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18.49KB ,
资源ID:14642763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6427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分析.docx

1、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分析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分析 摘要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社会、高校校园的组织文化环境等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应从提供适当的经济资助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入手,鼓励勤工助学,开展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来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顺利成长、成才。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自卑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总量的快速增长,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数量有较大增加。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贫

2、困大学生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而且还要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对他们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分析、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战胜困难,摆脱不良心境,培养其自立自强的意识,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祖国有用之才,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贫困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因生活困难而产生心理落差和自卑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症状;因人际交往困难,难以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产生挫败感;因爱情产生的感情问题;自立与依赖心理的矛盾;怯懦、冷漠等不恰当的行为态度等问题。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

3、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目前高校的现实情况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贫困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深层根源;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发原因,高校招生收费制实行后,加重了贫困大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和贫困生的精神压力。社会的部分偏见是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差是导致其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 基于以上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主要问题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经济上的贫困并不必然引发心理问题。普通特困生和优秀特困生相比,普通特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而优秀特困生

4、的心理健康水平与非贫困生相比,并没有显着差异。这说明虽然经济贫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水平,是导致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客观因素,但“经济贫困”是否必然会导致“心理贫困”,关键在于个体的内部认知和心理素质,在于个人如何应对贫困。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学以前的教育阶段人们关注的是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因此,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自尊、自立、自强、自爱教育,使其正视贫困现实,正确认识贫困,正确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念和远大理想,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实践,自尊自强 贫穷不是理

5、由。有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积极进取,比如徐本禹和洪战辉,他们都给贫困大学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学校应当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鼓励他们积极实践、自尊自强。 首先,学校应当鼓励贫困大学生从自己的实践中来增强自尊和自信,教育他们不仅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的意义不只在于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贫困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来建立自己的尊严和信心。 其次,要教育贫困大学生从认识上改变对贫困的看法。贫困包括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信息和能力。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不要认为贫困决定一切,要认识到当

6、前的贫困并不意味着一生的贫穷,自己的物质条件虽然不如别人,但自身所具有的如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品德却可能是别人所欠缺的。 再次,要教育贫困大学生懂得,只要自己宽容待人、诚实、大度豁达,别人就愿意与你沟通,愿意与你建立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要让贫困学生明白,大学校园里人才济济,不要盲目通过单纯追求成绩来满足自尊的需要。学习能力的获得、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等都是学有所成的体现。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鼓励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关注、帮助、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可以及时疏通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和心理困惑。作为学校来说,完善心理健康教

7、育体制,尤其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进行专门研究,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测评,形成针对性强、效果好的心理咨询方案。 2、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相结合,尤其应发挥小组咨询的特殊优势。因为在个别咨询的情境中,许多求助的贫困大学生常常会认为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感到恐惧、无助与失望。所以,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人际互动,会使贫困大学生发现和自己相同处境的人有不少,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去认识贫困,分享经验与感受,降低其孤独感。 3、贫困大学生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当出现心理的各种不良症状时,主动寻求帮助,以提高自己心理健康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4、加

8、强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干部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对某些贫困生的心理“应激”和个性“异变”及时监测和控制。 四、建设和谐校园环境,维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建立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网络体系。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往往把一些事情埋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缺少同别人的交流,鉴于此,高校应全方位地了解掌握贫困大学生的信息情况,多角度、多层面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大家都来献爱心,大家都来做工作,从学校党政干部、老师到一般同学,都参与到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来,关心和帮助这一弱势群体。 同学是和贫困大学生亲密接触的群体,最有亲和力和影响力

9、,也对他们周边的贫困学生的一些情况最为了解。所以要充分发挥他们在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首先,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他们要富有团结互助的精神,主动去关心体贴帮助其他同学,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同学,和他们朝夕相处,建立情同手足的同学关系。其次,要教育学生在校园消费时,提倡以朴素、简洁为主,反对那种奢侈过度的消费观,以免造成和贫困学生的过度反差,给贫困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建设人格平等的校园环境。贫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精神上的平等和人格上的尊重。因此各高校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强调人格平等,推崇“绅士风度”和“君子行为”,尊重贫困大学生的

10、人格和尊严,尊重其隐私,支持和理解贫困大学生。同时发挥学生会、团组织、各种社团组织、班级体、各宿舍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生活环境,使贫困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在面对困难时,能积极接纳他人的支持、关心和帮助,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德才兼备,有“学”有“术”、有良好人格的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五、增加勤工助学机会,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 通过参与勤工助学,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锻炼品格毅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勤工助学有助于贫困家庭学生获得一

11、定经济收入、缓解经济困难,帮助他们自立自强,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实践证明,勤工助学是关心和服务贫困家庭学生的有效途径,对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 挖掘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整合校内资源,规范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勤工助学基地,积极在校园内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学校应结合人事制度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积极推进学生兼任“助教、助研、助管”工作,力争用比较短的时间,使尽可能多的贫困大学生能够拥有“三助”岗位。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吸纳学生参加校内实验室、校办产业的有关工作,使学

12、生的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拓展校外勤工助学资源。学校应鼓励和帮助贫困大学生从事家教、社区服务等校外勤工助学工作,为学生到校外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创造条件。学校可以与社会有关方面合作,共同推进建立大学生勤工助学基地,通过青联、青年企业家协会等组织大力挖掘社会资源,以组织勤工助学招聘会等方式动员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和信息服务。为切实保证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的落实,学校应明确指定专人承担拓展校外勤工助学资源的工作,指导学生会成立学生勤工助学协会等组织,鼓励他们对外联系、自我服务。 构建和谐社会,调节收入差距,可以在根源上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贫困问题,从而有利于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改善,我们相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5):9091 2.何兴杰,王洪辉.论贫困大学生的焦虑情绪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4;(1):98100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