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30.63KB ,
资源ID:145766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5766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

1、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第五章 课程理论一判断题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 )P1302学记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 )P1303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义即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 )P1304课程是“学习的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动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 )P1305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式。( )P1316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是课程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式。(

2、 )P1317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 )P1328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容的组成部分。( )P1339课程就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 )P13310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 )P13311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 )P1331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P13413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课程的萌芽。( )P13514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活动课程最大的特点。( )P13615活动课程的最

3、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 )P13716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 )P13717活动课程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P13818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 )P13819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 )P13820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 )P14321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 )P141杜威22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属于教育中的显性课程。( )P14223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P146

4、24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而否定活动中的一切目的。( )P14625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不主围绕预先规定的具体目标来实施与评估课程,所以它是没有目的的。( )P14626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按复杂程度分为8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连锁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P14827课程的逻辑组织更多地是依据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容。( )P14928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 )P14929学科课程的螺旋式组织是一种课程的心理组织。( )P14930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课程的编制更应该考虑和侧重课程的心

5、理组织。( )P1503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完全对立的,在课程编制上它们之间不可能合二为一。( )P1503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P15033课程组织按前后容上是否重复分为: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 )P15034国家课程开发采取的是“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 )P16135研究性课程容上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P16536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 )P166二单选题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P130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凯洛夫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

6、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P133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制的是(A)。P133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P134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5关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下列描述中最为恰当的是(A)。P134A、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B、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强迫与自愿的关系6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P137A、斯宾塞 B、卢梭 C、杜威 D、爱伦 凯7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

7、为(B)的关系。P136A、必修课与选修课 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8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B)。P138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9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是(D)。P139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10“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D)P139-140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经验中的综合课

8、程 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11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隐性课程”,这一学术概念的是(A)。P142A、(美)杰克逊 B、(美)杜威 C、(美)克伯屈 D、(美)阿普尔12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特点的课程称为(C)。P143A、活动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综合课程13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P136A、必修课与选修课 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14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P144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连续模式 D、断续模式1

9、5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P146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斯滕豪斯16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个别的方式组织课程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P148A、目标理论 B、过程理论 C、纵向理论 D、横向理论17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组织理论。P149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18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的容。P149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19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容。P149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

10、心理组织20关于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D)。P149-150A、课程的逻辑组织关注的是经验的逻辑方面,课程的心理组织关注的是经验的心理方面B、课程的逻辑组织只考虑教材本身,课程的心理组织考虑的是教材与儿童的关系C、课程的逻辑组织强调按知识本身固有的、在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课程的心理组织强调按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D、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互不相容、相互排斥的21将一门学科的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前后容基本上不重复的属于课程的(C)。P150A、纵向组织 B、横向组织 C、直线式组织 D、螺旋式组织22从课程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表

11、的课程式。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形课程 D、隐性课程23新中国课程发展史上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并实行“一纲多本”教科书制度的是(B)。P157A、模仿苏联阶段 B、教育革命阶段 C、文化大革命阶段 D、改革探索阶段24我国明确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在(D)。P160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C、中华人民国义务教育法(1986) 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25关于研究性课程的性质,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D)。P164-165A、它是一种以探究经验的获取为本位的课程 B

12、、它以活动或过程的形态存在C、它是一种在探究活动中逐步生成的课程 D、它是一种以预定目标为导向的课程26关于研究课程的学习评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P166A、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 B、主要采用文件夹评价、操作性评价C、更注重学习结果评价而非过程评价 D、评价本身构成了学生学习探究的一部分三、多选题1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P131A、卡斯威尔 B、坎贝尔 C、塔巴 D、约翰逊2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式,其含义有(ABC)。P131A、知识的总和与学习的结果 B、间接知识、公共知识 C、封闭、预成 D、经验3课程作为动词

13、使用所代表课程式,其含义有(ACD)。P131-132 A、直接经验,实践知识 B、系统的知识 C、开放、生成、强调过程 D、杜威的课程观4我国传统课程观的两大误区(BC)。P132-133A、课程的开放无度 B、课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以外在于学生的方式出现C、课程以严格的先期计划的方式出现 D、课程过于强调联系实际5正确处理必修课与先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BCD)。P134-135A、如何加大必修课的围 B、弄清两者的在依据C、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 D、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6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ACD)。P135-136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7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

14、BCD)。P136A、趣味性 B、逻辑性 C、简约性 D、系统性8学生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在性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针对这种差别所作的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BCD)。P136A、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主要是学术型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主要是实践型知识B、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外显的公共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隐的个人知识C、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呆滞的、固定的、无活力的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运转着的、有活力的知识D、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远离行动,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从不远离行动9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在于(ABCD)。P137A、由于教材

15、知识与儿童现有生活经验、心理经验缺乏直接联系,故容易导致儿童机械被动的学习B、容易割裂和肢解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C、容易导致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D、不利于儿童获取必要的个体知识、实践知识10活动课程的特点是(ABC)。P137A、以儿童为中心 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C、按活动主题组织 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11活动课程主要的局限性在于(ABCD)。P138A、不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B、活动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教师难以适应C、容易导致学生散漫、凌乱的学习D、片面强调从“做”中学,容易导致活动课程沦为肤浅的、缺少智力训练价值的纯操作活动12

16、关于综合课程,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BC)。P139A、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相邻学科的知识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 B、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C、是基于各门学科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 D、它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13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BCD)。P139-140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C、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14综合课程的优点是(AB)。P140A、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在要求 B、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C、有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 D、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15综合课程的缺点是(ABD)。P140A、流于“拼盘式”的知识“大杂烩” B、导致浅层次的学习C、不利于学生

17、融会贯通 D、加重学生学习负担16克伯屈提出,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三个部分(ACD)。P141A、主学习 B、快学习 C、副学习 D、附学习17隐性课程通常具有以下典型特征(ABC)。P143A、它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隐的、非公开的方式呈现的课程B、它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C、它的实施通常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特点D、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课程形态18关于隐性课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P143A、隐性课程以间接的、隐的、非公开的方式呈现B、隐性课程往往是学生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C、隐性课程的实施往往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D、隐性课程从本质上是无法进行研究

18、的19隐性课程具有(BCD)的特点。P143A、计划性 B、隐性 C、随机性 D、不确定性20在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ABD)。P144-145A、对学生的研究 B、对社会生活的研究 C、家长的要求 D、学科专家的建议21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是(ABCD)P152-153A、注意课程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B、注意课程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C、课程容应当与生活相联系 D、应考虑知识的在逻辑和教学法上的要求22课程容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有(BC)。P154A、加强课程的趣味性 B、设置专门性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C、学科容中加入联系实际生活的容 D、增加课程的前沿知识23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19、与决策者(或主体)主要有(ACD)。P161A、教师 B、学生 C、学生家长 D、社区代表24关于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D)。P166A、它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B、评价是动态性的、全程性的,评价贯穿了研究过程的始终C、评价是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D、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第六章 教学理论一、判断题1在我国历史上,最先“教学”实指“学”,“教”与“学”同义。( )P1672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学”才不再指教或学某一方的活动,而成为师生双方的活动。( )P1683教学等于智育。( )P1684“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

20、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 )P1685学与教是两种不同的活动。( )P1686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P1697学生的创造力指的是其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与掌握未知知识的能力。( )P1718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 )P1729师生之间互动的实质体现出两者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关系。( )P173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应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原理。( )P1731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学必须

21、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 )P1741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以他们个人的间接经验为基础。( )13学生的主要任务即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原因在于提高认识人类知识的效率。( )P17414学生知识储存的多少决定了他们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P17615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能推动教学活动。( )P17616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是学生成绩的高低。( )P17717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 )P17818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来实施教学。( )P1821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按顺序排列有:备课上课课后教导

22、评价。( )P182-19020上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具体情况,将教科书和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蓝图的过程。( )P182备课21备课的基本步骤有:确定教学目标加工教学容选择教学行为撰写教案。( )P182-22撰写教案的唯一目的在于为教师上课作准备。( )P18623教师十分透彻地掌握了教学容就能教好学生。( )24就目前来说,教学中存在三种组织形式,即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 )P19325班级授课制是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最适合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P193二、单选题1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A)部分。P169A、主体

23、B、客体 C、中介 D、式2“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句话体现了教学的(C)规律。P168A、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 B、知情意统一C、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D、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3一门学科的基本实事与基本概念属于(B)。P170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4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A)。P170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5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畴(B)。P176A、体力 B、智力 C、创造力 D、个性6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P173A、间接地获得知识

24、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7教学应当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D)。P171A、基本技能 B、观察力 C、想象力 D、思维能力8“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B)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P175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9不符合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的这项是(C)。P175A、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主要的认识任务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C、教学应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D、不能把书本知识和学生

25、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妨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0“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C)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P176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是针对(D)而提出的教学规律。P177A、教学的概念 B、学生身心发展 C、教学任务 D、师生的地位与作用12将新知识、新事物引人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是教学基本阶段中的(A)。P177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13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B)是中

26、心环节。P178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14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体现了教学的(B)。P180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15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容体现了教学的(A)。P180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16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D)原则决定的。P181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1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P187A、备课

27、 B、上课 C、课后教导评价 D、反馈18在运用讲述法时,教师不应(C)。P188A、尽可能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发生联系 B、在讲述过程中,可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C、不结合其他的方法 D、为学生提供科学地认识、解决问题的例19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在于(D)。P193A、对基础差的学生不利 B、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利C、对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不利 D、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三、多选题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AC)。P168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2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

28、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ABCD)。P169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3教学的作用是(ABC)。P169A、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B、系统地传授知识,再生产社会经验C、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D、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4教学的任务包括(ABD)。P170-172A、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C、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D、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5教学传授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包括(ABD)。P170A、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具有现代人的素质B、为他们参与

29、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必要条件C、使他们形成较为高深的科学知识D、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6教学过程具有与人类认识过程不同的显著特点是(ACD)。P173A、间接性 B、目的性 C、引导性 D、简捷性7教学过程的实质即(ABC)。P172-173A、师生之间的互动 B、特殊的认识活动 C、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D、特殊的情感活动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ABCD)。P174-177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C、知情意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ABD)。P174-175A、以学

30、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习间接经验应当以自身的直接经验为基础C、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D、防止偏向任一方面的倾向1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ABCD)。P177-179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11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P180-182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D、运用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12上课的基本要求有(ABCD)。P187A、目的明确 B、容正确 C、方法恰当 D、结构紧凑第七章 学校德育一、判断题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 )P1972社会发展因素是制约德育目标确定的首要因素。( )P1973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与良好品德。”( )P1994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P1995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 )P2026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P2037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