳酸盐沉积,仅局部地区有泥岩,为区内的主要含盐层位。据岩性岩相特征分为四段:一段、二段、三段、四段。一、三段为碳岩,二、四段为白云

8、岩。厚483644米。岩性岩相稳定。一段:灰色、青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含牙形石等。厚195289米。以下为伏紫红色泥,页岩结束,大套石灰岩为界。灰岩层理发育,呈层清晰、层面平直,单层厚10厘米左右常见斑纹状、条纹状、层理状,缝合线发育,偶见角砾状构造。二段:灰色,浅灰色至厚层状白云岩,夹泥质白云岩、灰色烟溶角砾岩、灰岩。下部夹一数米厚较稳定的紫色、灰绿色页岩。含菊石等。厚71108米。以白云岩为底,与一段界限清楚。白云岩表面具刀砍状溶蚀沟。灰岩局部含泥质重,具花斑状、条带状构造。岩溶角砾岩以白云角砾岩为主,次为灰岩,粒径550厘米,呈菱角状,杂乱堆积。三段:灰色、黄

9、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夹含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中上部,含硅质,时见燧石呈结核状、薄层状、扁豆体。含瓣緦、菊石等。厚103205米。岩石具花斑状、条带状构造,时夹数十厘米至1米厚的假鲕状条带或薄层灰岩。顶界下约3040米处,一层含燧石结核或硅质条带灰岩(厚至15米),为该段一辅助标志层。四段:褐灰色、黄灰色、灰色厚至块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与岩溶角砾岩呈不等厚互层。中上部夹数至20余米石灰岩。厚34152米。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层理不十分发育,单层厚数十厘米至1米,层理平直,风化面具刀砍状溶蚀沟。鲕状灰岩、表面针孔状构造。岩溶角砾岩似由菱角状、次菱角状白云质灰岩和石灰岩杂乱堆积而成。经钻孔

10、证实,该角砾岩为膏盐层。 嘉陵江组产多种矿产。二,四段普遍产石膏,地表为膏溶角砾岩,地下3040米即见原生矿体。地伏四段含盐岩十余层,总厚数十米。 侏罗系。侏罗系是四川“红色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一套较为单一的紫红色砂岩,泥岩为主的河湖相沉积,各组段岩性独具一格,顶底界线分明,层次清楚,纵横向变化较小。底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连续沉积,局部呈不明显的整合接触。该系也为重要含矿层系,主要有下部的煤,铁,粘土,硅石及中部彭润土等。在川东区分布最广,南充主要属侏罗系。自下而上分为下统珍珠冲组,下中统自流井组,中统新田沟组,下沙溪庙组,上沙溪庙组,上统遂宁组,蓬莱镇组。新田沟组,下沙溪庙组,上沙溪庙组

11、广泛出露于南充。上统遂宁组,蓬莱镇组在南充北部,仪陇地区常见。新田沟组。据岩性岩相特征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岩性段:一段(下杂色段):紫红色夹黄绿色,灰绿色泥岩及石英粉砂岩。厚852米。泥岩呈层性差,普遍含粉砂质及钙质,且分布不均呈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结核体。粉砂岩夹层多为中厚层状,单层产出者较多层面较平直,普遍含泥质较重。底部一般为黄色,黄褐色含岩屑细粒石英砂岩,底常见以灰岩砾石为主的砾岩透镜体,或含灰岩砾石的砾状砂岩。二段(黑色段):深灰色页岩夹石英粉砂岩,细砂岩,偶夹介壳灰岩透镜体。区域上厚度变化较大,由南而北,物质变粗,厚度增大,砂岩中长石,岩屑含量亦随之大量增加。三段(绿色段)黄绿色砂质泥

12、岩夹同色粉砂岩,长石细砂岩,厚794米。由南向北岩石色调更为深暗,含化石亦丰富。四段(上杂色段):黄绿色为主,夹紫红色泥岩及粉砂岩,细砂岩。厚0159米。泥岩中普遍含粉砂质,自西南向东北含砂越重。下沙溪庙组。为一强氧化环境下的河湖相碎屑岩沉积,以紫红色,暗紫红色泥岩为主,夹同色粉砂岩,灰紫色,黄褐色岩屑长石砂岩。岩石种类单调,岩性岩相与厚度均较稳定。泥岩一般含砂质及黄绿色钙质结核或条状。岩石色调以暗紫红色为主,但常见黄绿色条带,及不规则的花斑,纵向上自下而上,区域上由北向南有递减趋势。砂岩一般呈大扁豆体,凸镜体,夹层厚25米,层面呈波状。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亦夹长石石英砂岩。

13、下沙溪庙组以区域性标志层关口砂岩底为界。该砂岩以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为特征,厚047米,一般厚10米左右。多呈黄色,黄褐色,巨厚层状,一般为细粒,局部为中粗粒结构,多呈链状透镜体,扁豆体延伸。底部常见泥砾,局部含石英砾石,具巨大斜交层理,与下伏层界面不平。上沙溪庙组。由多个砂岩泥岩不等厚正向沉积韵律层组成,厚9362169米。底以叶肢介页岩层顶为界。泥岩呈紫红色,暗紫红色,层理性差,以富含粉砂质,钙质为特征,尤以上部含钙质结核普遍,局部岩层富集,呈砾状灰岩。砂岩具有黄灰,灰紫,灰色,青灰色等多种色调。下部多为黄灰色,青灰色;中部多为灰色;上部以灰紫色为主。多为大小不等的巨大长透镜体,一般

14、夹层厚20米以下,最厚达60余米,单层10厘米至1米最厚达23米。常见大型斜层理和交错层理构造,层面不平。每层砂岩底与下伏泥岩常见冲刷现象,或见泥砾,灰质泥岩透镜体。遂宁组。以颜色鲜艳而单调的泥岩为主。该组为一套砖红色,紫红色,鲜紫红色泥岩,偶夹粉砂岩,上部夹透镜状细砂石。泥岩呈层性差,风化后具鳞片状,层理不清。普遍含钙质,分布较均匀,亦见形状奇异大小不等的钙质结核顺层分布,或含栗状灰岩颗粒。含砂质分布不均,顺层呈条带富集,或虫柱状垂直层理分布。岩石层常见虫迹,对称波痕,干裂纹等构造。砂岩为紫色,浅灰色粉砂质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出现于该组中上部。粉砂岩多系泥岩的局部砂质富集而成,横向稳定性极

15、差,一般厚1030厘米。砂岩,粉砂岩之底常见微细交错层理构造,或含扁平状泥砾顺层局部富集,并与下伏泥岩呈冲刷接触。纵向上大致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下段为单一的泥岩夹粉砂质泥岩;下段为泥岩偶夹粉砂岩,细砂岩。一般下段厚,上段薄。该组以一层砖红色,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或长石砂岩为底。砂岩与下伏的上沙溪庙组中的砂岩无多大区别,底与下伏泥岩的界面波状不平,具冲刷现象,横向上厚度变化大,局部地方可见尖灭。 三,地质构造川东部主要位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褶带内。跨川中褶带和川东褶带西北小部分属川西褶带,东北部位于弧形构造大巴山外弧褶带内。南充市正位于川东北。1,华蓥山纵贯川东南部,是川中邱陵和川东低山区的自然界

16、线,亦是川中褶带的分区界线。华蓥山大断裂具有深远和漫长的地质发展史。据航磁资料四川盆地川中地区的基底显示为宽缓的正异常,为具磁性的深变质基性岩浆杂岩体组成;川东南地区的基底显示为平静磁场背景的无磁性岩石组成,且少岩浆活动。两类迥然不同的岩性分界与华蓥山大断裂位置大致相当,表明华蓥山大断裂具有深断裂的性质。又据各类地表资料统计,它在震旦纪以后的地史中任有强弱不同的继承性活动,同时也控制其东西两侧的地史演化,构造生成和发展。华蓥山复式背斜是四川盆地内寒武系至二叠系出露的唯一地区。2,川东褶带走向北东北北东,由一系列近似于平行的狭长不对称梳状,箱状高背斜组成。背斜成山较狭窄,向斜成谷较开阔,具隔挡式

17、构造之特点。背斜轴部一般较平缓,翼部陡峻,且轴面往往反复扭转,轴线由北向南,有从北东向逐渐变为近南北向的趋势。与褶皱相伴的断裂主要发育在背斜轴部,或倒转翼,但又集中出现在构造高点附近。多与褶皱轴走向相近,性质以逆断层为主。3,在地史上华蓥山断裂以东是相对的坳陷带,地腹只缺失泥盆系及志留系,石炭系各一部分,沉积盖层总厚达10000米左右。这种相对隆起与坳陷持续到中生代末期。表明各自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稳定的继承性。4,从寒武系到白垩系,各时代地层均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据四川盆地及边缘地质背景,华蓥山大断裂以东构造孕育于燕山期,成生于喜山期,大断裂以西构造成生于喜山期。5,根据区内构造形态特征,展布

18、方向,力学性质,生成联系等,构造体系可分为新华夏系,经向构造体系(川黔南北向构造带),旋钮构造(仪陇巴中蓬花状构造,龙女式半环状构造),射洪区域性东南向构造带,构造弧形(大巴山外弧褶带)。(一)构造体系划分及构造形迹描述区域性东西构造带营山,新政坝一线以南属于南充射洪区域性东西构造带东段。该带由于受北侧仪陇巴中蓬花状构造,南受龙女式半环状构造影响各褶皱呈近似东西向蛇状弯曲。地表以延伸较长的宽缓褶皱和断裂罕见为特征。断层以正断层为主,长12公里,断距823米。卷入地层主要是中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及遂宁组。构造高点多位于东端。南充背斜。区内展布在南充东关,二龙桥,井兴一带,向向西延入三台幅,东端消失

19、在长乐明月桥附近。轴向从东向西变化为:南充长乐明月桥至东观为北80西,东观至鱼龙场附近为北55西,往西渐转为近东西。区内轴长38公里。卷入地层主要为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仅在翼部外围及西端出露遂宁组。背斜宽缓,两翼基本对称。高点位于东观北25西约2公里,石仙娘之南600米。以当地会龙场砂岩(上沙溪庙组顶)为标准层,闭合差647米,闭合面积74平方公里,长轴175公里,短轴46公里。高点形态规则,呈长椭圆状。大成背斜。西起龙坛庙附近,轴向正东,经大成后渐转为北65西,到金安沟后复转为近东西,倾没在蓬安罗家沟以北,长轴18公里,短轴10公里,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卷入地层主要是上沙溪庙组,两翼外围出露遂

20、宁组。背斜非常平缓,倾角1上下。高点位于平乡北西,以当地会龙场砂岩为标准层,闭合差14米,闭合面积32平方公里。南充灯台场一带灯台场鼻状背斜。轴向近东西。南充凤义场至罗家沟凤义场向斜。轴线在罗家场以东为40东,以西为65西,向南凸弧形,长16公里,两翼不对称。卷入地层遂宁组。南充西山西山向斜。轴向在万家乡以东呈北82西,以西渐转为北56西,长44公里,两翼不对称。卷入地层遂宁组,翼部为上沙溪庙组,遂宁组。南充一立场一带一立场向斜。轴向东西,区内长约6公里,背斜平缓对称,轴部为上沙溪庙组。南充曲水场一带曲水向斜。轴向从西到东,曲北30东北10东,呈微向南凸弧形,长12公里,两翼对称。卷入地层遂宁

21、组。南充蓬安保田山一带保田山向斜。轴向近东西,长13公里。卷入地层遂宁组,蓬莱镇组下段。新华夏构造体系主要集中分布在华蓥山断裂以东川东褶带主体部位位于华蓥山地区,构造线走向为北2530东,该体系南段由于受南北向构造的归并,构造线呈北北东至南北向,呈舒缓波状弯曲。北段即黄金口背斜,构造线呈北6070东,可能是因为受到北西向弧形构造的制约而偏东。由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不对称褶皱组成一般为南东翼陡,北西翼缓,轴而有扭曲。背斜成山较紧密,为长条梳妆或箱状;向斜成谷较开阔,组成隔挡式构造。背斜与山向同向,山势较雄伟,与华蓥山断裂以西的宽缓穹窿,低丘背斜迥然不同。背斜枢纽起伏多高点,背斜之间和高点之间右列为

22、主,从东西向宏观分析,背斜向似乎具有横列的展布特征。断裂发育在背斜轴部及靠轴翼部,多为压性,少数为压扭性。与之配套的扭断裂,北西向组作逆时针扭动。张断裂不发育,張节理较发育。向斜内除华蓥山个别地区外,一般未发现断层。在华蓥山断层南端,发育有与之平行的冲断层,冲断层呈入字型构造。华蓥山复式背斜。西为华蓥山大断裂,与合川向斜左邻;东界为绿水洞背斜和碑石崖背斜,与邻水向斜右邻。是新华夏系的主体构造。复式背斜以宝顶背斜和绿水洞,碑石崖为主体,以及其间的众多次一级背,向斜组成,向斜多位于华蓥山高处的低凹槽谷。断裂常发育在背斜北西翼或近轴部,背斜西侧断而向南东倾,东侧断而向北西倾,皆为与褶皱方向一致的冲断

23、层。复式背斜北段较简单,中南段较复杂。褶皱主要呈右列展布,部分呈左列。卷入地层为寒武系至侏罗系,是川东部出露地层最完美的地段。宝顶背斜为华蓥山复式背斜之主轴背斜。华蓥山高点北起天池南至江北大安一带,轴向北2530东,长约35公里。轴部地层由南向北,从寒武系至志留系依次渐新。南东翼地层较老,由志留系至二叠系组成,地层出露完整;北西翼较新,主要为三叠系,侏罗系,断层破坏,常见岩层倒转。华蓥山大断裂是川中褶带与川东褶带的分界线,呈北东走向,具有生成早,延续活动时间长的特点,是形成华夏系和新华夏系的重要边界条件。北起大巴山以南,南止宜宾以远。地表披露部分实际为一断裂带。主要有华蓥山断层,次要有枝子园断

24、层组,河坝断层,水田坝断层。华蓥山断层位于断裂带最东,长约73公里。断层走向在觉庵以北为北20东,以南为北40东,南端为北2030东,显明显得舒缓波状。断面倾向南东,唯南端大岩湾以南倾向北西。倾角各处不等。断距在觉庵稍南最大,上寒武统推覆于飞仙关组之上,地貌上形成高崖,断距达2000米。断层北端在天池以西发生分叉并逐渐淹没,航译认为有南北向断层及东西向断层分别与之斜交和直交,关系不清。南端大岩湾以北断层发育于文星场构造西翼,破坏了洞子崖背斜之东一向斜,断层带分支在复合;大岩湾以南,与倾向转折点处切穿了背斜轴,致使断层发生于背斜东翼。南端喻家槽以西,上二叠统龙潭组岩层发生牵引,倒转,飞仙关组灰岩

25、中方解石脉发育。风子崖以北,上盘为奥陶系到二叠系,下盘只要为三叠系;风子崖向南至禹王庙,上盘为寒武系,下盘为奥陶系,志留系;禹王庙至瓦厂坪,下二叠统仰冲在龙潭组和嘉陵江组之上,最后断于嘉陵江组内部;摩天坡以南上盘为龙潭组,下盘为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断层南消失为长兴组盖在飞仙关组之上。沿华蓥山断裂带可见如下一些构造迹象:岩层倒转带。由长兴组到嘉陵江组岩层组成长20余公里。越靠东越剧,倒转后岩层倾角7080,在三汇坝一带倒转为3555.倒转带内,岩层陡带,绕曲,扭曲等现象屡见,压性特征显著。对褶皱之破坏。断裂带使宝顶背斜大水井高点之轴部和北西翼,水田坝向斜南西段破坏殆尽。小型扭曲面。与华蓥山断裂配

26、套的扭裂面不多见。断裂南段大岩湾以北,发育有北西向扭断裂,使南西盘的主断层和地层相对北东盘向南东方向移动。在木老洞飞仙关组灰岩中发育有棋盘格式构造,由两组扭裂面组成,走向分别为北35西及北45东;北40西及北65东。应是大断裂之伴生成分。从地史上分析,华蓥山大断裂还具有以下特点:两侧磁场特征不同,西侧为具磁性的正异常,基底为中酸性杂岩;东侧为弱磁性的平静磁场,基底为浅变质岩系。两类岩相的巨大差异,表明断裂在晋宁期业已生成。两侧的岩相建造,沉积厚度,构造形态有差异。加里东期西侧是上升区,沉积较薄,受侵蚀剧烈,无泥盆,石炭系沉积;东侧基本上为连续沉积。二叠系沿断裂带有玄武岩喷发,在华蓥山区厚20至

27、70米,断续零星分布。印之期总的是东升西降,东侧为泸州开江古隆起。晚三叠世西侧为湖泊及浅湖沼泽相,东侧为湖滨三角洲相。白垩纪东侧无沉积,西侧也是逐渐向北西龙门山前收敛沉积。喜山期,东侧表现为强烈的挤压,形成高丘长条状的梳状或箱状背斜,断层较发育;西侧为宽缓的低丘短轴背斜或穹窿,断裂罕见。地貌形态的差异。东侧为长条山脉,深切河曲发育,山势较雄伟;西侧为红色低丘,蛇曲较发育。东侧上升幅度大于西侧挽近构造运动仍持续保持这种特点。西山背斜。北起铜梁旧县于静光寺以南,为后坝高点之北部。轴向北25东,北端渐转至北60东,长约22公里。轴部最老地层为嘉陵江组,倾伏端为上沙溪庙组。静光寺以南,西翼陡,倾角60

28、80,东翼缓,倾角2535;桐梓园以北,即背斜北倾伏端,东翼陡,倾角2045,西翼缓,倾角1520。在白杨寺至静光寺之间,于须家河组中出现一至三个次级小褶皱,致使主背斜轴线不明显。静光寺逆断层。走向北65东,南端转为北40东,倾向南东,倾角多为60左右,局部为24,地覆倾角增大至85。长约9公里。断层南段破坏了背斜轴,桐梓园以北轴部才于断层下盘出现。静光寺一带断层上盘成明显的断层崖,断层上盘须家河组至自流井组向北东方向斜冲,分别依次盖在下盘自流组珍珠冲断至新田沟组之上,断层为压扭性。断层中段上盘见一分支小正断层,倾向南东与主断裂约呈20斜交,可能为一入字型构造,指示该盘运动方向。旋钮构造体系仪

29、陇巴中莲花状构造。主要分布在巴中,仪陇,平昌,营山四县。一瓦子场穹窿为中心,直径100公里,四周环布了55个宽缓弧形褶曲,大致可分为四束褶皱群,因貌似莲花而得名。内环由宽缓的穹窿和鼻状背斜组成,两翼大致对称,鼻状背斜均向北西倾没。瓦子场,元沱一带磁力高达250伽玛,一般认为是基盘岩层隆起的象征,可作砥柱看待。外环由短轴背斜和少数穹窿组成,褶皱度较高,不对称背斜的内翼较外翼陡,倾角29,个别背斜(如南阳,营山)1028。各背斜地覆曲线多向环心瓦子场方向偏移。断裂罕见,小断层及次级褶皱多发生在背斜陡翼,而且局限在外环营山,南阳二背斜。第四束褶皱群位于构造西南部,仪陇营山之间,包括12个褶曲(124

30、135),轴向北西,规模较大,可能与北西向营山基底断裂有关。略向南东收敛。四群弧形褶皱的展布特点,显示了环绕砥柱,外旋作顺时针,内旋作逆时针的扭曲。西与中台山半环状构造组成连环式旋钮构造。仪陇背斜。仪陇凤义场与观音场之间。轴向北3040西,长30公里。高点位于仪陇县城275方向平距约1.5公里之三堆石附近,轴部为蓬莱镇组下段,两翼为该组下段和苍溪组。南西翼缓。长轴5公里,短轴4.5公里,呈椭圆形。地腹构造较复杂。地腹有两个高点,北高点位于仪陇县城310方向平距约4公里的铜锣沟附近,相对地面高点向北西偏移;南高点位于东观场45方向平距2公里。整个构造短轴变短,为一个条带状的纺锤形。北高点幅度大概

31、是南高点幅度的两倍,中间凹,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马鞍形。由深层至浅层圈闭面积增大。营山背斜。位于营山八庙场,蓬安徐家场,诸家场一带,长63公里。徐家场以东轴向北75西,以西渐转为北25西。组成地层上沙溪庙组,翼部外围有遂宁组。北东翼陡,倾角89,个别达15,南西翼缓,倾角45。共三个高点(回龙场高点,小桥,静边寺高点)。水口场背斜。位于营山老林,新场一带。长54公里。轴线呈北西向舒缓波状,由遂宁组和蓬莱镇组下段组成。 仪陇巴中莲花状构造部分褶皱:(二)构造体系的复合关系川东构造体系的复合关系,包括交接,包容,归并三种类型。归并现象在旋扭构造中值得注意。总观莲花状构造组成形迹之展布方向,不外乎北西向

32、和北东向,或为上述两种方向之组合。北西向展布在仪陇,营山一带,营山背斜上的高点呈左列排列,且在地腹有隐伏断裂存在,可能是外弧褶带之南界。北东向在平昌以东,与新华夏系走向一致,为北北东走向。可见,莲花状构造第一束褶皱群(北东向构造),第四束褶皱群(北西向构造),归并了新华夏系与外弧褶带,并加之改造组合之。构造体系由老到新生成顺序为:区域性东西向构造带,新华夏系,川黔南北向构造带,外弧褶带,旋钮构造。前三类构造体系成生于喜山早期,后二类构造体系成生于喜山晚期。当然,个体系由于有一定成生发展过程,它们的成生时期先后并不能截然划分,各体系的成生时期,发生部分重叠是完全可能的。(三)构造运动据航磁资料,川东部基盘呈北东向展布,分为川东南坳陷,川中隆起和川西坳陷,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