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2.46KB ,
资源ID:147216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721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分析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分析Word格式.docx

1、27.怜:爱戴。28.书:写。29.间:这里指暗中。30.罾(zng):鱼网。这里是“用鱼网捕”的意思。31.固:本来。32.篝火:用竹笼罩着火,这里是用篝火装作“鬼火”。篝,竹笼,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笼罩着”。33.之:34.狐鸣:作狐狸叫的声音。狐:像狐狸一样。35.语:谈论。36.往往:到处。37.陈胜王(w王,指称王。38.忿恚(hu使恼怒。39.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目:用眼睛示意。40.素:一向、向来。41.固:42.亡:43.乘(sh辆。古时一车四马叫做“乘”。44.宁:难道。45.比:等到。46.骑(j一人一马。47.会计:集会商议。48.无道:指不义的暴君。道:道

2、理。49.社稷:指国家。 理解性默写1.起义的直接原因(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置书鱼腹。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6.陈涉“召令徒属”时,向封建统治者挑战,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7.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8.通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陈胜认为起义能够成功的条件有两个:第一是“天下苦秦久矣”;第二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3、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阅读理解1.文章主要表现了陈涉怎样的作用和才能?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答: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3.“怅恨久之”“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不甘心受奴役同情同命运的人具有远大抱负、志向4.陈涉起义的有利历史环境(有利历史条件政治形势)是怎样的?天下苦秦久矣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斗争九百人被逼上绝路5.“死国可乎”表现了陈涉什么精神?为国事敢于斗争和牺牲。6.陈涉抓住了哪两个有利于起义的敏感问题,提出了

4、怎样的起义策略?扶苏和项燕都下落不明,“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7.陈涉为起义做了什么样的舆论准备,效果怎样?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巩固陈涉地位,坚定众人起义信心。8.发动起义的关键是什么?陈涉是怎样做的?表现了陈涉的什么才能?获得众人支持;“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剑拔出鞘),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机智勇敢。9.陈涉是怎样动员戍卒并发动起义的?坚定众人起义的信念为坛而盟,组成农民起义的队伍10.综合全文来看,陈涉具有怎样的性格和才能?敏锐的洞察能力“天下苦秦久矣”“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抓住“将尉

5、醉”的有利时机,使用激将法;“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非凡的宣传、鼓动能力“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1.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偶然性:失期,法皆斩,将九百名贫苦人民逼上绝路。必然性: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残暴统治使人们忍无可忍。1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说明了什么?表明舆论宣传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人们对陈胜十分敬畏,表明起义爆发前人心紧张而兴奋。13.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敬畏陈胜,爱戴吴广,愿为他们效力形势所迫,因为“失期,法皆斩”,被逼上绝路。唐雎不辱使命(一) 通假字1.

6、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二) 要明确1.唐雎不辱使命:辱没,辜负。.请广于君:扩大,补充。3.大王加惠:给予恩惠。4.轻寡人与:轻视,看不起。5.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6.秦王怫然怒:愤怒。7.免冠徒跣:光着。8.以头抢地:以,用;抢,撞。9.天下缟素:穿丧服。10.休祲:吉祥。11.秦王色挠:屈服。12.长跪而谢之:道歉。13.寡人谕矣:明白,懂得。1.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

7、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2.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4.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5.文

8、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热爱祖国。6.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7.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8.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

9、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9.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10.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九年级下公输.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公输盘诎。诎:通“屈”

10、,理屈。.起于鲁:出发,动身。.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在宋城上待楚寇矣:入侵。.然胡不已乎?然:但是。胡:为什么。已:.此为何若人也?什么。.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然如此。.吾知所以距子矣:用来的方法。.胡不见我于王?引见。.知而不诤:谏诤。10.长木:多余的。1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以,认为。吏,派官吏。之,去。文章层次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楚国将攻宋,墨子前往劝阻。第二部分(第222段),墨子成功劝阻楚国攻来。第一层(第212段),墨子劝阻公输盘;第二层(第1316段),墨子劝阻了楚王;第三层(第1722段),墨子以实际行动劝阻楚王取消了侵宋的行动。1.楚国为什么想攻打来国?墨子

11、前往劝阻,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因为公输盘为楚国制造攻城的工具。墨子的行动反映了他坚持正义、反对侵略的战争思想。2.墨子是怎样劝说公输盘的?墨子首先巧设陷讲,假意请求公输盘帮他杀人,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的观点,然后结合公输盘的行为,雄辩地指明公输盘的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使之无言以对。3.墨子是采用什么方法劝说楚王的?采用了类比的方法。首先同样巧设陷饼,引出楚王的判断:“必为有窃疾也。”然后将楚国的国势、行为与“有窃疾”的人进行类比,尖锐地指出楚国行为的错误所在,迫使楚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4.墨子为什么能够劝说成功呢?明确:首先运用巧妙的劝说技巧,两次巧设陷讲,使劝说对象在不自

12、觉中听从自己的摆布,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观点。其次是以理服人。墨子不尚空谈,引用了丰富的材料和生动的故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通俗易懂,使自己的非攻思想易于被人接受。再次,墨子还以行动服人。针对公输盘的攻城器械,墨子“九距之”且“守圉有余”,迫使楚王不得不打消侵略的念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1.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3.多助之至:极点。4.天下顺之:归顺,服从。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凭借。险:险要。6.环而攻之:围。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威慑。之:的。利:锐利,指强大。1.本文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3、。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

14、,“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二)要明确.管夷吾举于士:狱官。.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于:给。是:这。.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乱:扰乱。.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过:犯错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忧困。阻塞。作:奋起,有所作为。.而后喻:了解。.征于色。征:表现。色:脸色。.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10.锇其体肤:使饥饿。11.空乏其身:使贫困。12.乱其所为:使错乱。13.所以动心忍性。动:使惊

15、动。忍:使坚韧。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4.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卑微穷困历经磨难而成长为明君贤臣。2.根据本课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

16、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6.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8.第三段论证方法?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一般的

17、人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12.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

18、:通“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在本课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4.乡为生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3.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甚:超过。5.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高官厚禄。6.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7.蹴尔而与之:用脚踢。8.妻妾之奉:侍奉。9.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10.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天性。1.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

19、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6.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7.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什么?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20、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

21、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7.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8.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9.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

22、乱纪的事。10.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11.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12.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

23、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1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比喻。15.“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曹刿论战1.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1.齐师伐我:攻打。2.肉食者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3.又何间焉:参与。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振作。再:第二次。衰:衰减。竭:消失。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指猪.牛.羊等。加:虚报。信:实情。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让信服。弗:不。福:赐福,保佑。7.小大

24、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根据。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凭借。9.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10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测:伏:埋伏。11.公将鼓之:击鼓进军。13.彼竭我盈:旺盛。14.望其旗靡:倒下。15.公将驰之:驱车追赶。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曹刿认为三鼓之后才能作战的理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本文的成语是什么:一鼓作气。5.曹刿认为对于作战而言最重要的的是:夫战,勇气也。1.“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2.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

25、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3.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彼竭我盈。辙乱旗靡。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

26、调查,抓准时机;战后: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好处: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7.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8.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政治上取

27、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成皋之战、昆阳之战。10.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从纳谏.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11.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

28、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邹忌讽齐王纳谏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讽谏。纳:接受。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高。有:又。3.朝服衣冠,窥镜。朝:早晨。服:穿戴。窥:照。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明日:第二天。孰:仔细。6.期年:满一年。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8.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9.时时而间进.时时:不时,有时候。间:偶然。进:进谏。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私:偏爱。11.谤讥于市朝。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市朝:公共场所。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2.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3.邹忌与徐公比美时不自信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