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0 ,大小:51.50KB ,
资源ID:14294003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2940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铁工程接口.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铁工程接口.docx

1、地铁工程接口地铁工程接口编制说明接口编制的目的和意义地铁工程是一项涉及专业多、关系复杂、技术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地铁工程的设计有赖于各专业、各系统的相互配合。为了使地铁工程各子系统能紧密结合,有效联系,达到整个地铁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有效地发挥各个部分的功能,在设计过程中,编制完整的技术接口,注意并处理好各系统的接口关系十分重要。完整正确的接口是指导、检查和验证各子系统设计的完整性、安全性、可靠性、合理性和经济性的重要文件,它不仅是选择土建工程方案,也是各设备系统确定功能和规模的依据之一,它将是保持系统的总体完整性和协调运作的一致性,充分发挥地铁工程功能、降低造价、提高效益的重要保证。但是,

2、地铁工程设计,涉及专业多,关系复杂,又情况多变,接口的编制只能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并在各个设计阶段中逐步完善。必要时,还须做些调整和优化。地铁工程系统的组成地铁工程根据其功能,通常可分为五个系统(部分),每个系统又包括若干子系统,其组成如下:土建工程子系统1 线路子系统2 轨道子系统3 区间隧道子系统4 桥涵(含高架、地面线路和车站)子系统5 车站子系统6 限界车辆、车辆段用综合基地子系统7 车辆子系统8 车辆段及综合基地供电系统子系统9 电源及主变电所子系统10 中压供电网络及牵引供电(含牵引变电所)子系统11 动力照明供电(含降压变电所)子系统12 接触网(或接触轨)子系统13 电力监控(

3、SCADA)弱电系统子系统14 通信(含传输)子系统15 信号子系统16 机电设备监控(EMCS)子系统17 防灾报警(FAS)子系统18 自动售检票(AFC)子系统19 控制中心车站设备系统(含沿线给排水设备)子系统20 通风和空调子系统21 给排水及水消防子系统22 屏蔽门子系统24 电梯子系统23 自动扶梯和电梯子系统25 防淹门接口编制的内容接口就是各子系统之间的界面关系。接口的形成和确定,将根据地铁工程子系统的划分,并主要取决于地铁工程的技术标准和各子系统的功能要求,包括各子系统设备的选型和技术条件。因此,每一项地铁工程的接口,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和落实。为便于接口的分析,我

4、们根据国内近几年来地铁工程设计的经验,充分考虑国内设计单位的专业分工,把地铁工程设计大致分为五大类25个子系统。这里仅根据各子系统的基本功能,描述本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仅供设计单位编制接口时参考。各个接口的具体要求和数字宜在设计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落实和确定。接口文件的作用和形成接口文件是设计管理体系的内部资料,并不是工程设计的文件组成部分,其内容在相关的设计文件中已有反映。接口文件的编制,应由工程设计总体单位组织各系统设计负责人共同编制,并在设计中使用。接口存在整个设计过程,由于各设计阶段设计深度不同,接口内容和处理方法也不同。因此,设计单位应根据各设计阶段的要求逐步深化、完善。1

5、线 路1.1 系统组成包括正线和辅助线(折返线、渡线、联络线、存车线、安全线)。1.2 系统功能线路是地铁工程的基础,它确定地铁的走向和高程,是实现地铁安全、快速、大运量运送乘客的基本条件之一。1.3 系统设施的主要技术标准和参数1)线路的平面最小曲线半径车型正 线辅助线(联络线)一般情况困难情况一般情况困难情况A型车350m300m250m150mB型车300m250m200m150m2)线路的最大坡度正线 30 困难地段 35辅助线 35 困难地段 40车站线路 23 困难地段 25区间隧道内 3 困难地段 3存车线 21.4 系统主要接口1.4.1 与外部条件的接口1)线路平面设计应结合

6、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条件设计。2)线路的走向应符合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并充分考虑既有地铁线路的状况。3)线路设计应根据城市规划,尽量沿城市主干道设计,车站应布设于主要客流集散或交通枢纽点上。4)线路设计应协调地上、地下构筑物和人防工程,减少拆迁工程。1.4.2 与土建工程的接口1)线路是轨道设计的基础,线路设计要素,包括平面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和线路坡度等与轨道设计一致。2)线路形式,地下线、地面线与轨道和上部建筑相协调。3)线路的布置,包括辅助线的布置和接岔要求与轨道配合。4)线路布置、坡度等条件与区间隧道,高架桥梁一致。5)线路布置、线间距等条件与车站建筑。6)线路布置、线路设计要

7、素和线间距满足限界要求。1.4.3 与车辆、车辆段及综合基地的接口1)线路平面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和线路的限制坡度应符合车辆的技术条件。2)车辆段出入段线的接轨和技术要求。3)拆返线、存车线和联络线线路平面布置、平面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和坡度。2 轨 道2.1 系统组成包括钢轨、扣件、道岔、轨枕和上部建筑。2.2 系统的功能2.2.1 支承列车车轮、直接承受竖向、横向和纵向力的作用。2.2.2 引导列车车轮,保证列车运行安全,乘坐舒适。2.2.3 根据环境要求,采用适当的减振、降噪措施满足环保要求。2.3 系统的主要技术标准和参数2.3.1 轨距:采用标准轨距1435m2.3.2 钢轨类型:正

8、线和辅助线均采用60kg/m钢轨;车场线一般采用50kg/m钢轨。2.3.3 道岔:正线和辅助线均采用9号道岔。2.3.4 扣件1)地下线 采用分开式弹性扣件。2)地面线 采用弹条型、型、型扣件。3)高架线 采用分开式小阻力扣件。2.3.5道床1)地下线 采用钢筋混凝土短轨枕整体道床。2)地面线 采用一级道碴碎石道床。3)高架线 采用纵向承轨台式整体道床。2.3.6 曲线地段的轨道应设置超高,最大超高值为120mm。2.3.7 地下线铺设超长无缝线路;地面线和高架线设无缝线路。2.3.8 根据环境评价报告的分工,对地下线路段根据情况分别采用减振扣件、弹性短轨枕整体道床和浮置板道床减振;地面或高

9、架线路段根据需要设隔声墙或隔声屏障等。2.4 系统主要接口2.4.1 与土建工程的接口1)轨型、扣件和曲线超高量,应符合线路技术条件的要求2)地下线轨道结构高度(区分各种区间施工方法)3)高架线轨道结构与桥梁型式的配合4)各种轨道结构型式与限界的协调2.4.2 与车辆、车辆段及综合基地的接口1)轨道施工方法和施工场地2)轨道维修、养护设施2.4.3 与供电系统的接口1)杂散电流防护2)各种电缆穿越轨道下部2.4.4 与弱电系统的接口1)道岔联锁方式、轨道电路与信号系统配合。2)各种弱电电线、电缆过轨。2.4.5 与车站设备的接口1)防淹门与轨道结构的配合。2)隔断面与轨道结构的协调。3 区间隧

10、道3.1 系统概况区间隧道是地铁工程地下线地段用以提供列车运行和设备安装的空间。区间隧道按施工方法区分,有明挖、盖挖、盾构和矿山(即浅埋暗挖)法施工之分;按隧道形状区分,有矩形隧道、圆形隧道(包括单洞和双洞)和马蹄形隧道之分。不管是何种形状的隧道,其基本的要求是:3.1.1 满足限界要求,有足够的空间尺寸。3.1.2 满足隧道内各种设备和管线的安装,不能影响行车安全。3.1.3 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和防排水措施,隧道内的渗漏水量符合规范的要求。3.2 系统的接口说明3.2.1 系统与外部条件的接口1)隧道衬砌结构应满足地质条件。2)隧道的位置和断面,应协调地下管线及构筑物。3)隧道出地面的附属构筑

11、物(风亭、风井等),应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4)隧道的埋深和覆盖厚度,应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5)隧道结构与地面建筑及其基础的关系。3.2.2 与土建工程的接口1)区间隧道的位置与线路走向和空间位置一致,里程相吻合。2)区间隧道施工方案和结构型式与轨道上部建筑尺寸相一致。3)区间隧道与地面段分界(含过渡段处理)。4)区间隧道与地下车站建筑的分界及结构配合。5)区间隧道结构尺寸符合限界要求。3.2.3 与车辆及、车辆段及综合基地的接口1)结构尺寸符合车辆要求。2)结构计算的荷载与地铁车辆荷载及其冲击力。3)出入段线(地下部分)及其过渡段设计,符合车辆段总平面布置要求。3.2.4 与供电系统的接口1)

12、供电电缆的敷设及支架安装。2)接触网(或地面接触轨)的安装。3)隧道结构杂散电流防护措施。4)供电设备的安装。3.2.5 与弱电系统的接口1)通信电缆的敷设和轨旁电话安装。2)信号电缆的敷设和信号机、转辙机等信号设备的安装。3)防灾报警、机电设备监控和自动售检票等系统传输电缆的敷设。3.2.6 与车站设备的接口1)区间风亭、风井的布置和结构尺寸。2)隧道内给、排水管道的敷设和安装。3)区间排水泵房位置、规模及尺寸。4)隧道内消火栓的布置和安装。5)防淹门的安装及控制电缆的敷设。6)隧道内设备的接地装置。7)隔断门的设置。4 桥涵(含高架、地面线路和车站)4.1 系统组成地铁的桥梁包括高架线路、

13、高架车站和跨越江河、水系的桥梁和车辆段范围内通行汽车的公路、人行通道的桥梁及涵洞等。桥梁设计应包括桥身、桥墩、引桥和附属设施。4.2 桥涵设计标准4.2.1 桥涵型式确定4.2.2 结构计算条件应包括:1)永久荷载;2)可变荷载;3)偶然荷载。4.3 系统的主要接口4.3.1 与外部条件的接口1)桥梁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2)桥涵设计应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3)桥、涵孔径应根据当地水文资料并按规定的洪水频率计算确定。4)桥、涵设计应符合航道、水利和交通主管部门的要求,并征求意见,必要时尚需报请有关部门审批。4.3.2 与土建工程的接口1)地铁桥梁的桥位、走向、坡度与线路协调一致。

14、2)与车站合建的高架车站桥梁与车站布置统一。3)桥面上部空间按限界要求设计。4.3.3 与车辆、车辆段及综合基地的接口1)地铁桥梁的荷载符合地铁车辆的技术条件。2)车辆段内桥涵应符合总图布置要求,并满足工艺要求。3)桥涵的维修方式和机构。4.3.4 与供电系统的接口1)供电电缆在桥梁上的布置和安装。2)桥上照明。3)接触网(或接触轨)的布置和安装。4)杂散电流防护措施4.3.5 与弱电系统的接口1)通信电缆的敷设。2)信号电缆的敷设。3)桥上道岔、信号机、转辙机等信号设备的安装。4)FAS、EMCS和AFC传输电缆在地铁桥上的敷设。4.3.6 与车站设备的接口1)给排水管道的敷设和安装。2)桥

15、面排水。5 车 站5.1 系统组成地铁车站,一般有地下站、半地下站、地面站和高架站。按其功能可分为终点站、中间站、折返站和换乘站;按其布置形式又可有岛式站台车站、侧式站台车站和岛侧混合车站多种形式,根据车站建筑的层数分尚可有单层车站、一层半车站、两层车站和多层车站等。车站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但其组成基本上是相同的,即均由站厅、站台、设备用房、管理用房和辅助设施,包括出入口、通道、风亭、风井等组成。其中站厅区分为付费区和非付费区,在非付费区往往还附设有银行和商业网点等。5.2 系统的功能车站是服务于乘客的公共建筑,是地铁对外的重要窗口。站厅是乘客集散空间和售检票场所。站台是乘客候车及上、下车的场

16、所。管理用房和设备用房,是车站进行运营管理和设备运行的配套设施。5.3 系统的主要接口5.3.1 与外部条件的接口1)车站的位置包括出入口、风亭、风井等,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2)其它公共交通的衔接。3)车站周围地面、地下建筑物、管线的协调。4)考虑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5.3.2 与土建工程的接口1)线路平面布置、纵断面、线间距、线路坡度。2)车站范围内折返线、存车线和联络线的布置,纵断面,线路坡度。3)站内轨道类型和上部建筑结构型式及尺寸。4)车站建筑与区间隧道(或地面线路)的分界及防水处理。5)车站建筑限界、设备限界(含站台面高度和站台板边缘距线路中心线距离)。5.3.3 与车辆、车辆段及综

17、合基地的接口1)车辆轮廓线和车辆限界。2)车辆(列车)主要尺寸、重量、轴重和载客量。3)有存车线的车站,车辆检修用房的布置及存车线检查地坑。4)维修中心在车站内的生产用房的布置。5.3.4 与供电系统的接口1)电缆井布置和尺寸。2)变电所、环控电控室、蓄电池室、照明配电室等电力用房的位置和内部布置,对地面净空等的要求。3)电缆走向、安装及沟槽管洞。4)设备重量和运输通道。5)设备接地及接地网。6)接触网(或接触轨)的安装。7)杂散电流防护措施。8)照明布置和安装。9)SCADA设备在站内的布置。10)RTU终端的环境要求。11)防火及消防措施。12)地面站、高架站的防雷设计。5.3.5 与通信

18、系统的接口1)通信设备用房的尺寸和布置。2)通信房屋的地面要求和沟、槽、管、洞的布置和尺寸。3)通信电缆井的位置、尺寸。4)电缆的布置和安装。5)设备的运输。6)设备接地。7)广播喇叭的布置和安装。8)电钟的布置和安装。9)防火及消防措施。5.3.6 与信号系统的接口1)信号设备用房的布置和尺寸。2)信号房屋的地面要求和沟、槽、管、洞的布置和尺寸。3)电缆的布置和安装。4)设备的运输。5)设备接地。6)车站控制室信号设备的布置和安装。7)屏蔽门的控制。8)防火及消防措施。9)有道岔车站信号机及转辙机的安装。5.3.7 与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的接口1)AFC设备的功能、通过能力和设备数量。2

19、)AFC设备的尺寸和布置要求。3)AFC设备的安装和接地。4)电缆的敷设和沟槽。5)设备维修用房的布置和尺寸要求。5.3.8 与机电设备监控系统(EMCS)的接口1)EMCS设备在车站控制室的布置。2)电缆的敷设和沟、槽、管、洞。3)设备的安装和接地。5.3.9 与防灾报警系统(FAS)的接口1)车站防灾报警监控范围。2)FAS设备在车站控制室的布置。3)探测器的布置和安装。4)电缆的敷设和沟、槽、管、洞。5)设备安装和接地。5.3.10 与通风空调设备的接口1)通风空调设备房屋的位置和内部布置。2)管道(包括风管和水管)的布置和安装及地面要求。3)设备的安装和接地。4)设备外型尺寸、重量和运

20、输通道布置。5)风道、风亭和风井的结构和布置。6)冷却塔的布置。7)站内结构风道(含站台下排风道)结构和布置。8)防火和消防。5.3.11 与自动扶梯、电梯的接口1)自动扶梯选型及主要技术参数。2)自动扶梯的布置及安装要求。3)自动扶梯对地板(含站台板、中板等)的要求。4)自动扶梯的运输和检修条件。5)自动扶梯机房布置。6)自动扶梯基坑排水。7)电梯选型及主要技术参数。8)电梯的布置及安装条件。9)电梯机房布置及其对地板的要求。10)电缆通道。11)设备接地。12)防火和消防。5.3.12 与给排水及消防系统的接口1)给排水管道布置及孔洞。2)给水系统接管点和水表井位置。3)污水处理设施。4)

21、污水泵房位置及设备布置。5)消火栓(箱)的布置和安装。6)电缆通道。7)设备接地。8)气体自动灭火系统的选型及保护范围。9)气体自动灭火设备房屋(气瓶间)的布置结构要求。10)气体自动灭火系统管网布置,安装要求和孔、洞预留。5.3.13 与屏蔽门的接口1)屏蔽门的类型和主要技术参数。2)屏蔽门布置。3)屏蔽门安装要求。4)屏蔽门设备及控制室的布置及要求。5)电缆的敷设。5.3.14 与防淹门的接口1)防淹门机房的布置和结构要求。2)防淹门控制设备安装要求。3)防淹门机房至车站通道的布置和结构要求。4)电缆的敷设及沟槽设计要求。6 限 界6.1 系统组成地铁的限界包括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设备限

22、界和建筑限界。6.2 系统的功能6.2.1 车辆轮廓线是车辆各部尺寸的标准值,车辆轮廓线由车辆供货商提供。6.2.2 车辆限界是以线路为基准的基准轮廓线的最外各点,按车辆在线路上运行时产生的最不利位置确定。不同的线路条件,车辆限界也不同。车辆限界由车辆供货商提供。6.2.3 设备限界是在车辆限界的基础上横向加宽100mm,顶部加高50mm,车底架处降低50mm而成。设备的安装,不得侵入设备限界。6.2.4 建筑限界是设备限界外的一个轮廓,任何建筑物,均不得侵入建筑限界。6.3 系统的主要接口6.3.1 与线路的接口1)线路平面(含线间距)。2)线路纵断面。3)渡线、交叉渡线的布置。6.3.2

23、与轨道系统的接口1)各种类型道床结构尺寸。2)轨道主要设计参数:轨型、轨距、曲线轨道超高。6.3.3 与区间隧道的接口1)全线各种隧道的起讫里程。2)各种类型隧道断面尺寸。3)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加宽量。4)缓和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量。5)道岔区建筑限界加宽量。6)曲线地段圆形隧道、马蹄形隧道中心线位移量。6.3.4 与桥梁的接口1)桥梁类型和桥面结构尺寸。2)桥面上部空间。6.3.5 与车站建筑的接口1)站台层平面布置。2)站台层纵断面。3)站台层横断面。4)站台面边缘至线路中心距离。5)设备区墙体外表面至线路中心距离。6)车站直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7)车站直线地段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6.3

24、.6 与车辆、车辆段及综合基地的接口1)车辆主要技术参数。2)车辆轮廓线及控制点坐标。3)车辆限界图及控制点坐标。4)受电弓轮廓线及控制点坐标。5)受电弓动态包络线及控制点坐标。6)车辆立面及各控制断面尺寸。7)车辆段与线路有关的建筑、构筑物距线路中心线的距离。6.3.7 与供电系统的接口1)电缆在区间隧道内、桥梁上及站内线路两侧的敷设及支架安装。2)区间电源箱布置及安装。3)区间工作照明和应急照明灯的安装。4)接触网结构类型、接触线系统高度。5)接触线安装高度。6)隔离开关安装。7)接触网杆塔安装位置。8)接触轨安装方法及安装尺寸。6.3.8 与弱电系统的接口1)各种电缆在区间隧道内、桥梁上

25、及站内线路两侧的敷设及支架安装。2)电缆过轨或跨越线路的敷设和安装。3)通信区间轨旁电话的安装。4)信号机及道岔辙转机的布置位置和安装。6.3.9 与车站设备的接口1)区间给、排水管道及各阀门的布置和安装。2)区间消火栓箱的布置和安装。3)给水管道的过轨安装。4)区间冷冻水管布置和过轨的安装(各种断面)。5)站内车顶风管的安装。6)折返线、存车线和区间风机的布置和安装。7)屏蔽门的布置和安装。8)防淹门的布置和安装7 车 辆7.1 车辆的基本型式地铁车辆优先选用A型车或B型车。地铁车辆一般有动车和拖车之分,在运行中多采用动拖车固定单元车组编组形式。7.2 车辆的主要技术规格见表7.27.3 主

26、要接口7.3.1 与土建工程的接口1)线路技术条件,包括平面曲线半径、线路纵断面、限坡等,均应符合车辆技术条件的要求。2)轨道设计标准,包括轨距、钢轨类型和轨道上部建筑结构形式和尺寸等,应根据车辆技术条件和车辆载重、轴重、运行速度、加(减)速等性能参数确定。3)桥梁、隧道的结构型式和尺寸,应根据车辆自重、载重、轴重、运行速度等计算确定。4)车站建筑的站台长度、高度和站台边缘距线路中心距离。5)各种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7.3.2 与车辆段的接口1)车辆段设计应以车辆主要技术规格为依据。2)车辆检修制度、检修等级、检修周期。3)车辆段检修作业方式和检修工艺。4)各检修车库的规模、布置尺寸和结构尺寸

27、。5)主要检修设备的选型和技术条件。6)车辆段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建筑限界。7)车辆段站场股道布置和技术条件。 车辆主要技术规格 表7.2序号项 目 名 称A型车B型车四轴车四轴车1车辆基本长度(m)22192车辆基本宽度(m)32.83车辆高度受流器车(m)(加空调无空调)3.8/3.63.8/3.6受电弓车(m)(落弓高度)3.83.8受电弓工作高度(m)3.95.64车内净高(m)2.12.155地板高度(m)1.16车辆定距(m)15.712.67固定轴距(m)2.22.52.12.28车轮直径(mm)8409车门数(每侧)(个)5410车门宽度(m)1.311车门高度(m)1.812

28、定员人数(人)单司机室车295230无司机室车31024513车辆轴重(t)161414站立人员标准定员(人m2)6超员(人m2)915最高运行速度(km/h)8016起动平均加速度(m/s2)0.917常用制动减速度(m/s2)1.018紧急制动减速度(m/s2)1.219噪声dB(A)司机室内80客室内83车外(站台)80857.3.3 与供电系统的接口1)供电方式、供电电压及电压波动范围,满足车辆的技术要求。2)牵引供电系统容量、牵引变电所的分布和规模,满足车辆(列车)高峰小时运行的需要。3)接触网(或接触轨)的制式,悬挂方式,满足车辆受电弓(或受流器)受电要求。7.3.4 与弱电系统的

29、接口1)车载信号设备ATP设备,应具备规定的功能要求,并能满足各种驾驶模式对列车实施监控的要求。2)车载ATO设备能配合地面设备完成列车运行自动控制。3)列车广播系统的功能和在车辆上的安装。4)列车司机配置无线移动通信设备。5)列车司机室设闭路电视设备,应能监视乘客上、下车情况。7.3.5 与车站设备的接口1)车站内车顶通风管道的布置和安装。2)站台板下通风道及风口的布置。3)地下车站屏蔽门的布置、结构和控制要求。8 车辆段及综合基地8.1 概况车辆段及综合基地一般由车辆段、维修中心、物资总库和培训中心及相应的生活设施组成,是地铁系统对车辆、各项设备、设施进行维修保养,材料、器材、设备管理和对职工进行技术教育的主要基地。各部门的任务范围如下:8.1.1 车辆段的任务范围1)车辆的日常运用、维修、保养(包括停车、列检和月检)。2)车辆的定期检修(包括定修、架修和大修)。3)车辆的临修。4)段用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和中小修。8.1.2 维修中心的任务范围1)全线土建工程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