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86.81KB ,
资源ID:147235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7235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终稿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终稿汇编.docx

1、最新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终稿汇编第一章 导论1.狭义的土地: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广义的土地: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等陆地水面。2.土地的自然特性(eg:选择-因地制宜反映的是土地自然特性中的质量差异性)位置固定性 -就地利用 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用质量差异性 -因地制宜 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3.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 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 Esp=0 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 0Esp1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课堂练习(看一下)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投资适度,改进技术提高效率供给稀缺性 土地

2、投机,地价猛涨 利用方式相对分散性区位选择与综合效益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勘察、规划、效益评价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管理,监督和调控4.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中,土地主要是作为地基、操作的场地与空间发挥作用.土地的数量、质地和土地的位置,决定了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在采矿、水力发电、地热利用、航运等部门中,土地主要是作为资源和生产工具等发挥作用,因此,蕴藏资源的数量、丰度及其位置,对利用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5.新的土地现状分类标准,在一级分类中将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6.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土地经

3、济学的研究对象可归结为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生产力)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7.威廉配第第一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并对级差地租、土地价格等作了初步的阐述。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 土地利用概论1. 土地利用的内涵:土地利用是技术问题 经济问题 动态的2. 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选择-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在农业领域,土地利用程度可以用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和水面利用率来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程度一般用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系数来

4、反映。】(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4.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1)静态分析法投资产品增长率=(平均每年增加产量/投资总额)100投资收入增长率=(平均每年增加的总收入/投资总额)100投资收益增长率=(平均每年增加的纯收入(或利润)/投资总额)100投资回收期(年)=投资总额/平均每年的纯收入(或利润)(2)动态分析 为了使投资与收入具可比性,引进“贴现系数”和“复利系数”这两个指标。5.农业能量投入产出

5、平衡表表明:要想获得高产出,就必须高投入;掠夺性经营,即少投入或不投入,是很难获得高产出的。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1.土地集约利用: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2.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3.土地肥力,即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土地肥力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工肥力的变化4.对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最早注意-威廉配第 详细表述-杜尔阁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作用-安德森 正式提出-威斯特在资本与土地中5.启示:土地报酬(对比关系)与土地肥力(潜在能力)不是同一概念“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没有准确表达该规

6、律的本质。(该规律的本质为劳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历史过程,而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一季作物的生产过程(横向对比)6.农业用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复种指数: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增加单产,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7.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人地关系城市规模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技术变迁技术变迁制度与政策级差地租和土地价格农业比较利益第四章 土地分区利用1、 区位理论作为一

7、种学说,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杜能发表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2、 韦伯(W.Weber)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3、 20世纪3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又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ugust Losch)提出了市场区位论。4、 杜能圈: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第五圈层为三圃式农作圈,第六圈层为畜牧圈。5、 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寻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带。6、 土地合理配置原则:地域

8、分异原则区位利用原则生态系统平衡原则系统综合原则(判断属于哪一个原则)7、 农业区位地租计算:L=Y(m-c)-Ytd L:区位地租;Y:单位面积产量;m: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t:单位产品单位距离的运费;d:作物产地与市场的距离。相邻两条区位地租曲线交叉点的横坐标表示两种农作物的合理分布范围的分界线。8、 主导农作物的区位地租曲线代表整个农作物组合的区位地租曲线。组合区位地租:L=1/3(L1+L2+L3)(三种)9、 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论:以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的纯收益作为分析手段来确定农业地区专业化方向。R=Y (P-C )式中:R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的纯收益;Y单位

9、面积产量;P单位农产品在其产地的收购价格;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公式本身说明,在决定农业地区专业化方向时,考虑的是如何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的纯收益,而不仅是其中的级差地租10、 农业地区专业化(单一功能区):要从宏观上因地制宜地确定一个国家或较大地区的农业生产布局,就必须建立合理的地区农业分工体系,从宏观上确定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专业化方向。从宏观上确定农业地区专业方向所依据的是(比较利益原则)。 13、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5.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单选题(ppt)

10、 (1)土地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19世纪,其标志是(A)A、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B 、区位经济学C、德国南部的中心区 D 、论工业的区位理论(2)按照“屠能圈”的理论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第二圈应发展(B) A、种植园艺作物 B、发展林业 C、种植农作物 D、实行粗放的三年轮作制 (3)提出城市区位理论的是(C) A、屠能 B、韦伯 C、克里斯塔勒 D、廖什(4) 1909年,(B)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A、屠能 B、韦伯 C、克里斯塔勒 D、廖什 填空题(1) 区位地租曲线交叉点的横坐标是农作物种植圈带的合理分布范围的分界线。(2) 已知

11、总产量为100kg,市场价格为15元/kg,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为5元/kg,单位产品运费为2.5元/km,作物产地与市场的距离为1.6km,则农业区位地租为600。(3) 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论以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的纯收益作为分析手段确定农业地区专业化方向。(4) 从宏观上确定农业地区专业方向所依据的是比较利益原则。第五章 土地规模利用1、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2、在农业中,土地利用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在工商业中,土地利用规模对工商企业的经营规模在说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3、内部规模经济:是指

12、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在生产阶段,规模经济的产生是因为生产要素的不可分行性在购销阶段,规模经济是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平均交易成本4、集聚经济: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 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 消费的多样性 公共产品的存在5、扩大经营规模的条件:. 非农产业发达 . 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 . 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6、土地利用上的城市规模效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创造的GDP不断提高的结果;二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占用的土地面积不断节约的结果。7、合理用地规模的制约

13、因素:经济性和合理服务半径、城市道路交通条件、居民社区活动和管理8、房地产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建筑结构的状况,也取决于临近房地产的状况。第六章 土地计划利用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2、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市(区)级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县(区)级土地管理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可以分解为子(分)目标,各项目标应尽可能数量化。3、土地

14、利用计划管理内容: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管理程序和方法,实现土地资源的计划利用,达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根本目的。主要内容有决策、编制程序、执行、监督检查。4、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手段:经济手段:地租地价、财政、税收等;行政手段:指示、规定、指令性计划等;法律手段:立法、司法等;信息手段:GIS、GPS、RS等。第七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1.“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资源稀缺论效率利用论极限增长论能力建设论绿色发展论3.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或能力)

15、,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4.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可分为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研究和人口的承载潜力研究两大部分。5. 土地可持续利用,要求土地资源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极差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记住)6. 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包括以下内容: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需平衡为目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有长远性。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考虑环境的适宜性。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点是追求质量的平衡。7.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点

16、是改造中低产田,其作用是:直接提高粮食单产。改善生态环境。解决脱贫问题。从总体上缓解土地短缺压力,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第八章 土地财产制度概论1.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土地法权制度。2.土地制度的构成:土地经济制度土地法权制度 两者关系:在社会形态中,土地经济制度是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土地经济制度决定土地法权制度;但土地法权制度反过来又具有反映、确认、保护、规范和强化土地经济制度的功能。 3.完整的土地经济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4.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17、。土地所有权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5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土地使用制与土地所有制的关系土地使用制是在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另一重要方面。 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每一种社会形态都存在着与土地所有制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及其具体形式。 土地使用制不仅是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而且也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手段。7.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把集体土地承包给农户经营,就土地关系的实质而言,也是一种租赁关系。在中国城市土地国有制下,把土地通过各种形式出让给企业单位

18、或个人有偿使用,同样也是一种租赁关系。8.土地国家管理的基本内容: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9.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保护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调整土地关系。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必要限制。保证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使用项目上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防止土地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并正确课征土地税收,保证国有土地的地租收归国家,通过土地税收和土地有偿使用集中国家财政资金。11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土地所有权的完全性:土地产权权利束中最充分的一项物权,它由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分权等权能组成。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土地所有者对自己的土地具有垄断性。当有非自然的因素妨碍土地所

19、有者行使自己的所有权利时,他无须向别人请求,也不必由法院出面,自己就有排除这些妨碍的权利。10.土地产权体系一般构成 土地所有权 自物权 地上权 永佃权 地役权 用益物权 物权 土地产权 土地发展权 土地典权 他物权 土地使用权(广义) 土地抵押权 担保物权 土地使用权(狭义) 债 土地租赁权 权12.土地抵押权的定义和性质土地抵押权是土地受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移转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变卖,价款做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土地抵押权具有的性质:土地抵押权的优先清偿性土地抵押权的附属性土地抵押权的不可分性第九章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1.征收、征用的区别和联系征收

20、和征用是国家强制取得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权或者强制使用公民和法人的财产的制度,属于一种例外规则。征收和征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项法律制度。其共同点在于强制性;都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土地征收和征用的不同点是:征收的实质是强制收买主要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是国家将集体土地强制地征归国有,不存在返还的问题;征用的实质是强制使用只是使用权的改变,是国家强制地使用集体土地,被征用的土地使用完毕,应当及时返还被征用人,这是一种临时使用土地的行为。2.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标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青苗补偿费第十章 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一、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21、(一)明确承包经营权(二)完善承包经营权的权能结构(三)土地承包期长期化(四)使承包经营权债权物权化(五)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问题 1城市土地存在过度供应现象2城市土地供应存在隐性市场三、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内容 1土地使用权出让 2土地使用权转让 3土地使用权出租 4土地使用权抵押 5土地使用权终止 四、国有土地一级市场:出让(招标、拍卖、挂牌、协议)、租赁、划拨、作价入股国有土地二级市场:转让(出售、交换赠与、继承)、出租、抵押 (区分)五、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处置的原则与方式1.出让 2.租赁 3.作价入股 4.授权经营 5.保留行政划拨 第十四章 土地市场

22、概论 一、土地市场的主体与内涵 1土地市场:是指土地产权流动中所发生的土地供求双方关系以及整个产权交易领域。2土地市场的主体是土地供求双方,即土地买卖双方或租让、受让双方,土地市场交易的客体并非土地本身,而是土地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等一系列的权能。3 土地市场上交易权利的不同构成了土地市场的不同形式或种类。基本的形态:土地所有权让渡关系和土地使用权让渡关系。二、土地市场的特点1.地域性 2.竞争不充分性 3.供给滞后性 4.供给弹性较小 5.低效率性 6.政府管制较严三、土地市场的功能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 3.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四

23、、土地市场的运行条件 1.市场经济环境 2.土地产权明晰 3.金融市场的外部支持4.相应的外部法规条件 5.良好的市场中介机构运作五、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 土地市场是依靠以价格形成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是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 六、影响土地经济供给量的因素主要有:土地价格、税收等政府政策、土地利用计划和规划、土地开发成本及机会成本、建筑技术水平等。(选择 正向反向 ) “在土地市场实际运行中,供给的关键在于时间” 。七、土地需求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土地价格、消费者或投资者的货币收入和融资能力、土地投机、人口因

24、素和家庭因素、消费者或投资者偏好、对未来的预期等。土地价格和地租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二者共同决定的。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八、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特点1中国土地市场是政府驱动型市场 2目前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在土地市场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3中国城市土地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 4在企业改制中实行土地政策性入市九、中国城市土地市场 (一)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 (区别哪些出让 转让)1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2 通过出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出租和抵押。3 出让的形式有协议、招标和

25、拍卖。4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还出现了作价入股、授权经营等形式。(二)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1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有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2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是一个竞争性市场。十、中国土地市场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1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 2.充分引入竞争机制 3.完善中介机制十一、土地市场管理的法律手段 1.实施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 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2.土地登记制度、闲置回收制度、耕地占用补偿制度等都是政府应用法律法规来调节土地市场运行的基本的

26、手段。 第十五章 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 一、土地自然供给、经济供给的定义、区别与联系自然供给:以其自然固有的属性供给人类利用,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称为土地的自然供给。经济供给:是指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与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区别与联系: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 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

27、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二、三种不同用途的城市土地供给弹性1、商业用地:对人流量、交通、通讯等要求较高,而适宜于作为商业用途的土地较少,与其他用途的替代性较差,因而对租金变动较不敏感,供给弹性较小。2、住宅用地:对环境品质、医疗、学校、购物等服务、交通、通讯等方面要求较高,但人流量给居住的影响是负面的,与其他用途的替代性较好,供给弹性比商业用地高。3、工业用地:对交通、通讯以及销售要求较高,用途的替代性较好,供弹性最大。供给弹性用途替代性土地供给潜力商业小较差少住宅中一般一般工业大较好较多三、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28、(正向、负向)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3、社会需求4、产品价格 5、土地开发利用计划 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四、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1、扩大土地面积 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4、调整消费结构 5、利用新技术 6、保护土地资源土地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土地的需求是生产者为生产商品而引申出的对土地的需求。五、耕地供求平衡的对策:1、珍惜耕地,提高土地生产率 2、解决好粮林争地矛盾3、有计划的开发复垦 4、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5、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 6、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耕地供求关系的基点在于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及满足程度六、非农建设用地供求平衡

29、的对策:(与城市混合 注意区分)1、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 2、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3、盘活城市存量土地 4、城市土地的立体利用七、土地价格的决定 (判断正确说法)1、区域内的土地价格决定(不区分用途) 2、土地需求增加时土地价格的变动 土地价格3、土地需求减少时土地价格的变动 4、具体用途的土地价格决定(长期土地价格决定)土地价格5、某种用途土地供给与需求都增加的情形第十六章 地租理论及其应用1. 地租的主要表现形式 (选择 封建时期地租形式)(1)奴隶制地租以劳役地租为基本形式 (2)封建制地租在前期以实物地租为主,后期出现了货币地租 (3)资本主义地租以货币地租为主要形式 (4)

30、我国的社会主义地租一般均为货币形式,有时也存在少数实物形式2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条件:自然力或者优越的自然条件原因: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4.级差地租与级差地租的关系 级差地租与级差地租,各有不同表现形式,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级差地租要以级差地租为前提和基础。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先于级差地租。从一定时期的运动来说,级差地租也是级差地租的出发点。5级差地租的计算级差地租的形成及地租量(一)土地等级所耗资本(元)平均利润(元)产量(kg)个别生产价格(元)社会生产价格(元)级差地租(元)全部产品每公斤产品每公斤产品全部产品劣等100202001200.60.61200中等100202501200.480.615030优等100203001200.40.618060级差地租的形成及地租量(二)地块距市场里程(km)生产资本投入(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