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4.42KB ,
资源ID:141443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1443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六章学习与心理健康.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六章学习与心理健康.docx

1、第六章学习与心理健康第六章 学习与心理健康学习心理主要包括由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像构成的智力心理因素,以及由兴趣、动机、意志等构成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和主体活动。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是学会学习,达到这一目标的核心和关键是知识学习中的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及其协同发展。一、学习的生理心理基础知识经济是个不断创新的经济,信息社会是终生学习的社会。善于创造的人,首先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学会知识”是一种被动型、单向灌输式的方法,它必然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自主型,多向开放式的“学会学习”的方法所取代。,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了解学习

2、的生理及心理的一般结构及其特点,对大学生由“学会知识”走向“学会学习”是十分重要的。1、学习的生理机制与科学用脑学习心理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大脑。学习心理的注意、观察、记忆、思维和想像,以及动机与兴趣,方法和习惯,都在这里产生、进行和完成。所谓科学用脑,就是要求根据大脑的生理特点及其运动规律,既使大脑运动灵活,又保证大脑的健康,从而发挥更大的潜力。第一、大脑构造的无限和有限现代人脑的相对重量约为体重的1/50,绝对重量约为1500克。人脑具有特殊的多元网络结构,它由约上千亿个称之为神经元的微小神经细胞组成。有人统计,一个人一生中大脑可以储存一千万亿个信息单位,仅人脑的网络系统就比北美洲的全部电话、

3、电报通讯网络还要复杂。因此,从理论上讲,人脑具有近乎无限的创造潜力。然而至今为止,事实上人脑尚有多达90%以上的潜力未被利用。这是为什么呢?从生理学角度看,人脑虽只占体重的1/50,却要耗费整个人体血液中1/4的氧气;人脑完全浸泡在血液中,拥有心脏泵出血液的1/5;虽然人脑结构精巧,但一旦某部位受损,却不象电脑可以替换;而它在运动中消耗的是人的有限的体力和精力,需要时间才得以补偿和恢复。可见,人脑毕竟不是电脑,人脑的无限创造潜力是通过每个个体大脑的有限开发而实现的。面对信息的轰炸,人脑优于电脑的地方,不在它的量而在它的质。从这个角度看,“学会学习”的生理基础正在于人脑构造的这种有限与无限的对立

4、统一。第二、大脑功能的兴奋与抑制正由于个体人脑构造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规律是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转换。所谓兴奋,是指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所谓抑制,是指神经细胞处于暂时性的减弱和停止活动状态。大脑兴奋时必然伴有能量的消耗,从而使大脑皮质抑制,这时大脑处于“休息”状态,进行能量的补充和储备,为下一个兴奋作准备。生理学将这种兴奋和抑制的神经过程的转换称为“诱导”。由兴奋过程引起的加强周围或同一部位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反之,由抑制过程引起的加强周围或同一部位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如学生上课时专心听课,对周围事物的干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大脑兴奋与抑制的负诱导规律在起作用。学习心

5、理中的注意正是这种负诱导作用的结果。反之,听课中出现东张西望,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则是兴奋和抑制的正诱导规律在起作用。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还具体表现为同时性诱导和继时性诱导。所谓同时性诱导,是从诱导发生的空间上看,指当某一神经过程发生在大脑皮层的某一点时,与这一点连接的区域同时就发生相反的神经过程。所谓继时性诱导,是从诱导发生的相继性上看,指当皮层上某一点或某一区域的一种神经过程停止以后,在该区域继而出现相反的神经过程。如某学生在进行了一段紧张地数学学习,马上又去学习物理,往往效果不佳,这就是继时性诱导的作用。神经系统活动中诱导现象的本质在于,兴奋过程的每次兴奋都加强了它的对立面抑制过程;反之亦

6、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巴甫海夫将这种相互诱导的规律,称为神经系统中从上至下的普遍规律。遵循这一规律要求我们科学地用脑,从而使学习有张有弛,有节有序,也更有效。第三、学习中的科学用脑一是劳逸结合,注意用脑卫生。首先,要注意学习和休息的张驰有度。要知道不懂得休息的人也不懂得学习,连续学习,不仅降低效率,还易导致神经衰弱等躯体病症。其次,注意大脑营养,保持充足睡眠。再次,适当参加文体活动,提高大脑工作效率。二是合理安排,注意用脑时间。用脑时间安排应注意个体生物节律的作用。所谓生物节律,是指个体智力、体力、情绪等有规律的周期性波动,从而形成“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三个阶段的依次交替现象。它是

7、兴奋和抑制相互诱导规律的具体表现。利用生物节律是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从而有效地在有限时间内以有限精力获得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反之,如果在“高潮期”去做事务性工作,而在“低潮期”去作创新性工作,实在是一种用脑上的失策。三是优化机制,注重用脑质量。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大脑对信息的接受、筛选、储存和反馈。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们在对外部信息的认知建构中,存在着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机制,当主体无须调整和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就能够在思维中吸收、同化和包容这一外部信息,称为同化机制。而当外部信息不能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图式相吻合,而必须对其进行调节、补充乃至改组,以最终顺应对该信息在认知结构中予以吸收

8、的功能要求时,称为顺化机制。皮亚杰还指出,如果学习中同化机制过强,则顺化机制相应趋弱。平衡和协调认知结构中同化和顺化机制的功能,优化认知机制,提高用脑的质量,对于“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2、学习心理结构及其特点第一、学习心理结构学习心理是指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映、特点及其活动规律。对其研究的目的在于调动学习和积极性及掌握在发展知识和能力、学会学习中的心理学问题。其中,学习心理结构是学习心理研究中的主要任务。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结构包括学习动力、智力和能力以及自我评定力等诸多因素。它们可以概括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首先,智力因素是学会学习的必要心理条件。智力是以脑的神经活动为基础的、对

9、客观事物稳定且综合反映的认知能力,它是影响人的反映效率、反映效果的重要个性心理特征。它表现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深度、广度、速度和准确度。通俗地说,智力就是一个人大脑的聪明程度。即人脑对客观事物和信息的反映、认识、贮存和处理的能力。心理学认为,调节认识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想像等多种成分,所以智力也主要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五个要素构成。在学习活动中,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贯通,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一般说来,智力水平的高低对学习效率和质量有直接影响。存在智力障碍的人,学习的困难比其它人要大得多,因此,智力是学习的必要心理条件,更是大学生成才的基本要素。人

10、的智力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主导下,通过人的积极主动的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所以智力水平的高低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作用。先天因素决定一个人的智力潜能有多大,后天因素决定一个人能否充分开发自己的智力潜能,达到自己的智力潜能的上限。即使智力潜能较高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的开发,其智力水平也不一定高。一般大学生的智商和潜能处于人群的平均数之上。因之,注重后天的开发和培养就更为突出和重要。其次,非智力因素是学会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非智力因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非智力因素包括除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

11、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信念、理想、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始动作用。这主要指学习动机,它又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由学生的理想、学习的目的或对学习材料的认知兴趣所产生,外部动机则由外部条件推动而产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动因。它们都对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和助推作用。二是指向作用。这主要指为智力发展选择目标。在非智力因素中,动机与目的有着密切联系,动机使学生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发展智力,并推动他们去这样进行学习,而进行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确立学习目的,并为此目的而发愤学习的过程。三是维持和调节作用。学习是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伴随有多种多样的心理变化。

12、有时信心十足、劲头百倍;有时心灰意懒、沮丧厌倦;这就需要兴趣、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去维持良好心境,调节不良心境。四是强化作用。这主要指对学习品质的正向促进和加强。它在智力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如良好的情感、坚强的意志都能起到乐于学习和提高效率的强化作用。五是补偿作用。由于先天与后天的客观原因,学生的智力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弱点,而非智力因素能对其起到补偿作用,“以勤补拙”就是这个道理。法国化学家、细菌学家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妙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坚持精神”,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一分灵感和九十九分血汗”,其中的“坚持精神”和“血汗”正是非智力因素的结晶。所以,认为学习仅仅是一种智

13、力行为,学习成绩好坏仅同智力水平相关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总之,在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干不能干;非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肯干不肯干;至于干得好不好则由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第二、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大学学习阶段是人才成长由“求学期”进入“创造期”的过度阶段。它与中学学习相比,具有专业性、探索性、职业定向性、社会服务性等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入学后,会出现他们特有的学习心理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首先,在学习上将面临两次较大的转折,从而产生诸多的不适应。第一个转折是指从中学学习到大学学习的转折,其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的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不会自学,不会主动学习,不会抓重点难点。有的同学学习用

14、功,但效果不佳;有的听课后觉得无事可做,期末考试却一败涂地。少数同学由于随父母意志填报志愿,或对专业不甚了解,对专业前途不乐观、对专业畏难,而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处于无可奈何之中。第二个转折是指从大学低年级基础理论学习到高年级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转折,其不适应主要表现为科研选题上的困难,创造性思维上不去,学习与择业的关系较难处理,择业与考研的矛盾心理在中上等生中屡见不鲜,择业的人际关系处理所花时间太多而影响学习等等。其次,大学生在逐步适应上述转折的过程中,不断学会大学学习,形成以下主要的学习心理特点:一是学习意识基本成熟。随着主体意识萌芽,大学生自我意识和学习意识也基本成熟。学习的自我意识形成是

15、学会学习的关键,这种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为更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可控性。如对学习内容主动选择程度的提高,对学习时间安排上较大的自主支配,尤其是自学能力已成为他们学习效果好坏的主要因素。二是学习动机发展到了核心层。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一般发展进程是:直接性学习动机随学习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弱,而以学习的社会责任感为主导的学习动机则随学习年级的升高而加强,专业性的学习动机也随着学习年级的升高而日益巩固和发展。这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不断向以学习的社会意义、人生意义为内容的深层动力的核心层发展。三是学习的自我评定力日益增强。随着知识的丰富、伴随能力的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定力也不断增强,他们能对自己的学习效

16、果进行合理评价,包括对学习动机的性质、内容、方向、动力大小的自我评定;对智力、能力活动及效率的自我评定;以及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自我评定,并据此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智力和能力发展的计划,对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大学生日益发展的学习心理,正是他们学会学习的基础。二、充分发展智力和能力学会学习应十分注重充分发展智力和能力,着力培养非智力因素,并注意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1、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整合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对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智力与知识、能力的关系怎样呢?第一、智力与知识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它们

17、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知识属经验系统,是靠后天学习而获得;智力属心理系统,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发展而成。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是掌握知识的条件。人们可以通过掌握知识去发展智力,也可以通过发展智力去掌握知识。智力凭借丰富的基础知识作依托,基础知识也会由智力的不断发展而上升到理论高度。具有丰富知识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形成独到的见解,因此说智力和知识两者相辅相成。但是,知识的多少和智力的发展不一定成正比例关系。掌握了知识,有时不一定智力就得到了发展;智力的发展,也不一定就等于掌握了多少知识。智力水平相同的人,知识水平可能不一样;智力水平不一样的

18、人,也可能知识水平差不多。智力的发展有可能落后于知识的积累,也可能超前于知识的增长,还可能二者基本相适应。有的同学以高分考进大学,但到大学二年级就跟不上了,后劲不足的原因之一就同智力发展有关。以应教育为主的高考主要是考知识,由于忽视了智力水平的同步发展,必然影响到大学的学习效果。总之,“学会学习”要求将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第二、智力和能力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智力侧重于认识活动的范畴,指的是人们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的较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五个因素组成。能力侧重于实际活动的范畴,指的是人们成功进行实践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19、的综合,它由组织能力、定向能力、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诸多因素组成。智力带有先天成分,能力则在后天活动中形成并通过其效率直接体现出高低。要成功地完成任何一种活动有赖于一系列能力的有机结合,这种能力的质的方面的结合叫才能。智力与能力也不一定成正比例关系,智力水平高,不一定能力也高;能力水平高的,也不一定智力就高。然而,智力与能力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智力的发展有助于能力的提高,而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智力的提高。构成智力和能力的各因素是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互为条件的。发展智力,有赖于能力因素的参与;发展能力,也有赖于智力因素的参与。因此,我们在发展智力的同时要注意培养能力,在培养能力的同

20、时也要注意发展智力。此外,能力又是由知识和技能转化而来。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则是个体在生活和劳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了的基本动作方式。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即不能被灵活运用,这种没有生命的知识正是产生“高分低能”的基础。同样,技能如果不能灵活的迁移也就是没有活力的技能。只有将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活动结合起来,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而这种转化,是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其中智力因素是能力形成和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由此可见,“学会学习”的过程即能力提高的过程。知识和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外部条件,而智力与能力的协同发展是健康的学习心理的核心。2、发展智力和能力研究表明,

21、人的智力发展不是单调递增的,处在1723岁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具有如下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大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均达到人生中的最佳时期。大学生的观察力比中学时更敏锐,表现出迅速、准确,其敏捷性超过中老年,其准确性又超过少年。大学生的记忆力也逐步从少年时期的机械记忆转向意义记忆,且这两种记忆之和均超过前后人生其它各个时期。大学生的思维、想像力比少年时更富有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与深刻性,其想像力已不是儿时的幻想,而成为智慧的扩大器,逻辑性也明显加强;其思维已更具独立性,顺从性减少;其深刻性虽表现为较中学生强,而较中老年人低,但有着日益加强的趋势。第二、大学生

22、已开始了创造心理的高度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欲增强,受传统思维的束缚较少,对新事物接受较快,反应较敏捷,思维异常活跃,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虽然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批判的准确性、深刻性不及中老年,但思维的包袱少而可塑性强,容易形成新观念、新看法,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不少事实表明,人的发明能力和创造精神很多是在大学这个年龄阶段崭露头角的。例如,在自然科学方面,伽利略17岁发现钟摆原理,牛顿23岁创立微积分,海森堡20岁创立量子力学,爱迪生21岁取得第一项专利,爱因斯坦26岁完成狭义相对论;在人文社科方面,歌德25岁发表少年维持之烦恼,拜伦写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时才21岁,曹禺创作话剧雷雨时

23、23岁,闻一多出版第一本诗集红烛时仅24岁。在我们身边,大学期间有所发明创造者也不乏其人。大学生的智力特征带有明显的个性倾向性,因之,根据自身智力的特点,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智力和能力的训练,要求我们首先辩证地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将知识的“广博”与“精深”辩证地统一起来,不能强调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如片面地强调知识的“广博”与综合,而不管是否需要,甚至亦步亦趋地看着别人学什么自己也学什么,赶时髦,反而对本专业的知识缺乏深入研究。这是不可能建立起最佳知识结构的。我们应在“广博”的基础上求得“精深”,围绕“精深”的目的而“广博”。二是要把理论和实践辩证地统一起来,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

24、的学习,更要重视从实践中学。一切真知都发源于实践,实践是知识之源,大学中的学习和实验是我们“活化”知识的重要手段,绝不能忽视。三是将学习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起来。学习别人的治学经验是必要的,但绝不能东施效颦,甚至邯郸学步,而应根据自己专业方向及个人特点选择目标,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知识结构。智力与能力的训练一般包括作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和作为发展的综合能力两类。前者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想像力构成,后者由学习、研究、组织、管理、操作能力等构成。以下主要介绍认知能力的训练。关于注意力的训练注意是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和稳定,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定向反射。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开端,但并不是心理

25、过程本身,而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特性,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心灵之窗”。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指向性,指心理活动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和对象;二是集中性,指心理活动所反应对象的清晰和完善程度。清晰性是注意集中的首要标志,完善性同人的记忆力、观察力有关,往往因人而异。注意力是获得知识的重要心理特征及其必要前提,注意力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注意的清晰和完善程度。究竟如何提高呢?一是要明确目的任务。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学习活动主要需要的是有意注意,而对学习对象的任务和目的理解得越透彻,有意注意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就越高,完成任务的愿望也就越强烈。这时,与完成任务有关的事物越

26、能成为注意的中心。如课前对重点、难点的了解,必然使你对听课的目的和任务变得明确而具体,注意力就容易集中。二是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任何注意都依赖于兴趣。如果一个人厌恶一切,等于根本拒绝了学习,因为他的注意中心只在“厌恶”上。同样,广泛的兴趣当然是扩大知识面的前提,但如果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仅凭兴趣,终将一事无成。因此,应该培养既有广泛的爱好,亦有追求的中心,形成以学习为焦点的浓厚兴趣中心。当然,有些同学可能对背外语单词、做某些枯燥的习题没有直接兴趣,但却对当科学家感兴趣。这就要善于将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其中的关键在于将兴趣同对学习本质的理解和事业的追求结合起来。三是克服内外干扰,与注意的分

27、散作斗争。集中相对于分散,所以,集中注意力,不仅体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是可能的,更主要体现在有各种干扰的情况下也能做到。内部干扰主要指疲劳、疾病以及和学习无关的思想情绪等。克服内部干扰除了培养健康的思想、情操外,还要避免用脑过度,进行科学用脑。外部干扰主要指对感官具有吸引力的如无关的声音、视觉刺激物等。克服外部干扰除尽量避免外界刺激,还要有意识地锻炼意志,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且具有韧性。四是适时变换学习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而重复的刺激易使人疲劳而涣散注意力,而多样化学习则能较好地保持充沛的精力,从而提高注意的稳定性。学习中的科目交替,看、读、听、写的交叉,都有利于大脑

28、优势兴奋中心的保持,从而有效地维持注意的质量。五是养成注意习惯并重视训练的方法和技巧。良好的习惯,首先要从对小事的注意开始,包括良好的坐姿到“闹中求静”的有意训练,可以经常进行一些精细的工作,如绘画、剪纸、作航模等,以提高注意力,还可用内部语言进行经常的“自我提问”或“自我提醒”。所谓“习惯成自然”,是指持之心恒地对有意注意的训练,将逐渐过渡到有意后注意,它既具有有意注意的自觉性、目的性特点,又具有不需要意志力的无意注意的特点,是保持和维持注意的有效手段。关于观察力的训练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觉,是通过眼、耳、鼻、舌、身去感知周围事物的心理过程。观察力是人知觉和捕捉事物中具有典型

29、意义的、带本质性的外部特征的能力。它是大学生一切学习和科研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的必备能力。大学生的观察力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长于视觉,有的则可能优于听觉或嗅觉;有的属于精细型,有的则可能属于粗略型。细致的观察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现象,而敏锐的观察则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观察是一种专门的技术,需要加以有意的训练。怎样训练观察力呢?一是要明确目的的任务。目的任务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观察的效果。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才能有的放矢地集中注意力于观察对象上,自觉克服干扰,获得满意的观察效果。反之,无目的的观察,不仅不能取得理想效果,还会染上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熟视无睹

30、、心不在焉等懒散作风和习惯,不利于观察力的锻炼。二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良好的观察力是获得丰富知识经验的前提和条件,丰富的知识经验又是提高观察力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对同一个事物的观察,如果是一个知识贫乏、经验不足的人,很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难以作出全面、深刻的观察;而对一个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人则可能恰恰相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三是掌握一些观察的方法。注重方法的选择对锻炼良好的观察力十分必要。观察方法中较为重要的有如下一些:全面观察、重点观察、解剖观察、对比观察、重复观察、长期观察、有序观察、多方观察等。不同的观察目的,采

31、用的方法也就不同。四是养成观察习惯。良好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提高,这些习惯有:制定观察计划使观察有顺序、有系统地进行,动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对观察全程作好细致的观察笔记并及时进行分类整理等。关于记忆力的训练记忆是指大脑对经过事物的贮存和再现的能力,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就是识别和记下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再认或回忆是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衡量记忆力的强弱主要有四个指标,即记忆的敏捷性(速度)、记忆的持久性(时间)、记忆的正确性(需要时准确再现)、记忆的备用性(需要时迅速回忆)。记忆在学习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习新知识离不开记

32、忆,智力活动离不开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也离不开记忆。现代思维科学表明,记忆力的强弱同各人的生理条件、各种智力因素综合作用及其能力密切相关。影响记忆力的主要因素有:兴趣与观察力的强弱;注意力的选择、持续和转移的程度;思维力的导向。此外,任务的明确与否、信心的高低、情绪的好坏和睡眠的质量都对记忆力有影响。因此,科学用脑和加强相关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记忆力的基础。具体看,还可训练如下的记忆方法及技巧。一是理解与联想记忆法。理解有利于记忆,是由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必然使之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这种联系一旦是建立,不仅有助于新旧知识的整合,也有助于对它的记忆。而建立在新旧知识联系基础上的产物就是联想。对知识的理解越多,联想的能力越强,反过来,知识的储存也就越大。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具体联想的方法有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奇特联想等。二是删繁就简的复习法。“复习乃记忆之母”。常见的较好的复习方法有及时复习、分散复习、“过度复习”(如背会了再背两遍)、变化复习、读记结合等。“学会学习”对复习的要求是提高复习效果,学会删繁就简,使记忆材料由厚变薄,由长变短,由大化小,从而优化记忆容量,减轻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删繁就简的主要方法有概括记忆、重点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