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60.21KB ,
资源ID:14090697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0906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国通用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20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20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docx

1、全国通用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20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第20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纲要求考情分析命题趋势1.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4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017全国卷,352017全国卷,342016全国卷,342016江苏卷,19侧重于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比较苏联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不同分值:24分考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

2、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和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农业:实行_余粮收集制_。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商业:取消_自由贸易_。劳动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征:兼有“战时”和“_共产主义_”两种特色。(5)评价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2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_经济和

3、政治_危机。(2)内容农业:以_粮食税_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解除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_租让_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恢复_货币流通_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3)意义: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3“斯大林模式”(1)背景: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列宁逝世后,_斯大林_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2)表现工业建设:采取优先发展_重工业_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_公有制_,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农业建设:推行_农业集体化_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

4、集体农庄里。(3)评价成就: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_工业化模式_;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家向农民索取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_计划指令_,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1“这无疑是工人国家向世界资产阶级缴纳的一种贡税。”但是,只要有助于加快恢复和发展经济,切实改善工农的生活,巩固苏维埃政权,就不应该因为给了资本家几亿公斤石油而惋惜不已。这种做法(B)A延缓了苏俄社会经济的恢复B使苏俄利用货币手段恢复

5、了经济C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资保障D使苏俄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解析由“工人国家向资产阶级缴纳的一种贡税”“有助于加快恢复和发展经济,切实改善工农的生活,巩固苏维埃政权”可以推断出该制度是新经济政策,该政策的实质就是利用货币手段恢复经济,故B项正确。2张建华教授所著红色风暴之谜载:1927年苏联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行政干预和国家计划的力度。工业方面越来越广泛地控制新建企业的审批权,某些商品的出厂价格也由国家控制。农业方面实行农产品合同预购制,1928年两次用行政命令强制收购农村余粮。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B)A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C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

6、经济体制D加大力度推进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解析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而材料中“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行政干预和国家计划的力度”,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B项正确。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不同点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

7、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同点(1)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2)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3)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4)作用:巩固了政权【例题1】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写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该政策的实施(A)A表明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B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C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D使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解析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允许私人贸易存在,说明该政策由国家控制命

8、脉,基本实行国有制,但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因此可以确定该政策为新经济政策,故A项正确。二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及启示1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2评价(1)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2)消极影响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

9、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3启示(1)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3)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例题2】1928年,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认为: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工业化(C)A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精神B没有得到人民普遍支持C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现象D受到计划

10、经济体制制约解析斯大林上台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故A项错误;苏联工业化虽然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整体上而言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支持,排除B项;苏联的工业化是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即过度投资工业,而忽视了民生的改善,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的现象,故C项正确;苏联的工业化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而不是受其制约,故D项错误。11919年苏俄发行过一种纸币,上面印有多种文字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924年末,该纸币几乎完全被排挤出流通市场,并于1925年停发。关于该纸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因发动十月革命需要而发行B因流通市场逐步恢复而被排挤C因违背计划经济模式而终止D其

11、历程反映了政治斗争的残酷解析苏俄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政策是动员国内一切物资供应前线,把全国的经济活动全部置于苏维埃政权控制之下。1921年随着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该纸币因为不是流通货币而逐渐被排挤出市场,故B项正确;从时间来看十月革命已结束,故A项错误;该纸币发行与流通时段计划经济模式尚未形成,故C项错误;该纸币发行的主要背景是保卫苏维埃政权,反对外来国家的干涉,故D项错误。21931年,斯大林指出:“延缓速度就是落后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

12、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可见,斯大林强调建设的高速度主要是基于(A)A维护国家安全B应对经济危机C化解外交困局D打破政治孤立解析由“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可知,当时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维护国家安全成为必然,因此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主要是基于维护国家安全,故A项正确;1929年经济危机对苏联影响不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指的是要加强经济实力,维护国家的独立,不是为了化解外交困局,故C项错误;打破政治孤立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考点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

13、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_农业集体化_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2)措施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_收购制_;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_集中领导_。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_军事_有关的工业部

14、门。(3)评价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2)措施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_市场_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_所有制_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结果: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将重点开始转向_政治领

15、域_,最终导致苏联解体。RR.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论述到:“在1945年之后,工业社会的组织问题也没有得到最终解决。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另一端是由美国代表的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为了克服“体制的缺陷”(D)A斯大林积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致力于集体农庄建设B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逐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C勃列日涅夫变革企业所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D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办法,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1945年后”“苏联体制缺陷”可以判断这种体制就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

16、体制,即斯大林模式。集体农庄建设开始于1928年,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B、C两项错误;戈尔巴乔夫主张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来克服旧体制的弊端,即统的过多、管得过死,故D项正确。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

17、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例题】二战后苏联实际上并没有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苏联经济主要还是在苏联和东欧那个小范围内循环,经济慢慢停滞下来。苏联在全球化浪潮中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反被边缘化了。苏联被边缘化(D)A根源于两极对峙格局B是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D是苏联改革的失误所导致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战后苏联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都没有从本质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此经济未能好转,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无法融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全球化中来,故D项正确;题干所述现象受两极格局影

18、响,而非根源于两极格局,排除A项;B项是外因,影响有限,排除;社会主义阵营瓦解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与苏联在全球化中被边缘化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11970年5月,苏共中央决定化学、石油、煤炭工业实行“部工业联合公司企业”三级管理体制,取消局,消灭了多级制,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这一做法的实质是(B)A扩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B局部调整斯大林体制C将国家计划与企业自主相结合D注重运用价值规律解析“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扩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但没有体现这一做法的实质,故A项错误;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19、的局部调整,故B项正确;此时还未突破斯大林模式,不可能实现企业自主,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管理方式的变化,与运用价值规律无关,故D项错误。219841986年苏联农产品年均增产速度为2.6%,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年均进口粮食3 430万吨;另外,肉、糖、黄油、土豆和水果等的进口量也日益增加。这反映了苏联(C)A重工业的增长过快B国产粮食用于工业C经济结构持续恶化D农民生产积极性低解析题干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问题越来越严重,出现持续恶化的倾向,这反映了经济结构的持续恶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重工业增长速度的快

20、慢,故A项错误;当时苏联之所以大量进口粮食,主要是因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国内粮食产量低,故B项错误;虽然从材料信息可以推断出苏联的农民积极性不会太高,但D项并没有反映最本质的内容,故排除。【典例1】(2017全国卷)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错误致错原因B材料未涉及对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C此措施并不能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21、D20世纪30年代,苏联已经实现了农业集体化【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苏联将集体农庄劳动报酬的发放期限缩短,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这一措施实际上是利用物质刺激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A项。【规范答题】A【典例2】(2017全国卷)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错误致错原因A回忆录是当事人所写,掺杂了个人主观因素,准确性上有一定出入B回

22、忆录不一定比相关研究著述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新旧与是否更接近历史真实没有直接联系【解析】材料表明,赫鲁晓夫回忆录不同年代的版本在内容上均有所不同,说明时代影响了历史叙述,故D项正确。【规范答题】D120世纪30年代,当有人质疑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却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材料从根本上反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D)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解析材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技术的缺乏,但材料更多体现的是利用国

23、外先进技术,取长补短,发展自己,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论及计划与市场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可知,利用的是国外的先进技术,而非外资,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是愚蠢之至”可知,斯大林统治时期,主张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发展自己,故D项正确。2“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

24、上反映了(C)A单一公有制的产生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余粮收集制的扩大解析私人土地仍然存在,还没有建立单一公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当时农业实行集体农庄生产,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表现,不符合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农民对集体农庄生产的不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现,故C项正确;余粮收集制扩大出现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实施前,此时农民并没有在集体农庄生产,故D项错误。1(2016江苏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C

25、)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解析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于资金困难、原料不足,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集体经济,并且要求短时间之内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而且也存在平均主义倾向,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虽然农业领域机械化程度提高了,但是农业仍然没有明显增产。故选C项。2(2016全国卷)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

26、是(B)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1928年,斯大林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到1932年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引起了美国对苏联工业建设的关注,故B项正确;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发展遭到极大破坏,而苏联由于被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所以受危机的破坏较小,这是客观事实,但这不是苏联吸引美国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建设服务的,推动了工业发展,故C项错误;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不可能羡慕苏联的公有制,故D项错误。3(2016浙江卷)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

27、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C)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解析根据材料图示,在这一时期的前期,个体农户大量存在,资产阶级和地主占一定比例,而集体农庄户占的比例较小;在这一时期的后期,个体农户占的比重极小,主要是工人和集体农庄户为主。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时期,重点发展工业,推行大规模集体化,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禁止资本主义发展,由此可以判断它集中反映了斯大林时期的社会发展,故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时期,并未实行集体农庄,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时,允许私人经营,故D项错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