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8.46KB ,
资源ID:14202964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2029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重点.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重点.docx

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重点文言文两则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翻译: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解释文中六个“之”的意思。(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的 (2)惟弈秋之为听。 定语前置的标志,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3)一人虽听之 。指弈秋的教导。(4)思援弓缴而射之。 指天鹅 。(5)虽与之俱学。 指前一个人 (6)弗若之矣 指前一个人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4.理解句子。 (1)为是

3、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译文: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文;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翻译: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

4、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匆匆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

5、.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6)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鲁迅 2.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

6、到无奈和惋惜。3、破折号的用法有:解释说明、语意递进、意思转折。说说下列破折号的意思:(1)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解释说明)(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语意递进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答: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像针尖上一滴水滴

7、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答: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答: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答:作者把

8、自己八千多个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5、(分析片段)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找出文中比喻句。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

9、赤裸裸来到这世界”指的是出生时的一无所有。“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指的是去世时的一事无成。()这一段中用一连串的问句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因虚度光阴而无比悲伤)的思想感情。()“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表现了作者(不甘心虚度此生,不甘愿过无所作为的日子,要珍惜时间,要有所作为)的感情。6.作者是怎么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答:(1)作者列举了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表现出了日子来去的匆匆。 (2)仿写: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随着笑声漂流;跑步的时候,日子也在脚步声中逝去;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划去。桃花心木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

10、们学过他的和时间赛跑。文章借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的重要意义。 2.树的生长“不确定”指老天下雨,种树人浇水没规律。人生活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坎坷、曲折、磨难。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表达文章主旨句子是“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

11、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所作为的人。4、理解句子 1朗读课文,说说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1)奇怪的做法: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2)这样做的原因:模仿老天下雨,让树木适应环境,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打哪些“不确定”) 答:“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

12、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不可预料的情况,如考试下降,家人下岗了,生病了,朋友之间闹矛盾等等 (2)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种树人做法奇怪,一是 浇水时间不一定 ,二是 浇水量不一定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答: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北京的春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13、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1)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2)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其他略写。 (3)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2重点句理解。 (1)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答: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答: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

14、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3)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答: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4)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答:“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

15、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十六年前的回忆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全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整篇文章显得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记在心里的感情。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3)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3.课文前后照应

16、有多处(1) 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2)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作用: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3)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1. 文章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

17、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3重点句的理解。(1)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每天早晨出去了。 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2)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答: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

18、高度负责的精神。(3)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答: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4)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 表现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精神。(5)在法庭上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李大钊遭受了苦刑

19、;“平静”说明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护。(6)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答: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

20、,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为人民服务1.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是一篇议论文。2.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3、文章从三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1)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2)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3)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4.解释词语泰山:山名,在山东省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鸿毛:大雁的毛,比喻事情微

21、不足道。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本文指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5重点句理解:(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答:上面这段话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正确的批评,第四句是讲我们对人民有好处的办法,我们都照办。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2)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22、答: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3)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答: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这句话的意思: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

23、的关联词语。(因为 )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 但 )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就)要给他们送葬,开追悼会。4.(因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所以)我们从小就要严格要求自己。5.(如果)你说得对,我们( 就 )改正。6.( 既然)你认为自己的看法正确,( 就)应该坚持到底。7.在人生的道路上,张海迪(不是 )懦夫,(而是 )生活的强者。卖火柴的小女孩1.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他的作品还有: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本课讲述了一个卖

24、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2. 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3、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因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喷香的烤鹅,是因为她十分饥饿,渴望得到食物;最后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是因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飞走,远离寒冷、饥饿、痛苦。4重点句理解:(1)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25、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答:曾经,指的是在火柴擦燃中产生的幻象。前一个“幸福”的含义: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3)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两句中,为什

26、么要写小姑娘的微笑答:因为小女孩是在美丽的幻象中微笑着死去的,是幸福的。为什么要强调是在“大年夜”冻死答:因为这样更能突显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更加突出小女孩生活的悲惨。5、读课文第511自然段,根据课文填空。因为小女孩冷,她就幻想有(火炉);因为饿,她就幻想有(烤鹅);因为圣诞节就要来了,她就幻想有(圣诞树);因为没人疼爱,她就幻想出(奶奶)。幻想和现实的鲜明对比,说明小女孩生活遭遇极其(悲惨)。“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一句连用三个“没有”是为了强调(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凡卡1.本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

27、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2.本文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想象三部分穿插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过吃不饱,睡不好,挨打、受人欺负三方面写了学徒生活的痛苦,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爷爷守夜的情景和过圣诞节的情景。2. 对句子的理解。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答:圣诞节前夜,凡卡没躺下睡觉,是因为节日让他思念唯一的亲人爷爷,也是因为他还有一个心愿偷偷地给爷爷写信,请求爷爷把他接回去。一个“等就”看出凡卡

28、心情的迫切。凡卡等所有人都不在了才敢写,害怕被人发现,也暗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面,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 答:课文里关于凡卡写信过程的“叹气”还有两次,“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对于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来说,这叹气跟他的年龄是很不相称的,写一封信的过程中,他连续叹气,可见这样的生活的确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让他痛苦万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答:“指望”是指生活的希望。凡卡来大城市做学徒,本指望学会做鞋,有个一技之长,养家糊口,可来这里做的事跟学做鞋没有一点关系;本指望从此有吃有住,却“饿得要命”,差点被打死

29、,连狗都不如;本指望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活下去容易些,可是依然没有穷人的活路饥饿、孤独、痛苦,彻底打碎了凡卡的梦想,所以他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文中几次提到死,也是反映了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答: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凡卡梦想信很快到达爷爷的手里,爷爷读到信就来接他。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对这个问题不能仅停留在“凡卡没有写清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的爷爷收不到信”这个表面答案上,还要深入理解,即使收到信,爷

30、爷会来接凡卡吗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凡卡的爷爷不过是个穷苦的守夜人,他恐怕没有能力抚养这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在村子里又找不到可供凡卡吃饭的活儿,要不,怎么忍心把唯一的孙子送到陌生的大城市里寻找活路呢即使收到,也无能为力。这样看来,凡卡的美好愿望就如他的梦一样,只是一个天真的梦而已。梦醒之后,悲惨的生活依旧,甚至更加悲惨,因为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连梦也没有了。 跨越百年的美丽1. 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3. 对句子的理解。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

31、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答:“她的报告”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镭。“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是指“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面庞”“坚定而又略带淡泊的神情”“微微内陷的大眼睛”,也暗指这一形象背后坚毅执著的精神。居里夫人因为对科学作出的杰出贡献,成就了她的历史地位,使之成为令世人钦佩和仰慕的女性。这句话写出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巨大贡献。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答:“淡蓝色的荧光”是居里夫人用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提炼出来的01克镭发出的,也就是她的成就。这项成就的取得,是以居里夫人终日的烟熏火燎、身体的疲劳为代价获得的,因而融入了“美丽的生命”。这项成就的取得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寻“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因而融入了“不屈的信念”。这句话是对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表现的坚持不懈的献身精神的赞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