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8.45KB ,
资源ID:142676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267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师在编招聘考试资料当前教育热点问题.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师在编招聘考试资料当前教育热点问题.docx

1、教师在编招聘考试资料当前教育热点问题当前教育五大热点问题 一、关于应试教育的问题 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此,我们应当思考,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 ?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高考转 ?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二元化结构和竞争的加剧。我国城市和农村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比较大。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都认为要有出路只有上大学,而且是上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就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

2、但能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为满足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这种期望,学校卷入其中,不得不以更多学生能考上大学和好大学作为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试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这种社会需要和现实是教育界无法抗拒的。如果没有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革新,仅靠教育界自身是很难扭转这一局面的。办高中不谈升学问题,这所高中对社会就没有吸引力。现在我们不能回避谈这个事情,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我们目前把 “应试 ”做到极端了。 2 教育考试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为平民开辟了一条进入上层社会的道路,这套制度发明以后为世界各国所采用。但它走到极端以后也带来了弊

3、端,一个就是科举制度成了求功名的敲门砖。一旦金榜题名,终生受益,功利性极强。另一个弊端是出现了大量作弊现象。这两种弊端给今天的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现在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传统考试方法引向如何选拔人才,而不是应试能力的培养。 3 传统文化的原因。应试教育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人才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误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强烈,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何为龙 ?何为凤 ?究竟什么是人才 ?目前对龙和风的理解太单一了,唯有考上大学才能成名、成龙、成风。这是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一个观念。现在这种观念已经从高中阶段扩展到初中、小学、幼儿园,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都在沿着应试教育模式下人

4、才观的轨迹和思路在成长。我认识一个密西根大学的教授,他两个孩子,男孩做木匠、女孩做室内装饰,家长很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去学习和就业。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身心欢愉地工作和生活,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而多少年来,在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孩子都是按照家长的意愿来塑造。这种文化带来的后果是孩子只会考试,不会做独立的人。此外,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有待改进的分配制度,即教授工资就高、木匠工资就低的死工资制度,以及社会地位的巨大落差,这种状况也使得社会更看重高考的一考定终生的 “威力 ”,考不上大学或好的大学将 “贻误 ”孩子的一生,这不能不成为每个家长必须面对的严峻

5、现实。 4 人才使用的不计成本。现在我们的社会用人不计成本,认为什么事情都是学历越高的人来做越好,这实质上是最可怕的误导。现在一些单位招聘,一定要硕士以上,还要名牌大学的,所以就造成大家都去考名牌大学,盲目追求高学历。在这方面中美的社会文化有很大差距。美国的博士生未必好找工作,硕士生、本科生有时倒好找工作。为什么 ?因为有一个人才成本的定位问题。定什么位 ?定工资的位。在美国用人有工资标准规定,用博士生要比用硕士和本科生贵,有些岗位并不需要博士生,企业就不愿意用博士生了。 要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教育界首先应该向社会宣传一种正确的人才培养观。最近我看了一些文章,总说出现应试教育的原因是评价方法不

6、对,我觉得这样的眼界还不够开阔。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要从全社会的视野来进行改革。高考总是存在的,问题是怎样做到扬长避短,要扬的是选拔之长,要避的是应试教育压抑人才成长之短。 二、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问题 教育界对减负问题讨论的比较多,但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这几个字比较难分析,怎样的负担才算是过重的 ?我的看法是: 一是要合理确定初中和小学的教育目标。什么是小学的培养目标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两条底线:一是人格的培养。二是学习的兴趣。现在往往是过早地把很多知识性内容压到小学教育中。这样一来,一是会让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是学校教育最可怕的后果。二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考虑得很少。作为一

7、个社会人,学生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品格,这些品格不是他自己认识到的,而是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及各种教育形式让他感受到的。现在课程排得那么满,学校没有时间安排活动,学生也没有脑力 “空间 ”自己去体会和思考。所以,现在小学和初中迫切需要对课程以及培养塑造小学和初中生健全人格的问题统一进行研究,以利于对培养目标有正确的定位。 二是要把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品行放在首位。美国对培养小学和初中生有一句话我比较赞成,就是首先应该培养的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要设置合格学生的标准,首先应着眼于培养一个合格公民。在美国有公民课,讲选举,它告诉学生,第一长大后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二长大后如何去选举,应该遵守哪些选举上的规

8、定。说大一点,这就是一种民主意识的培养。所以,小学和初中主要是把做人的最基本东西打扎实,未成年人的品行和能力培养要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去实现,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而不是仅仅靠课堂里的学习来完成。希望上海能定一个标准,严格规定多少时间是讲学科知识,多少时间是开展各类社会活动。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确立一个科学的目标,而不是只满足知识的灌输。 三、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的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的重心太高,教育部从幼儿园一直管理到博士后,这么大跨度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没有办法做好基础教育工作的。所以,基础教育主要是学校的行政管理重心应往下放,也就是说,应该让校长、教师和社区来发挥作

9、用,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参与学校的管理,并且要切实加强并支持社区和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社区的文化不一样,社区居民对教育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应当在更好地了解家长需求后,努力把学生培养好。与此同时,家长和社区也可以支持、帮助学校做很多事情。甚至遇到经济困难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社区和家长委员会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对决定学校发展的问题,除了学校要依照政府的规章制度来办事,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来做决定。 2013年教育改革将直面难点热点问题 今年教育部的“1号文件”内容是改革,在1日举行的教育部第5场新春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司长宋德民说,今后几年,教育部“1号文件”都将是关于改革的文件,“

10、当前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往往涉及多方利益,破解难度加大,教育必须进行持续性、系统性改革,以回应百姓关切。” 2013年教育改革将继续围绕高考、减负、教育公平、研究生质量等难点热点进一步深化。研制高考改革框架,克服一考定终身高考改革无疑是百姓关切的最大难点热点,据了解,今年将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还将研究提出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实施办法。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说:“改革的目标是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同时让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成为立交桥,让大家可以选择性考试,分流式入学。”2012年进行的普通本科和高职

11、教育分类考试,就是在高考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的实质性突破。显然,高考只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方面,“在继续推进它的基础上还要形成一个覆盖义务教育,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的思路框架,为每个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创造条件。”张力认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政策价值取向上要承担起促进教育公平,“四部委将协同督促各地落实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方案,但重点还是优先放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推出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破解减负难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大中小学生体质下降,长期以来社会高度关注。为了破解这一痼疾,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表示,今年要在“统筹”上下功夫。的

12、确,表象上的过重课业负担,其实质是学生没有更符合教育规律地接受教育,重复学习、枯燥练习、超前学习,是负担过重的真正原因。“我们将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5个学段,统筹品德、语文、历史、艺术、体育5个学科,统筹课程、教材、教学、评价、考试5个环节,扭转学科分割,构建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科学完备的教育教学体系。”郑富芝介绍说。据他介绍,今年还将扩大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推出绿色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要引导大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又要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要关注共同基础,又要关注兴趣特长,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效率。我们现在大量的机械训练,用大量的

13、时间换取了几分,从效率上讲是不合算的,与其让孩子们花那么大的精力,不如让他们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发挥更大的效能。总之,最后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营造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推动扎扎实实的素质教育,二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单单就是考试分数、高考升学率。”启动综合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我国现在是研究生教育大国,但研究生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其中尤其表现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为此,今年将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从而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孙也刚说。据他介绍,综合改革将

14、包括改革招生选拔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导师权责机制、改革评价监督机制、深化开放合作、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等六方面举措,具体而言,建立“有上有下”的学术学位授权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分类考试、分类培养、分类评价,注重突出研究生毕业后职业发展质量的评价,改革导师评定办法,依据综合评价确定招生导师指导研究的限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也要承担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立长效、多元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资助评定办法等措施。总之,通过改革,研究生教育要实现4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过去比较注重规模的发展,切实转变到质量的提升

15、。二是从学术学位为主切实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三是从注重知识学习切实转变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四是从注重在校期间的培养质量切实转变为学习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今后要更加关注研究生毕业以后的职业发展情况。”孙也刚说。(光明日报)2012年中国教育热点问题评论(上) 2012年,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一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一年,教育经费占GDP4%d 目标得到实现;这一年,异地高考、围剿奥数、撤点并校、校车新国标、教育督导条例出台、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营养餐安全、幼师虐童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6、在这里,我和大家一起就2012年发生的一些重要教育事件进行回顾与评论。一、 十八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大会。在会议通过的十八大报告中,继续把教育问题作为改善民生与社会建设的首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其核心主题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主要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先发展教育,把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这是从教育的战略地位来认识的,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没有教育的强大,永远不会有国家的强盛。第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段时期以来

17、,教育实践中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情况比较严重,把分数和成绩作为考核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一俊遮百丑”,理想、道德、人格教育严重缺位,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受重视。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一个明确的工作要求,为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再次吹响了纠偏的号角。第三,对各级各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其中,对学前教育,从过去的号召式的“重视”,到明确要求实实在在地“办好”,是一个很大的进展。而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实现

18、优质均衡的理想,把每所学校办好,把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办好。高中阶段的教育,主要任务是加大普及的力度,合理确定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比例。同时,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问题,说明高等教育亟需从以往的规模式扩张,走向结构调整与内涵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与科学研究是质量、效率,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而如何发展继续教育,推进企业教育、闲暇教育、老年教育等,也应该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重要通道。十八大报告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明确教育

19、资源优先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配置的同时,特别提出要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有用之才。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发展基本上走的是一条效率优先的道路,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多少对于公平问题重视不够,区域间、学校间的教育差距有所扩大,择校热、补习风等与教育发展不均衡有密切的关系。十八大继续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公共教育政策,是深得民心的,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的。第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十八大报告对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明确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师

20、德水平和义务能力。在教育活动中,决定教育品质的关键人物是教师。教师强则教育强,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永远不会有高水平的教育。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如何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让教师真正拥有职业的尊严和幸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第六,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时提出,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虽然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谈的,但其实都离不开教育,因为,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

21、最根本的基础。 二、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经费占GDP4%得到保障长期以来,“穷国办大教育”的格局,造成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200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规定,“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但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GDP较低等多种原因,这一目标未能如期实现。近年来,这一比例不断上升,2010年达到

22、3.66%。但一直没有达到4%。在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承诺,2012年全面实现4%的目标。为了保证这个承诺的兑现,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发改委成立了“4%办公室”,以督促地方落实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经过全国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的共同努力,这个目标在2012年胜利完成。11月中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张平在十八大记者招待会上表示,2012年用人民币计价的GDP可以超过50万亿,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要超过两万亿。在全国人大通过的预算中,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为21984.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教

23、育的比重达到7%左右。为了保证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尽量做到公平合理,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22号文件,要求地方财政做的是“教育财政支出占比”,而非“GDP占比”,从近年的情况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基本是20%。如果财政总支出的20%用于教育,最后的总投入就可以达到4%,与国家的“GDP的4%投入教育”相吻合。在教育经费有了基本的保障以后,如何用好这笔钱也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事实上,大量增加的教育经费,在投入结构上也在逐步优化,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明确经费使用的基本原则,即在“保运转、保工资、保安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努力做到四个倾斜: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

24、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向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倾斜在落实4%教育经费的过程中,如何支持西部及欠发达地区教育?是投入方向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提出,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西部地区自身要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保证按照规定实现对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中央财政要通过转移支付给予西部地区更大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实现财政性教育支出的较快增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郭庆旺教授等则认为,用好4%的关键,在于不断推进教育财政改革,要依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明确教育经费投入重点;创新教育经费拨付机制,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管理、监督与绩

25、效评价制度,构筑确保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的政策制度保障。三、化解社会矛盾,异地高考政策出台异地高考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在教育层面的并发症。现代社会流动频繁,很多大城市里非户籍人口的数量非常大,据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全国仅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就达到1260.97万人。再如北京,截至2011年底登记的常住人口是1900多万人,其中外省市来京人员就有700多万,占了35.9%,差不多3个里面就有1个是非户籍人口。去年北京入小学人数大约9.5万人,非京籍学生比例是47.6%,几乎占半壁江山。受制于现行的政策,这些孩子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

26、,只能在初中或高中回老家读书。其中有许多长期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的子女,包括白领阶层人员的孩子。所以,尽快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既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2012年全国两会前,一封名为九万随迁子女家长致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一封公开信曝光。信里呼吁:“孩子们等不起,更不能被耽误,被抛弃!我们呼吁尽快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在这次两会上,我也向教育部、公安部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尽快出台政策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呼吁设置限制条件,逐步放开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参加高考。袁贵仁部长在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诺,在年底前出台相关方案,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2012年

27、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要求各地努力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统筹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需求和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可能,积极稳妥地推进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同时责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

28、承载能力,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以及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确定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条件,制定具体办法,具体办法和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为了推动和帮助各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10月8日,北大法学院教授张千帆等30位专家学者联名向国务院、教育部及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教育部门领导递交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建议方案,对随迁子女的认定条件、父母条件、政策落实时间等方面提出建议。与此同时,各地也积极调查研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2月29日,山东率先宣布自2014年起允许非户籍

29、考生异地高考。10月31日,黑龙江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成为第一个明确异地高考具体门槛并且从2013年实施的省份。该方案提出,考生需要具有该省高中学籍且高中阶段在我省连续就读3年以上,父母有合法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自2013年高考开始可以在该省参加高考。接着,江苏也明确表示,将在2013年开放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此后,福建、上海、天津、广东、安徽、浙江、湖北、海南、云南、江西等十多个省市也明确表态,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具体方案最迟将于年底前公布。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尽管一波三折,还有许多难题需要化解,但是,在2012年,坚冰已经破开,航船已经出发,相信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四、规范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叫停盲目“

30、撤点并校”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根据这一要求,各地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了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是,在“撤点并校”过程中,存在部分地区存在操作不当,工作简单化、程序不规范,以及撤并后办学条件没有跟上等问题。不少地方不顾客观实际,提出“小学进镇”、“初中进城”,有的地方甚至提出要“消灭农村教育”。其实,决定中对“撤点并校”是提出了明确要求的:“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但是,由于许多地方

31、政府盲目跟风,不顾学生就学路程、寄宿条件等,为合并而合并,给广大农村学生及其父母带来了更重的负担。2006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要求防止“过度调整”,但是通知出台之后“撤点并校”的步伐并未完全停止,而对之前“一刀切”做法造成的后果,地方政府也未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00年,我国农村小学数为440284所,而到2010年则只有210894所。十年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52.1%。有专家统计说,自1997年以来,平均每天有64所农村小学消失。而农村初中也从6.4万所减少到5.5万所。盲目撤点并校衍生了诸多问题,如:校车安全;农村

32、、山区孩子上学难、辍学率回升;无法就近上学,导致学生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家庭教育费用增加;低龄寄宿衍生严重心理问题;大量巨型学校、巨型班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教职工承担了过多的养育教育任务,精神压力大等问题。有人统计,撤校后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变远4.05公里,安全隐患增加;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费为1157.38元,成为农村家庭的额外开支。人民群众对于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呼声非常强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组织也给予了高度关注。针对这一问题,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农村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系。”2012年7月,教育部就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意见稿明确提出,将通过专项规划和督查等方式,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着力解决学校撤并带来的路途变远、班额过大等问题。2012年9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