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48.98KB ,
资源ID:14408664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4086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旅夜书怀》课堂教学实录.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旅夜书怀》课堂教学实录.docx

1、旅夜书怀课堂教学实录旅夜书怀课堂教学实录导入师: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上几节课我们已领略到李白诗歌的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在54岁所作的一首诗歌:旅夜书怀读诗,提出问题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句读,最好能背下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歌生读全诗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生:他读得很流利,也有节奏感,挺好的但读起来都是一个调,不好听,感情太平淡,也缺少感染力师:也就是说基本要求达到了,但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进一步学习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解默读诗歌,先疏通诗意有不懂之处尽请提出来学生默读诗歌生:“月涌”是什么意思?师:哪位同学可帮一下忙?生:是指月光照在

2、江面,随波浪涌动生:“名岂文章著?”的意思是“我的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写得好而显著呢?”那言外之意是杜甫说自己的声名不是因文章而远播,但实际上他就是文章写得好而有名的,这一句我不懂师:有哪一位同学可作出解答?生:课文下面就有注解,他没仔细看这一句和后一句都运用了反语,表达了诗人的愤慨之情师:很好,你读得很仔细注解中可帮助我们读懂诗歌的关键性解说,阅读时不可忽略但此处注解还不够具体,你能作进一步解释吗?生:因为是反语,所以颈联的真正意思是“我的名声倒因文章而显赫,官却不应自己年老多病而被罢”生:老师,注解中说杜甫被罢官本就不是因他年老多病,而是因为他上疏救房琯触怒唐肃宗,他为什么对真正的原因避而不

3、谈呢?师:大家的问题提得都很关键杜甫出身在一个“奉儒守官”的知识分子家庭,从他的第十三代祖先起,就开始做官,所以,杜甫一生的追求就是“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与李白的思想有所不同,在杜甫的身上,体现出的是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儒家思想:从仕,忠君所以,他虽然也很看重诗名,但相对于他的政治抱负而言,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句诗实际上是运用反语来抒发自己在政治抱负不能得到施展时的牢骚,是一种情感发泄但又由于忠君的思想,诗人不愿直接表达,实际上也不敢直接表达师:大家还有其他的问题吗?有学生摇头好,那我们基本读懂诗歌之后,就进入下一个挑战性的学习环节,老师期待着大家有更精彩的表现赏诗,个性解读师:杜甫写诗,

4、说自己是“语不惊人誓不休”这首诗也可谓是用语精当,名句叠出你最欣赏诗歌的哪个字或哪句诗,说说你欣赏的理由大家独立思考三分钟,可形成书面语言,然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两分钟学生默读诗歌,有的在书上本子上写学生讨论得比较激烈师:下面请各组同学发言,同组同学觉得意犹未尽的可补充希望大家说出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与阅读体验生:我们最欣赏“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句,很形象它仿佛让我们看到在茫茫天地之间,一只沙鸥孤独地盘旋,这不免给人寂寞悲凉之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助同时我们还想起了“身世沉浮雨打萍”这句诗师:“盘旋”,用得多好把握住了诗歌的外象,从而触及到诗歌的内象,也就是诗人的内心世界:迷茫,

5、无助,寂寞,悲凉生:我们讲讲“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句广阔的平野,浩淼的大江和孤舟飘泊的杜甫形成对比,让人看到伟大与渺小的缩影,从而显出了诗人的失落和孤寂师:浩瀚星空,茫茫平野,汹涌的大江,使诗人愈发感到渺小与孤寂无边壮阔的景衬托出渺小无依的人生:老师说杜甫写诗“语不惊人誓不休”,但乍读并未有读李诗苏词的刹那惊才绝艳然细细咀嚼,又觉平淡中见真奇如“月涌大江流”的“涌”字,以极洗练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清辉流泻的星辰下,江水亘古奔流不息的夜景柔亮的月光仿佛被江水揉碎了,随波逐流细碎清冷的银色月光最终融化在黑如金墨的江水中有种寂寞宁谧而又苍凉的感觉一字而意境全出师:哦,“涌”字有“一石三鸟”之妙用

6、:江水的浩荡,如泻的月光在江水中随波逐流的景象,以及由此创造出的宁谧而苍凉的意境,都已尽在“涌”字中了“涌”字如茶,这组同学“品”出了“茶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用如此优美可感的语言诠释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茶味”生:尽管章宸同学已讲得非常精彩,但我还想说说我读“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时的感受先说说“星垂平野阔”这句当把诗人的语言化为画面后,我的脑海里泛起一片深蓝色这景按理说是静止的,偶尔微风吹过,带起一两根枯草,但我一沉浸在诗人描绘的寂寞空阔的氛围中时,却突现一种错觉,竟产生万马奔腾似的那种震人心魄的雄浑感我就想诗人应该是在半夜三更从他的船中出来,站在岸边,远望着天,月,江,但这样的景不是

7、给了他像苏轼那样的豁达,而是使诗人想起他飘零的一生和风雨飘摇中的国家我读这句诗的时候,还感到这冷色氛围给人的压迫感觉得诗人好厉害还有,“月涌大江流”使我想到李白那句同样功力深厚的诗文:江入大荒流难怪李杜会有这么深厚的友谊,就两位诗人这惊人的相似,已不负那情同手足的情谊了师:原本是静止的景,却使你产生万马奔腾似的雄浑感,这不是错觉,而是你丰厚的积淀使你体会到了诗人的笔力,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师:其他几组同学?生:我认为这句最重要的不是“垂”和“涌”,而应是“阔”和“流”当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北方又有吐蕃入侵,国家动荡,而杜甫离开成都,正过着流亡的生活,漂泊无所遥望着无边的星空与大江,杜甫想

8、到了自己的渺小与命运的不可把握,因此他发出了下面的慨叹所以说,写“阔”是为了突出自己的渺小,也可说是反写;“流”是写水,又是写自己居无定所,像水中的浮萍,任水漂流,漂到哪里就是哪里师:果然有新意前一点刚才已有同学说到,但说写江水“流”是为了写自己四处“漂流”,却是你独到的见解我觉得,这样的理解也未尝不可但我要强调一下,以“阔”来突出“小”,这不叫反写,叫“反衬”生:我觉得那个“垂”字不仅仅是写星星垂挂,它还写出了诗人在晚年垂死挣扎的境遇生笑师:又是个独到的见解,你们说说这样的理解有无道理?生:不行这个“垂”字应该就是写景,写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之景师:我也认为不可这里的“垂”是悬挂下垂之意

9、,而“垂死挣扎”中的“垂”字是“将近”之意,是两个不同的意项生:大家都说得很好了我们这一组说一下“危樯独夜舟”的“舟”这句写景,其实也包含着无尽的孤单与寂寞我们将这句诗中的“舟”与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舟”进行对比李白诗中的“舟”应是一艘踌躇满志云帆高挂而欲乘风破浪之“舟”,而杜甫诗中的“舟”应是一只饱经风雨,虽桅杆高耸却不知何去何从、四处飘零的破船这也正如当时的杜甫,历尽磨难,命途多舛,虽身系国家但又不知路在何方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只饱经风雨的破船,又何尝不是杜甫自己呢?你们组通过比较阅读,读出了“舟”中蕴涵着的诗人坎坷与流离的一生读诗,最关键的是读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今天大

10、家对诗歌的解读,使我对韩愈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有了亲身体会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诗歌全班齐读师: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做示范朗读吧生叫:蔡良滨,蔡良滨生酝酿了一下,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鼓掌师:谁来做精彩点评?生:听他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历尽沧桑的杜甫生:他用声音诠释出了诗人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句诗中不敢直言又溢于言表的愤慨之情,实在是太好了师:动听的声音,动情的朗读,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蔡良滨同学的朗读感染了我,也感染了我们全班同学比较,能力提升师:刚才苏杰凯同学已提到李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那我们就来读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比较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11、李白 杜甫渡远荆门外, 细草微风岸,来从楚国游 危樯独夜舟山随平野尽, 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 月涌大江流月下飞天镜, 名岂文章著?云生结海楼 官应老病休仍怜故乡水, 飘飘何所似,万里送行舟 天地一沙鸥学生自由朗读渡荆门送别师:李白这首诗写于他26岁第一次离开蜀国之时,也是他第一次漫游生活的开始这首诗中的字词有不理解的请大家提出来生:楚国是哪里?师:楚国就是现在的湖北湖南一带这里,李白的船刚驶出蜀国,渡过荆门,应是在湖北生:怎么理解“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师:前一句描写夜景:江面平静时,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看去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后一句描写日间天上的云,变幻无穷,如海市蜃楼一般师:这两首

12、诗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生:这两首诗所压的韵相同,都是压iou韵生:这两首诗所选的景物都差不多,都是月、平野和江还有,两首诗中的诗人都是孤独的师:诗歌中所写到的景物,我们应称之为“意象”生:李白是乘船看景,杜甫是在停泊的船上看景师:你的见解很新颖,怎么读出来的?生:李诗中的景是变化的,有晚间的景,也有白天的景还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描写的景也是动态的,有变化的,从“随”和“入”两字就可看出来船是在行驶师:可见,时间在变,空间也在变,真是于细微处见功夫啊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所选的意象大致相同,都有平野、大江,意境也都很壮阔但

13、诗歌中所寓的情却不同“月涌大江流”中的月光随江水涌动,沉浮不定,就如诗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月下飞天镜”,却让人感到李白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很有气魄师:波涛汹涌中的月光如惊涛骇浪中的杜甫,风平浪静时的月亮是太平盛世时踌躇满志的李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虽说两句诗选择的意象大致相同,但诗人溢出的情感却大不相同生:李白诗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示李白并不孤独,也没有伤感,而杜甫却是形单影只,孤零零一人,十分伤感师:你的回答与前一个同学形成了一组矛盾刚才同学说两人都是离开家乡,都是一个人,都有孤独感,你却说李白不孤独到底谁说得有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小声议论

14、生:都有理应该都有孤独吧,不过李白的少些,杜甫的深一些生:我也觉得都有,但又觉得两人的孤独是不一样的,杜甫是感慨身世,李白是思乡生:我认为李白不应该是孤独,而应该是孤单这时他第一次远离故乡,当船离开蜀国时,他感到孤单,但不能说是孤独,因为尽管是一个人,但他还觉得有故乡水在送他,因为这时候的李白凌云壮志;而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晚年,历尽坎坷,他的感受不仅是孤独,还有沧桑与悲凉师: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啊李白这时的孤单是“甜蜜的忧愁”“幸福的惆怅”,而杜甫的则是由内心溢出的刻骨铭心的悲苦师:这节课,我们走进了诗歌,孤独着诗人的孤独,痛苦着诗人的痛苦,感受着诗人的感受但同时,我又在精彩着你们的精彩,

15、幸福着作为老师的幸福最后让我们在朗读声中结束这堂课全班学生很进入角色地朗读这两首诗歌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2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3体味杜甫诗歌的风格,学习寓情于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第1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草堂有诗魂,诗成泣鬼神。”“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生澜。”由以上诗句导入课文。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

16、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人称“杜工部”。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公元770年冬天,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时年59岁。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兵车行北征秋兴八首等。有杜工部集传世。2解

17、题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茅屋为秋风所破,即茅屋被秋风吹破了。“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3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写的

18、虽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4学生听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诗歌。5学生诵读诗歌,注意诗歌意象、意境,培养语感。6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大意。明确:全诗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第二部分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第三部分写长夜沾湿的苦痛;第四部分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1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明确:秋风破屋惨;群童抱茅悲;长夜难眠哀;广厦庇寒愿。2诗中哪写词你觉得精妙?为什么?明确:“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飞”“洒”“挂罥”“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19、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象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自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不顾小我、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4你怎么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明确: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这和杜甫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对他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

20、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诗人由自己的苦难想到“天下寒士”,在这受冻的长夜,诗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甚至说:只要能看到这样的广厦,冻死也心甘情愿。总之,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5“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这里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他真的认为“群童”是强盗吗?他叹息什么?明确:

21、这一富有戏剧性的镜头,把诗人焦灼的心情写得形象逼真。杜甫好不容易盖起茅屋,不想无情的秋风竟将屋顶的茅草掀去,这怎不让诗人痛惜万分呢?大风把茅草吹得到处乱飞,诗人要想收集,犹如火后拾炭;何况风还在刮,草还在飞,他又能抓回多少呢?这一风中夺茅的插曲,作者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的行为。虽然诗中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而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句,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于“惜茅”,而非源于“恨童”。他一叹无情的天公毁了他的安身之所,二叹无知的群童不知他的苦衷,三叹无力衰翁难以重振家业。损船偏遇顶头风,破屋又遭连夜雨,诗人在叹息声中,又迎来了新的灾难。“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

22、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6“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环境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如铁的棉被中你读出了什么?“骄儿恶卧”烘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无眠的雨夜,作者想到些什么?明确:他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昏暗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骄儿恶卧踏里裂”,“恶卧”是说小孩子不好好睡觉,不

23、是一般的“睡态不好”。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秋风秋雨冷飕飕,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铁”,陈年败絮,又硬又冷,小孩子怎么经受得了,哪里能酣然入梦。他们在那里乱踢乱蹬,陈旧不堪的被里子也给蹬裂开了。“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诗人在想什么?诗人自从社会动乱以来,国家安危常燃烧着他的心,民生疾苦常煎熬着他的胸,使得他经常失眠。如今身在屋内,抬头见天;躺在床上,身边有水,眼看小

24、儿都难入睡,自己又怎能合眼。抚事感时,万念交集,自然通宵不眠了。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没有遮风避雨的场所,却想到广厦万间寒士俱欢颜,这是怎样一种情怀?明确: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由个人遭遇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这是从痛苦的生活体

25、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26、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背诵、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2课时 兵车行从古至今,战争都是残酷的。它使城镇变成了废墟,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所以战争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都给社会和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杜甫的兵车行就是一篇古人反战的战斗檄文。1解题“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形式自由,音节、格律基本不受限制,句法参差,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杜甫自拟乐府新题创作

27、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天宝八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死数万人。十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朝廷不断征兵,百姓不肯应征,杨国忠就遣御史分道捕人,到处抓壮丁,甚至连老人和孩子也不放过,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哭声振野。兵车行这首诗,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3学生听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诗歌。4学生诵读诗歌,注意诗歌意象、意境,培养语感。5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大意。明确

28、:送别场面;征夫控诉。1诵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明确:征夫出征,亲人送别。听觉:“车辚辚,马萧萧”。战车隆隆,战马嘶鸣。视觉:“行人弓箭各在腰”,出征的队伍已经整装待发,就要开赴边塞。他们的离开可能就是永远的诀别。这时他们的亲人奔跑前来送行。“耶娘妻子走相送”,“走”。跑的意思,为什么跑?可见出征的人被抓的壮丁不能停下脚步和亲人告别,是被迫押赴战场的。“尘埃不见咸阳桥”,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2“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句话中你认为作者哪些字锤炼得好?明确:“牵”“拦”把亲人对征夫的眷恋、依依不舍刻画得很形象。“顿”“哭”准确地表现了送行人

29、绝望无奈痛苦的心情。同时千万人的哭声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些声音的描绘从听觉上给人强烈感受,让人感受到场面的凄惨。3作者认为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下文中有没有直接指出?明确:“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是汉武帝吗?不是,应该是唐明皇唐玄宗,以汉喻唐是唐代诗人惯用的手法。作者把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正是由于统治者不断对边疆少数民族用兵,才致使边庭流血成海水,才致使朝廷不断征兵。这里如此大胆地指控,使我们看到一位胸怀正义、关心百姓疾苦的诗人形象。4征人从哪些方面具体展现“点行频”所给征人带来的苦难?明确:戍边无休止;家园尽荒芜;索租何太急;青海群鬼哭。5作者在下文二、三

30、两段中又写了道旁过者和行人的对话。他们对话谈论了什么?明确:他们的对话进一步具体揭示战争的灾难,说明了士兵服役时间太长,尚未成年的孩子和白发苍苍的老人都被征兵服役,统治者惨无人道穷兵黩武。由于大量男丁服役造成劳动力缺少,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但是朝廷并没有因此减少百姓的租税,体现了百姓生活的艰难。6最后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在青海边的古战场上白骨露野、鬼哭凄凄,这样的情景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战争造成了人们反常的心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还很严重,这时人们反常的心理说明了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严重的创伤。7诗歌通过触目惊心的画面向我们进行着扣人心弦的诉说,这首诗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湖边苍苍的白骨。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沉郁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8文章还有哪些特点?明确:生动的场景描写。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