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3 ,大小:191.50KB ,
资源ID:1428771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2877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1、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二一一年三月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十二五”时期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指导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武汉产业大发展、改革大推进、城市大建设,经济社会

2、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的五年,是为新阶段实现新跨越积蓄力量、奠定基础的五年。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战略发展机遇,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冰雪及洪涝灾害等多种风险和挑战,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武汉发展新篇章。综合经济实力提档进位。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3000、4000、5000亿元,2010年达到5515.76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41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9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5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3亿元。先进制造业、

3、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更趋合理,由“十五”末的4.845.449.8调整到3.145.951。钢铁、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移动通信、生物、激光、新动力汽车、软件及服务外包、动漫、地球空间信息、数控机床、新材料等15个新兴产业振兴方案着手实施。以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武汉中国光谷”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十一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6.2%。2010年,研究与试验发

4、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城市建设高速推进。坚持规划先导、建管并重,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不断优化,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获国务院批复。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铁路枢纽、武汉新港、航空枢纽、高速快速路网、轨道交通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武汉至广州客运专线开通,我市进入高铁时代。7条高速出口公路基本建成,城际铁路开工建设。市内交通整治力度加大。给排水、电力、燃气、邮政、环卫等市政设施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获批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

5、区、武汉化学工业区完成相应区域的托管工作,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级开发区。武昌、青山、洪山三区“插花地”历史问题妥善解决,城中村、棚户区和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市容环境达标街道、市民满意路、文明建设工地创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农村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突破。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建设,“清水入湖”工程积极推进,中心城区湖泊基本实现截污。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启动实施,汉阳“六湖连通”工程进展顺利,主要湖泊、河流等水体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绿化水平全面提升,获批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空气清洁工程全方位推进。垃圾收运处理工程进展顺利,2010年,城市生活

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东西湖、青山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展开,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均实现规划目标。绿色消费、绿色照明、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等成为时尚,两型社区、机关、学校、村镇等创建活动积极推进,两型社会沿江集中展示区初具规模。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务院明确将武汉定位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标志着武汉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城市管理体制日趋完善,行政效能明显提高。国有企业改制全面完成,战略重组进程加快,集体企业

7、改制工作全面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新机制逐步建立,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机制更加完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外包服务中心初现雏形,汉口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完成改制组建,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创建。对外对内开放的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招商引资方式不断创新。在中部率先对台直航、率先获批保税物流中心,8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汉发展,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和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806元和

8、8295元。全民创业加快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4.1%。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310万人,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四城同创”深入开展,“六城会”、“八艺节”成功举办,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服务逐步趋向均等化。社会公共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平安武汉”建设卓有成效,社会和谐稳定。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序号指 标规划目标实现情况2010年年均增长(%)2010年年均增长(

9、%)1全市生产总值(亿元)420012.05515.7614.82全口径财政收入(亿元)14.9141629.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4.03753294人均生产总值(元)42000580005城镇新增就业(万人)(60)(70.52)6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30)(33.82)7城镇登记失业率(%)54.18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百分点)(1.4)(1.4)9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百分点)(4.4)(1.2)10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2.42.41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比“十五”末降低20%-4.4五年累计降低21.97%-4.81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10、122-4.3101(-54.7)13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650.5314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096.315城镇化率(%)6570.516市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年)1111.2317*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1903101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09919*人口出生率()109.3920*耕地保有量(万公顷)33.5633.832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比“十五”末减少5%(12.08)二氧化硫(15.43)22森林覆盖率(%)2526.63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750010.02080613.92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6

11、7008.0-10.0829513.8注:带*指标为“十一五”约束性指标;带()指标值为五年累计数。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市既面临国家战略叠加等发展机遇,也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和激烈的区域竞争。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将迎来历史上又一个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居民消费将加快升级,国内市场将更加广阔,有利于我市加快吸引国内外产业投资,将国内市场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推进进位争先

12、,重振武汉雄风。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力度逐步加大。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进入整体实施阶段,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有利于我市加快建设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充分发挥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作用,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利于创新资源的聚集、创新成果的转化、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享有先行先试权,有利于我

13、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十二五”时期,武汉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远城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总体较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仍然较大;旧城改造任务十分艰巨,交通拥堵、空气质量等问题较为突出,城市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城市国际化水平不高,城市文明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还

14、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加快武汉发展,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牢牢抓住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新的挑战,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努力开创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创新驱动、跨越发展,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市民生活幸

15、福指数,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依据以上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把积极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功经验,努力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获取竞争新优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的良性转型,推动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增长的发展格局。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

16、支撑。充分发挥科教和人才优势,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支持创新创业,切实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全民创新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注重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民智、汇聚民力、关注民生、维护民利,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努力建设人民幸福城市。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大力弘扬“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的武汉精神,永葆思想解放活力,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潜能,以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又好又快发展。二、发展目标“十

17、二五”时期,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加快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巩固提升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为把武汉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上述目标突出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基本构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00亿元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

18、过96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石油化工、食品等六个千亿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3%以上。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2%。注重顶层设计、示范突破,促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全方位应用,形成智慧城市雏形。基本构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体系框架。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阵地和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全市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加快,研究

19、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基本建成全国两型社会典型示范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率先突破,循环经济突破性发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批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工程和集中展示区建成,两型社会建设推进机制、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体系比较完善,为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武汉特色的两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初步建成“绿色江城”、宜居武汉,努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滨江滨湖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

20、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全国高铁网络的主要枢纽城市,与全国主要大城市实现高速客运专线直接相连,全国铁路四大主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增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初步建成,成为中部地区的“水上门户”。天河机场成为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大型航空枢纽和航空物流中心。基本建成“九客七货”的公路主枢纽和“环形+放射”的高速快速路网,公路网总里程13000公里,武汉成为全国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节点。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地面公交线网和停车换乘系统不断优化,城乡居民出行条件明显改善。中心城区轨道交通骨干网络初步形成并向远城区延伸。加

21、快建设过长江、汉江通道,贯通一环、基本建成二环、完善三环、建设四环,城市环线、快速路网基本形成。提高交通运行服务水平和交通引导组织能力,二环线以内点到点车行时间基本不超过30分钟。基本完成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产业发展与居住新城建设、人口分布与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融合,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开发不断协调,城市功能性开发、综合配套水平和现代化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主城区基本控制在三环线以内,重点沿两江四岸开发建设,二环线以内城中村、中心城区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远城区各集中规划建设一座中等城市规模的新城,重点沿轨道交通、快速路开发建设,基本形成“1+6”(主城+新城组群)和“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城

22、市空间总体构架。基本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城乡共建、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全市工业布局向远城区转移,沿三环线至外环线区域形成环城工业带。现代都市农业结构和布局优化,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惠及广大市民,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同步推进、相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化水平提高到77%。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中上水平。人民群众获得更优

23、质、多样、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全市常住人口预期1050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加快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4条城际铁路建成运行,武汉新港建设取得突破,城市圈内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形成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双向有序转移、配套协作更加紧密的一体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区域一体化的金融、商品、技术、劳动力和旅游市场体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资源实现共享,生态

24、建设和环境保护跨区域协作机制基本形成。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增强。专栏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类别序号指 标 名 称2010年2015年年均增长(%)属性经济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5515.761000012预期性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152预期性3城镇化率(户籍人口,%)70.577预期性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3753743716预期性5*财政收入(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416250013预期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9096019科技教育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6.0198约束性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8.9495预期性8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

25、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43预期性9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5912预期性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6.027预期性资源环境资源环境11耕地保有量(万公顷)33.8333.83约束性12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530.58预期性13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54.7完成省下达的目标约束性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1.97约束性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约束性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10以上完成省下达的目标约束性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17森林增长森林覆盖率(%)26.6328约束性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632

26、700人民生活18总人口(户籍人口,万人)836.73887预期性19城镇登记失业率(%)4.15预期性20城镇净增就业人数(万人)70.5275预期性21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310344约束性22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97全覆盖约束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923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5.86完成省下达的目标约束性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0806与经济发展同步预期性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8295预期性26*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35.7全覆盖预期性注:1、内为五年累计数。2、带*号的4项指标是根据我

27、市实际设置的指标。3、不带*号的22项指标是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衔接的指标。4、约束性指标10项,预期性指标16项。5、2010年基期数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省核定数为准。6、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数按新的统计口径计算。第三章 建设国家示范区,提升武汉战略地位着力履行国家战略使命,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全面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中重振武汉雄风,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一、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基本构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体系框架,全面提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全面完成国

28、家赋予的作为国家队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历史使命。确立“国际领先、世界一流”战略定位。高标准规划和建设,聚集一批国际化的高端领军人才,培育一批国际化的企业家,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努力使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科技创新的领航区、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全面打造享誉世界的“中国东湖世界光谷”。推进示范区自主创新。用足用活用好先行先试权,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大胆进行科技金融创新,积极推进股权激励、政府采购等试点,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新兴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积极开展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权

29、交易试点。高效运作“官产学研用”新机制,实施“百家企业自主创新试点工程”,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与国内外高技术园区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资金、项目、人才、知识产权、信息等资源方面的吸附功能和带动效应。加快示范区建设和发展。以形成创新带动发展的增长模式为目标,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光电子信息、生物、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培育特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快实施武汉未来科技城、中华科技产业园、光谷生物城、光谷金融港、新能源环保产业园、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光谷动漫产业基地等园区建设,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建设全球重要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全国领先的生物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辐射全国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到2015年,企业总收入突破10000亿元。二、建设全国两型社会典型示范区围绕基本建立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准确把握国家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战略要求,探索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切实履行好全国示范责任。确立“探索两化、先行先试”战略定位。深入实施两型社会建设五年行动计划。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战略目标,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以构建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产业体系为核心内容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