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27.22KB ,
资源ID:14149041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1490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犯罪主观方面练习题.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犯罪主观方面练习题.docx

1、犯罪主观方面练习题 犯罪主观方面练习题 ID: 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 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 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 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 正确答案:C 评析:考察知识点: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主观形态 解析:可以由作为实现,也可以由不作为实现的犯罪,如果行为人是以不作为的形

2、式实现的,这种情形就称为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注意不能把作为和不作为的划分与故意和过失的划分相混淆。作为和不作为是危害行为在客观上的两种基本形式,而故意和过失是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主观心理态度的两种基本形式。决不能认为作为都是故意,不作为都是过失。实际上,作为和不作为都是既有故意,也有过失。例如,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都可以由作为方式实现,也都可以由不作为方式实现。 ID: 请问下列关于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说法正确的是 A. 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致使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代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为直接故意 B. 丈夫和太太吵

3、架,丈夫一气之下,就往太太的被窝里放一眼镜毒蛇,孩子睡在旁边距离较远的一张床”,结果毒蛇不仅咬死了太太,还咬死了孩子,问丈夫对孩子的死亡所持态度是直接故意 C. 贾某持枪要射杀尹某的贵狗,尹某不让,而且用自己的身体加以遮挡,贾某非常生气,喝令尹某躲开,尹某就是不让开。贾某就朝狗射击,击中了尹某,尹某受了重伤。贾某对尹某的重伤后果的犯罪态度是直接故意 D. 两个蜘蛛人拴在一根缆绳上,在20层高楼搽玻璃,一罪犯只仇恨其中一人甲而已,另一个蜘蛛人乙罪犯从来没见过,但他砍断了缆绳、导致两个蜘蛛人甲乙都摔死,罪犯对另一个蜘蛛人乙的摔死所持态度是直接故意 正确答案:A,C,D 评析:考察知识点:直接故意和

4、间接故意解析:如何判断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标准,有一个简单扼要的公式:第一步顺序:看行为人是否意识到危害结果必然会发生第二步顺序:再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持何种态度,是期盼还是放任。那么再走第二步顺序:再看丈夫对咬死的孩子危害结果的发生持何种态度,是期盼还是放任。根据题意大致可以判断定间接故意,“一罪犯砍断两个蜘蛛人的一根缆绳”、“ 贾某持枪要射杀尹某的贵狗”也是类似的问题,定直接故意。综上,只有“被窝里放毒蛇“这个案例定间接故意,其他都是直接故意。 ID: 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 A

5、.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正确答案:B 评析:答案及解析:B 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愿。但直接故意是行为人希望发生危害结果,危害结果不发生就违背了行为人的意愿。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行为人不希望发生危害结果,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意愿的。本题中李某明知私拉电网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然在自己的花房周围拉电网,并且未采取任何防止结果出现的措施,对出现电人的结果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所以是间接故意。故选B. ID: 李某为灌溉麦田,用潜水泵从麦田南侧的沙河

6、引水。为避免大堤上过往车辆和行人碾压电线,李某将电线分别挂在大堤两侧距地面约2米高的树上。一日晚,由于风吹树摆,电线从树上逐渐下垂。恰逢村民张某驾驶无灯光的农用机动三轮车中速经过此地,行驶中张某被垂下的电线挂住脖子,导致翻车事故,张某当场死亡。李某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A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属意外事件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正确答案:C 评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犯罪过失。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主观心理态度。前半段在理论上称之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后半段在理论上称之为过于

7、自信的过失。李某将电线挂在行人通行的大堤两旁的树上。他应当预见该电线可能被风刮下或者自行松动下垂,影响行人通行。特别是在晚间没有灯光的情况下,可能造成交通事故。但是,李某却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最终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应认定为疏忽大意的过失 ID: 夏某在封闭的高速公路行使时,突然一行人横穿马路,夏某刹车不及,将该行人撞死。夏某的心理态度属于: A过于自信的过失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间接故意 D没有任何过失 正确答案:D 评析:参考答案 D测试点 有关犯罪主观心理状态如何界定。解析 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夏某不可能知道会突然有行人横

8、穿马路,所以C不对。应当说,夏某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行使,是可以合理信赖不会有人横穿马路的,这时不能将遵循交通规则的行为认为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所以本题答案为D ID: 甲贩运鸦片,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抓住汽车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甲对朱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正确答案:B 评析:B间接故意朱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而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属于间接故意。 甲为上厕所,将不满1岁的女儿放在外边

9、靠着篱笆站立,刚进入厕所,就听到女儿的哭声,急忙出来,发现女儿倒地,疑是站在女儿身边的4岁男孩乙所为。甲一手扶起自己的女儿,一手用力推乙,导致乙倒地,头部刚好碰在一块石头上,流出鲜血,并一动不动。甲认为乙可能死了,就将其抱进一个山洞,用稻草盖好,正要出山洞,发现稻草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之后用一块磨盘压在乙的身上后离去。案发后,经法医鉴定,甲在用石头砸乙之前,乙已经死亡。依此情况,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过失致人死亡罪 B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数罪 C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数罪 D故意杀人罪 正确答案:C 评析:犯罪构成的认定 本题首先分析甲的行为在刑法意义

10、上是一个还是两个。甲将乙推倒的行为和用石头砸乙的行为是在两个犯意的支配下分别实行的行为,显然在刑法意义上是两个独立的行为。前一行为已符合刑法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犯罪构成。后一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因经法医鉴定甲在砸乙时乙己死亡,故甲的行为在当时情况下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既遂,属对象不能犯未遂。本题中甲的行为符合数个犯罪构成,应数罪并罚。 1998年,甲购买高压汽枪一支,改制成能发射小口径子弹的枪支后,与50发子弹一起藏匿家中。2002年5月,甲怀疑其妻与单位负责人乙有不正当两性关系,打电话将乙叫到家中质问。因乙否认有此事,甲取出私藏的改制枪支和子弹,返回客厅向乙的头部开枪射击,致乙开放性颅脑损伤而死

11、亡。甲见乙死在自己家中,心中害怕。甲妻回家后,甲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和乙妻打电话,谎称来家中借枪,自己摆弄枪支时走火受伤。甲的朋友和乙妻来到甲家后,甲与他们一起将乙送往医院抢救。之后,甲与其他人一起来到公安机关报称,乙在自己家中摆弄枪支走火致死。在公安机关做了枪痕、枪支鉴定,证明乙的枪弹伤不能自己形成后,甲才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请根据案情回答: 下列关于甲致乙死亡行为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甲的行为系直接故意杀人 B甲的行为系间接故意杀人 C甲的行为系故意伤害致死 D甲的行为系过失致人死亡 正确答案:A 评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点是犯罪主观方面。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

12、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故意伤害致死场合,伤害他人是出于故意,而造成他人死亡,则属于过失。本案中,甲明知开枪向人的头部会造成死亡的结果而决意为之,对甲的死亡显然不属于出于过失的心理态度。故CD两项首先被排除。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在司法实践中区分直接故意杀人和间接故意杀人的关键是看

13、行为人在实施杀人行为时抱有什么样的心理态度。从本案来看,甲系在室内近距离向被害人头部开枪射击。他明知在这样近的距离向人头部开枪射击,会击中人的要害部位并致人死亡,仍决意为之。这反映出甲主观上是追求、希望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并非是对可能发生的致人死亡后果持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这种主观意志的确定性与客观行为和行为结果的一致性,充分说明甲的行为构成直接故意杀人。故选A。 下列关于甲的定罪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处罚 B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和非法储存枪支弹药罪数罪并罚 C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和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数罪并罚 D对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和非法制造、储存枪支弹药罪数

14、罪并罚 正确答案:D 评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点是一罪与数罪。区分一罪与数罪,应当以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为标准。行为人以一个故意或过失,实施一个行为,具备一种犯罪构成的,就是一罪。实施两个以上行为,具备两种以上犯罪构成的,就是数罪。甲的枪支弹药犯罪和故意杀人犯罪,是出于两种故意,实施两种行为,具备两种犯罪构成,因而属于数罪。且该数罪不属于不适用数罪并罚的情况,因而A应当首先排除。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属于选择性罪,不能实行数罪并罚。持有,是储存的方式,没有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爆炸物罪这一罪。故选D。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

15、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将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下列哪些判断不符合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 A间接故意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意外事件 正确答案:A,B,C,D 评析:犯罪的主观方面,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本题中黄某意图杀张某却把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这属于刑法理论上的对象认识错误,即误把甲对象当成乙对象加以侵害。如果甲对象和乙对象都体现了相同的社会关系,则不影响犯罪既遂的成立。即推定为人对错误的对象也成立直接故意。如行为人本欲杀甲,在黑夜里却误将乙当做甲予以杀害,这种认识错误没有超出同一犯

16、罪构成的范围,不影响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因此也并不能改变行为人的罪过形式。如果认为罪过形式改变了,即不成立原来犯罪的既遂,这显然是和前述刑法理论通说矛盾的。本题中黄某对张某的死亡是直接故意,那么就可以推定其对李某的死亡也是直接故意。因此四个选项都不正确。本题难度较大,应注意不能以日常经验来代替刑法的推定 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正确答案:B

17、 评析:此题中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甲应该明知这一行为会造成乙死亡的严重后果,同时为了摆脱乙的检查,并没有顾及到乙的生命安全,从而对这一结果持放任的主观态度,在主观上属于间接故意。B正确 第三章 犯罪构成 练习题 一、填空题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 或者 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 而没有预见,或者 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 的才负刑事责任。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 或者 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已满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18、。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或者 、强奸、抢劫、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精神病人在 或者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 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 。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 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判断题 1、刑法理论将犯罪行为按照其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对犯罪客体作不同层次的概括,从而把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三类。 2、犯罪的一般客体是对同类客体的抽象和概括。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损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4、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

19、用的具体人或者物,一切犯罪行为都会侵害到具体的人或者物,所以一切犯罪都有犯罪对象。 5、刑法第344条规定:违反森林法的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在这里森林法的规定就是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侵犯的客体。 6、结果犯的犯罪客体是可能客体。 7、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 8、利用他人实施的行为而进行犯罪的是不作为形式的犯罪。 9、人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行为、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人在睡梦中的举动不属于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10、行为人盗窃了某一老太

20、太的全部钱财,该老太太自杀。财物损失和老太太自杀是认定行为人构成盗窃罪的危害结果。 11、对于具体案件,只要把它的刑法因果关系搞清楚了,就可以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了。 12、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必须表现行为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行为,没有意志或意识的行为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13、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14、医生让不知情的护士为病人注射毒药,对医生来讲,是一种不作为的犯罪。 15、过失犯罪以造成严重后果为前提,否则不构成犯罪。 16、甲骂乙,致乙因气愤而心脏病发作死亡。甲的行为和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因 甲不知道乙有心脏病。 17、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

21、任。 18、因不满16周岁不处罚的,都应由政府收容教养。 19、聋人、哑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0、对单位犯罪主体的处罚,我国目前立法一律采取双罚制。 21、间接故意从意志因素上来看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也即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所以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否定态度。 22、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相同点就是都预见到结果的必然发生,区别点在于前者是希望结果发生,后者是放任结果发生。 23、疏忽大意过失的行为人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所以疏忽大意过失是一种无认识的过失。 24、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或者不同的犯罪目的,一种犯罪目的也可以同时为多种犯罪动机

22、所推动。 25、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由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这说明行为人缺乏认识和意志因素。 26、行为人动辄行凶,捅人一刀就走,放任伤亡结果发生,被害人未死亡而构成重伤的,行为人应负间接故意伤害的刑事责任。 27、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在没有预见危害结果上的区别是前者是根本不可能预见,而没有预见,后者是能够预见而没有预见。 28、某甲驾一货车穿行于陡峭山路,某乙想尽快赶到投宿地而搭便车,冒然抓住车厢后部,但却无法攀上,某甲知道这一情况后,为摆脱某乙骤然刹车,致某乙摔入山沟,当场死亡。某甲对某乙的死亡的心理态是间接故意。 29、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对定罪没有任何影响。 3

23、0、在所有故意犯罪中都有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三、单项选择题 1青年乙于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内有2000元人民币。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意义的是。 A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 B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C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D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 2故意杀人未遂的犯罪构成属于。 A修正的构成 B派生的构成 C复杂的构成 D加重的构成 3犯罪构成的要件是指。 A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B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 C犯罪行为、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D犯罪主体

24、、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犯罪客体 4以具体社会关系是否受到犯罪行为的实际侵害为标准,可以把犯罪客体分为。 A一般客体和直接客体 B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C物质性客体和非物质性客体 D现实客体和可能客体 5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十类犯罪,其划分的根据是。 A同类客体B犯罪对象C直接客体D一般客体 6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A故意杀人罪 B盗窃罪 C抢夺罪 D抢劫罪 7犯罪客体是构成一切犯罪的。 A主要要件 B次要要件 C必备要件 D选择要件 8复杂客体又可分为。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D主要客体和次要客体 9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 A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B

25、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 C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具体物 D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 10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 A故意杀人罪 B盗窃罪 C玩忽职守罪 D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11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只能由不作为方式构成? A故意杀人罪 B偷税罪 C遗弃罪 D过失爆炸罪 12在犯罪构成要件中,属于核心地位的要件是。 A犯罪客体 B犯罪客观要件 C犯罪主体 D犯罪主观要件 13某甲患有梦游症,一天夜晚在梦游时将同宿舍的室友某乙杀死,某甲早上醒来后见状大惊,随即报案。此案中,某甲的行为。 A构成故意杀人罪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是受到精神强制下的行为

26、,不负刑事责任 D是睡梦中的无意识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14不作为是指。 A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的行为 B行为人的身体没有活动 C行为人不亲自实施犯罪行为 D当为、能为而不为的情形 15某甲为铁路扳道工,其工作是在相向的火车驶来时负责将铁轨岔开,以使火车安全运行。一日某甲因奖金分配问题与领导发生争执,为了发泄不满,在其值班期间擅自离开,结果造成两列火车相撞的重大事故。则某甲的行为。 A属于作为的故意犯罪 B属于作为的过失犯罪 C属于不作为的故意犯罪 D属于不作为的过失犯罪 16.甲带邻居家5岁的小孩乙去河里游泳,因没有看管好孩子,最后乙在河里溺水死亡。甲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甲不作为犯罪的义务

27、来源是。 A法律的直接规定 B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 C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D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17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在刑事责任中的意义是。 A确立了行为人对特定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 B负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 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 D体现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 18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A辨认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B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C辨认和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的能力 D意识和意志能力 19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是指。 A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B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C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D不满14周岁 20甲醉酒驾驶自己的小车,超速

28、行驶导致4名行人死亡,甲对此结果。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应当从轻处罚 D应当负刑事责任 21甲先后唆使乙盗窃他人财物折价l万余元;唆使丙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丁抢劫他人财物1500元。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盗窃罪B抢劫罪 C绑架罪 D抢劫罪、绑架罪 22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应当是。 A按农历的年、月、日计算 B从过生日的当天起算为满周岁 C从过生日的第二天起算为满周岁 D从过生日的前一天起算为满周岁 2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 A应当减轻处罚 B应当从轻处罚 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4在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和无刑事责任能

29、力之间,还有能力的状况。 A过度责任 B减弱责任 C限制责任 D耗弱责任 25精神病人只有在实施危害行为时自己行为时,才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 A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 B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C不能辨认或者能控制 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26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A精神障碍人 B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 C醉酒人 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27必备的主观要件是。 A罪过 B犯罪目的 C犯罪动机 D意外事件 28下列何种犯罪,既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的是。 A杀人罪 B强奸罪 C诬告陷害罪 D抢劫罪 29甲欲杀妻另娶,某日在其妻乙的饭碗里投放毒药,他知道通常乙会喂3岁的

30、女儿食物,但由于杀妻心切不顾孩子的死活,则甲对其女儿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30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31甲某蓄意杀害乙某,某夜将乙某骗至某工地,用预先准备好的木棍猛敲乙某的头部,认为乙某必死无疑,遂弃尸而去,后乙某被巡夜的联防队员所救,则甲某存在的认识错误是。 A假想的犯罪 B客体错误C因果关系的错误 D对象的错误 32司机刘某开车时打了个喷嚏,使方向盘失去控制,于是车冲向路边,将电线杆撞倒,电线被拉断,供电中断7小时,刘某的行为是。 A过失破坏电力设备罪 B交通肇事罪 C毁坏公私财物罪 D意外事件 33某高校食堂的炊事员某乙在做菜时,误把仓库中的一瓶农药当做菜油用来炒菜,致使多人食后中毒,但因抢救及时,未造成任何伤亡。某乙的行为。 A构成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 B属于意外事件 C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D不构成犯罪 34犯罪的目的只存在于之中。 A故意犯罪 B直接故意犯罪 C间接故意犯罪 D过失犯罪 35行为人实施侵害行为时误认为犯罪客体存在,而实际上当时并不存在,行为人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犯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