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44.04KB ,
资源ID:144312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431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1、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课题02: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针对我国“菜篮子工程”食用安全性(特别是食物中毒控制)和进出口食品的快速检验、快速通关的要求,在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中解决一批关键技术,特别是样品前处理的技术平台。在我国现有检测技术的基础上,以解决我国粮食、蔬菜、茶叶中农药多残留的系统检测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建立多残留系统检测的样品前处理的技术平台,使我国在此领域的监控水平与国际同步。这不仅为进出口食品的安全监测、预警和控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在我国推广后可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水平。同时,对氨基甲酸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快速检测方法及其

2、试剂盒的研发,可以取得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替代进口并节约成本,扩大我国的监控力度。鉴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立的农药和兽药多残留系统检测方法和快速筛选方法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804a1x)中对此内容进行了研究,本项目在原有基础上扩展进一步解决进出口食品中多种农药残留的同时检测技术和一批确证检测方法,此外还建立我国已经新制定农药残留mrl但尚缺乏对应检验方法和快速检验方法与设备。1、主要研究内容1)农药残留分析平台研究:按农药品种分组分类建立一套系统的检测方法和农药多残留检测的技术平台,覆盖农药品种的范围(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杂环类等100种以上)

3、能基本满足国内外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方法适用于粮谷、茶叶、蔬菜、水果和果汁。2)我国已有mrl但缺乏检验方法的农药残留量技术的建立:包括除草剂(苄嘧磺隆、敌草快、甲草胺)、生长调节剂(矮壮素、烯菌核利)、杀菌剂(敌菌灵、氯苯嘧啶醇、戊唑醇、腈苯唑、唑螨酯)和杀虫剂(硫丹、灭蝇胺)。3)快速检测技术和设备的研制:重点为氨基甲酸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快速检测方法及其试剂盒和相关设备。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准确度、精密度分别满足农药残留分析技术要求,检测低限达到国内外技术法规和限量标准要求;多残留方法与现行方法相比,整个检验周期缩短50%以上,降低检测成本60%以上。2)快速检测方法获得试

4、剂盒5-7个、相关设备2-3个,要求获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包括构建检测生物传感器技术,如乙酰胆碱酯酶、丁酰碱酯酶的分离纯化与固化的材料技术,研制生产出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碱酯酶产品,其活力应108单位/g。获得专利2-3项。课题03: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从解决我国市场监督和进出口食品(猪肉、禽肉、水产品)中重要禁用兽药残留(激素和b-兴奋剂)多组分检测技术入手,建立一套从筛选、定量到确证的系统分析方法,使我国在此领域的监控水平与国际同步。这不仅为进出口食品的安全监测、预警和控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在我国推广后可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水平。同时,对b-兴奋剂和氯霉素等抗生素的快速检测

5、方法及其试剂盒的研发,可以取得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替代进口并节约成本,扩大我国的监控力度。鉴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立的农药和兽药多残留系统检测方法和快速筛选方法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804a1x)中对此内容进行了研究,本项目在原有基础上扩展。1、主要研究内容1)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重点选择国内外禁用兽药建立动物源食品残留量的检测方法,要求b-兴奋剂在10种以上、激素8种以上。建立动物源食品中多种抗菌素(包括维吉尼亚霉素)残留的液相色谱法、青霉素类药物残留的液相色谱法、氯霉素的气相色谱-质谱法、依维菌素类残留的液相色谱法、氟喹诺酮类的液谱-质谱法等检测方法

6、研究。2)快速检测技术和设备的研制:重点为b-兴奋剂和氯霉素等抗生素兽药残快速检测方法及其试剂盒和相关设备,喹乙醇、呋喃唑酮及其残留标示物3-甲基-喹恶啉-2-羧酸的生物传感器芯片技术。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准确度、精密度分别满足兽药残留分析技术要求,检测低限达到国内外技术法规和限量标准要求;多残留方法与现行方法相比,整个检验周期缩短50%以上,降低检测成本60%以上。2)快速检测方法获得试剂盒10-15个、相关设备3-5个,要求获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包括构建检测生物传感器芯片技术,如b-兴奋剂、氯霉素、喹乙醇、呋喃唑酮及其残留标示物3-甲基-喹恶啉-2-羧酸的单克隆抗

7、体和2受体的生物法制备技术(高亲和力基因克隆技术)、细菌细胞壁上抗生素受体的分离纯化技术、细菌细胞液内抗生素受体的分离纯化技术、细菌细胞核上抗生素受体的分离纯化技术等5项技术,获得专利4-5项。课题04:重要有机污染物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的研究针对目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正在讨论的,而我国因检测技术限制而家底不清的一些重要污染物二噁英、多氯联苯、氯丙醇和其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引进国外检测技术开展攻关研究,并通过国际实验室质量保证考核或比对研究获得国际认可。鉴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立的二噁英、多氯联苯和氯丙醇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的研究(课

8、题任务书编号:2001ba804a13)中对此内容进行了研究,本项目在原有基础上扩展。1、主要研究内容:1)二噁英:针对暴露评估通过对现有检测技术验证和国际分析质量保证(aqa)考核,建立能够测定17种单体并形成二噁英毒性当量的检测技术,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方案。2)多氯联苯:重点建立食品中20种pcbs单体的痕量检测技术和12种共平面pcbs单体的超痕量检测技术。3)氯丙醇:建立食品中3-氯-1,2-丙二醇、1,3-二氯-2-丙醇和2,3-二氯-1-丙醇的痕量测定方法,特别是将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引入食品安全测定领域。4)其他持久性污染物(pops)检测技术:如利用稳定性同位素稀释质

9、谱检测技术检测我国曾经使用的灭蚁灵、六氯代苯等pops。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所有技术均采用均当前国际上先进的稳定性同位素稀释质谱技术使结果更加准确可靠。2)二噁英:能检测17种二噁英并获得二噁英毒性当量(teq),灵敏度达到5pg/gteq,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符合epa1613的规定,参加who组织的二噁英aqa考核。3)多氯联苯:能检测20种pcbs单体,检测低限和特异性符合gems/food的要求,相对标准偏差30%。4)氯丙醇:使用spme技术,检测低限70%,相对标准偏差70%,rsd70%,rsd20%。产生试剂(盒)15-20项,检测设备2-3项,专利3-5项。课题

10、07:食品中重要人兽共患疾病病原体检测技术的研究针对我国进口食品控制疯牛病和进出口食品控制禽流感病毒的需要,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其它新兴技术,攻克检测技术难关。建立具有我国自主专利技术的、快速敏感的禽流感病毒的检测方法,并研制出相应诊断试剂;在引进国外已有技术使之适应我国国情的同时,进行部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快速敏感的疯牛病病原检测方法的研究。鉴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立的疯牛病和禽流感病原检测技术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804a1x)中对此内容进行了研究,本项目在原有基础上扩展。1、主要研究内容:1)疯牛病朊病毒检测技术研究:建立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蛋

11、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疯牛病病原的检测方法,满足我国进出境检疫把关和开展疯牛病普查的需要;引进、建立“牛肉中疯牛病高危险物质(脑组织和脊髓)检测方法”,满足进出境牛肉中疯牛病高危险物质(脑组织和脊髓)检测的需要;为建立部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快速敏感的检测牛源性食品中疯牛病病原的非抗原抗体方法及疯牛病活体检测方法,进行疯牛病病原prpsc体外扩增技术和疯牛病诊断试剂的应用研究。2)禽流感病毒检测技术研究:建立的检测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荧光rt-pcr方法,可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检测方法所需的时间由最短的3周缩短为4小时。与禽流感h9亚型病毒株、鸡传染性法

12、氏囊病毒、新城疫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贫血因子无交叉反应。3)建立口蹄疫(fmd)和水泡性口炎(vs)等快速鉴别诊断技术:包括病毒核酸识别快速鉴别检测和定型技术和定量荧光rt-pcr方法以及各型鉴别检测的基因芯片技术;vs病毒分离与鉴定技术、中和试验方法和定型技术、补体结合试验技术,用于vsv的检测、鉴定和定型;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s-elisa)和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lp-elisa)技术,用于病毒的鉴定、定型、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检疫。水泡性口炎病毒和口蹄疫。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研究建立疯牛病朊病毒检测、鸡新城疫与禽流感快速诊断以及口蹄疫(fmd)和水泡

13、性口炎(vs)病毒快速诊断和定型定量技术规范等5-7项,研制出相应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诊断试剂盒,产生专利2-3项。课题08:全国食品污染监控计划的研究为了评价我国食品安全性,并验证建立的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的可行性,需要对食品中关键污染物建立监测点进行主动监测,获得我国污染状况动态规律(包括本底水平和我国食品污染的区域分布、时间动态和污染水平),建立我国主要食品中重要化学污染物监测基本数据库,对食品中化学污染物进行监测和溯源。利用全球环境监测规划/食品部分(gems/food)体系通过规划布点建立我国跨部门的食品污染监测与污染应急系统,向gems/food报送数据的同时,形成一个向决策机构反馈

14、机制和各部门能够公用的污染应急系统,为我国制定污染物限量标准提供依据。鉴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立的食品污染物监测及其对健康影响评价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804a0x)中对此内容进行了研究,本项目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监测点、污染物监测名单和上食品监测种类。1、主要研究内容1)全国食品污染监测网的建立:选择地域代表性监测点(我国食品生产和加工的主要省市),在严格分析质量保证考核基础上以指示性食品确定污染水平,获得重要污染物对我国食品污染状况数据。2)分析质量保证考核:以gems/food为核心研制污染物监测实施细则,进行监测点分析质量控制。积极参加国际分析质

15、量保证考核,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国际可比性。3)食品污染数据库的建立:获得我国主要省市食品污染状况和近5年各污染物动态规律。在原有的按who推荐的gems/food监测核心名单(铅、砷、镉、汞、666、ddt、地亚农、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甲基嘧啶硫磷、甲胺磷)对我国10类代表类食品(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奶类、蛋类、水产品等)监测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增加监测的污染物种类和食物品种(如有害元素增加无机砷、农药增加马拉硫磷和毒死蜱等,蔬菜和肉制品中增加硝酸盐、亚硝酸盐等)。特别是增加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伏马菌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和展青霉素)和动物性食品增加克仑特罗

16、、调味品增加氯丙醇。4)建立我国食品污染监测报告网络、预警平台和食品污染应急处理体系。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建立全国食品污染监测体系,摸清我国污染物的本底背景,并发现污染状况。所建立的平台能够与gems/food接轨,内容包括食品污染数据库和污染状况报告网络预警平台,提供食品污染状况的预报系统和食品污染应急处理体系。2)在已经启动的食品污染监测网中进一步扩大监测点,检测实验室扩大到15个,监测点扩大到40-60个采样点。3)在污染监测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现行污染物标准限量制、修定数据(指标不少于20项)。课题09:食源性疾病的分子分型国家电子网络建立与监测技术的研究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

17、快速检测和准确溯源技术的突破,利用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开展主动监测。在我国首次开展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定量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使我国食源性疾病的控制技术与国际同步。鉴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立的食源性疾病(以细菌性为主)的监测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804a0x)中对此内容进行了研究,本项目将原来的仅对细菌为目标扩大到更多致病菌,并增加食原性寄生虫和致泻性病毒,使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准确溯源技术的取得突破。扩大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使主动监测成为我国食源性疾病的重要预防手段和食物中毒的定量危险性评估的网络,达到与国际同步水平。1、主要研究内容:1)

18、食源性致病菌分子分型国家电子网络(pulsenet)的建立:在原有肠炎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菌dna指纹图谱分型技术的研究的基础上,将食源性致病菌dna指纹图谱鉴定技术标准化并得到普及,建立中国的pulsenet,以强化我国对这些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准确诊断和快速溯源能力。2)食品中常见肠道致病菌及其毒素快速pcr与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研究:包括肠炎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霍乱弧菌、致病性链球菌等。3)食品中致泻性病毒(如newalk病毒)和寄生虫(如隐孢子虫)的检测技术研究。4)食源性病主动监测的研究,包括细菌

19、(包括肠炎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霍乱弧菌、致病性链球菌等)、病毒(如newalk病毒等)和寄生虫(如隐孢子虫等)。5)动物性食品中耐药菌株的主动监测。6)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定量危险性评估。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在dna指纹图谱分型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国pulsenet,电子数据传递能够在5-10个食源性疾病实验室实现。2)提出食源性疾病标准制、修定指标8-10项。3)利用常见食物中毒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包括快速pcr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使食源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时间由原来的6天缩短到2天,检测细菌的

20、灵敏度由107-8cfu/ml减少到103-5cfu/ml(3个数量级),并做到适合国情和易于推广。提出检验技术规范15项,专利2-3项。4)建立食品中致泻性病毒和寄生虫的检测技术,能够快速、简便、准确。5)动物性食品中耐药菌株的主动监测为兽药残留(抗微生物制剂)的安全状况提供客观评价。6)根据10个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系统搜集的数据,提出我国不同人群的沙门氏菌摄入量与发病频率、症状/体征及预后关系的定量评估模式。根据主动监测数据建立我国食源性疾病(致泻性细菌、病毒和寄生虫)预测预报系统。课题10: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提出食品安全监测评价方法和食品安全预警和快速反应方案,建立食品安

21、全监测与预警系统,通过对大量食品安全检测数据的深度挖掘,实时掌握食品安全状态,发现和聚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和预测其变化趋势,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实施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鉴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立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804a0x)中对此内容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增加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将纯粹的被动监测与预警系统升级为主动监测与动态跟踪系统,并研究将该系统应用于国内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1、主要研究内容:1)采用“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dd)”方法挖掘在现有检测数据中隐含的关于食品中危害物残留水平与产品(农产品

22、、食品)结构、地区、消费习惯、时间之间关系的模式和趋势,提出关于食品安全的预测方法,实现按照不同地区、时间、品种等预测食品安全状态的能力。包括:i通过分类研究构造主要危害物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生物毒素、微量元素以及微生物和主要产品种类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奶类、蛋类、水产品等以及它们的不同组合的食品安全预测模型;ii通过聚类研究按照对食品安全影响的实际程度发现不同类别的食品危害物,如引起食物中毒类、影响对外出口类等并以此作为指导食品安全控制和调整监测方法的依据。2)研究按照食品安全状态监测数据统计结果指导动态调整监测模式包括取样监测范围、监测对象、监测频度等的方法,提高监

23、测效率和准确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关于食品安全状态监测的准确度。3)在覆盖所有进出口口岸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分步骤将系统扩大到非口岸和非进出口食品检测,具体为包括农业和卫生系统的实验室,收集非进出口食品的检测结果数据,最终用于国内食品安全的监测与预警。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提出应关注的主要食品危害物清单及全部相关数据资料;2)建立食品安全状态监测模型;3)建立主要产品和危害物食品安全状态预测模型;4)建成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在进出口食品安全与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农业和卫生及其他系统的实验室至少20个以上。课题11:我国食品中典型化学物质的危险性

24、评估研究按照世界贸易组织sps协定的要求,将危险性评估(特别是暴露评估和生物标志物)技术引入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首先对我国具有竞争力的特有食品添加剂(红曲红和梔子黄)上升到cac的食品添加剂标准;在开展总膳食研究比较我国标准人膳食污染物和添加剂摄入量的基础上,评价我国膳食的总体安全性。重点对cac正在制定标准的二噁英和铅开展暴露评估研究,获得膳食摄入量和机体负荷状况,并探索其健康效应,为制定我国和国际限量标准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以保护国家利益。1、主要研究内容:1)红曲红和梔子黄的危险性评估:i)完成致畸和繁殖试验,整理全套毒理学评价报告,向jecfa提交数据供其制定adi。ii)与中国和日本食

25、品添加剂协会进行合作,制备红曲红和梔子黄的代表性样品,确定质量规格标准和检验方法。2)我国儿童食品中重要添加剂(如色素、防腐剂和甜味剂、激素)的膳食摄入量,通过危险性评估确定其安全性并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3)中国标准人污染物摄入量的研究:通过who极力推荐的总膳食研究进行暴露评估研究,获得我国重要污染物、农药残留和放射性核素每日膳食摄入量,比较其与adi的差距评价膳食安全性,并确定13类食品暴露贡献来确定需要重点控制的食品。4)儿童铅暴露危险性评估与危害控制对策研究:针对我国铅摄入量成人接近ptwi、儿童超过ptwi的18%的现实和某些人群数据血铅超过100mg/l水平达40%的现实,开展儿

26、童食品铅污染状况的评估和儿童血铅值评价,提出控制铅危害的措施。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别是二噁英)膳食摄入量、机体负荷量与人群生殖内分泌毒性标志物之间关系。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红曲红和梔子黄的危险性评估获得jecfa认可并制定adi、质量规格标准和检验方法,使我国添加剂走向世界。提出限量标准、使用范围、质量规格和检验方法等指标4-6项。2)获得中国标准人污染物摄入量,整体评价我国膳食安全性。3)获得我国儿童添加剂和铅暴露水平,据此提出危害控制对策。4)提供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险性评估的基础资料。课题12: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食品的

27、安全性决定消费者接受程度,而传统的安全性评价方法难以全面检测其安全性。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作为内分泌干扰效应已成为热点问题,其安全性评价技术尤为重要。新发现的螯合钙和反式脂肪酸问题也有待发展安全性评价新技术、新方法。生产保健食品的新资源原料成分对健康的潜在危险,也成为国际关注热点。鉴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立的保健食品原料安全性评价技术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804a0x)和我国人群钙和铁的膳食参考摄入量(dris)的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804a0x)中对此内容进行了研究,本项目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技术的

28、发展,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提高我国食品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1、主要研究内容:1)蔬菜、水果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雌激素的内分泌干扰物毒性评价和环境变迁模型:以蔬菜、水果中使用广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2,4-d、乙烯释放剂)和天然存在的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为模型,以动物整体毒性实验结合成组体外实验开展评价研究。2)新的营养源、新型营养强化剂和保健食品主要原料成分安全性评价:研究我国人群钙和铁的膳食参考摄入量(dris),作为新型营养强化剂生物利用率的对比试验,评价其安全性。3)藻类保健食品原料、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危险性评价研究。4)通过陈化粮的安全利用研究,提出不同条件的陈化粮作为食品再加工(如发酵行业)原料的可能性和处理方案,解决我国的重要资源问题。2、关键技术及其具体考核指标:1)建立蔬菜、水果中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