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12.30KB ,
资源ID:14395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39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docx)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docx

1、解析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摘 要:本文首先从网络流行语的冲击、信息受众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脱节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汉语言文学教学,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网络流行语,并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关键词:新媒体 汉语言文学 发展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9082(2017)10-0-01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传统媒体发展而来,也可以说是一种环境。主要利用数字技术以及电脑、手机登终端设备,为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在进行信息传播的时候,只需要一部手机或者计算机即可

2、,让公众获取信息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取信息。而且信息接收者跟传递者之间的交流互动非常频繁,扩充了信息的来源渠道。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认真分析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特点,找出走出发展困境的对策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一、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1. 网络流行语的冲击在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 的发展形势,这是必经之路。站在网络流行语要实现的目 标来看,丰富的网络语言能够不断丰富现代汉语的词汇量, 也让汉语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化,为我国汉语体系的发展带 来了新变化。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络中所

3、流行的语 言正是个性化时代的体现,可以说在表达方式上独具匠心。跟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相比,网络语言在表现人物情绪等 方面更为独特,也符合人物内心的情感表现,特别容易被 大学生接受和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比如,“咆哮体”等语言表现形式,就体现出网络流行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但是,作为语言形态的一种,网络 流行语不是规范化用语,只是娱乐大众的语言,在带来欢 乐的同时也冲击了社会意识形态,特别是在传统历史文化 方面,群体观念认知方面,甚至是道德观念方面,对这些 群体秩序产生了一定的破坏。这种语言体系是传统文化内 涵的异化,让学生群体的传统汉语用语习惯发生了改变, 像“我”是“偶”,“

4、怎么了”是“肿么了”,“什么”是“神马”等,这是对传统汉语用语的颠覆,也改变了汉语的语序。2. 信息受众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优势明显,呈现 出超媒体、数字化以及无边界的主要特点。网络用语的出 现让信息受众的地位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导致了网络平台 与信息交流中扮演的角色出现了差异。传统汉语言教学过 程中,学生接受到的信息就是单方面的教师教,学生学, 受众跟传播者之间的平等交流还存在难度,而新媒体的使 用和普及彻底打破了这一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导致受众 的语言习惯发生了改变,书写习惯也在变化,不再局限于 纸质为媒介,于是出现了一种“提笔忘字”的现象。比如, 人们要表达喜欢

5、,在网络打字就出现了“稀饭”这样的网 络流行语。在大众越来越依赖电子媒介的今天,汉语言的 发展受到了阻碍。大众已经不再习惯从纸质媒介中感受汉 语言文学的魅力和内涵,汉字的优美性根本无法展现。新 媒体的特点是公众性与互动性,在传播形态上也出现了“低门槛”的特性。网络信息量庞大,在方便大学生随时随地分享知识的同时,也导致接受信息的重复、冗杂,垃圾信息充斥其中的现象。不健康及歪曲事实的网络信息增加了受众群体选择信息的难度,社交软件的逐步推广与应用,信息传递方呈现片段化的特点,使得部分大学生思想变得越来越浮躁,很难获取系统的知识,长期会使他们不想花费精力去思考信息来源是否准确、是否客观,其连贯思考的能

6、力也受到了影响,思维出现片面化特点,阻碍了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培养。3. 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脱节纵观各个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占据主流位置,属于平面式的教学模式, 理论知识讲解花费的精力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就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总结生活词汇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新一代学生对汉语言独特的感知和把握方式。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只是知识传播的接收人员,同时也是思想表达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能够进行角色之间的互换,让原有的知识信息传播者跟接受者的明确界限被打破,信息传播者跟接收者之间开始出现了融合。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单层次格局出现

7、了改变,朝着多层次的方向发展。二、解析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的策略 随着微信、微博以及朋友圈、贴吧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大学生人群中的渗透,日益壮大的新媒体空间成为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是经济高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勇于追求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要结合这些人群的特点,善于利用网络平台来提高工作成效。1. 规范汉语言文学教学,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网络流行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也在经历着变革。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够对网络流行语有个正确的心态去认知,客观、理性的看待网络对汉语言发展带来的变化。网络流行语为某一些

8、词语赋予新的含义,这是汉语发展的又一个新的趋势。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网络流行语的整个水平良莠不齐,有一些网络流行语跟汉语的发展规律相吻合,有一些是完全违背汉语知识体系,很不规范,需要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教师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去正确看待这些网络流行语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求。2. 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网络教学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在新媒体发展环境下, 网络资源成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一部分。在利用网络平台 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候,要把主动宣传与客观渗透结 合在一起,学生可以通过云盘、录像、光盘等多种形式进 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形成

9、自己独特的汉语言知识结构体系, 实现参与者之间的平等交流。让学生从原来传统汉语言文 学教育中的接受者变成互动者。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可 以把理论教育跟情景教育结合在一起,积极运用“微课堂” 等平台,为大家推送汉语言知识学习的视频,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来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活动。在新媒体背景下,信 息传播方式也要随着发生改变,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要 具备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让自身信息的传播能力得到很 大的提升,为主动渗透做准备。比如,可以建立一个汉语 言文学知识公众号,让学生关注这个公众号,在公众号中 跟学生就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互动,从新媒体传播的复杂 的信息中找出有用资源,明白当前大学生关注的信息方

10、向, 针对课堂教学问题,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有效的信息 进行讨论,争取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利用网络的 即时性特点建立形式多样化的网络教学活动,并对热点问 题的积极参与要有意识地引导,通过发布、转发一些话题 来满足学生的知识学习需求。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草根性” 特征,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渗透力与感染力。结论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的渗透,汉语言 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对汉语言教育的工作要求也逐步 提高,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要 能够认识到新媒体时代的工作特点,针对新情况进行研究, 采用新的工作方式,占领新媒体阵地,遵循新媒体规律, 规范汉语言文学教学,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网络流行?Z, 并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主观能 动性。参考文献1 黄践.论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3):60-64.2 吴玉成.对目前党校汉语言教学培训中存在问题分析J.考试周刊,2014(53):30-49.3 罗义华.对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J.祖国,2015(6):1-5.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