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4 ,大小:48.59KB ,
资源ID:14716686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7166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劳动经济学答案综述.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劳动经济学答案综述.docx

1、劳动经济学答案综述劳动经济学答案第一章 劳动力需求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 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2、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

2、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完全无弹性)(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无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弹性较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完全有弹性)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

3、,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4、在考察劳动力需求时通常有哪些假设条件?1、生产技术的假设。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可变,前者在设计劳动力需求模型时必须,后者动态分析时必要。2、组织目标的假设。在生产组织中,生产目标是其根本目标。企业的生产目标也是设计劳动力需求基本模型的一个重要条件。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3、市场环境的假设。假设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竞争性市场三种。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劳动力供给模型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但实际上,劳动力的异质性是劳动力市场最

4、主要的特征。5、分析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即把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成为短期劳动力需求。全竞争的企业是指企业所处的产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与产品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产品和要素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等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和“边际成本”即工资相等。公式:MPLP W单个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并且向右下方倾

5、斜。整个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可以看成是所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简单水平加总。该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6、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有哪些特点?长期劳动力需求则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需求曲线平缓,这也意味着长期劳动力需求比短期劳动需求弹性大。当工资率提高时,长期和短期比较,劳动力需求下降得更多;反之,工资率下降时,长期与短期比较,劳动力需求增加得更多。7、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有哪些特点?非营利企业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性企业。非营利企业的行为可分两类进行分析,

6、一类是潜在利润为正值的企业的行为;另一类是潜在利润为负值的企业的行为。与利润最大化企业相比较,潜在利润为正值的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有两个方面的不同:(1)在市场工资率相同的情况下,非营利企业比利润最大化企业使用更多的劳动力。(2)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比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更平坦。所谓潜在利润为负值的含义是社会不仅不要求企业追求最大利润,而且允许它有亏损,只希望它把亏损压到最低水平。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 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

7、预期等。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9、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第二章

8、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平滑的曲线而不是一条折线,原因是假定工资率和劳动力供给量无限可分。这种假设虽然不完全符合实际,但为了分析方便(同时它也确实反映供给变化的大致趋势和一般规律),劳动经济学家仍然这样假设。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效用理论:所谓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快或痛苦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效用就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

9、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收入约束线:收入约束线是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主体均衡:约束条件下的最大效用。所谓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所谓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将一个市场中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相加。1、如何理解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劳动及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上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2、分析劳动力供给

10、通常有哪些假设?1、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该假设认为劳动者在做出有关供给决策时,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其效用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供给主体在市场性劳动时间内获得的;二是劳动力供给主体从余暇时间中获得的。2、市场环境的假设。假设是完全竞争的。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竞争性市场三种。3、关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但实际上劳动力的异质性是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3、影响劳动力个人供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一个是社会学性质的因素,即结婚、育儿、家庭形态、家务劳动的负担、健康程度、就业观念等;另一个是经济学性质的因素,即工资与资产的状况、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各种雇

11、用习惯等。4、何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余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替代效应:在个人实现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改变其时间分配结构,必定由于工资率的变化所引起。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5、何谓劳动力供给的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A种组合与B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顺序在前,此时,A,B两种组合对于主体来说是无差异的。那么,将与A点所示的劳动收入与余

12、暇的组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有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即为无差异曲线。6、个人劳动力供给受到哪些约束个人劳动力供给取决于政府政策、社会意识、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就经济因素而言,主要有财富总量、工资率、个人偏好等。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劳动者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 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其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也会产生影响。7、描述个人的、家庭的和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揭示的是劳动者个人劳动力供给意愿随工资率变动而变动的规律。他表明,在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由工资率提高产生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率

13、的提高,劳动力供给增加;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时,由于工资率的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故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替代效应造成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小于收入效应作用下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最终表现为工资率对劳动力供给的负向影响。家庭劳动力供给曲线揭示以家庭为单位劳动力供给变化。妻子的就业会受到丈夫是收入和家属构成、子女年龄、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等的影响。(1)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力参与率越低。(2)本人能够得到的市场工资率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高。如果劳动力市场疲软,会因丈夫事业等原因导致基本收入下降,同事妻子能够得到的市场工资率也下降。月到这种情况,如果(1)的效果强,随着丈

14、夫的收入减少,妻子为弥补收入不足增加劳动力参与率,所以劳动力供给量增加。相反,如果(2)的效果强,则随着妻子工资下降,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劳动力供给量也减少。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将一个市场中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相加。(图)8、哪些人口因素对劳动力总供给产生影响?劳动力的供给与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力供给的总量首先受到人口总量的制约,进而受到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量的制约。劳动力供给量是人口的函数。构成劳动力资源的劳动力人口群体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人口总量的一部分,该部分人口数量与全部人口的数量关系十分密切。假定人口总体的年龄构成不变,劳动适龄人口中劳动力人口和非劳动力人口构

15、成也不变,则劳动力人口与人口总量成正比关系。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从两方面影响劳动力人口数量(1)通过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2)通过劳动适龄人口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9、劳动参与率的含义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劳动力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认可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劳动力参与率只是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其本身并不是影响人口参与劳动的因素,而是社会的、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参与的选择和决策,再通过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劳动者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对

16、劳动力参与率有直接的影响。(受教育时间短,劳动参与率高。)(二)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按劳分配规律的一个很重要内容是,以社会劳动为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青少年延长学习年限,推迟就业,使劳动力参与率下降或缓慢增长。)(三)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调节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经济杠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水平直接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工资水平越高,劳动参与率越高)(四)个人非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上升,劳动参与率下降)(五)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家庭生产率提高,劳动参与率下降)(六)社会保障制度(普及型社会保障制度会降低劳动参与率,就业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刺激劳动参与率的提高)

17、(七)宏观经济状况(经济衰退时,劳动参与率下降)(八)其他因素(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10、EE=6 UE=2 NE=3 ET=11EU=2 UU=1 NU=2 UT=5EN=2 UN=1 NN=2 NT=5ET-1=10 UT-1=4 NT-1=7 上年的雇佣者人数为10,失业者为4,非劳动力人口为7.今年失业者人数为5,失业人去比去年增加了。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额均衡、分割与内部劳动力市场均衡:它所描述的是一个系统的特殊状态,即运动的物体在受到方向各异,但作用相互抵消,合力等于零的外力作用时,受力的物体所处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即为均衡。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

18、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需求与供给数量虽不相等,但市场上已没有改变这种不相等格局的力量,市场价格也因此而稳定下来。这种不稳定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均衡状态,但与传统均衡理论的解释不同,所以被称之为“非均衡”。UV分析:是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1、如何理解古曲均衡的概念?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均衡状态下,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在均衡状态下,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1)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按照均衡市场的覆盖范

19、围 局部均衡分析:在经济学中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他本身的供求状态,而不受其他商品影响。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2)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均衡分析根据对均衡的时间特性的不同规定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设定变量的调整能瞬间完成,调整时间为零。动态均衡分析:认为经济变量调整过程中时间的重要性,着重变量不同时间的变动,分析变化过程。2、如何理解现代均衡的含义?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均衡状态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因素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现代经济学中运用

20、的均衡分析方法与经济的均衡状态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俩系,均衡分析方法在于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实现均衡。3、劳动力供求关系有几种类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供大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均衡三种类型。(一)供大于求即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大于社会对其需求数量的状态。这种类型表现为劳动力过剩,存在相当数量的失业或潜在失业人口。供过于求,不可避免地要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原因:物质资源的供给数量不足、人口劳动力资源数量增长过快、经济运转中问题。(二)供不应求即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小于社会对其需求数量的状态。这种类型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缺乏劳动力,企业和社会扩大生产时难以找

21、到充足的就业人员。原因:总量问题、结构性问题。(三)供求均衡即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社会对其需求量达到均衡的状态。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供求均衡的标志是:(1)劳动力供给能够为社会全部吸收;(2)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又能全部得到满足。4、分析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形成的原因。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也就是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所谓均衡工资就是在此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处于量的相等状态,高于这一工资水平,劳动力的供给欲望会变得十分强烈,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量会有明显的增加。但劳动力需求则与之相反,需求极度降低,这样市场的均衡就会被打破,市场会向新的均衡点运动,在均衡工资条件下的就业水平就是均衡就业

22、。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是通过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双方自发地相互作用形成的。图P965、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有哪些影响?(一)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图P98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减少。(二)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图P98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增加;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减少。(三)劳动力供求双方同时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图P99100均衡的破坏也可能是供给和需求同时变化造成的,供求双方的变化可能同向,也可能反向。在同向变

23、化时又有变化幅度相同与相异两种情况,在变化幅度相异时,还有劳动力需求变化幅度大于劳动力供给变化幅度,以及劳动力供给变化幅度大于劳动力需求变化幅度两种情况。6、为什么说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主要有三个原因:(1)工资率(包括名义工资率和实际工资率)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因为人们的消费已达到一定水平,要退回去习惯一种更低的生活水平是很困难的。工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2)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3)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

24、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调节。7、试分析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现象。劳动力短缺的含义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处于长边,劳动力供给处于短边,劳动力的初始需求大于有效需求。这种情形也可以称为劳动力过度需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短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是因为,从劳动力需求方来说,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行政机构,在帕金森定律的支配下,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大自身规模的冲动,而这种扩大规模的冲动就引起扩大劳动力需求的冲动,劳动力需求冲动表现在企业在向上级单位争取用工指标的行动中,使劳动力需求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长边的位置。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要保证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主要利用强制代替。劳动力短缺还具有积累、溢

25、散的效应。劳动力过剩的含义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是短边,劳动力供给是长边,劳动力初始供给大于有效供给。劳动力过剩又称为劳动力过度供给。劳动力过剩的表现是劳动力滞存。这种滞存发生在企业内部,就是隐性失业;发生在企业外部,就是显性失业。引起隐性失业的原因有:(1)预算软约束下劳动投入数量冲动引起的工资率大于劳动边际生产率;(2)企业追求规模增长引起的劳动囤积;(3)劳动力短缺引起的互补劳动力的盲目流入;(4)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已经富余的劳动力存量不能改变;(5)企业目标由规模增长向人均收入最大化转移,劳动力需求急剧不降,不仅低于追求规模增长的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也低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

26、企业劳动力需求量。8、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内部劳动力市场是相对于外部劳动力市场而言的,是指在一个用人机构(主要是企业)范围内,以特定的规则和习惯来调节劳动力供求的资源配置机制。(一)组织的结构。企业组织有一定的结构,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产活动的技术所规定的。横向联系建立在生产、销售、营业、财务、人力资源计划、总务、研究与开发等不同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协作的体制之上。纵向联系是从现场的一般工作员工开始,经过现场监督人员或管理人员、中间管理人员直至最高经营者的层级序列。(二)组织的原理。组织形成的最本质的原理是其成员属于组织,即可以把市场成为将价格信号作为媒介的经济主体自由进入或退出的社

27、会性系统。(三)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1)存在高昂的替换成本是导致内部劳动力市场产生和稳定的重要因素。(2)现实经济中,分工进一步深化,企业中各岗位上的人力资本金额知识的专用性得以提高,很多岗位对从业人员提出了特殊的要求。(3)有关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研究难以避开公会和企业内部组织的作用。9、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如何运行的?(一)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内部劳动力市场特别强调了企业组织内的劳动分配要通过企业内的组织惯例、章程或者制度等来进行。内部劳动力市场论并不否定试产的价格机制的作用,但同时强调企业内的劳动力分配机制与企业外的即外部市场的劳动力分配机制之间存在重要的性质差异。这种

28、差异并不是作为个别的异质性而可以抽象掉的,而是理解、说明劳动力市场上观察到的劳动力分配情况的几位重要的因素。(二)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规则。(1)人事、劳动管理上的规则。(2)工资、劳动报酬管理上的规则。(3)教育、培训的规则。(4)劳动关系的规则。以上规则有利于:一组织的稳定,二组织的惰性,三组织调整的成本。(三)雇用调整。雇佣活动实际上是以上述的企业组织为前提并将其技能当做媒介来开展的,雇佣活动意味着以它对起亚内各部门和环节施加影响来体现其自身和组织的调整。因此,一般可以说企业的雇佣活动就是雇佣调整。按照雇佣调整函数的分析,雇佣调整一般可以会说就是如何使现有的雇佣量接近最佳雇佣目标量N*的调增

29、活动。在调整过程中会出现阻力,调整并需要时间。调整速度受组织调整阻力的影响,调整滞后于调整代价有关,代价小调整得快,大则慢。函数式的含义:以劳动投入量表示的雇佣函数,是有雇用人数中的目标与现实的偏离、劳动时间中的目标与现实的偏离以及反映生产变动的需求变动所规定的。第四章 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劳动投入量:某一时点受雇劳动者的人数是存量,一定时间内的总劳动时间是流量。既然产量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流量,与此相应的劳动投入量应该是以“人员时间”为单位的流量。准固定成本:为了区别于随时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这些成本被称为准固定成本。集体作业:

30、现实中,企业的工作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是集体作业。因为在生产过程中的流水作业,如果只考虑到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选择分散的劳动时间,就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为了有效利用分工的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必须统一规定集体作业时间,就是说是一个集体,不是分散的个体。制度劳动时间:劳动时间由企业规定,即使工资率相同,随着劳动时间的不同劳动力参与率也会变化,而且缩短劳动时间会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的可能性增强。既由企业制度劳动时间相关内容。余暇时间:除劳动时间以外的时间就称为余暇时间。1、劳动时间有哪些类型?不同的劳动时间分别对劳动力的供求有什么影响?劳动时间有出勤时间、制度劳动时间、加班加点时间、公休时间、缺勤时间、

31、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即使人们的时间资源总量一定,即使法定劳动时间一致,但有的人乐于超时工作,有的人乐于身兼数职,有的人又乐于从事零星的工作。总之,人们的实际劳动时间并不像上述假定的那样规则。即使人们的劳动时间供给量一定,但由于人们在劳动时间内努力、勤奋的程度不同,事实上每个人在劳动时间内所提供的有效劳动时间也是不同的。凡此种种都必将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一定的影响。劳动时间分为制度劳动时间和不规则劳动时间。其中,不规则劳动时间又分为超时工作,兼职工作、倒班与非全日制工作。1)制度劳动时间由企业规定,即使工资率相同,随着劳动时间的不同劳动参与率也会变化,缩短劳动时间会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的可能性增加。2)超时工作。当超时工作并不经常发生时,收入对劳动时间长短的效应几乎等于零,替代效应发挥着绝对的支配作用。3)兼职工作。当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从事第二职业的工资率越低、第一职业的工资率越高(劳动收入越高),则人们乐于提供的劳动力供给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