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8.49KB ,
资源ID:14813052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8130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损伤与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皮肉筋骨功能的病理变化.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损伤与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皮肉筋骨功能的病理变化.docx

1、损伤与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皮肉筋骨功能的病理变化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骨、气血与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骨伤科疾病发生后,皮肉、筋骨、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也发生病理变化。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骨、气血与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体生命活动主要是脏腑功能的反映,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液。脏腑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通过经络联系全身的皮肉筋骨等组织,构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它们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不论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伤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气血筋骨、脏腑经络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人体的损伤,虽有外伤与内损之分,从表面上看,

2、外伤似乎主要是局部皮肉筋骨的损伤,但人体受外力影响而遭受的局部损伤,每能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素乱,因而一系列症状随之而来。正如正体类要序说: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明确地指出了外伤与内损、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所以在整个诊治过程中,应从整体观点出发,对气血、筋骨、脏腑、经络等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加以研究探讨,才能认识损伤的本质和病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外伤疾患多由于皮肉筋骨损伤而引起气血瘀阻,经络阻塞,或津血亏损,或瘀血邪毒由表入里,而导致脏腑不和;亦可由于脏腑不和由里达表引起经络、气血、津液病变,导致皮肉筋骨病损。现分述如下:第一部分 一、

3、皮肉筋骨病机 (一)皮肉筋骨的生理功能 皮肉为人之外壁,内充卫气,人之卫外者全赖卫气。肺主气,达于三焦,外循肌肉,充于皮毛,如室之有壁,屋之有墙,故灵枢经脉说:肉为墙。筋,是指筋络、筋膜、肌腱、韧带、肌肉、关节囊、关节软骨等的总称。古代有十二经筋的名称,配合十二经脉,多起于四肢爪甲之间,终于头面,内行胸腹外廓,但不入赃腑。灵枢经脉说:筋为刚,言筋的功能坚劲刚强,能约束骨骼。素问五脏生成说:诸筋骨皆属于节。说明人体的筋都附着于骨上,大筋联络关节,小筋附于骨外,筋的主要功用为连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 骨,属于奇恒之府,灵枢经脉说:骨为干。素问痿论说:肾主身之骨髓。素问脉要精微论又说:骨者

4、,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扼要地指出骨的作用,不但为立身之主干,还内藏精髓,与肾气有密切关系,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合骨者肾也,故肾气的充盈与否能影响骨的成长、壮健与再生。反之,骨受损伤,可累及肾,二者互有影响。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有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的说法。 肢体的运动,虽有赖于筋骨,但筋骨离不开气血的温煦濡养,气血化生,濡养充足、筋骨功能才可劲强;而且筋骨又是肝肾的外合,肝血充盈,肾精充足,则筋劲骨强。因此,肝肾精气盛衰,关系筋骨的成长与衰退。 (二)损伤与皮肉筋骨的关系 皮肉筋骨的损伤,在伤科疾患中最为多见,一般分力伤皮肉、伤筋、伤骨,但又互有联系。 1伤皮肉

5、伤病的发生,或破其皮肉,是犹壁之有穴,墙之有窦,无异门户洞开,易使外邪侵入;或气血瘀滞逆于肉理,则因营气不从,郁而化热,有如闭门留邪,以致瘀热为毒;亦可由皮肉失养,导致肢体痿弱或功能障碍。 皮肉受营卫气血濡养,营卫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关系到皮肉的消长和病变。伤病之后,若肺气不固,脾虚不运,则外卫阳气不能熏泽皮毛,脾不能为胃运行津液,而致皮肉濡养缺乏,引起肢体痿弱或功能障碍的病候。损伤引起血脉受压,营卫运行滞涩,则筋肉得不到气血濡养,致肢体出现麻木不仁、挛缩畸形等缺血性肌挛缩的表现;局部皮肉组织邪毒感染,营卫运行机能受阻,气血凝滞,则郁热化火、酿而成脓,遂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若皮肉破损

6、引起破伤风,可导致肝风内动而出现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强直性阵发性抽搐等症状。 2伤筋 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中说:筋也者,所以束节络骨,绊肉绷皮,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其主则属于肝。故曰,筋者,肝之合。按人身之筋,到处皆有,纵横无算。而又有力诸筋之主者曰宗筋。筋之总聚处,则在于膝。灵枢云:诸筋者,皆属于节。所以屈伸行动,皆筋为之。因此,筋病多影响肢体的活动。一般来说,筋急则为拘挛,筋弛则为痿弱不用。凡跌打损伤,筋每首当其冲,受伤机会最多。在临床上,凡扭伤、挫伤后,可致筋肉损伤,局部肿痛、青紫、关节屈伸不利。即使在伤骨的病症中,如骨折时,由于筋附着于骨的表面,筋亦往往

7、首先受伤;关节脱位时,关节四周筋膜多有破损。所以,在治疗骨折、脱位时都应考虑伤筋这个因素。忽略了它,就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慢性的劳损,亦可导致筋的损伤,如久行伤筋,说明入行过度疲劳,可致筋的损伤。临床上筋伤机会甚多,其证候表现、病理变化复杂多端,如筋急、筋缓、筋缩、筋挛、筋痿、筋结、筋惕等等,宜细审察之。 3伤骨 在伤科疾患中所见的伤骨病证,包括骨折、脱位,多因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所引起。凡伤后出现肿胀、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并可因骨折断端位置的改变而有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或因关节脱位,骨的位置不正常,可使附着之筋紧张而出现弹性固定情况。但伤骨不会是单纯性的孤立的损伤。如上所述,损骨能伤筋,伤

8、筋亦能损骨,筋骨的损伤必然累及气血伤于内,因脉络受损,血瘀气滞,为肿为痛。灵枢本脏指出: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所以治疗伤骨时,必须行气消瘀以纠正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 伤筋损骨还可累及肝肾精气,备急千金要方说:肾应骨,骨与肾合,肝应筋,筋与肝合,肝肾精气充足,可促使肢体骨骼强壮有力。因此,伤后如能注意调补肝肾,充分发挥精生骨髓的作用,就能促进筋骨修复。 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五脏所主除肝主筋外,还有肾主骨,五劳所伤除久行伤筋外,还有久立伤骨,说明了过度疲劳也能使人体筋骨受伤,如临床所见的跖骨疲劳骨折等。 此外,对东垣十书内外伤辨指出的热伤气,热则骨消筋缓,寒伤形,寒则筋挛

9、骨痛等,亦须予以注意。 二、气血精津病机 (一)气血的生理功能 气血运行于全身,周流不息,外而充养皮肉筋骨,内而灌溉五脏六腑,气血与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和各种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气一方面来源于与生俱来的肾之精气,另一方面来源于从肺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前者为先天之气,后者乃后天之气,这两种气相互结合而形成真气,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也可以说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力量。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真气形成之后,沿着经脉分布到全身各处,与各个脏腑、组织的特点结合起来,就成力各种具有不同特点、不同功能的气,如心气、肺气、胃气、肾气、营气、卫气等等。气是一

10、种流动的物质,气的运动形式,只有通过人体各个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它的主要功能是一切生理活动的推动作用;温养形体的温煦作用;防御外邪侵入的防御作用;血和津液的化生、输布、转化的气化和固摄作用。总之,气在全身流通,无处不到,上升下降,维持着人体动态平衡。 血,由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变化而成。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形成之后,循行于脉中,依靠气的推动而周流于全身,有营养各个脏腑、器官、组织的作用。素问五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全身的脏腑、皮肉、筋骨,都需要得到血液的充足营养,才能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气与血两者的关系十分

11、密切。血随气沿着经脉而循行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与血两者有着密切关系,相互依附,周流不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阐述了气血之间的关系: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而血证论吐血则比喻为: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滥。血的流行,靠气的推动,气行则血随之运行。这些阴阳、内外、守使等概念,不仅说明了气血本身的特点,而且也生动地阐明了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损伤与气血的关系 气血与损伤的关系极为密切,当人体受到外力损伤后,常可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人体一切伤病的发生、发展无不与气血有关,气血调和能使阳气温煦,阴精滋养。若气血失和,便会百病

12、丛生。素问调经论中指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又如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中所说:跌仆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损伤后气血的循行不得流畅,则体表的皮肉筋骨与体内的五脏六腑均将失去濡养,以致脏器组织的功能活动发生异常,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所以,气血与损伤的关系是损伤病机的核心内容。现将伤气、伤血分述如下: 1伤气 由于负重用力过度,或举重呼吸失调,或跌仆闪挫、击撞胸部等,以致人体气机运行失常。一般可分为气滞与气虚,但损伤严重者可出现气闭、气脱等证。 (1)气滞:气运行于全身,应该流通疏畅,如人体某一部分、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或受外伤

13、,气机不利,都可使气的流通发生障碍,出现气滞的病理现象。素间阴阳应象大论说:气伤痛,形伤肿,气本无形,故郁滞则气聚,聚则似有形而实无质,气机不通之处,即伤病所在之处,必出现胀闷疼痛。因此,痛是气滞的主要证候,如气滞发生于胸胁,则胸胁胀痛,呼吸、咳嗽时均可牵掣作痛等。其特点为外无肿形,自觉疼痛范围较广,痛无定处,体表无明显压痛点。气滞在伤科中多见于胸胁损伤,如胸胁迸伤、挫伤后,则出现胸胁部的疼痛、胀闷等气滞证候。 (2)气闭:常为损伤严重而骤然导致气血错乱,气为血壅,闭而不宣。其主要见证为出现一时性的晕厥、昏迷不省人事、窒息、烦躁妄动、或昏睡困顿等。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有或昏迷目闭,身软而不能

14、起,声气短少,语言不出,心中忙乱,睡卧喘促,饮食少进等描述。常发生于严重损伤的患者。 (3)气虚:气虚是全身或某一脏腑、器官、组织出现功能减弱和衰退的病理现象。在伤科疾病中如某些慢性损伤病人、严重损伤的恢复期、体质虚弱和老年患者等均可见到。其主要证候是:疲倦乏力、语声低微、呼吸气短、胃纳欠佳、自汗、脉细软无力等。 (4)气脱:损伤可造成气随血脱。本元不固而出现气脱,是气虚最严重的表现。气脱者多有突然昏迷,或醒后又昏迷,表现目闭口开、面色苍白、呼吸浅促、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脉微弱等证候。常发生于开放性损伤失血过多、头部外伤等严重损伤。 2伤血 由于跌打坠堕、辗轧挤压、拳击挫撞以及各种机械冲击等伤

15、及经络血脉,以致损伤出血,或瘀血停积而产生全身症状。一般分为出血和瘀血两种。正如证治准绳疡医中引用刘宗厚所说:损伤一证,专从血论。但须分其有瘀血停积,或亡血过多之证。盖打扑坠堕,皮不破而内损者,必有瘀血。若金刃伤皮出血,或致亡血过多,二者不可同法而治。所以损伤后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可出现各种病理现象。主要有血瘀、血虚和血热,这三种情况和伤气又有互为因果的关系。(1)血瘀: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运行不息。如全身血流不畅或因血溢脉外;局部有离经之血停滞,便会出现血瘀的病理现象。血瘀可由局部损伤出血以及各种内脏和组织发生病变所形成。在伤科疾患中的血瘀多属于局部损伤出血所致。血有形,形伤

16、肿,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故血瘀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疼痛如针刺刀割,痛点固定不移,是血瘀最突出的一个症状。也就是说,瘀血痛与气滞痛的性质有所不同,瘀血痛常随瘀血所在之处而表现固定部位,不是痛无定处。血瘀时还可在伤处出现肿胀青紫,同时由于瘀血不去,可使血不循经,出血反复不止。在全身多表现为面色晦暗、皮肤青紫、舌暗或有瘀斑、脉细或涩等证候。 因为气血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在伤科疾患中,气滞血瘀每多同时并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李中梓的注解是:气喜宣通,气伤则壅闭而下通,故痛;形为质象,形伤则稽留而不化,故肿。在伤科中的形伤肿即指

17、瘀血造成肿胀而言。马莳的注解说:然其为肿为痛,复有相因之机,先有是痛而后发肿者,盖以气先受伤而形亦受伤,谓之气伤形也;先有肿而后为痛者,盖以形先受伤,而气亦受伤,谓之形伤气也。形非气不充,气非形不生,形气相为依附,而病之相因者又如此。说明伤气者,每多兼有血瘀,而血伤瘀凝,必阻碍气机流通。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说:跌仆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而忽然跌,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壅则气之周流一身者,忽因所壅而凝聚一处,是气失其所以为气矣。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则血亦凝在何处矣。夫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诸变百出。临床上每多气血两伤,肿痛

18、并见,但有所偏胜,或偏重伤气,或偏重伤血,以及先痛后肿,或先肿后痛等不同情况,故在治疗上常须理气活血同时并进。 (2)血虚 血虚是体内血液不足所发生的病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失血过多或心脾功能不佳,生血不足所致。在伤科疾患中,由于失血过多,新血一时未及补充;或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或因筋骨严重损伤,累及肝肾,肝血肾精不充,都能导致血虚。血虚证候表现为面色不华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手足发麻、心烦失眠、爪甲色淡、唇舌淡白、脉细无力。在伤科疾患中还可表现为局部损伤之处久延不愈,甚至血虚筋挛、皮肤干燥、头发枯焦,或关节缺少血液滋养而僵硬、活动不利。 血虚患者,往往由于全身功能衰退,同时可出现气虚证候

19、。气血俱虚则在伤科疾患中表现为损伤局部愈合缓慢,功能长期不能恢复等。在创伤严重失血时,往往会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甚至晕厥等虚脱症状。血虽以气为帅,但气的宁谧温煦需血的濡养。失血过多时,气浮越于外而耗散、脱亡,出现气随血脱、血脱气散的虚脱证候。 (3)血热:损伤后积瘀化热或肝火炽盛、血分有热均可引起血热。临床可见发热、口渴、心烦、舌红绎、脉数等证候,严重者可出现高热昏迷。积瘀化热,邪毒感染,尚可致局部血肉腐败,酝酿液化成脓。正体类要正体主治大法说:若患处或诸窍出血者,肝火炽盛,血热错经而妄行也。若血热妄行,则可见出血不止等。 (三)精津的生理功能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

20、质,即肾的先天之精与水谷后天之精。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主要是指体液而言。清而稀薄者称为津,浊而浓稠者称为液。津,多布散于肌表,以渗透润泽皮肉、筋骨之间,有温养充润的作用,所以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汗液尿液均为津所化生。津血互生,血液得津液的不断补充,才能在周身环流不息,故灵枢痈疽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液,流往、浸润于关节、脑髓之间,以滑利关节,濡养脑髓和骨髓,同时也有润泽肌肤的功能。津和液,都是体内正常水液,两者之间可互相转化,故并称津液,有充盈空窍,滑利关节,润泽皮肤、肌肉、筋膜、软骨,濡养脑髓和骨髓,即所谓填精补髓等生理功能。津液的生成、吸收和转输代

21、谢,都需要通过有关脏腑的作用,如脾胃的吸收运化,肺的宣布肃降、通调水道,肾的温煦气化,三焦运行下输等。 (四)损伤与精津的关系 气血津液主要来源于水谷之精气,它们共同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人体的整个生理活动过程中,气血与精津相互为用,密切联系。 灵枢营卫生会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液的盈亏与津液的盛衰相互影响,如在损伤大血之后,可出现口干烦渴、皮肤干燥和尿少等津液不足的证候,因此伤寒论中有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之戒。 损伤而致血瘀时,由于积瘀生热,热邪灼伤律液,可使津液出现一时性消耗过多,而使滋润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出现口渴、咽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苔黄而干糙等症。由于重

22、伤久病,常能严重耗伤阴液,除了可见较重的伤津证候外,还可见全身情况差、舌色红绛而干燥、舌体瘦瘪、舌苔光剥、口干而不甚欲饮等症。 津液与气有密切的关系,损伤而致津液亏损时,气亦随之受损。津液大量丢失,甚至可导致气随液脱。而气虚不能固摄,又可致津液损伤。 损伤后如果有关脏腑的气机失调,必然会影响三焦气化,妨碍津液的正常运行而导致病变。人体水液代谢调节,虽然是肺、脾、肾、三焦等脏器共同的职能,但起主要作用的是肾。这是因为三焦气化生于肾气,脾阳根源于肾阳,膀胱的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之故。肾气虚衰时可见小溲清长,或水液潴聚的表现,如局部或下肢浮肿。关节滑液停积时,可积聚为肿胀。 灵枢本神说:两精相

23、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精、气、神三者,前人称为三宝,气的化生源于精,精的化生赖于气,精气生而津液成则表现为神;若精气伤、津液损,则失神,临床表现为危候,如机体因创伤、失血引起休克时,便会出现神态异常(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精神恍惚、烦躁不安或不省人事)、肢体出汗、皮肤湿润、尿量减少等征象。 三、脏腑经络病机 (一)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脏腑是化生气血,通调经络,濡养皮肉筋骨,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人体的脏腑分为脏与腑二大类。心、肺、脾、肝、肾,称作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作六腑。脏以化

24、生和贮藏精气为一般功能;腑以腐熟水谷、传化糟粕、排泄水液为一般功能。如素问五脏别论中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下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此外,将某些器官(如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称为奇恒之腑。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它内贯脏腑,外达肌表,网络全身。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以及经别、经筋等。每一经脉都与内在的脏或腑相互连接着,同时脏腑又有相互表里的配偶关系。故在疾病的发生和传变上亦可以相互影响。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体表组织由不同的内脏分工主宰。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会通过它的有关经络反映于体表;而处在体

25、表的组织、器官和经脉本身的病变,同样可以影响其所属的脏腑。如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等。肝藏血主筋,肝血充盈,筋得所养;肝血不足,筋的功能就会发生异常。肾主骨,藏精气,精生骨髓,骨髓充实,则骨骼坚强。脾主肌肉,人体的肌肉依赖脾胃消磨水谷,化生气血以资濡养。这都说明人体内脏与筋骨气血的相互联系。在受伤后气血筋骨受伤的程度以及恢复预后等方面,与脏腑经络极其密切,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治疗上,调整其脏腑的活动功能,有时可使体表组织、器官和经脉的症状消失;反之,治疗体表的经络部分,有时也能促使体内脏腑的病变痊愈。 (二)损伤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脏腑病机是探讨疾病发生演变过程中,脏腑功能活动的病理

26、变化机制。脏腑的生理各有所主,故其主病亦各有不同之见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痈痒疮,皆属于心。说明各种病变与脏腑息息相关。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元张洁古活法机要说:夫从高坠下,恶血留内,不分十二经络,医人俱作风中肝经,留于胁下,以风疗之。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所伤,必留于胁下,盖肝主血故也。进一步说明损伤与脏腑之间的联系。所以血证论强调业

27、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 1肝、肾 素问宣明五气早就提出五脏各随其不同功能而各有所主。肝主筋、肾主骨的理论亦广泛地运用在治疗上。损伤与肝,肾的关系十分密切。 肝主筋。素问五藏生成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瘦论说:肝主身之筋膜。又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提出人至五十多岁,则出现衰老状态,表现为筋的运动不灵活,并与肝肾虚弱有关。肝主筋也就是认为全身筋肉的运动与肝有密切关系。运动属于筋,而筋又属于肝,肝血充盈才能使肢体的筋得到充分的濡养,以维持正常的活动。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出现手足拘挛

28、、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 肝藏血。灵枢本神说:肝藏血。素问五藏生成说:故人卧,血归于肝,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体在休息时,各处不需要很多的血液供给,部分血液就归藏于肝,也即人静则血归于肝;当劳动或工作时,血液分布于全身各处,人动则血运于诸经。所以凡跌打损伤之证,有恶血留内者,不分何经,皆以肝为主,因肝主血,败血凝滞,及其所属,故必归于肝,又如跌仆闪挫迸伤的疼痛多发生在胁肋少腹部位,是因为肝在胁下,肝经起子大趾,循少腹,布两胁的缘故。所以说肝藏血主筋,肝血充盈,筋得所养;肝血不足,筋的功能就会发生异常。 肾主骨,生髓。灵枢本神说:肾藏

29、精。素问宣明五气说:肾主骨。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其充在骨。素问五藏生成说:肾之合骨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在体为骨。都是说肾主骨生髓,骨是支持人体的支架。因为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所以骨的生长、发育、修复,均须依赖肾脏精气的滋养和推动。临床上小儿软骨软无力、囟门迟闭以及某些骨骼的发育畸形,是肾的精气不足所致;肾精不足,骨髓空虚,可致腿足痿弱而不能行动。诸病源候论腰痛不得俛仰候说:肾主腰脚,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搏击,故腰痛也。医宗必读认为腰痛的病因有寒有湿,有风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积痰,皆标也,肾虚其本也。所以肾虚者易致腰部扭闪和劳损等,而出现腰酸背痛,

30、腰脊不能俯仰等症候。又如骨折伤必内动于肾,因肾生精髓,故骨折后如肾生养精髓不足,则无以养骨。故在治疗时,必须用补肾续骨之法,多采用入肾经的药物。筋骨相连,在骨折时也必然伤筋,筋伤内动于肝,若肝血不充,无以荣筋,筋失滋养而影响修复。肝血肾精不足,还可以影响骨折的愈合,所以在补肾的同时须养肝、壮筋,多采用入肝经的药物。由于肝肾与筋骨的关系如此密切,所以,即使素无肝肾亏损的病人,为了促进其筋骨的愈合,都有调养肝肾的必要。因此,在骨折与腰痛的治疗中,必须要有整体观点,注意与肝肾二脏的关系2脾、胃 脾主肌肉、四肢;脾为仓廪,主消化吸收。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后人解释说:脾胃受纳五

31、谷。所以称为仓廪;五味入于胃,脾转输以养五脏气,所以称为五味出焉。说明胃受纳水谷,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它对于气血的生成和维持正常活动所必需的营养起着主要的作用,故称为气血生化之源。此外,脾还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它对损伤后的修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脾主肌肉四肢。素问五藏生成说:脾之合肉也。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脾生肉,在体为肉,在脏为脾。灵枢本神说: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由于全身的肌肉营养,依赖脾胃的健运。一般人如果营养好则肌肉壮实,四肢活动有力,受伤以后容易痊愈;反之,则肌肉瘦削,四肢疲惫,举动无力,伤后不易恢复。所以损伤以后还要注意气血的懦养情况,调理脾胃的功能。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脾胃运化机能正常,消化吸收旺盛,水谷精微得以生气化血,输布全身,伤后也容易修复。如果脾胃失去健运,则化源不足,无以滋养,势将影响气血的生化和筋骨损伤的恢复。所以有胃气一败,百药难施的说法。若伤后,脾胃机能减退,生化和转输功能障碍,日久则出现肢体软疲乏力、肌肉消瘦等现象。这就是因为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四肢皆禀气于胃的道理。 3肺、心 气血的周流循环,还有赖于心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