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8 ,大小:76.37KB ,
资源ID:14047342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0473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法论文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法论文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docx

1、语法论文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语法论文-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原文出处】漳州师院学报【原刊期号】199403【原刊页号】050-054【分 类 号】H1【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作 者】邓细南【复印期号】199501【标 题】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正 文】 朱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曾指出:“合成词中,最应注意的是偏义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代表了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解惠全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也认为:“偏义复词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两个语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

2、陪衬。”()宋学农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进一步认为:“偏义合成词两个语素的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并列组成双音词后,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为该双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摒弃不用,只是作为一种陪衬。”()周本淳主编的高校专科教材古代汉语也认为:“所谓偏义复合词是指其词义偏重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之一,也就是说只保留了一个词素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总括上述四家的看法:一致认为偏义复词是并列合成词的一种类型,是由两个语素组成,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从古今汉语的语言实际情况看,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只说出偏义复词的共性,没有真实地反映偏义复

3、词由于时代的不同,词义本身的变化而赋予的不同特性。现从偏义复词的结构、词汇意义等方面,对古今汉语偏义词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 (一)从偏义复词的结构上看 古汉语偏义复词有二个特点:一是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由于古汉语偏义复词是以单音词的连用为基础,它和其它的双音合成词一样,经历临时性的组合到凝固成词的发展变化。因此这类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性便随即消失,同时即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请看下列例句: 、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德,国家之基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

4、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左传桓公二年)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史记游侠列传) 、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盐铁论本议)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诗经邶风绿衣)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年不顺成,君衣布本,关粱不租,泽列而不赋,士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 (礼记玉藻)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芳车马驻江干。 (杜甫:宾至) 、韩之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多人。多人不能不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史记刺客列传)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

5、。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 (汉书张汤传) 例根据上下文义的相承关系,“国家”偏指“国”指晋国,“家”无义只起陪衬作用。例“国家”无偏义,“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作为单音词连用的“国家”均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有时“国家”也可分用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例“缓急”联系下文虞舜窘于井,伊尹负于鼎俎当偏指“急”就是急难的意思,“缓”无义起陪衬作用,是偏义复词。例“缓急”无偏义,“缓”指“缓和”,“急”指“急迫”,是单音词连用。例“衣裳”联系下文“采采衣服”偏指“衣”即“衣服”,“裳”无义起陪衬作用,是偏义复词。例“衣裳”无偏义,“衣”指上衣,“裳”指下裙,保留各自原

6、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例“车马”偏指“车”,因“造”只能与“车”相照应,“马”是不能“造”只能“养”的,是偏义复词。例“车马”无偏义,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例“得失”根据上下文意偏指“失”即差错,弊端,是偏义复词。例“得失”无偏义,“得”指“成功”,“失”指“失败”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例作为偏义复词的“短长”由于两个词素结合不够紧,允许颠倒成“长短”,而“长”正与上文的“高”相照应当偏指“长”,专指长处功劳。按张安世的话,意思是不要自己夸张,所以“短”只起陪衬作用无义。 特点二是陪衬语素不定位,时前时后。请看下列例句。 、询谋得失,深遂夙愿。 (王冰:内经素

7、向经序) 、余刻此图,并非独出己见,评论古人之短长。 (脏腑记叙) 、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所以遣兵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杜甫:石壕吏) 、所向天空阔,真堪托死生。 (杜甫:房兵曹胡马行) 、呜呼!死生,昼夜事也。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韩非子初见秦) 、爪牙不足以供耆(嗜)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 (汉书刑法志) 例“得失”偏在“得”义,意思是“收获”“失”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得失”偏向“失”,“得”无义,陪衬语素在前。

8、例“短长”只偏指“短”即短处缺点,“长”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短长”偏指“长”,“以为殊无短长”即认为很没有能耐。“短”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出入”偏指“入”,“出”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出入”偏在“出”,“入”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死生”只偏向“生”义,“死”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死生”偏在“死”义,“生”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利害”偏用“利”义,“害”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利害”偏用“害”义,“利”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上述十例都说明陪衬语素具有不定位时前时后的特点。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结构定型表现两方面:一是构成偏义合成词的每个字是语素,各语素之间结合得很紧,不容许随便拆开或随

9、意加入什幺成分;二是陪衬语素不再时前时后,而是固定的,不受特定语言环境所制约。比如“窗户”两个语素结合得很紧,不容许拆开或随意加入什幺成分,其义偏指“窗”,陪衬语素“户”无义消失,位于“窗”的后面,只起陪衬作用。 (二)从偏义复词的意义上看 古汉语偏义复词在意义上的特点是两个语素都保留其作为单音词连用时的词汇意义,也就是说作为陪衬语素的意义并未消失,凝固成复合词后,其义偏向那一个语素,完全受特定的语言环境所决定即随文释义,也就是受“观境为训”原则的制约。有时可从特定上下文词语的互相照应上来确定偏义;有时可联系前后文句意的相承贯通上来确定偏义;有时也可从遣词造句的语法关系上来确定偏义;有时却是单

10、纯为凑足音节需要而连带提及。请看下面例句: 、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 (汉书梅福传) 、江陵三千三,何足持作远;书疏数知闻,莫令信使断。 (北朝民歌那呵滩) 、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姓命之区域。 (陆机:吊魏武帝文)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孟子梁惠王上)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贾谊:论积贮疏)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 (苏轼:石钟山记) 、昔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辨,不能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1、) 、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 (曹操:薤露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曹操:却东西门行) 例“仇”,指管仲,齐桓公重用原来反对自己的管仲为相,“仇”与“逆”互相照应,可见“逆顺”只偏指“逆”,“顺”无义起陪衬作用。例“疏”,一种分条陈述的文体。“书”,信。“疏”和下文“信使”不相照应,“书疏”显然偏指“书”,而“书”正与“信使”互相照应,这样“疏”无义起陪衬作用。例“始”和“归”意义上不相照应,而“终”与“归”正好照应,可见“始终”当偏指“终”,“始”无义起陪衬作用。例孟子是针对齐宣王以牛易羊衅钟之事发出责问的,前文未提到过禽,可见“禽兽”只偏指“兽”,“禽”

12、无义起陪衬作用。例“饥”,灾年;“穰”,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穰”无义起陪衬作用。例以山名石钟和文中以无射钟、歌钟比拟风水与山石相吞吐之声看,“钟鼓”显系偏指“钟”,“鼓”无义起陪衬作用。例孔子因谗被逐,墨翟因谗被囚,故“谗谀”偏指“谗”,统承前文“季孙之说”、“子冉之计”而言。例状语“勤”只能修饰“作”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同理例“车马”偏指“车”义,因“车”与“造”构成动宾关系,与“马”不搭配,故“马”无义起陪衬作用。例“沐猴而冠带”显系化用史记项羽本纪一文中“沐猴而冠”一语,可见“冠带”之“带”仅为凑音节需要而

13、连带提及。例“行止”,谓飞行和栖止。雁只在飞行时列成队形,止宿时则聚在一起。可见“行止”当偏在“行”义。同时也为了适应诗歌音节需要,使句式工整,还是把不表义的语素“止”保留着。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词义固定单一。表现在一、由两个语素凝固成一个复音合成词后,其义偏向那一个语素是固定的,不能随文而异,即不受“观境为训”原则的制约。也就是说表义语素定位,不管在任何时期,任何语言环境中,自始自终都固定在某个语素上,不会发生忽此忽彼的随意状态。二、两个语素虽并列,但其中一个语素义已经消失,消失的那个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 例如现代汉语的名词“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狐狸”、“妻子”等两个

14、语素并列,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偏指“质”,“量”义消失;“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狐”,“狸”义消失;“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动词“忘记”、“死活”、“离合”,形容词“好歹”、“缓急”等其义偏向一方也是固定的。“忘记”偏向“忘”,“记”义消失;“死活”偏向“死”,“活”义消失;(反动派不管人民的死活。实际上是让老百姓死,不管老百姓活。)“离合”偏指“离”,“合”义消失;“好歹”多指“歹”一方,“好”义消失;“缓急”多指“急”义,“缓”义消失。它们的特点是把两个语素并列起来,让一个语素的意

15、义消失,这就造成了所谓偏义词,消失的那个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 为什幺古今偏义复词具有这样明显的差异呢?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偏义复词都经过临时组合阶段的试用过程:由临时不稳定的单音词连用向凝固稳定的合成词的发展。其总的发展演变规律是()有的历代递相袭用,渐渐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偏义复词。如国家、窗户、妻子等。()有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之后,渐渐丧失生存能力而自行淘汰。如车马、园圃等。()有的既没有固定成词,也没有被淘汰,直至今日依然处于试用阶段。如成败、得失、利害、恩怨等。()二是随着词汇自身的发展,词和词组以及词和词素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国家”、“妻子”原是词组,后来变成了词;“民”

16、、“众”原来是词,现在成了词素。我们研究词汇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要有历史主义观点,另方面又要分清古今界限。而古汉语偏义复词的特点,正好说明它处在临时组合阶段,内部结构不够稳定,其义也随文而异。到了现代汉语,这类词大都已凝固成一个复音合成词了,其中一个语素义已消失只起陪衬作用,其义就偏向一方而且是固定的,成为相对稳定独立、为大家所公认的单一明确的概念了。 总之,通过对古今偏义复词不同特点的剖析,必定能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驾驭现代汉语的能力。 注释: ()朱星着古代汉语页。 ()解惠全主编古代汉语教程页。 ()宋学农主编古代汉语教程页。 ()周本淳主编古代汉语页。 ()引语言文字

17、学年第期偏义复词成因初探作者钟如雄。 (责任编辑 林甘泉) 字库未存字注释: 原字 加亚下加日 原字广加禀 原字口加宏去宀2.古汉语复音虚词()结构模式分析原文出处】当代电大【原刊地名】成都【原刊期号】199403【原刊页号】034-037【作 者】蓝鹰【复印期号】199501【标 题】【正 文】 古代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然而就虚词而言,复音虚词(包括虚词性复音结构)在数量()、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上,并不比单音虚词逊色。不少复音虚词经长期演变发展,延用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虚词系统中稳固的基石,如“否则”、“未必”、“假使”等。一些虚词的构成模式还突破了实词已有的结构方式,丰富了汉语构词

18、形式。 长期以来,人们对复音实词的构成已有相当的研究,而对虚词构成的研究相对来说显得薄弱;对复音虚词则是更多地着眼于用法的分析,而对其构成形式缺乏足够的探讨。弄清古汉语复音虚词的结构模式,不仅可以弥补汉语词汇学和语法学中对虚词研究之不足,而且有助于现代汉语复音虚词的考源,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一些在实词研究中看不到的汉语构词现象,总结其规律,从而丰富汉语词汇理论。本文就此试作探讨。 复音虚词的形成与复音实词的最大区别莫过于对具体语境的依赖性。 换言之,实词中的合成词很少甚至完全可以不依赖具体语境而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构成新词。而复音虚词则有许多要依赖于特定的语境、特定的句式或句法结构而形成。这一重要

19、区别的意义在于,对复音虚词的结构模式的分析,必须在大程度上考虑具体语境的因素。事实上正是如此,我们对古汉语复音虚词分析归类时发现,不少虚词孤立地看是谈不上自身的结构类型的,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谈得上相对的结构模式。因此,古汉语复音虚词的结构模式首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相对独立构成的;一类是依赖语境形成的。 (一)相对独立构成的 由于可以相对独立构成,而不必依赖具体语境,这一类复音虚词的结构模式与实词有不少相同类型。具体而言,有并列式、修限式、述宾式、介宾式、附着式、重迭式。 ()并列式 构成并列式复音虚词的语言单位不仅在词性上相同,而且语法意义也相同或相近。它们之间在结构关系上处于平等地位

20、,没有主次轻重之别,也没有主谓、修饰等句法关系。这一类型在复音虚词中所占比重较大。 由代词并列构成的如:孰何、谁何;彼其、夫其;此其、是其等。 由动词并列构成的如:譬如、譬若等。 由副词并列构成的如:乃遂、遂便;愈益、滋益;皆悉、咸悉、咸共;必将、必且等。 由助动词并列构成的如:会当、会须;宜当、宜应、当须等。 由介词并列构成的如:比及、比至、及至、逮至等。 由连词并列构成的如:借使、借令、借如、假使、假设;当使、傥若、当若;如使、如令、设使等。 由于构成复音虚词的语言单位是平等并列的关系,加之结合凝固得还不够紧密,因而存在大量次序颠倒的复音虚词。如:乃遂、遂乃;谁何、何谁;宜当、当宜;乃仅、

21、仅乃;方且、且方;犹尚、尚犹;业已、已业;必将、将必。这些次序颠倒的复音虚词在语法功能上完全相同,不因位置的变换而出现差异。 另外,此类型还有由复音虚词与单音虚词并列构成的多音虚词。如:于是遂、于是乃、于是因、于是便。“于是”本身是表承接的复音虚词,它再与表承接的单音虚词“遂”“乃”等并列构成多音虚词。这种情况虽不多见,但非绝无仅有,其它结构模式中亦时可见到。 ()修限式 构成此类复音虚词的前后两部分是修饰限定与被修饰限定的关系。又可分为定中式和状中式两类。 a.定中式 定中式复音虚词的两个语言单位之间是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但组成复音虚词后不一定是名词性的。例如: 何物;一日、一旦、一朝;一体

22、;少时、少刻;何所、安所、何许、恶许等。 其中“何所”等有不同用法,这里是“什幺地方”义。 b.状中式 状中式复音虚词的两个语言单位之间是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又可分为两种: 副词加动词的:不如、不若、弗如;不意;何如、奚若;何事、安事;何意;唯恐、惟恐;无有、未有;壹似、一似等。 副词(或代词)加助动词的:宁能、岂能;焉能、何能;何足、奚足、安足;宁当、岂当;安可、焉可、何可;岂敢、庸敢;何敢、安敢;不得、勿得;不敢、弗敢、弗能、亡能;不克、未克等。 助动词在句中也是修饰动词的,但它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受副词的修饰,组成状中式复音虚词后,再修饰动词。因此,上面两种复音虚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和结构

23、关系是不一样的。 ()述宾式 述宾式复音虚词由述和宾两部分构成。由于古代汉语中述宾关系存在着两种语序,因而此类复音虚词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宾前述后;一种是述前宾后。 a.宾前述后 关于宾前述后的语序,国内外汉语言学家都有人论及,认为远古汉语语序为宾前述后,后来才逐步演变为现在这样述前宾后()。而古汉语中所谓宾语前置,实际是远古汉语语序的残留痕迹。这种观点在同语系的其它语言中可找到佐证。此种语序也影响着古汉语复音虚词的构成。 例如: 何有、奚有;何如、何若、奚如、奚若、胡如、曷若、何似。 由于是远古语序的残留,“宾语前置”在古汉语仅限于有特征或曰有条件的语境中,如否定、疑问。复音虚词的构成亦不例

24、外,大都与“疑问”语境有关。其中“有”、“如”、“若”为述语动词,“何”、“奚”、“胡”、“曷”为疑问代词作宾语。“何有”即“有何”,“何如”为“如何”。 b.述前宾后 这种类型是后来汉语的正常语序,所以这种结构模式的复音虚词数量比“宾前述后”的多,且不受特殊或条件语境的制约。 例如: 移时;有间、为间、有顷;要之、总之、统之;无何、无几、亡几;若是、如是、若此、如此、若彼、如彼、若斯等。 其中“移”、“有”、“总”、“若”等是述语动词,“时”、“日”“间”、“是”等是其宾语。 ()介宾式 汉语中的介词大都由动词虚化而来,许多同时兼有动、介的语法功能。由此,介宾式复音虚词在结构上与述宾式有不少

25、相似之处,其中最突出的相似表现在语序上,即介宾式复音虚词的结构模式也有两种对应形式:一种是前宾后介;一种是前介后宾。 a.前宾后介 与“前宾后述”的复音虚词略有不同的是,前宾后介的复音虚词数量比前介后宾的多,而且其构成虽然也受特殊或条件语境的制约,但似乎条件更为宽泛。 例如: 何当;何为、奚为、胡为、曷为;何以、何用、奚以、胡以;何自、何由、何从、胡自;是以、是用、此以、兹用;孰与、何与;恶乎、乌乎等。 上面“何”、“胡”、“是”、“此”等为代词作宾语;“当”、“为”、“自”、“从”等为介词。其中“是以”等不是否定或疑问语境,而属代词作宾。 b.介前宾后 例如: 以故;以是、以此、以斯、用是、

26、用此、由是;于是、于此、于何;从此等。 此类复音虚词有较强的稳固性,有的沿用到现代汉语,有的更换了构成要素后传了下来。如“于是”、“从此”至今仍用;“以”、“用”与“因”相同,“以此”、“用此”在现代汉语中演变为“因此”。 ()附着式 此类复音虚词由一个较虚的语言单位附着在一个较实的语言单位上构成。这个较虚的语言单位是怎样演化并附着的,情况不一而足,有的则不甚清楚。同附着式的实词一样,此类虚词也可分有前附和后附两种。 a.前附式 较实的语言单位前面附上一个较虚的语言单位。例如: 畴昔、谁昔、畴(不清);有似等。 “畴”在古汉语中常作疑问代词,但此处无义,为助词。至于“谁昔”,诗经郑玄笺云:“谁

27、昔,昔也。”朱熹注云:“谁昔,犹言畴昔也。”“有似”的“有”亦为词头,无义。“有似”即“似”,“好象”义。 b.后附式 较实的语言单位后面附着一个较虚的语言单位。此类型比前附式稍多一些。 例如: 意者、抑者;、至夫、及夫;何等;云尔、云耳;俄尔、俄然;间者、比者;久之;乃者、日者、昔者、往者;少焉;顷之、顷者等。 ()重迭式 此类型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语言单位重迭构成。 例如: 比比;各各;每每;稍稍、浸浸、弥弥;时时;数数;往往;一一;云云等。 这类复音虚词同单个的相比,意思一般要发生变化。如“每”是“每次”、“每逢”义,而“每每”则为“常常”义。有的重迭以后在程度上发生变化,如“稍”为“缓慢

28、”义,而“稍”和“稍稍”相比,后者“缓慢”的程度上则有所加强。 (二)依赖语境形成的 这类复音虚词实际上都可视为从句中截取某些部分凝固而成,因而对语境有很大的依赖性,其结构模式与实词的结构类型也有很大差异。有的看似可用实词的某种结构类型来分析,但实际上是形同实异。有的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很难看出其结构,因而必须在一定的句型句类中考察其形成由来,才能弄清其结构形式。由此,对这类复词结构模式的探究也最有价值。其具体类型有连用式、连修式、句子凝固式、截取式。 ()连用式 如上所述,对语境有着极大依赖性的复音虚词不同于相对独立形成的复音虚词,连用式复音虚词亦如此,它看似两个语音单位并列,实际上只是先

29、后连用的关系。这种类型主要限于语气词。 例如: 乎哉、哉乎、也哉、矣哉、焉哉;焉尔、焉耳;也已、也矣;矣夫、也夫;矣乎;也乎、也与;已矣等。 两个语气词相互之间没有语法结构上的紧密联系,它们各自与全句发生关系。从语法意义上看,它们各自仍表示自己的语气,而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正因如此,可以出现三个语气连用构成的复音虚词,如:也乎哉、焉耳矣、也已矣。严格地说,这些复音虚词都不能算虚词,甚至连“结构”也算不上,只是人们习惯上把它们视为虚词而已。所以,古汉语复音虚词中其它各类“结构”经演变发展,到现代汉语有不少凝固为虚词,而此类则一个也没有。 ()连修式 构成这类复音虚词的语言单位之间

30、好象存在着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并非如此。修饰关系当然存在,不过不是在它们之间,而是它们与句中别的成分先后连续构成修饰关系。这类虚词一般处在状语的位置上,通常由两个副词组成。 例如: 不唯、非唯;非徒、非但、不独;岂特、岂徒、岂但;未必、不必;未尝、未曾、不曾;不复;岂必等。 这类虚词先后与句子成分发生修饰关系,在具体句子中,通过比较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如: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史记孙子列传) ()问其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孟子离娄下) 通过与例()比较可知,“尝”修饰“有”,然后“未”修饰“尝有”,或者说“未”否定整个谓语,而非“未”修饰“尝”。不可否认,我们今天无论从语感还是从语音停顿上看,都觉得“未尝”结合得更紧密些,但语法关系却非如此。尽管现在“未尝”早已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虚词了,但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却是另一个问题,即它是怎样成为一个复音虚词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