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0 ,大小:890KB ,
资源ID:13877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87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十二章-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为本站会员(聆听****声音)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十二章-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1、因古黄河在江苏北部入海时,携运大量泥沙而来,使水色呈黄褐色,从而得名。黄海北界辽宁,西傍山东、江苏,东邻朝鲜、韩国,西北边经渤海海峡与渤海沟通,南面以长江口北岸的启东嘴至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与东海相接,东南面至济州海峡习惯上又常将黄海分为南、北二部分,其间以山东半岛的成山角(成山头)至朝鲜半岛的长山(串)一线为界。北黄海的形状近似为一椭圆形,南黄海则可大致视为六边形。北黄海东北部有西朝鲜湾,南黄海西侧有胶州湾和海州湾,东岸较重要的海湾有江华湾等。黄海的面积比渤海大得多,仅北黄海就有7.13104km2,已可与渤海相比拟;南黄海的面积更大,为30.9104km2,比渤海大3倍多。北黄海平均水深38

2、m,南黄海平均水深46m,整个黄海总平均水深44m。最深处140m,位于济州岛北侧。黄海海岸类型复杂。沿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多为基岩沙砾质海岸或港湾式沙质海岸。苏北沿岸至长江口以北以及鸭绿江口附近,则为粉砂淤泥质海岸。三、东海东海位于中国岸线中部的东方,是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东海西有广阔的大陆架,东有深海槽,故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东海西邻上海市和浙江、福建二省,北界是启东嘴至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东北部经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通,分界线一般取为济州岛东端五岛列岛长崎半岛野母崎角的连线。东面以九州岛、琉球群岛和台湾岛连线为界,与太平洋相邻接。南界至台湾海峡的南端。台湾海峡的北界

3、是福建省海潭岛至台湾省富贵角的连线,宽约172km。南界宽约370km,其东端止于台湾省南端的猫鼻头,西端起于闽粤两省交界线,亦有谓起自南澳岛或东山岛。海峡南北长约333km,面积约7.7104km2。东海的总面积为77104km2,相当于黄海的2倍,渤海的10倍。平均水深为370m,最深可达2719m,位于台湾省东北方的冲绳海槽中。东海的西岸,即中国的闽、浙和台湾沿岸,岸线曲折,港口和海湾众多,其中最大的海湾是杭州湾。海岸类型北部多为侵蚀海岸,但在杭州湾以南至闽江口以北,也间有港湾淤泥质海岸,这是因沿岸水流搬移的细颗粒泥沙,堆积于隐蔽的海湾而形成的。南部在27N以南,则有红树林海岸,属于生物

4、海岸的一种;台湾东岸则属于典型的断层海岸,陡崖逼临深海,峭壁高达数百米。东海东岸九州至琉球、台湾一线,有众多的海峡、水道,与太平洋沟通,其中最重要的是苏澳-与那国水道、宫古岛-冲绳岛水道以及吐噶喇海峡和大隅海峡。四、南海南海位于中国大陆南方,纵跨热带与亚热带,而以热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要特征。也是中国海疆国界伸展最南之处。虽然有人将其称为亚澳陆间海,但从洲际和大洋区划上看,它仍属于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原因在于,南海的东边界经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等众多的海峡和水道与太平洋相沟通。其南界是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即并不紧接澳洲,而是经卡里马塔海峡及加斯帕海峡与爪哇海相邻。南海西南面经马六甲海峡与印度

5、洋相通,东南经民都洛海峡、巴拉巴克海峡与苏禄海相接,西邻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北靠中国的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东邻菲律宾群岛。海域非常广阔,总面积达35105km2,几乎为渤、黄、东海面积总和的3倍。南海有许多大海湾,其中最大的是泰国湾(曾名暹罗湾),面积约25104km2,位于中南半岛与马来半岛之间,湾口以金瓯角至哥打巴鲁一线为界。其次是北部湾,面积12.7104km2,北临广东、广西,西接越南,其东界是雷州半岛南端的灯楼角至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角一线,南界为海南岛西南的莺歌海与越南永灵附近来角的连线。其它较重要的海湾有广州湾,苏比克湾和金兰湾等。南海的平均水深为1212m,最深在马尼拉海沟南端

6、,可达5377m。南海岸线绵长,曲折多变,形态类型更为复杂,但以各种形式的生物海岸占优势,如众多的红树林海岸和各种形式的珊瑚礁海岸。珠江口附近属于三角洲海岸,但以多汊道多岛屿为特色。12.1.2海底地形、沉积与构造在四个海区中,渤海深度最浅,小于30m的海域近7.2104km2,因而海底地势最为平坦,地形也较单调。若再细分,可分5部分:渤海海峡 因有庙岛群岛散布其中,将海峡分为8个主要水道。其中以最北面的老铁山水道最宽(44.5km)、最深(水深5065m,最深处83m),是黄海水进入渤海的主要通道。由于束水流急,海底冲刷成“”形深槽。潮流流出老铁山水道西北深槽之后,水流分散,流速减小,于是在

7、深槽末端形成六道指状的水下沙脊,通称“辽东浅滩”。其表面沉积为分选良好的细沙。辽东湾 是处于两大断裂之间的一个地堑型的拗陷,中部地势平坦,平均水深不到30m,最大水深32m。河口之外,大多有水下三角洲。由于古辽河河谷沉溺于海底,形成了一条长约180km的水下谷地。湾内沉积物以粗粉砂和细砂为主,见图12-1。渤海湾和莱州湾 是两个凹陷区,地形均平缓而单调。黄河口外有巨大的水下三角洲发育,因黄河平均每年输沙108t以上,使河口沙嘴每年平均向外延伸2.5km。渤海湾水深一般小于20m,北部深水区,可达30m;有一条因潮波作用而形成的水下谷地;沉积物以软泥(粉砂和粘土质)为主。莱州湾绝大部分水深小于1

8、0m,最深仅为18m;沉积物以粉沙质占优势;东北部有大片沙质浅滩与沿岸沙嘴。中央海盆 是一个近似三角形的海盆,北窄而南宽;水深2040m,为地堑型凹陷;盆地中心沉积物为分选良好的细沙。渤海为中、新生代沉降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纪变质岩,第四纪的沉积厚度约300500m。地壳厚度,中部为29km,向四周增加,可达3134km。中生代之后,几经沉降、断裂、海侵、沉积与上升,才形成了现代的渤海。海底地势比东海和南海平坦,但地貌形态却比渤海复杂。最突出的特征有黄海槽、潮流脊和水下阶地。黄海槽是自济州岛经南黄海,一直伸向北黄海的狭长的水下洼地,深度6080m,自南向北逐渐变浅。洼地东侧地势较陡,西侧则较平缓

9、。黄海槽对黄海的水文状况影响很大。所谓潮流脊,是在潮差大、潮流急的海域,冲刷海底沙滩而形成的与潮流平行的海底地貌形态。在北黄海,从鸭绿江口到大同江口外的海底,有大片的潮流脊呈东北西南走向。在南黄海中,更有大型潮流脊群,如以弶港为顶端向外呈辐射状分布的潮流脊群,其范围相当大,南北长约200km,东西宽约90km,有大小沙体70多个。在北纬38以南的黄海两侧,还分布着宽广的水下阶地,西侧比较完整,东侧则受到溺谷切割,在岛间或岛麓,又常出现较深的掘蚀洼地。黄海的表面沉积物属陆源碎屑物。东部海底沉积物主要来自朝鲜半岛,西部则是黄河和长江的早期输入物,中部深水区是以泥质为主的细粒沉积物,见图12-1。北

10、黄海基底主要由前寒武纪变质岩组成,南黄海具有统一的古生代褶皱基底,新生代有大规模断陷,之后又接受巨厚的沉积,第四纪沉积物厚达300500m。第四纪以来,随冰期与间冰期交替,海面有多次升降,大约距今6000年,海面才接近现今的态势。东海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而不同于渤海和黄海,但仍以浅海特征比较显著。浅海特征中,尤以大陆架宽广最为突出。东海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广阔的大陆架之一,面积可占东海的2/3。东海北部陆架比南部更宽,最大宽度可达640km,这样就使东海海底向东南方向下倾。陆架南部的台湾海峡,平均深度约80m,地形较为复杂,最深可达1400m,中有澎湖列岛和台湾浅滩,浅滩外缘水深约36m,最浅处仅

11、8.2m。东海陆架北部有一巨大的水下三角洲平原,一直延伸到黄海的海州湾。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向外,有长江古河道遗迹。东海又具有半深海特征。大陆坡在陆架东南侧外缘最陡,经短距离直下冲绳海槽。冲绳海槽呈西南-东北走向,属弧形舟状海槽。剖面为“”形,两坡陡峭,谷底较平缓,海底有火山喷发形成的海山。表面沉积自西向东形成与海岸线平行的三个带:近岸细粒沉积物带,中间粗粒沉积物带和外海细粒沉积物带。另外,在济州岛西南有一大片细粒沉积物区,大致呈椭圆形,其中心为粒径甚细的泥质。冲绳海槽底部,沉积物亦为粘土质泥,见图12-1。东海地质构造主要是三个隆起带和二个拗陷带。前者为浙闽隆起带、东海陆架边缘隆褶带和琉球岛弧

12、带;后者为东海陆架拗陷带和冲绳海槽张裂带。海槽南部地壳厚度较小,仅15km。东海陆架边缘隆褶带产生于第三纪,第四纪之后又几经变化,海面也随之有升有降;晚更新世(第四纪的早期)曾为大陆平原,而后又逐渐沉没,形成现在的陆架浅海。南海属于深海。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等形态相当齐全。海底地形的基本特点是由岸边向海盆中心的阶梯状下降,但突出特征是,南、北坡度缓而东、西坡度陡。南海的大陆架,在北部和南部均较宽较缓,且以南部为最,属于堆积型;西部和东部则属堆积-侵蚀型,陆架较狭较陡,其中又以东部最甚,吕宋岛以西宽度南海北部的大陆坡由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在不同深度的台阶上,分布着东沙、西沙和中沙三大群岛。其

13、中,中沙群岛是一个巨大的水下环礁,有一系列断断续续的暗沙和浅滩。南海南部的大陆坡较宽广,有南沙群岛和南沙海槽。南沙群岛是一个海底高原,有星罗棋布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等。西部的大陆坡也较宽阔,有明显的阶状平坦面。东部,在吕宋岛以西有北吕宋海槽和马尼拉海沟。南海的中央海盆,大致位于中沙和南沙群岛的大陆坡之间,主体是东北向伸展的深海平原,长约1600km,宽约530km。其北部较浅,平均深度3400m;南部较深,平均深4200m。深海平原上矗立着一些孤立的水下海山,是由海底火山喷发而成的火山锥。在北部大陆架上主要是珠江等带来的陆源沉积物,以泥质为主;外陆架沉积物主要为沙质。南部大陆架主要为近代粉

14、沙和粘土。中央海盆主要是颗粒极细的棕色抱球虫软泥和火山灰,近期也发现有锰结核或锰壳(图12-1)。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交汇之处,构造很复杂。一般认为,其中央海盆的洋壳,是在渐新世(第三纪的第三时期)末至中新世(第三纪的第四时期)初形成的。12.1.3径流特征流入中国近海各海区的径流量,彼此相差很悬殊。即使同一海区,在不同季节,差别也很大。注入渤海的河流,主要有黄河、海河、滦河和辽河等,年径流总量约888108m3。其中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为423108m3,一年之内有桃、伏、秋、凌四汛。水量以2月最枯,8月最丰,而710月径流量可占全年的60。黄河又以高含沙量著称于

15、世,平均年输沙量为10.06108t,其中710月输沙量占全年的80。近年来,由于上、中游干旱以及沿途拦蓄和引水,黄河入海径流量剧减,1972年内首次出现断流,1996年断流累计133天,1997年断流累计达到226天。辽河、海河的情况见表121。表12-1注入渤、黄、东、南海的主要河流的径流量和输沙量(摘自文献、)注入黄海的河流,东岸主要有鸭绿江、大同江和汉江,西岸主要是沂河、灌河、沭河及苏北灌溉总渠等。长江口虽然位于东海之内,但长江径流对南黄海的影响却很大,许多研究都认为,长江冲淡水的影响,可达济州岛附近(如图12-7a)。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入海总水量为全国诸河总量的1/3,在世界上跻

16、身于第四位,它对东海西北部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图127a)。钱塘江、闽江等注入东海的水量也相当大,年径流量都在黄河之上,见表121。中国大陆注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是珠江和韩江,中南半岛上还有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这些河流的水量都很充沛,如珠江,若论长度和流域面积,在中国只占第四位,但就径流量而言,则跃居第二位。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是注入中国近海的河流的共同特点,但是南方和北方海区也有差异,例如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差异,北方更甚于南方,变化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丰水期北方一般要比南方推迟12个月。因此,不同河流对不同海区的环流、水团、理化和生物环境以至水产养殖与渔场变动等等,其影响也就不尽相同了。

17、各大河流均携运巨量泥沙入海,这对河口、海岸、海洋沉积等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黄河口三角洲,岸线平均每年外延150420m,平均每年造陆23km2,影响之大更为突出。12.1.4气候概况中国近海北起温带,中经副热带,南至热带,气候差异很显著。尤其温带海域,四季交替非常明显;即使副热带海域,也有相应的季节变化。一、渤海和黄海冬季,在大陆高压和阿留申低压活动影响下,渤、黄海区多偏北大风,平均风速为67m/s。南黄海海面开阔,平均风速增至89m/s。伴随强偏北大风,常有冷空气或寒潮南下,风力可达24.5m/s以上,在渤海及北黄海沿岸,气温可剧降1015,间或降大雪,是冬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寒潮有时

18、能引发风暴潮,如1969年4月莱州湾增水达2.55m。春季开始季风交替,偏南风增多,至68月,盛行偏南风,平均风速为46m/s。但遇有出海气旋或台风北上时,风力也可增至10级24.528.4m/s以上,又常伴有暴雨,或者引发风暴潮,是夏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1972年的3号台风和1985年的9号台风都曾过黄海而达渤海,造成严重的风灾和潮灾。渤、黄海的大风带,位于辽东湾、渤海海峡至山东半岛成山角一带以及开阔海域的南黄海中部和南部。渤海中、西部的大风(阵风8级)日数平均每年80天左右,渤海海峡达110天,黄海中、南部也可达110气温在1月份达最低,渤海平均为-40,黄海由北至南为-28,南北温差可达

19、10。最高气温渤海出现于7月,平均为25,黄海出现于8月,为2427。平均年降水量,渤海为500600mm左右,北黄海为600750mm左右,南黄海可接近1000mm。雨季在6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的一半,甚至多达70。渤海和黄海还以多雾著称,渤海在47月,黄海在冬、春、夏三季,沿岸均多雾,尤以7月为最多。多雾区分布于渤海东部、大连至大鹿岛、成山角至青岛、鸭绿江口以及江华湾至济州岛沿岸。渤海平均每年有2024个雾日,黄海更多,又以成山角最甚,平均83天,最多的一年达96天,而在1973年7月1日29日,竟连续29天有雾。连续雾日的最长记录是青岛,1942年6月29日至8月4日,共计37天。渤海海

20、峡有时出现“海市蜃楼”,且以蓬莱居多。黄海偶亦有之,例如在青岛沿岸即数次出现。二、东海东海纵跨温带和副热带,冬季也受亚洲大陆高压影响,以偏北大风为主,平均风速可达910m/s。南部海区以东北风为主,特别是台湾海峡,风向较稳定,风速也较大。冬季寒潮南下之时,在冷锋过境之后,常出现68级偏北风,并伴有明显降温。冬、春季形成于台湾以东、以北海面的温带气旋,对东海的影响也很大,常突然出现偏北大风,对航行和捕捞作业造成危害。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平均风速仅56m/s。然而,这期间热带气旋却常常取道东海而北上。据统计,19491969年间,有154个热带气旋通过东海,约占中国近海热带气旋总数的1/4。平均而言

21、,每年还有56个台风和强台风通过东海,有的年份多达14个。以69月间最为频繁,春、秋季也间有过境者。台风过境时,可出现风速极值,如6213号台风过境,香港实测极值风速72.1m/s,1966年9月5日宫古岛观测极大风速值达85.3m/s。伴随台风,常有风暴潮,浙江、福建、台湾三省沿岸即常受灾,1956、1992、1994、1996和1997年浙江沿岸,1969、1994、1996年福建沿岸都曾因台风暴潮而造成较大损失。台风若再遇天文大潮,增水更甚,如1990年18号台风,使温州海洋站增水达2.41m,最高潮位达6.63m。1996年的8号台风,使平潭验潮站出现了千年一遇的特高高潮位。东海的大风

22、带于浙江沿岸、舟山群岛以及台湾海峡。东海西北部大风的日数为120140天,台湾海峡为100120天,琉球群岛附近仅1040天。夏季全海区气温大致为2629,南北差别不大。冬季则不然,冷气团南下之后,从海洋获得热能而变性,气温明显升高,致使海区南北气温差异多达14。正因为如此,气温年变幅北部可达20,南部则仅10左右。东海的年降水量,东、西两侧有明显的差别,西侧平均1000mm左右,东侧可达2200mm以上。台湾省东北部的基隆,年降水量可达2900mm以上,年降水日数多达214天;琉球群岛的名濑年降水量高达3032mm,比西侧的大陈岛多1倍以上。东海的降水区域随季节有明显变动。冬季在东侧的台湾东

23、北部及济州岛附近多雨,而西半部少雨;春、夏季台湾东北部的多雨区消失;5月份琉球群岛多雨,6月份江浙沿海多雨,相继进入“梅雨”期;7月以后至年底,为东海的少雨期,但强热带风暴和台风侵袭时,也会带来暴雨,如坎门于1960年9月曾记录日降水量达255mm之多。东海也常有海雾,雾期在春、夏两季,以45月最多。海区西部及济州岛附近海域为东海的多雾中心,例如嵊泗至坎门一带,年平均雾日可达5366天,台山至三沙一带可超过80天。嵊泗连续雾日曾达18天(1967年5月15日6月1日)。东海的东部和东南部则少雾,这显然与黑潮高温水流经有关,因为暖海面上的底层大气不稳定,不利于海雾的形成和维持。也正因为如此,终年

24、高温的台湾东岸,全年很少有雾。在台湾海峡中部,因风力较大,也不利于海雾的形成,如马公,年平均雾日仅3天,然而,在台湾西南部的高雄,雾又较多,年平均雾日可达34天。三、南海南海位于热带,又属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每年9月前后,东北季风到达台湾海峡,11月至翌年4月,全海区均由东北季风所控制。4月份于马六甲海峡开始出现西南季风,至6月可遍及全海区,而78月为最盛期。南海的大部分海域,东北季风以11月份为最大,多为45级,有时也达67级,大风区在南海北部、巴士海峡及南沙群岛以西海域。相对而言,西南季风风力一般较小,多在4级以下。然而在海南省西部沿岸莺歌海,全年中却以春风较大,4月份的月平均风速为5.5m

25、/s;最小在12月,仅3.4m/s。年平均大风日数,南海比渤、黄、东海都少,越南近海50天,西沙群岛附近40天左右,南沙附近40天以下。唯粤东沿岸靠近台湾海峡的区域,大风日数较多些,有的可达100天。台风是南海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每年平均有10个左右的台风和强热带风暴活动于南海海域。多时如1964年,达18个,少的如1954年,只有4个。约有半数台风来自菲律宾以东洋面,其余则为南海内所生成。生成的海域主要在10N以北,且以69月居多;1012月,生成区南移至南海中部。台风暴潮是伴随而来的灾害,从汕头到雷州半岛的广东沿海、越南北部以及菲律宾沿岸等,是台风暴潮的多发区域。据统计,19491980

26、年广东沿岸遭受的较大的台风暴潮多达90次,其中1969年3号台风、1979年8号台风和1980年7号台风,都引发了大风暴潮。1980年7月22日在徐闻登陆的7号台风,激发了中国百年罕见的特大风暴潮,南渡站潮位高达5.94m,湛江港实测增水达4.63m。1993和1996年的风暴潮灾也比较严重。南海海域气温终年很高,7月份高达28,即使在隆冬1月份,南海南部仍达26,北部通常不低于15。南海年降水量为10002000mm,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海区北部有干季和雨季之分;前者为11月至翌年3月,降水较少,可比蒸发量少600mm;后者为510月,降水量超过蒸发量800mm。海区南部其实并无真正的“干季”

27、,因为那里全年各月的降水量均超过蒸发量,尤其10月至翌年1月,真可谓名符其实的雨季,降水量比蒸发量多750mm左右。南沙群岛的年降水量可达2200mm,年降水日数多达170天。南海海雾较少,主要出现在北部湾和广东沿岸海域。海口年平均雾日最多,也只有41天,硇州岛24天,涠洲岛19天,其它海区都在15天以下,莺歌海和西沙群岛几乎全年无雾。南海的雾期为12月至翌年4月,以13月为最盛,且有从东北向西南雾期渐次提前的现象,例如汕头至汕尾在34月,硇州岛和涠洲岛为3月,而海口则提前到1月。12.2海洋水文状况 中国近海的水温、盐度、密度、水色和透明度的分布,既有显著的区域特征,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些

28、特征的形成,显然与前面介绍的自然环境有关,和后面即将介绍的水团环流状况也有内在的联系。12.2.1海面热平衡状况鉴于水温分布与海洋热平衡的重要关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等在70年代就已对中国近海的海面热平衡进行过计算,并出版了相应的图集。80年代结合海温数值预报和温跃层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和海洋研究所又计算了中国近海和边缘西北太平洋海域的热量平衡。前后计算结果虽不尽相同,但主要的区域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却是比较一致的。中国近海海面的热量收入的主要分量,是射达海面的太阳总辐射和海-气间感热的向下输送,但以前者为主,在渤海和北黄海,均占热收入的80以上,在秋季几达100。夏季在黑潮主干区,通过海-气感热交换形式向海洋传输热量,但充其量不过1,而春、秋、冬三季,几乎全部来自太阳辐射。南海亦然,因为那里终年炎热,海气温差几乎为0。海面失热的主要过程是蒸发耗热和海面有效回辐射。至于海-气间感热的向上输送,其量不多,且主要在渤、黄海区当秋、冬季水温高于气温时发生,只占失热总量的67。相比之下,蒸发耗热在秋、冬季成为失热的主要途径,海面有效回辐射则为春、夏季的主要失热分量。在黑潮主干区,不论冬夏,蒸发耗热均最为重要。正因为蒸发耗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