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4.86KB ,
资源ID:13911616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9116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验收总结汇报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验收总结汇报报告.docx

1、验收总结汇报报告芜湖市国家级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总结汇报材料(2009年5月)一、芜湖市基本情况芜湖市现辖芜湖、繁昌、南陵3个县,镜湖、弋江、鸠江、三山4个区,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3317平方公里,人口231万,其中市区面积720平方公里,人口106万。芜湖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春秋时为吴国边陲要塞鸠兹邑,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易名芜湖。南唐时经济比较繁荣,宋代冶炼走向鼎盛,明代成为印染中心,清代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和全国四大米市之一。1876年芜湖被辟为中国五大通商口岸之一,鼎盛时期出口货物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5%。近代芜湖是长江中

2、下游地区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美誉。芜湖区位交通条件优越。芜湖是华东交通枢纽城市。境内有五条铁路交汇,连接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浙赣线、陇海线,是全国重要的铁路十字结点城市。目前我们正在推进宁安城际铁路、京福、皖赣、合芜杭四条客运专线,皖赣线、淮南线、宁芜线、芜宣杭线四条铁路扩能电气化改造,加强以芜湖为枢纽的铁路站场建设。芜湖是华东公路交通中心,318、205国道穿境而过,沿江高速、合杭高速在芜湖交汇,芜溧高速正在建设中。芜湖港是长江溯江而上最后一个万吨级深水良港,是国家对外籍轮开放的港口,远洋货轮可直达46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台湾),煤码头年吞吐量达1000多万吨,

3、是中国最大的内河煤港。芜申运河正在建设中。芜湖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合肥骆岗机场均仅1小时车程。芜湖是皖江开发开放的龙头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芜湖经济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增长势头。过去10年GDP平均增幅为12.8%,近5年平均增幅为15.2%。2008年,实现GDP 750亿元,总量居安徽省第二位,比上年增长15.8%,增幅高于长三角16个主要城市;人均GDP4755美元,位列中部非省会城市第3;财政收入124亿元,增长17.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5亿元,增长41.1%。芜湖以占全省3.4%的人口、2.4%的国土面积,实现占全省8.4%的GDP、9.3%的财政收

4、入。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532008年的,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被中央列入成功开拓中国特色发展之路的全国18个典型地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中,芜湖位列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城市第10名,国内城市第8名。今年以来,我市整体经济运行态势向好,已经出现回暖迹象。1-3月份全市生产总值160.7亿元,同比增长14.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96.4亿元,增长13.5%,实现增加值88.5亿元,增长22.1%,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9亿元,增长29.1%,其中3月份完成投资76.6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财政收入32亿元

5、,增长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2亿元,增长18.4%。芜湖现代农业发展迅速。现有农业人口125.21万人,约占人口比重的54.3%,是全国知名的“渔米之乡”,华东乃至全国的农产品交易集散地。新世纪以来,我市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村经济。2000年初,结合三县四区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突出特色产业,错位发展,规划建设了高新技术、绿色食品、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省级开发区,与市级重点产业协同联动发展。目前,县区开发区已成为县区发展的主要增长源。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用发展工业的思路、办法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我市立足东向发展战略,以融入为主线,着力解决

6、对接长三角、配套城市圈发展问题,进一步明确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促进超级水稻推广应用,突出发展优质粮油、苗木花卉、食用菌等一批特色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执照农民、专业种养大户等市场主体实施规模经营。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帮助农民实现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200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9.44亿元,比2006年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36元,比2006年增长33.2%;拥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13家、超5亿元龙头企业2家。全市建有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132万亩。

7、全市组建了粮油产业、畜禽产业、食品加工、果蔬加工等8大农业行业协会,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85个。2008年全市发放涉农补贴1.66亿元,市政府投入农村信息化财政专项资金约500万元人民币,市本级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6000万元,三县四区投入资金1.5亿元,帮扶结对部门、企业对农村投入的资金、项目、物资总额达到1.98亿元。二、芜湖市推进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主要做法和措施为了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市紧紧围绕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引导农民利用信息化手段走向市场,积极探索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的有效模式。 2006年,根据原信息产业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8、建设工作的意见及农村信息化试点示范管理办法精神,我市编制了芜湖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同年12月,我市被原国家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城市”,试点范围包括2个示范县、4个示范镇、40个示范村。近三年来,我市充分利用作为国家信息产业部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城市的契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提升农村特色产业中的作用,通过搭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虚拟平台,完善信息网络,整合信息资源,构建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进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指导思想上,我市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提高基层公共信息服务

9、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努力推进 “四个转变”,即信息服务主体由政府为主向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转变,服务对象由政府部门为主向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农民转变,农民获取信息途径由“二次传播”为主向直接获得转变,信息服务方式由农民被动接受向农民与专家互动转变。在工作原则上,始终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整合资源、突出应用”的原则,坚持“点面结合、特色带动”的原则。在工作目标上,围绕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和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构筑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创新“三农”服务运营机制、提高“三农”信息化应用水平等五项重点任务,谋划建设宽带进乡入村“零公里”项目、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站点、新农村

10、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农村全程代理服务系统、农村电子商务系统等六大重点项目,缩小城乡数字信息鸿沟,拓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以农村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经过近三年的不断努力,我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和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宽带数据网已覆盖所有县区、乡镇和行政村,所有乡镇建立了综合信息服务站,69个试点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网页。广播电视、电脑和电话(三电合一模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全市建立了市、县、乡三级信息管理服务人员、农村信息员3000人队伍。我市在推进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方面主

11、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强化组织领导我市将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考核内容。市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市信息办、市农委、市旅游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及各县区为成员的“芜湖市农村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制定了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县区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工作进行督办、检查、评估和考核。各县区政府把推进农村信息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了本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做到了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全市形成了主要

12、领导亲自抓、主管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协作的组织领导体制。2、强化政府服务按照“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多方联动”的推进办法,在市农村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下,市信息办负责全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市农委负责整合涉农数据库,市财政负责采购农村信息站点电脑设备,组织部门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电信公司负责维护网络线路,专业IT企业负责农村信息站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业大户等网页制作。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有计划、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地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3、强化宣传培训大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浓厚氛围。试点县(区)、

13、镇在人群集中的地点开辟宣传文化墙,设置宣传灯箱,试点村在村委会设立宣传专栏,向村民发放宣传单,向广大农民宣传农村信息化的意义、综合信息服务站点的功能和本地成功的典型事例。加大实用技能培训工作。一是对农村信息员进行培训,重点培养其掌握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分类、汇总、传播技能。实行农村信息员持证上岗制度,规范服务行为,稳定信息员队伍。二是组织“百场千人”农村信息化普及培训。在285个村培训432场次,培训课时上千学时,培训达万余人次,重点提高农民互联网实际运用和操作水平。经过培训,农村信息员、种养殖大户、专业协会成员都能熟练进行网络信息收集和发布操作。吊瓜种植大户李高田计划从外地购进2万多颗瓜

14、苗,在老师指导上网查找农业信息的时候,无意中找到完整的吊瓜育苗技术,立即改变主意,决定自己育苗,省下了近10万元的购苗费。去年,我市利用信息大篷车开展培训,每月组织培训体验活动10-15次,共培训200余场,覆盖了44个试点镇、村,重点针对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农业专业协会、经济合作社等各个类别,开展分层培训共计2000多人次。三是建立了875个现代远程教育点,使用“电视机+宽带互联网”的信息获取方式,为全市农村党员、群众提供党员教育、农业科技信息、医疗卫生知识等信息服务,这些现代远程教育点覆盖了一市三县所有居委会、村委会及部分事业单位和非公企业。4、健全投入机制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共

15、争取信息产业部、省信息产业厅等设备投资、配套资金300万元。二是加大政府投资。市政府每年从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切块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农业信息技术研发等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各县区每年至少安排50万元,乡镇每年至少安排5万元,用于扶持本地农村信息化建设。每年市财政专项拨款10万元用于信息大篷车运行。试点以来,市、县区、镇政府累计投入农村信息化资金逾千万。三是引导社会投资。逐步建立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电信等运营商投资10多亿元,积极主动参与全市信息中心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和光纤宽带进村。采取免收电话安装费、降低

16、宽带初装费、宽带月租费收费标准、免费赠送手机、短信收益一部分返还等办法,以农民普遍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提供实用的信息服务。5、强化资源整合一是整合网络资源。我市着重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为主要目标,信息服务直接到村,信息服务站点建到行政村和产业基地,着力解决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以广播电视、电脑和电话“三电合一”为主要传播途径,多渠道解决信息畅通,实现“信息高速公路”进村入户。目前,芜湖电信终端接收站点全面建成开通,全市宽带数据网已覆盖所有县区、乡镇和行政村,固定和移动电话覆盖所有县区、乡镇和行政村,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

17、居民固定电话每百户70部,农村人口移动电话拥有率30.74%,农村互联网用户15000户,信息化网络已具备基础。今年,我市以实施国家“惠民直达”工程试点为契机,进一步整合网络资源,至今年底,光纤宽带将100%覆盖至行政村、自然村,无线网络80%覆盖至行政村。二是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我市改变信息资源“条块”分散使用的现象,统一进行平台、网络和数据库建设,着力解决以基层农村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为核心的“最初一公里”问题。实现了数据库建设与涉农信息平台的整合。在制度建设上,建立了信息交换制度,改变了信息重复采集、分割拥有、垄断使用和低效开发的局面,促进了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

18、在数据库建设上,开发数据交换接口,建立资源目录体系,创建信息交换的数据格式技术标准,搭建数据库共享平台,为信息资源的聚集、交换和共享提供环境和技术,提高了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信息平台的搭建上,将各种农业服务流程、应用软件、硬件和各种标准联合起来,建成了融多种技术手段和多种工作方式,对内整合业务、对外提供服务的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信息服务场所与信息传播渠道的整合。信息服务场所的整合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整合各个部门延伸的信息服务站点和资源。在信息服务站点的建设上,统一按照“八个一”标准建设站点,即一台电脑、一部传真电话、一台打印机、一部数码相机、一条宽带、一个电话推送信息平台、一套管

19、理制度、一名信息员。目前全市已建“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站点”362个。实行“一站多能”,重点围绕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发放、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一站式”办结,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信息采集、整理、发布、反馈“一条龙”服务,切实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够及时查询各项医疗、保险状况,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农业方针政策,拓宽农民的办事渠道。信息传播渠道的整合主要是开展多元化传播方式建设,实现“一端多能”(一种终端承接多类服务),信息服务站点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合作共用。在传播渠道上,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坚持“多种渠道并用,突出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策略,结合现代手段和传统媒

20、体,依托互联网络、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广播电视以及报刊、书籍、广播喇叭、宣传栏等信息传播渠道,推动信息服务和应用进村入户。2007年,联群村的豆角获得了大面积丰收,但芜湖本地销售价格较低,这时村蔬菜协会通过芜湖移动的农村信息机及时获悉广东惠阳的价格,立即组织农户将大量的鲜豆角销往广东,解决了农户销售难的问题。实现了信息服务业务与信息服务队伍的整合。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合作、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坚持“公益+非公益结合”的方针。政府联合服务提供商、通信运营商、信息技术企业和增值服务商,通过购买服务或者与服务商签订合同承包服务项目等方式,调动信息服务的积极性,整合信息服务环境,带动信息服务产业的发

21、展。实践证明,农村农业信息化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更需要软件开发商、硬件制造商、电信运营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多方的广泛参与,共同构建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产业链。6、强化平台建设一是打造了市农村综合信息中心平台。我市自主研发了“芜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了多个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不断更新包括农林技术、农产品供求、农产品价格、农资产品、“一站通”、气象与防灾减灾等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初步实现了各类信息的下载和上传发布。“芜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已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上万条,成为农民信赖的网站。为了更好更快地建设好农业信息门户网站,先后两次重新搭建服务器平台,升级网页系统,根据实际需要精简

22、了栏目分类。为使农民有沟通交流的平台,指导农户制作个人网页,发布个人供求信息和产品展示。繁昌县龙岗西瓜合作社申请建立了一级域名网站(),成为繁昌县第一个拥有网站的合作社,自实施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项目以来,已发布各种信息300余条,成功地将龙岗西瓜打入了上海、杭州、南京等市场。芜湖县易太花木协会,通过 “一站通”等网络推介,吸引到烟台和九江客商集中购买冬青树苗,交易额达44万元。二是打造了电子商务平台。我市为农业产业化企业、民营工业园、生态园、种养大户等量身定制,建立了特色产业网站群,开发网上交易等交互功能,促进本地农业特色经济发展。芜湖野树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野树林牌鸡腿菇等10个菌类

23、产品被国家认证为“绿色食品”,常年在本公司网站发布供求信息,进行网上交易,其产品现已成功进驻沃尔玛、联华、苏果等大型超市,覆盖了芜湖、合肥、南京、上海、杭州等市场。目前,我市9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都通过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手段,较好地解决了产品销售问题。三是开通了“乡情网”信息服务系统。2006年,市政府通过整合资源,批准电信开通了“乡情网”业务,以行政村为单位组成一个虚拟网,网内用户互打电话全免费。此外,村民们拨打全省统一的96800123电话至农村信息应用平台,可以查询涉农政策、气象预报、农业科技、农产品价格等各种信息,还可以将本村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信息传递出去。“乡情网”不仅提供网内电话免

24、费打的惠农服务,而且对网内固定电话免费提供网页空间,村民用自己的电话号码就可以链接到网址。随着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村民用固定电话即可实现与网络互通信息,这将进一步助推芜湖农村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开通“乡情网”,在方便村民互相交流沟通的同时,也让农民拥有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获取信息,拓宽了致富的渠道。南陵县程太平选育的“皖稻143”优质米通过部级鉴定,在电信部门的帮助下,建立了网站,大力推广“皖稻143”品种。目前,“皖稻143”在芜湖市种植面积达2万亩,该品种还推广到湖北省黄梅县,连片直播种植200亩,获得了成功。目前“乡情网“已发展12万户,拨打96800致富信息占比达到20%。在推进农村

25、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农村信息化确实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要深入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必须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系统、高效的领导推进机制;必须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统筹规划,切实防止政出多门和重复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要素的基础性作用,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农村信息化领域;必须进一步强化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造一批简单实用、更新及时、准确方便的网站群;必须进一步加大培训工作力度,转变广大农民市场观念、提升广大农户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拓市场的能力。三、下一步打算1、培育本地农业经纪公司目前农村信息化工作还处在政府和企业联合投钱、投人、投设备推

26、进的初级阶段,为使农村信息化工作能够持久,更加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我们将引导、扶植一批本地农业经纪公司运营农村信息化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形成农村产品销售价值链,使其成为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发挥其外联、信息、计算机使用上的优势,从而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向深度发展。2、开发信息化产品 我们将适应大农业发展的趋势,关注农村生产中的难点,开发以农业大棚温湿度监控为代表的信息化产品,提高农业生产自动化手段,减少单位生产所消耗的资源。3、通过农村电子商务提供再就业、再创业机会 2008年底爆发的农民工返乡潮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我们将关注这部分群体,以现有本地农业大户为主体、引进先进地区的农业生产领头人,以农村信息化网站为依托,因地制宜,引导返乡农民工在本地创业、就业。 4、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土地流转我们将建议市政府出台相关规范和文件,在农村信息化平台上建成土地流转系统,由农户、企业在其上发布供求信息,通过信息自动匹配的方法,语音、短信等多元化的沟通手段,为农村的土地流转工作助力。5、积极探索市场化的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建立有利于信息网络维护与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比如在信息网络运转基本正常后可向社会吸纳再发展资金,鼓励电信运营企业最大程度地降低电信资费,最大限度开展面向农民的公共信息服务,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与用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对网络系统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以确保形成长效机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