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7 ,大小:2.89MB ,
资源ID:14366854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3668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数学面试真题.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数学面试真题.docx

1、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数学面试真题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数学面试真题及答案5月19日 下午 河南省鹤壁市 面试考题1.题目:分与合2.内容:3.基本要求:(1)有适当的板书;(2)让学生动手操作;(3)理解分与合的过程;(4)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答辩题目:1.讲一下数的分化与组合采用情景导入法。2.你认为你讲的内容,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怎样的基础?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5个数字朋友,今天我们来和他们做游戏。(1)黑板上你能看到哪个数字朋友?(2个筐和4朵花)(2)要把这4朵花放到2个筐里,有几种方法呢?(3种)(二)探究新知1.动手实践可以用手中的

2、花朵卡片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把想法记录下来。2.从形象到抽象,分享研究成果,掌握4的组成。(1)课件配合演示,展示学生摆一摆的结果。(2)展示画一画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从画花朵到画圆的抽象过程,感受替代的简洁。(3)展示写一写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从画到写,从图到数,感受数学的简洁。(4)展示用符号表示数的分与合。站点理解符号表达的意思。从上往下看,表示把4分成两部分,1是一部分,3是另一部分。如图所示:(5)基于实践,总结方法。教师要引导进行总结。教师带着学生边拍手边说,变成顺口溜。分:4可以分成1和3,4可以分成2和2,4可以分成3和1。合:1和3组成4,2和2组成4,3和1组成4

3、。分与合: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4.梳理不同方法,找联系找规律。(1)观察4的组成与分解,说说你的发现。有1和3,就有3和1,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2)演示2和2交换位置后还是2和2。总结:可以按顺序写,从1开始写,不窨易遗漏,也不窨易岀错。(三)巩固练习1.猜一猜。边玩边让学生写出3的组成和分解,然后拍手说一说。2.对口令。(四)小结作业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数的分与合,还学习用符号表示数的分与合,你觉得在哪方面有收获?回家与父母分享一下收获。【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讲一下数的分化与组合采用情景导入法。【参考答案】出示课件,复习旧知。师:大家复

4、习得真好,大家掌声鼓励鼓励自己。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一个学生主动示范)师:那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师: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组成。(板书课题:分与合)2.你认为你讲的内容,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怎样的基础?【参考答案】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本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整个第三单元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了解数

5、学的用处和体会学习的乐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题目来源:5月19日 下午 安徽省宿迁市 面试考题1.题目:上、下、前、后2.内容:3.基本要求:(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2)认识上下前后;(3)试讲十分钟;(4)要求写板书。答辩题目:1.“上、下、前、后”的相对性是什么?如何让学生理解的?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说一说:桌面上有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有什么?2.活动中初步感受前后。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有几名同学?后面有几名同学?(二)探究新知1.引导观察,认识“上、下”。课

6、件出示主题图:江上大桥图,学生观察,交流讨论。(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火车到底在哪里呀?这是怎么回事啊?(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2.认识“前、后”。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学生观察,交流讨论。(1)你又看到了什么?(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3)大家一会儿说卡车在后面,一会儿又说卡车在前面,这又是怎么回事啊?(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三)巩固练习1.说一说。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教室里的人或者物品的位置。说清_在_的上面

7、,_在_的下面;_在_的前面;_在_的后面。(四)小结作业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回去与父母分享一下今天所学,认一认家中物体的位置关系。【板书设计】上、下、前、后1.认识“上、下”2.认识“前、后”【答辩题目解析】1.“上、下”“前、后”的相对性是什么?如何让学生理解的?【参考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平面图”,让学生辨认图上的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时,要让学生在现实空间的活动中完成。比如:让学生“说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等问题。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参考答案】【知识与技能】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

8、物体所在的位置。【过程与方法】在学习活动中,借助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活中的位置认识提升到数学化的认识,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空间观念。小学数学吨的认识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玩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来看看大家了解这些动物们有多重吗?(课件出示以下动物图片)一只鹦鹉大约重35( )。一只小兔大约重3( )。一只东北虎约重350( )。一头大象约重5( )。鹦鹉、小兔、东北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这里大象的体重选用“克”或“千克”作

9、单位还合适吗?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用符号“t”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二)建构新知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1)思考:1吨有多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2)(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3)(出示图片)一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 )千克,也就是( )吨。3.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1)共同体验1吨的重量。每小组准备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

10、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导学生推算多少袋有1吨。(课件演示100袋是1吨)1吨=1000千克(2)分组活动,感受1吨的重量。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分组汇报结果。(三)巩固提高1.把动物和合适的体重连起来。2.吨和千克的换算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四)小结作业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作业: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答辩题目

11、解析】1.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参考答案】重点: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正确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2.“数”与“量”的关系和区别?【参考答案】“数”是表述“量”的语言文字符号,它是主观人为规定的,是可以随意改变的。“量”是客观事物的大小、范围、程度等,它是客观实在,是无法用意志随意改变的。同一个量,可以用不同的数字和度量单位来表达。例如:重量是一千克的物体,可以表示为:1米、10分米、100厘米、0.001千米。题目来源:5月20日 下午 湖北武汉 面试考题1.题目:分数的初步认识2.内容:3.基本要求:(1)要有板书;(2)试讲十分钟左右;(3)学生能准确认识几

12、分之一,会读写分数。答辩题目:1.分数的含义是什么?举例说明。2.你在教学过程中 ,是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分物品(报考演示关于主题图内容的多媒体课件)(1)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几块?(拍手表示)(2)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几块?(拍手表示)(3)有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几块?你还能拍手表示吗?2.引发矛盾冲突,导入新课(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平均分1块月饼的结果。(2)教师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1.认识1/2(1)课件演示例1分月饼的情境图。平均分1块月饼,让学生观察

13、分的过程。(2)教师指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3)指导学生读、写1/2(4)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2.认识几分之一(1)要得到一块月饼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2)课件演示: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1/4,哪些不是?说出理由。(3)启发: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5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你会在作业纸上涂出长方形纸的1/5吗?(4)小结:像1/2、1/3、1/4、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14、(5)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三)课堂练习想一想: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表示出它的1/4。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折纸、涂色,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全班集中汇报,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各自的方法。(四)小结作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作业:1.课后找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试着涂出纸上的1/4;【板书设计】略2.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的分数以及课后“做一做”。小学数学平移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做关窗、拉黑板的动作。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移现象。追问:你还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平移

15、的现象?学生答:升旗,缆车,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开等。(二)生成新知(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题1图。先让学生说出虚线部分和实线部分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感受平移,并强调平移的方向。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讲解概念:(1)认识平移的距离。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并数一数。(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小

16、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纠错。之后组织全班交流。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怎样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数法预设: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2)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

17、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3)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三)应用新知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1)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2)组织汇报。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四)小结作业小结:通过这节

18、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作业: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平移的现象?【答辩题目解析】1.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引导同学们正确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参考答案】1.动态呈现平移过程,明白移动几格的意思。在平移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对移动几格产生错觉,会错误地把移动的格数理解成两个图形中间的空格格数。教学中可以通过课件动态的展示平移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分表示什么意思;也可以利用实物模型,按平移的要求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平移的过程是整个图形按照要求进行平移,平移的距离是对应点之间的方格数,而不是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方格数。2.探索图形平移的

19、画法,发展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能力。第一、选点。也就是在原图形上选择几个能决定图形形状和大小的点。第二、移点。也就是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的格数。第三、连点成形。2.教材中为什么要采用方格图?【参考答案】方格图是学生学习轴对称、平移两种图形变换的重要工具,方格图上一条条水平和竖直的线,为学生建立方位感、感受距离提供有力的参照,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这里的方格图不仅仅可以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数据提示,以便成功地发现规律,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计算的基础上建立形的表象,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方格图发挥了测量标准的重要作用,除了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计算方法,更为学生理解和感

20、受图形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方格图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使学生有了“做”数学、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仅收获了知识,也积累了测量的意识和方法,发展了空间观念。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数学面试真题扇形统计图 基本要求: 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通过提问,再出示报刊、网络中出现的扇形统计图,引入新课扇形统计图。(二)探索新知出示我国陆地各种地形分布情况的扇形统计图。提问:观察这幅扇形统计图,你能知道什么信息?组织学生前后桌四人结成学习小组共同讨

21、论,要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做好笔记,选好发言代表,规定5分钟后,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走到学生身边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并维持课堂秩序,后提问小组代表讨论结果。预设1:整个圆表示我国陆地的总面积。预设2:每个扇形分别表示各种地形的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预设3:山地占地面积最大,丘陵面积最小。追问:你是如何比较各种地形面积大小的?引导学生回答可以根据每一块地形面积的扇形大小进行比较,也可以根据每一种地形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数进行比较。提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扇形统计图用圆表示总数量,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的数量;扇形统计图的数据表示的是每个部

22、分占整体的百分之几,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量。因此,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问:已知我国陆地总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用计算器算出每种地形的面积,填入大屏幕出示的表格。(三)课堂练习:略(四)课堂小结:略(五)板书设计:略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1月6日 下午 河南省开封市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比的基本性质2.内容:3.基本要求:(1)要有板书;(2)试讲十分钟左右;(3)条理清晰,重点突出;(4)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答辩题目1.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2.请你叙述一下如何把小数之间的比化成简单的整数比?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23、复习比的概念,以及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形式。比如6:8。并引导学生思考通常进行约分、通分是运用了分数的性质,那么比是不是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呢?引出新课。(二)探索新知1.比的基本性质。提问:我们通常进行约分、通分,是运用了分数的什么性质?这一性质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呢?预设: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被除数在分数中相当于分子,除数在分数中相当于分母,因此推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追问1:联系比和除法的关系,猜想一下,会不会存在类似商不变这样的规律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导入中的例子进行讨论:比的前项和后项及比值会有什么样的规律呢?预设:68=(6

24、2)(82)=12166:8=(62):(82)=12:1668=(62)(82)=346:8=(62):(82)=3:4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让学生类比刚刚的探究过程,接下来思考用比和分数的关系,运用刚才的研究方法,对比规律进行再一次的探索。从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2.化简比的方法。让学生解决:求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预设1:第一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是15:10。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将前项、后项同时除以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预设2:第二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是180:120。同样利用比的基

25、本性质,将前项、后项同时除以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化简比1/6:2/9 0.75:2提问:怎样才能化为最简整数比?根据的是什么?预设:将分数化成整数,然后进行化简。追问:如果前项、后项出现了小数怎么办?当化简的比不是整数比时,应该怎么办?预设:将小数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三)课堂练习问题:小亮身高155cm,小红身高1m,两个人的身高比是多少?提问:若前后项带有不同单位的比,应该怎样化简?(四)小结作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课后相应练习题。【板书设计】比的基本性质68=(62)(82)=1216 练习:6:8=(62):(82)=12:1668=(62)(82)=346:8=(62)

26、:(82)=3:4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答辩题目解析】1.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参考答案】在教学中,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复习导入的方法,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新课教学环节,我采用情境教学方法,引入实际生活实例,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授比的基本性质环节,我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教学中来,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2.请你叙述一下如何把小数之间的比化成简单的整数比?【参考答案】小数之间的比要先把小数化成整数,再进行计算,最后结果是两个数为互质数。如:0.25:0

27、.4,0.25有两位小数,0.4有一位小数,两者化为整数的话,要同时乘以100才可以,(0.25100):(0.4100)=25:40=5:8。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1月6日 下午 河南省开封市 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长方体的认识2.内容:3.基本要求:(1)请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掌握长方体的相关特征。(3)教学中要有师生间的交流互动。(4)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答辩题目1.说说你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2.这节课采用的何种导入方法?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出示有许多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事物的课件,如床垫、魔方、铅笔盒等。提问学生都是什

28、么图形。顺势引入课题长方体的认识(二)探索新知活动一将课件中展示的图形抽象为数学图形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也画在自己的草稿本上,接着组织学生独立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什么几何图形组成的?请个别同学回答,总结后板书明确面、棱和顶点。活动二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让学生小组合作,填表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个数,面的个数、形状和大小关系以及棱的条数和长度关系,再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活动三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三)课堂练习出示若干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看看哪几个面能组成长方体。(四)小结作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的认识。

29、课后作业: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找一找它们的顶点、面和棱。【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顶点: 练习:面:棱:【答辩题目解析】1.说说你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参考答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特征,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难点是认识长方体棱的特征以及其和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立体的空间观念。2.这节课采用的何种导入方法?【参考答案】多媒体导入,出示有许多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事物的课件,如床垫、魔方、铅笔盒等。提问学生都是什么图形。通过这一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快进入课堂。然后顺势引入课题长方体的认识。一、考题回顾题目来

30、源1月6日 下午 辽宁省铁岭市 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用字母表示数2.内容:3.基本要求:(1)要有板书;(2)试讲十分钟左右;(3)条理清晰,重点突出;(4)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便捷性。答辩题目1.如何体现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用字母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用字母表示数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黑板展示CCTV-1,提问:大家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吗?然后引出数学中也有类似的用字母表示数,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二)生成原理1.出示教材例1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并集体完成表格。提出质疑:这些式子中,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你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小组交流讨论,有些学生可能想到用“小红”来代替小红的年龄,也有些学生可能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