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49 ,大小:419KB ,
资源ID:1431110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311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社会工作》课件0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ppt)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社会工作》课件0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ppt

1、第五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人类行为的三个层面 人类行为与生命周期,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人类行为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类行为评估的基本框架,一、人类行为,1、人类行为的涵义“行为”一词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为”仅指可以观察到的外部活动。广义的“行为”则指个体对环境刺激所做的所有反应,除了狭义的行为外,还包括只能通过表象去间接推断的内部心理过程。,2、人类行为的特点,(1)适应性(2)复合性(3)变化性(4)多样性(5)累积性,3、行为的分类,正常行为(normal behavior)与非正常行为(abnor

2、mal behavior)正常行为通常指同时符合下列标准:(1)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2)符合人类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3)行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台湾 沙依仁)正常与非正常行为的划分标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类个体生息于其中的,由生物(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社会系统。关于社会环境的构成,美国社会工作心理学家杰美因(Carel B.Germain)和布鲁姆(Martin bloom)认为可以分为物理环境、社会设置和文化等三个部分。社

3、会工作学者还将社会环境划分为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生系统和宏观系统等四个层次,微观系统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有长期的和直接的接触的个人、群体、组织或机构,比如家庭、学校、朋友、邻居等等。中介系统是在个人所处的微观系统之间发挥联结和中介作用的系统。如家长会。外生系统是个人与之没有或很少有直接的接触和互动,但却可以直接影响个人生活的群体、组织或机构等。对一个学生而言,教育部就是他的外生系统。宏观系统是指能够对外生系统造成直接影响的制度、文化、意识形态或社会结构等。,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沙依仁的概括(1)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

4、为。(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3)个人会对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影响。(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2.杰美因和布鲁姆的社会生态学理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方只有从与另一方的关系中才能得到正确理解。因此,我们必须把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来分析。三个分析角度A 结构的角度主要考察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契合程度 B 发展的角度主要考察个体的生长和发展过程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C 运行的角度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两个过程即压力应对/防卫、挑战奋斗,四、人类行为评估的基本框架,

5、杰美因和布鲁姆的社会生态学理论深刻地阐述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它是一种描述性的宏观理论,并未提供一个清晰的、操作性的行为评估框架。阿希福特等人提出的分析框架,主要采取两个维度:一个是横向的生物心理社会维度,另一个是纵向的生命周期维度。前者分析人类行为的三个层面,后者分析人类行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的演化。运用这两条轴线交叉而成的坐标系,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就能得到比较完整的分析。,第二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米德的符号互

6、动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他根据对精神障碍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人格及其发展理论。从人类的成长角度看,他对深层无意识的发现、对早期儿童生活经验的强调、关于人格的划分、关于心理性欲的五个发展时期以及他对心理防御机制的阐述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无意识 2、人格结构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至善原则,3、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心理性欲的发展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也可以被视为是人格的发展阶段。弗氏将其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年龄。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征期(36岁)

7、潜伏期(1012岁)生殖器期(青春期_死)另外,弗氏还提出了自我心理防御机制。4.对弗氏的批评:A 许多假设都没有明确的定义,没有充足的实验证据。B 泛性论,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主要区别:(1)弗氏强调本我的生物性冲动,而埃氏则注重自我的合乎理性的世界。(2)弗氏强调人的本质的动物性成分,而埃氏则认为先天的无意识的欲望只在人类成长的早期很重要,人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生物,被自我所控制。(3)在个体成长与发展上,弗氏强调过去、历史的经验,而埃氏则强调未来,一个人对未来的向往决定这个人现在的行为。(4)在人的成长中,弗氏强调性本能的驱动力,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而

8、埃氏则强调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意义,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5)在对人类成长过程的分析中,弗氏的重点是儿童期,而埃氏关注的目光延伸到了整个生命过程。,埃氏将人的成长分为八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人都要经受特定的冲突和危机.1、信任与不信任(01岁 感觉阶段)2、自主与怀疑(13岁 肌肉发展阶段)3、主动与内疚(36岁 性器官阶段)4、勤劳与自主(612岁 潜伏期)5、认同和角色混淆(1220岁)6、亲密与孤独(2040岁 成年早期发展阶段)7、生殖与停滞(4060岁)8、自我整合与绝望(60老年期,“成熟阶段”),对埃里克森的批评A 其发展模式太偏向于中产阶级的经历,没有考虑到社会阶级、种族集团

9、以及不同机会的差别。B 理论本身很含糊,对许多重要问题没有提出充分的解释,如导致人类成长的原因是什么?危机的解决是如何影响人格的?,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于对儿童认知周围环境并对之作出反应的方式和过程的研究。他的思想被认为是当代发展心理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成果。皮亚杰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的认知,但关心的不是认知的内容,而是认知如何形成、智力和思维如何发生发展等,也就是说,他关心的主要是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以及新的思想创立的过程。皮认为,人的认知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胚胎时期。认知的不断发展是由一系列具有质的差异的阶段所组成,通过这些不同的

10、阶段,新生儿的认知能力便会从以条件反射为主转变为成年人的复杂的逻辑思维。,1、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1)图式:个人用来对付环境中的情景时所应用的心理结构和思想模式。(2)适应(adaptation)(3)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是指面对外界信息,将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和结构之中。顺应指的是当旧的图式不再起作用时,通过创造新的图式从而作出调整并适应新的情况。(4)平衡(equilibrium),指的是图式和顺应之间的平衡。,2、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

11、段(11岁),对皮亚杰的批评 批评认为,皮亚杰所宣称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它们确实如其所描绘的那样而存在。许多人可能从来就没有达到最高的阶段,一个木匠可能只需要具体运算能力。而一个建筑师则需要形式运算能力。另外还有一种批评认为,皮亚杰过于迷恋动物性的过程,并过高估计了它在人类成长中的地位,而低估了家庭、学校等社会性因素的作用。,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劳伦斯科尔伯格(19271987),美国心理学家,他关于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主要受到皮亚杰的启发。科尔伯格继承和发展了皮亚杰的相关思想,进而提出了在当代颇有影响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将道德的发展区分为三个层次,并细分为六个

12、阶段。,第一层次:前常规道德阶段1.主要是自我中心阶段 畏惧惩罚阶段2.现实的利己主义或天真的享乐主义时期。遵守道德是为了获得奖赏。第二层次:常规道德(从10岁开始)阶段3.主要特征是相互的期望阶段4.这个阶段的特征是维护社会秩序第三层次:后常规道德,也称原则道德阶段5.主要特征是社会契约。阶段6.这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对科尔伯格的批评:(1)第六阶段不是采用经验的方法,而是一种假设的和推理的结果。(2)他的道德阶段划分是否普遍,不可更改?(3)他的道德理论反映的仅仅是西方的自由的价值观,反映的是男人的价值观。,五、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通常也被称为行为主义,其理论奠基人是巴甫洛夫

13、和约翰B华生。行为主义的出现是对本能理论的批评。行为主义对行为的无意识的动机不感兴趣,他们的核心问题是人类行为的学习,而在行为的习得中,环境的影响被强调得异常突出。因此,常常被贴上机械论和决定论的标签。,(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其理论要点:1、强调行为是研究的目标 2、强调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影响 他赞同英国洛克的“白板说”3、强调刺激反应模式 否认遗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行为的发生公式是刺激(S)反应(R)4、反对阶段论,主张连续性 人类成长不象弗洛伊德所讲的阶段性,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19041990),美国当代著

14、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接受了华生的行为主义思想,又把其向前推进了一步。斯金纳最早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认为,我们的行为可以操作外在的环境,从而产生一定的结果,这个结果将会决定我们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批评:过多强调外在刺激对行为的塑造作用而忽视了认知过程中注意、记忆、反思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1925),美国心理学家,他的贡献在于强调认知在人类学习中的高度地位。基本思想如下:1、观察学习2、认知的重要作用3、替代强化4、交互决定论,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是面对整个心理学的一种方向,它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和学派。它主张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主张对不

15、同的心理学学说的尊重,对可接受的方法持开放态度。主要代表有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概念是“自我实现”。“高峰体验”是他的另一著名的概念。,马斯洛将需要细分为五个层次:第一级:生理需要 第二级:安全需要 第三级:爱与归属感的需要 第四级:尊重需要 第五级: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马斯洛的晚年,他又提出了比自我实现更高一级的需要,这就是自我超越的需要。第六级:自我超越需要,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批评:其一,认为马斯洛等人所描绘的人的动机和需要的层次太单纯、太理想化了。其二,人的需求层次并不一定是由低到高的顺序

16、依次发展,这一点在穷困潦倒但却矢志不渝的伟人身上尤其突出。,七、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库利(18641929)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被认为是最早提出自我发展理论的社会学家之一,与自我发展理论相关的有三个主要观点:人与社会的关系、镜中自我、首属群体。1、人与社会的关系 2、镜中自我 3、首属群体批评:有人指责他过于强调个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而忽视了个人与社会间的冲突。,八、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者。他认为,社会其实也就是通过象征符号而进行社会交往过程,在这些象征符号中语言最为重要。米德比较值得关注

17、的理论是关于自我的学说,在自我的学说中,又包括两个重要组成:一是自我的两个组成部分主体我和客体我,二是自我的三个发展阶段模仿、游戏和比赛。,1、自我的两个组成部分 主体我和客体我。2、自我的三个发展阶段(1)模仿阶段 这主要发生在1岁以内,主要任务是模仿。(2)游戏阶段 这主要发生在2到4岁之间。在这里,儿童能够从他人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能够实践他们所扮演过的角色。(3)比赛阶段 这主要发生在4岁之后,在这个阶段,自我发展的主要表现是能力的提高,儿童可以参加同时有很多参加者并且有组织秩序的游戏活动。,第三节 人类行为的三个层面,生物生理层面 心理层面 社会层面,一、生物生理层面,人类个体作为一个

18、生物有机体,其行为发展必然受到生物生理因素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的基本生物性状受遗传信息的控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体质状况构成个人社会发展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第三、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内在的“生物钟”规定着每个人基本的生活节奏和生命周期,人人都逃不出生老病死的大限,生理发育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或阶段也常常构成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或生命事件。,二、心理层面,人的潜意识、感觉、认知、情绪、需要、态度、意志等心理过程,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关于人类行为的心理层面,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人本心理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刻分析。,三、社会层面,从社会的角度看,人

19、类行为实际上是一个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人总是生活在社会系统中,社会系统的时空结构作为一种基本框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确定了个体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位置,这个位置规定着人类行为的形态和发展。从时间上说,自然时间节奏和社会时间安排叠加在一起,共同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从空间上说,物理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共同影响人的行为。,社会系统对人类行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三个方面:(1)作为社会化机制,它影响着个体对社会角色规范的学习和领悟。(2)作为资源配置机制,它影响着个体角色扮演所需要的条件和手段。(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三种:市场、制度安排和关系网络)(3)社会系统的运行方式影响着人类行为的内部环境,即生理和心理

20、过程。,第四节 人类行为与生命周期,婴儿期(03岁)学龄前(36岁)小学(612岁)中学(1218岁)青年期(1822岁)成人期(22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一、婴儿期(03岁),生命任务 学习与照顾者建立基本信任关系。需求 依赖照顾者,足够的营养与温暖、亲情、学习与人建立关系、语言及概念、技巧。要求照顾者本身心理健康、情绪稳定。问题与危机 教养不当,基本衣食不能保证、疏忽与溺爱、生理或心理残疾。社会工作功能 提供方案以维持婴儿生理需求,妇婴保健、亲职教育及幼儿园照顾等。,二、学龄前(36岁),生命任务发展认知与智能,增进控制自己及环境的能力;学习认同性别角色及与角色相联的行为规范,通过

21、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建立自主能力及自信心。需求 同伴游戏,发展语言的机会,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教育,父母的鼓励、支持及民主开放的态度,适当的管教引导,培养建立自我自信心。问题与危机 自我中心,过分溺爱与不当的社会化,缺乏监护,偏差行为。社会工作功能 幼儿园照顾服务,父母、学校、亲子教育、儿童卫生保健。,三、小学(612岁),生命任务学习知识,学习适应社会,培养工作态度及自我信念,学习与同龄伙伴相处,学习与性别相联的角色行为,发展良知、道德及价值标准。需求良好的社会化环境,家庭与学校教育,与同辈团体相处的机会,成功的经验,个别化的辅导。问题与危机学习失败,自卑感,不良习惯与行为。社会工作功能学校社会工作

22、,业余课外活动服务,发展性团体活动(如夏令营等),少先队团队活动。,四、中学(1218岁),生命任务 身份认同,准备成人角色,完成从青少年到成人的过渡。需求 重整自我,建立自己的道德与价值观,自我肯定,同辈团体交往与活动,友谊,学习独立,团体认同与归属。问题与危机 自我认同与肯定危机,亲子关系冲突,学校、社会及人格适应不良,罪恶感,问题行为,暴力行为。社会工作功能 学校与家庭的支持,亲子教育,青春期教育,青少年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团体活动。,五、青年期(1822岁),生命任务 人格重整与自我认定,独立,学习成人角色。需求 选择职业与工作,结交异性朋友,成人角色的自我实现。问题与危机 焦虑及自我

23、角色混淆,畏惧与逃避社会,未婚父母,学校与工作适应不良。社会工作功能职业训练,婚前学校。,六、成人期(2265岁),生命任务确定人生目标,选定职业,选择婚姻伴侣及婚姻适应,为人父母与养育子女。需求 稳定的家庭,事业成就感及扩展自我发展的机会。问题与危机疏离感,婚姻失败,教子不当,亲子冲突,工作挫折,失业,自我发展,停滞,人格解组,伤残。社会工作功能婚姻与家庭辅导,亲职教育,家庭服务,就业与职业辅导,医疗与社会保障,社会支持与社会救助,心理卫生服务。,七、老年期(65岁以后),生命任务 面对身体老化,准备退休生活,适应亲人去世,重建新的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行为,面对死亡。需求 在就业,安老,自我尊

24、严,参与社会生问题与危机 适应困难,沮丧,疑心,自怜,孤单无依,绝望无助,恐惧死亡。社会工作功能 养老保险与社会保障,老年生活服务,老人社区照顾,收养服务,老年社区文娱活动,就业服务。,思 考 题,1.什么是行为?人类行为具有哪些重要特征?2.什么是社会环境?可以划分为哪些层次?3.怎样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4.人类行为有哪些层面?如何理解?5.精神分析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推荐阅读,1.沙依仁.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2.毛晓光.人的成长与发展.社科文献出版社,19973.美詹姆斯卢格.人生发展心理学.学林出版社,19964.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