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44.52KB ,
资源ID:139549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9549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1、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2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A禅

2、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C郡县制 D察举制3拜年是我国传统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进行。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A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D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4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D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

3、缺陷5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认为,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据此可知,中国古代()A农村不受中央控制 B农村管理注重血缘关系C农村实行村民自治 D农民有较大的自主权6礼记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表明“礼”的核心作用是()A明辨血缘亲疏关系 B规范社会秩序C区分尊卑等级关系 D维系统治秩序7据史书记载,官员“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文中处缺失的官员身份应是()A御史大夫 B刑部尚书C平章政事 D军机大臣8钱穆在中国历代

4、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主要是由于当时()A世官制转为科举制 B分封制转为郡县制C刀耕火种转为铁犁牛耕 D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9秦律规定: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使者之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这说明秦律()A细密严苛 B注重规范C强调等级 D轻罪重刑10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5、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11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如下图所示)。这一体制()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王国相对独立,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D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1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这样做的目的是()A加强政府办事能力 B减少皇帝决策失误C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6、13宋代出台一个政令,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这说明当时()A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 B皇帝权力有所削弱C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 D行政效率出现下降1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B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15下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时期郡县数西汉三国两晋隋朝

7、唐前期苏南浙江会稽郡北部31县4郡50县5郡70县7郡43县13州74县江西豫章郡18县4郡51县6郡58县7郡19县7州34县福建会稽郡南部1县1郡9县2郡14县1郡5县5州28县A.行政区划设置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C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D地方权力不断加强削弱了中央集权16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清比例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17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

8、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A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B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C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D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18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中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19明

9、朝大诰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完善官员监察体系C预防地方割据出现 D利于规范官员行为20马克思曾形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里,不与外界接触”。结合鸦片战争前后的史实判断,下列哪个用词与马克思的形容不一致()A封闭 B腐朽 C无知 D安全21 1843年中英协定关税前后几种主要进出口货物的税率,指出1843年前后中国关税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货物单位1843年前的旧税率(%)1843年新税率

10、(%)新税率较旧税率减少的百分数(%)棉花担24.195.5677.02棉纱担13.385.5658.45头等白洋布匹29.936.9575.78二等白洋布匹32.536.9578.64本色洋布匹20.745.5673.19斜纹布匹14.925.5662.73A.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B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D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22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 “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清政府对列强

11、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231864年,普鲁士公使在大沽口私自捕捉了三艘丹麦商船作为战利品(当时两国是敌对国),清政府根据国际法严重抗议。最后,普国退还商船并支付1 500美元赔偿金。这在本质上说明清政府()A领土主权意识增强B利用近代外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C清政府的国际视野逐渐加强D开始利用国际法维护本国权利24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写道:“它没有争取到儒士和反满秘密会社的支持,因而不可能完成传统式的改朝换代的革命。另一方面,它的宗教太浅薄,它的社会和经济主张太不充分,不足以取代儒家思想。”“它”

12、指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运动25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A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B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C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26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政府则启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主张战争的正当性,允许

13、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评。清政府这一做法实质上是()A未认识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B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C专制体制加强对信息的管控D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27李大钊说:“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他主要强调义和团运动()A是一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B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C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障碍D坚持“扶清灭洋”的方针28右图为刊登在巴黎人杂志上的一张名为“向北京进军”的法军海报,印证了法国侵略近代中国的历史。法国的此次侵略()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C将战火从山东扩大到了华

14、北地区D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地区的特权29“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30民国初年,建立了为数众多的政党,出现了“朝进党而暮脱党,暮进党又朝脱党,朝秦暮楚,一人一日数变,恬不为怪,党德政德荡然无存”现象。这些现象主要说明()A政党政治确立 B利益驱动下的政党乱象C政党政治活跃 D灵活机制下的党派合作2、材料题(共2小题,合计40分)31

15、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东汉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材料三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

16、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材料四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

17、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6分)(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4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

18、,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林伯渠材料二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绝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

19、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请回答:材料一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原因是什么?(2分)请列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史实(任举两例)。(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辛亥首义绝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的幸运之果”?(6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4分)(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6分)淇滨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

20、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DBCDB 6-10 DABCC 11-15 CCCAC16-20 BCCDD 21-25 ACDAB 26-30 CBDAB31(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6分)(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4分)(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目的: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6分)(4)外在:时代的变化。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4分)32 (1)青年

21、没有看到推翻专制政体是多么艰难。(2分)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举两例即可)。(2分)(2)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和三民主义的指导;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6分)(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成为五四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2分)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为五四运动产生提供阶级基础。(2分)(4)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分)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2分)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2、创造了条件。(2分)1D周代分封制下,诸侯王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这并不能稳定周天子的统治,故A项错误;在分封制下,周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比较弱,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对周边地区进行文化渗透,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诸侯王进行武力兼并的同时,对被兼并的地区进行文化渗透,从而传播了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故D项正确。2B禅让是在位执政者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并没有将“国”和“家”联结在一起,故A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将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体现了将“国”和“家”联结在一起,故B项正确;郡县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血缘关系,所以不是将“国”和“

23、家”联结在一起,故C项错误;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而不是血缘,因此也没有将“国”和“家”联结在一起,故D项错误。3C宗法制把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和以宗族为纽带的分封制结合起来,故C项正确;该制度的作用就是协调和规范宗族关系,从而有利于缓解贵族政治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故D项错误。4D5B农村不受中央控制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说明农村管理注重血缘关系,故B项正确;农村的自治通过宗族实现,不是真正的村民自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民的自主权问题,故D项错误。6D“定亲疏”“明是非”“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分别对应A、B、C三项,但综合而

24、论,都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故D项为最佳选项。7A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与材料中“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相符合,故A项正确;刑部尚书是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不负责“肃正朝列”,平章政事是负责商议国家大事的官员,军机大臣是清朝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官员,均与题意不符,故B、C、D三项错误。8B科举制出现于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取代了贵族世袭的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的开始,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故C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故D项错误。9C秦律具备细密严苛的特点,但材料

25、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秦律规范性的特点,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御史的卒人出差,每餐粺米半斗,酱四分之一升,有菜羹,并供给韭葱。出差者的随从,每餐粝米半斗;驾车的仆,粝米三分之一斗。两者身份不一致,待遇也不一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罪责与量刑轻重的现象,故D项错误。10C材料“以郡县取代封建”,表明柳宗元肯定的是郡县制的优点,与皇帝制度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与柳宗元肯定“帝国的成就”的观点相矛盾,故B项错误;柳宗元通过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对比,指明郡县制的优点,而黄宗羲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批判君主专制,两者的内涵不同,但都有其合理性,

26、故C项正确;两者观点互相矛盾,但柳宗元的观点也有其合理的地方,不能只强调黄宗羲思想的正确性,故D项错误。11C图示是汉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是在吸收秦朝郡县制基础上实行的制度,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中封国势力较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封国中王国相对独立,容易与中央形成对抗,故C项正确;封国中王国独立性较强,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故D项错误。12C唐初三省六部制已提高行政效率,单靠增多“非三省长官的宰相”反倒会降低效率,故A项错误;唐初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体系较完备,但另外增多“非三省长官的宰相”对决策程序不利,故B项错误;在三省外皇帝任

27、命其他官员为宰相是为了进一步牵制、削弱相权,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故C项正确;唐初以三省的长官为宰相就是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故D项错误。13C根据材料“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说明宋代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说明皇帝的决策权受到了相权的制衡,皇帝权力有所削弱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宋代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14A“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

28、明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江浙行省与中央的矛盾,故B项错误;行省行政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C、D两项错误。15C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后期,故A项错误;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始于秦朝,汉至唐前期地方行政区划主要体现的是郡县制,故B项错误;从表格可以看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郡县设置越来越多,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中央对地方行政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削弱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16B从表格中无法得出实质,故A项错误;依据表格中两宋、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有近半数是来自于平民、贫寒家庭,科举制促使部分平民阶层进入统治

29、阶层,故B项正确;科举制度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但从表格无法得出此结论,故C项错误;D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17C“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是指选官的手段,并不是指官员的职责,故A项错误;“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也不是指官员任职地域的变动,故B项错误;“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是指选官的手段,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进入专制集权制度体系之内,故C项正确;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是指“君主专制的刚性”,故D项错误。18C材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显示内阁职权有限,并不能代理丞相职务,故A项错误;内阁属于皇帝的助理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

30、构,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说明内阁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故C项正确;内阁大臣只有票拟权,但没有决策权,故D项错误。19D材料中没有提及加强君主专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论及官员监察体系,故B项错误;预防地方割据出现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凡官吏违旨扰民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否则官吏将受族诛”的信息说明明朝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故D项正确。20D“一直密闭在棺材里,不与外界接触”说明当时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体现封闭,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里,不与外界接触”说明清政府的腐朽、无知,故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