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7.97KB ,
资源ID:14765922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7659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docx

1、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集锦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观沧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 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可分 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

2、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 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 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次北固山下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 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

3、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 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3.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

4、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 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

5、心情。“行 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西江月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 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

6、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 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 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

7、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 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5.天净沙秋思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 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

8、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 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 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二、问题研究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七九年

9、级阶段,恐怕是要以使学生受到诗的熏陶为主要目标。这种熏陶,跟一六年级阶段的古代诗歌教学不同,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这就有必要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读古代诗歌而能有所感悟即使是对个别诗句的感悟,美感也就随着产生了。下面就培养感悟能力的问题 谈几点意见: 1.要使学生了解诗中的基本情境。例如次北固山下,“次”表明北固山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到北固山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处去;此时正值岁末,人们大都回家团聚,而他依 然在外奔波。这就是基本情境,了解这一点,对诗的内容才能有所感悟。 2.对某些重要的诗句,要提供一点背景常识作

10、为感悟的基础。例如,读观沧海中“日月之行”四句,就要告诉学生: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 三分”的局面。) 3.鼓励学生运用联想理解诗句。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以及新年和旧年的交替,无妨让学生在理解诗人本意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联想,要相信学生中总会 有说得好一些的

11、。联想,也是有感悟的一种表现。有联想,才能把诗读“活”。 4.探究诗中的情趣、意趣和理趣。这三者不一定每首诗都有,但只要有就不能放过,因为它们确实能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而兴趣往往是感悟的先导。课文所选五首诗中,西江月最富情趣, 可参看“教学建议”中所附该篇的教案,此处分析从略。 以上不过举其大要而言,培养学生感悟古诗的能力有多种途径。只要教师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 要,必能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更新、更有效的培养方式来。 练习说明 一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3.

12、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大致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这五首诗。默写是为了巩固记忆,也要检查字 是否写得正确。 参考答案: 1.要注意题干“最能反映”一语。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虽属实景,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答题时应注意的是,不要简单地作比较,要引 导学生认识诗人的正意就在这四句上,前面写实景是作衬托用的。 2.

13、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主要之点是使学生运用再造想像领会诗人此刻的感情;如有可能,找一幅长江下游的图片给学生看看,或者背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然 后指出诗人此刻所在的具体位置。 3.要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4.重在使学生领会寓情于景的写法。前两句表现欣慰欢快之情;后两句表现惊喜之情这些都 可以说成是闲适之情。要着重分析后两句。 5.这也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重在培养想像力。 二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

14、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 下来。(诗词略) 设题目的是向课外延伸。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需要适当地增减篇目。下面是三组诗句的 出处: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 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风吹”句写仲春之景) 2.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林花”句写暮春之景) 3.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意”句写初春) 七年级下册第10课木兰诗 课文

15、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 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 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

16、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 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

17、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 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 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 与伙伴

18、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 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 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

19、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 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问题研究 1“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 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

20、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叹息声。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张燕瑾繁而有味,简能传神读木兰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5年版) 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

21、面夜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 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

22、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 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 3“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前两句写兔子在静卧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判别出雄雌;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了。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 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首先,这个

23、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 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 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4如何理解木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木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作 者为

24、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 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

25、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 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 可爱的女儿情态。 简笔的运用。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 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

26、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 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作者几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所以,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的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

27、人物特征、 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练习说明 一、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 本题检查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复述也是一种很好的口语练习,教师 要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要让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这些句子都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本题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句意,并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题干已经简要说明“互文”的含义,教师可以明确指出并要求学生画线加以重点标示。然后通 过翻译这四个句子,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互文”的内涵。

28、 翻译这四个句子应注意两个原则: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义;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征,不能 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

29、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在句式上的一些民歌特色。学生只要注意到这些句子的特点即可, 至于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及,但不必深究。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 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甚工整的对偶句。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