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166.58KB ,
资源ID:144755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4755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40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40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docx

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40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考点40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2内容(1)经济农业上,实行收购制;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工业上,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2)政治召开苏共“二十大”,展开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3评价(1)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2)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改革最终失败。二、勃

2、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赫鲁晓夫的改革造成了社会的动荡。2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4)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3结果(1)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4评价(1)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2)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对苏联经济实际发展水平的高估而作出错误的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的进程。(3)这一时期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本国的经济负担。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原因20世纪80

3、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现象,社会陷入了危机。2内容(1)经济方面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政府实行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2)政治方面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及思想自由化。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3结果这些经济改革措施,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政治上的改革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4评价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经济改革中缺少宏观决策,并继续推行苏联优先发展重

4、工业的做法,致使经济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考向一 全面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效,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的小修小补没有根据国情进行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认识(1)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2)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会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典例引领】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人发表了一封苏联科

5、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发展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据此判断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B萨哈罗夫认为国家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答案】B【解析】首先分析材料,萨哈罗夫的意思是要想取得经济方面的发展,必须先扫除政治体制方面的障碍,即主张先政治体制改革后经济体制改革。据此可排除C,因为戈尔巴乔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才转向政治体制改革的。然后根据时间“1970年”排除A,因为赫鲁

6、晓夫早在1964年就已下台。 D与材料关联不大。考向二 整体认识20世纪的三大经济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模式)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所经历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指导思想凯恩斯主义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农产业、乡镇企业、现代农业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国民经济

7、各个领域;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具有僵化性、封闭性肯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具有开放性【典例引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 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 优先发展重工业, 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 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 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

8、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 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控制, 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 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 这是因为计划指令性的经济发展道路确实具备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工业化所不具备的优势。它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 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 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材料二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

9、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 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的原因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修正这一模式的重大创新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

10、识,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开始的标志和方式各是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方与中国对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共同点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原因:斯大林模式可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工业化,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创新: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特点:自由主义工业化或“自由放任”。标志:罗斯福新政。方式: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3)共同点:“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启示:任何经济模式都要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应根据国情选择经

11、济模式并不断调整;各国经济建设要善于借鉴他国经验教训,防止僵化。【解析】第(1)问,“仿效的原因”应从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入手,“重大创新”再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古典”模式指自由主义;第二小问“标志”指的是罗斯福新政,“方式”需回答新政的特点即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第(3)问,“共同点”结合材料所反映的市场与计划的关系来回答;“启示”属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1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从农业方面进行改革,扩大农场的自主经营权,并提高农产品价格。该举动的主要原因是A否定斯大林工业化模式B农业衰退引发农民不满C农业衰退影响了工业化D

12、国外对粮食的大量需求2“现在,我国已经建成了强大的技术完善的重工业,并且集体农庄已经大大巩固,因此我们有一切条件在这个基础上使农业急剧发展起来,在今后两三年内迅速增加对我国全体居民的食品供应,同时保证全体集体农民群众有较高的物质福利水平。”该决议的通过A体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B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C揭开了苏联社会改革的序幕D引起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320世纪50年代,苏联撤销了一半以上的中央各部管理司和总管理局,精减了90多万名行政干部,把15万多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扩大部分企业厂长的经营权,并对信贷、银行体制和劳动、工资制度进行相应调整。这些做法的实质是A延续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13、B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C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D用市场调节管理经济4苏联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并不断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这些举措A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C使经济负担不断增长,经济发展陷于停滞D使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迅速发展5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试图A发展私营企业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放弃

14、斯大林体制D推行市场经济体制61965年苏联新一轮改革开始实施,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原来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强调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与企业经营活动结果之间要挂钩,相当一部分利润应留给企业。这些措施体现了A赫鲁晓夫时期积极改革和应对计划经济体制B企业自主权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C指令性计划的做法得到改变D勃列日涅夫改革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720世纪70年代,苏联领导人曾说:“让我们等待西方由于它的内部经济危机和它同第三世界越来越紧张的关系而自行灭亡。我们应当避免冒风险或采取危险的倡议。”这表明当时的苏联A预见到两极格局崩溃的必然性B工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C尚未认清与西方国家间的差距D重视

15、与不结盟运动的团结斗争81979年7月,勃列日涅夫出台工业管理体制,“建立长中和短期相结合的计划经济体系,使企业经营活动有较大的余地;把企业的物质利益形成指标;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和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挂钩”这一举措A打破了传统的斯大林模式B极大地调动企业自主性C认识到科技的重要价值D使苏联成为了超级大国9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苏联的报纸发行量迅速增长,到苏联解体前,报纸有8 000多种。在办了登记手续的报纸中,苏共掌握的仅占15%。1990年8月,苏联的非正式组织有9万多个,在2 000多个政党中,全国性的政党约20个,共和国一级的有500多个。这一局面说明A政治公开性改革削弱了苏共的领导

16、力量B苏联共产党已失去政权C苏联国内的民族分裂活动已经势不可遏D历史虚无主义空前泛滥10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评论道:“到20世纪80年代初,事实上苏联的极权体制在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合法性。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据此可得出A二战后苏联改革均未发生实质变化B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C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突破口在于政治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11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的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项措施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17、A减少指令性计划,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B坚持计划管理前提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C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增加农民收入D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真正的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20世纪30年代)当绝望和大萧条袭来的时候,通过新的政策、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标战胜了恐惧。是的,我们可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文稿材料二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1985年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一战前的

18、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全球通史材料三 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曾关系到国计民生,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仍能昭示那个时期的经济体制特色,颇具史料价值。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是1983年7月8日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的,它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此后,上市公司在中国纷纷涌现。(1)材料一中“新的政策”是指什么?该政策“新”在何处?(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为此,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曾进行过改革,结果如何?(3)依

19、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2(2016年浙江卷)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考点冲关1【答案】C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据

20、材料信息“已经建成了强大的重工业”“集体农庄已经大大巩固”“使农业急剧发展”“迅速增加对我国全体居民的食品供应”等可知,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揭开了苏联社会改革的序幕,因此C项正确。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题干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这实质上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正,故B项正确;C项是题干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实质;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由材料信息“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不断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赫鲁晓夫

21、改革的举措。故答案为B项。5【答案】B6【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于1964年10月结束,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实质性解决”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根据材料“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可知,国家仍在实行指令性计划,故C项错误;据材料,1965年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减少指令性计划,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经济杠杆的作用,故D项正确。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时间信息“20世纪70年代”可知此时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通过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对国际局势的判断并不准确,这反映了苏联对自身社会发展缺乏正确的认知,故C项正确。A

22、、B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8【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打破传统的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苏联仍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系,无法极大调动企业自主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和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挂钩”可知,这一举措已经认识到科技的重要价值,故C项正确;苏联在二战后就已经成为可以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故D项错误。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材料信息“报纸发行量迅速增长”“苏共掌握的仅占15%”“2 000多个政党”等可知,苏联共产党放弃了对媒体和政党组织的领导与政治管制

23、,这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有关,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0【答案】D11【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此人为勃列日涅夫,联系所学知识可知,B项符合题意,正确;A、C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排除。12【答案】(1)新的政策:罗斯福新政。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问题: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结果:失败,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3)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原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美国、苏联和中国的经济改革及其政策。第(1)问,依据材料一“美国真正

24、的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20世纪30年代)当绝望和大萧条袭来的时候通过新的政策、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标战胜了恐惧”,结合所学得出“新的政策”为罗斯福新政;指出该政策“新”在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第(2)问,依据材料二“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结合所学概括得出苏联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等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中社会问题的理解及联系所学知识,认识理解20世纪80年代苏联进行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得出改革失败及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结论。第(3)问,依据材料三

25、中从“粮票”到“股票”的变化,结合所学概括得出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根据上述变化的时代背景及相关的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即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等。直通高考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是分配制度不是管理制度的改革,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城乡的社会状况,排除C;D是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就是要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正确。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题干信息可知,个体农户所占比例急剧下降,集体农庄农户和工人所占比例大幅上升,资产阶级和地主已不存在。C项符合题意。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