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89.34KB ,
资源ID:148209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8209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资本论.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资本论.docx

1、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资本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资本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商品拜物教的性质是从商品形式本身发生的 最初一看,商品好象是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但是,以上的分析表明,商品是很复杂的,充满着难以思议的神秘性。商品的这种神秘性从何产生呢?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自于使用价值本身。作为使用价值,无论是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还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都直接为人们所感知,都毫无神秘的地方。同样,商品的神秘性也不是来源于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性质。因为:第一,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等等的耗费,这是一个生理学上的真理,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第二,作为决定价值

2、量基础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计量的,生产任何产品都要消耗时间,任何社会的人也都关心生产产品所消耗的时间多少,这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第三,从劳动的社会形式看,一旦人们以某种方式彼此为对方劳动,他们的劳动也就取得社会的形式,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这也不难理解。 实际上,商品的神秘性来自于商品形式。因为劳动产品一旦变成商品,就会由于下述三种表现形式而引起人们的幻觉。第一,商品生产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要表现为劳动产品都同样具有价值。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虽然是不同的,但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等同的、无差别的,可是这种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并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价值物表现出来。这样,似乎劳动产品

3、本身就具有价值。第二,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采取了劳动产品具有价值量的形式。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本身是用劳动时间计算的,但劳动产品变为商品后,劳动量就不能用劳动时间直接计算,而是作为价值量来计算,价值量又要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这一转换,又使商品本身神秘化。第三,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劳动产品互相交换的关系。在任何社会里,生产者互相之间都要发生关系,互相交换劳动。但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他们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要通过物与物的交换表现出来,使物本身带上神秘性。可见,“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

4、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人们在商品形式面前,把劳动的社会性质看成物的自然属性,把本来是人手的产物,并受人支配的物,看成是物支配着人,并对这种支配作用进行崇拜。这种人和物颠倒的幻觉,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这种拜物教是以商品生产的存在为基础的。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二、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说:“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象以上分析已经

5、表明的,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那末,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怎样导致商品拜物教的产生呢? 第一,私人劳动的社会性必须通过物的交换来表现,这就使人们产生幻觉。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由于私有制,它表现为私人劳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私人劳动者必须为他人劳动,通过劳动的交换来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所以私人劳动具有社会性。这种独特的社会性质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表现出来。这就使人们在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们只看到物与物的关系,看不到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产生幻觉:商品本身能够互相交换。 第二,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采取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形式,又使人们

6、产生幻觉。一方面,私人劳动必须具有社会有用性,表现为劳动产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是对别人有用的社会使用价值的形式,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私人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具有共同的性质,表现为各种劳动产品具有共同的价值性质的形式。这样,从交换中只看到有用物和价值物,而看不到物所包含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了。这就使人们产生一种幻觉:劳动产品之所以成为商品,好象不是由于劳动的社会性质,不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由于物的自然性质。 第三,价值是社会关系,但被物的外壳掩盖着,也使人们产生幻觉。商品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商品本身只不过是这种价值的物质外壳,所以价值无非是物掩盖下的社会关系。人

7、们在交换中,总是把他们的劳动产品看作价值,使它们相等。但是人们并不了解这一点。后来科学发现了劳动产品作为价值,只是生产它们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物的表现,这是划时代的发现,但并没有因此而消除劳动的社会性质的物的外观。只要商品经济存在,劳动产品就必然采取价值形式。价值的实体被商品的物质外壳所掩盖,使人们易于把劳动产品的社会性质看成是劳动产品本身的物质属性。 第四,价值量运动规律自发的调节作用,造成了商品的运动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的幻觉。商品生产者在交换中实际关心的问题,首先是产品按什么比例相交换。这种比例是由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起初,这些比例依偶然情况而定,但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逐渐达到一

8、定的稳固性。这时,它们就好象是由产品本身的自然属性所确定。实际上,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只是通过价值量的规律发生作用才确定下来,而“价值量不以交换者的意志、设想和活动为转移而不断变动着。在交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控制。”后来,科学发现了商品的交换比例和它的变动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个秘密的发现,消除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纯粹是偶然决定的这个假象,但是并没有消除价值量决定和变化采取物的形式。因而,商品生产者仍然不会摆脱物支配人的幻觉。第五,在价格形式上,货币能与一切其他商品相交换,更使人们为物的幻觉所迷惑。货币形式是价值表

9、现的完成形式,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发展的结果。货币能直接与一切商品相交换,好象金银本身的物质属性天然就是一般等价物,从而更加掩盖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说:“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们揭示出来。”三、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社会特有的现象 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因此,在非商品经济的社会中,不存在商品拜物教。马克思分析了不存在商品拜物教的四种非商品经济的社会形式,从而说明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 第一,生活在孤岛上的鲁宾逊,他的个人劳动和物的关系极其简单明了,不产生商品拜物教。资产阶级经济学

10、家爱谈鲁宾逊的故事,马克思就首先考察鲁宾逊孤岛上个人生产。为了生活的多方面需要,他必须担负不同种类的具体劳动,并把劳动时间适当地分配在各种不同的工作上,以便制造出他吃、穿、用、住所需要的各种物品。由于他的劳动都是个人活动的不同具体形式,与他所生产的物品之间的关系简单明了,他的产品自然不会产生任何神秘的性质。 第二,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直接表现在人和人的剥削关系上,没有被物与物的关系掩盖。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者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为特征的,农奴的劳动和产品,作为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为地主阶级所占有。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表现为地主对农奴的剥削关系,没有被物与

11、物的关系所掩盖。 第三,在农村家长制生产中,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没有什么神秘性。在自给自足的农村家长制生产中,家庭内的分工和家庭各个成员的劳动时间分配,是由性别、年龄上的差异决定的。个人劳动力是作为家庭共同劳动力的一个器官而发挥作用的。劳动产品也不作为商品互相发生关系。因此,人和物的关系不存在神秘性。 第四,在自由人联合体内,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产品的关系极其简单明了,也不存在商品拜物教。在这样的社会里,生产资料公有,有计划地组织生产;产品属于全社会,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按劳分配。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

12、。商品拜物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在古代社会里,生产力水平很低,与此相应,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及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都是很狭隘的,这必然产生古代的宗教,把某些自然物当作神灵来崇拜。“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商品拜物教也是这样,它只能随着其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的消失而消失。只有当不受剥削的自由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有计划地管理整个社会的经济的时候,才会揭掉商品拜物教的神秘面纱。要达到这一点,需要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的,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

13、历史发展的产物。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了解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曾经揭示了价值形式所掩盖的价值和价值量的内容,但他们的分析是很不充分的,“从来没有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一内容要采取这种形式呢?为什么劳动表现为价值,用劳动时间计算的劳动量表现为劳动产品的价值量呢?”这是由他们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决定的。他们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看作是永恒的自然的生产方式,从而把商品、货币、资本等看成永恒的自然的范畴,因而也不可能揭示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一部分庸俗经济学家陷入商品拜物教的幻觉之中,曾经争论“关于自然在交换价值的形成中的作用”。其实,交换价值只是交换关系、人与人关系

14、的一种表现,是劳动的社会性质的表现形式,并不包含自然物质。这说明商品拜物教把他们搞糊涂了。 另一部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仅为商品拜物教所迷惑,而且还迷惑于货币、资本、地租等拜物教。商品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最一般的和最不发达的形式,因而商品拜物教还比较容易看穿。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出现的货币、资本等更加发展的形式,就取得更加神秘的姿态。在商品拜物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货币拜物教、地租拜物教,就更加令人感到神秘莫测了。还有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现实的经济关系完全颠倒了,从而产生许多糊涂的观念。象英国经济学家赛?贝利把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属性完全颠倒过来,认为价值(交换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财富(使用价

15、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对于这种谬论,马克思引用了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烦恼中的一句话来讽刺他的错误观点:“一个人长得漂亮是环境造成的。会写字念书才是天生的本领。” 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商品拜物”是马克思从黑格尔、亚当斯密等哲学家处借用而来、在资本论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的一个概念。“商品拜物”原指原始部落对山川树石有灵的崇拜投射,(后又指女巫所赐的护身符)。它指的是宗教给物赋予超自然的力量,也指之后人们对物的崇拜。资本论的第一章指出,商品拜物教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分不开的。马克思首先根据费尔巴哈对宗教崇拜的解释区分了商品拜物与宗教崇拜的区别:宗教崇拜是人们创造一

16、种宗教,然后赋予其人自身没有的能力。而商品拜物是将商品的价值看作是它自身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属性,而不是人们劳动的体现。在商品拜物时,人和他的劳动通通不见了踪影,人们忘记了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人劳动的价值,而首先考虑的是商品自身的价值。演变到后来商品就等同于了价值本身。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商品拜物的阐释,我们必须认清商品的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产品不一定都是商品。商品的属性是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获得的,并非与生俱来的。这就是要认清的商品拜物的第一层虚幻。其二,产品的价值不由它的使用价值决定,而是由它的交换其他商品的能力来决定。同样,人的劳动也不是由他生产的产品的使用价值大小来决定,而是由它的交换能

17、力来决定。其三,人的劳动也因此变为一种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各种不同的劳动都可以拿到市场上来衡量,看它能换取多少物品。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这是商品拜物教给人们带来的又一层虚幻意识,它掩盖了商品是人生产出来的这样一个事实。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资本主义社会将具体的劳动变成了抽象的劳动,因而也把个体的人变成了抽象的“人”。在商品社会中,物具有控制人的力量,而人却往往缺乏控制物的力量。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商品的价值是由人的劳动所赋予的,如果人不赋予物以力量,物本身是没有任何力量的。但不幸的

18、是在这里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被等同起来:一只苹果的价值和一位教师一个月的工资是可以换算、交换的,这样人在物面前就失去了其重要的主体地位。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在商品拜物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都产生了分离和异化,又由于商品拜物的虚幻色彩,许多由此导致的社会与个体的问题都被遮蔽了起来。举例来说,在现代社会,我们时常会发现,对几乎所有物品,甚至是人的描述都要通过它/他/她的价格,而且似乎只有价格描述才说明问题。凡是人类能够掌控的东西都可以用它的交换价值来衡量,最后连人类自身的价值也只能以交换价值来衡量了。简言之,商品就是一件具有价格标签的物品,而拜物就是给物品赋予一种灵性这灵性就像是物品的天然属性。两项

19、加的一起就是给价格一种灵性,那价格就变成是商品天然的属性了。比如,我们赞美一只手表的不是它的走时准确,而是它高昂的价格;我们赞美海滩的不是它的美丽,而是它惊人的地价;我们急于送给孩子的不是他们快乐,而是昂贵的学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商品拜物时曾经有过一段精彩的比喻:他说只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没有什么神奇可言的,但一旦当它变成了商品(如一张木头桌子),它就化身为神奇空幻之物了。它不仅可以双脚站立,而且在与其他商品的交换关系中它便会倒立而行,它的商品迷魅就会飞,会走,会倒立旋转,犹如神灵附身的神物。在马克思之后,德国马克思主义者、哲学家卢卡奇对商品拜物的概念进行了发展,进一步提出了“物化”(reifi

20、cation)的概念。卢卡奇在他1932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指出:在一个被商品拜物所主宰的时代,物化是生活的所有方面无法摆脱的共同命运。资本主义是所有经济制度中最精明和量化最精确的一种。它把人性的、流动的、渐进的、有机的和相互关联的一切都变成互不相关的“异化了的”客体、物件和无生命的原子。在这种环境里,时间丧失了它可变的、定性的和流动的性质,凝固成一个界限十分明确的量化连续体,里面装满了可以量化的“物” 卢卡奇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明细化”(articulation)好像是一张巨大的清单,物、人、时、地,尽入账中。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计算清楚,但被忽略或误解的恰恰是人或事物自身,如

21、感情、激情和机遇等“非理性”因素。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和它的遮蔽性的揭示对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与“单向人”的批判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商品拜物给予了诠释,而弗洛伊德却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将人们对“物”的迷恋其做了另一番不同的诠释。在他的恋物(Fetishism, 1927)一文中,他指出“恋物”是小男孩面对母亲“被阉割”的身体时的心理转移机制:当小男孩看到母亲无阳具的身体时,他认为母亲的阳具是被人切除了的,所以他也由此产生了一种焦虑,担心自己的阳具也会一天被人切除,于是他以恋物的形式来取代了母亲缺失了的阳具,将被剥夺了的阳具由物的形式来代替。这个理

22、论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那里得到了新的补充和发展。 首先,在后现代女性主义学者,特别是法国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者露西伊瑞格里(LuceIrigaray)那里,对“女性商品拜物”(womans commodity fetishism )的研究成了商品拜物研究的又一个新维度。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们不仅将她们颠覆和解构的目标锁定在父权主义的社会结构上,更将与资本主义与父权主义的勾结(其结合物为“父权资本主义”)设定为了她们颠覆与解构的对象。伊瑞格里等女性主义学者们认为,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女性本身就是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和马克思在分析产品如何变成商品一样,她也详细分析了女性是如何变为商品

23、的过程:女性首先要有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和从事家务及社会劳动的使用价值,这是商品最为普通的“物质形式”,然后她们还要具备一个“价值的形式”,也就是从劳动力向价值的转换。这个转换必须在交换过程中完成,在与其他商品的评判高低中实现。换言之,女性作为商品的价值不在她物质形式的使用价值上,而在父权交易的价值积累承载了多少男性之间交换的需求和欲望上。同样也是由于商品拜物的虚幻性,女性对自我的认识很多时候也就是男性对女性认识的复制,而她们却往往看不清自己转换为商品过程中的奥秘。从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后殖民理论家也注意到了商品拜物这个现象,将其挪用、改造成了后殖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与以上各种理论有所

24、不同的是,后殖民理论家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商品拜物的“殖民凝物”(colonial fetishism)这个层面。所谓“殖民凝物”是由后殖民理论家爱德华赛义德和霍米巴巴所提出的,它也源于弗洛伊德的“缺失”与“阉割”情结:殖民者(西方)在面对被殖民者(东方)时,它并不是在客观地看一个真实、多样、并在不断变化着的东方,它看到的是在通过搀杂了自己欲望的凝视而看到的幻想中的东方。这就是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所表述的要旨。弗氏“缺失”或“阉割”情结又被霍米•巴巴用在了他对殖民主义刻板化(stereotype)现象的分析中。他认为殖民者的身份是建立在对被殖民者的统治的基础上的,因此前者对后者“既固

25、定又不固定”的刻板化描述就是一种殖民凝物(colonial fetishism)的表现即将对自我身份和主导地位不确定的焦虑投射到对被殖民者的迷恋上去。这实质上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物化”。这种殖民凝物的最好体现就是赛义德所分析的东方主义话语了,它将东方遥远、陌生的现实用已知的知识结构去框定和描述,使之既古老又新奇、既熟悉又陌生,既遥远又易于掌控。另一方面,被殖民者在殖民内置之后需要一种心理上的调适机制:他们在渴望成为白人却永远都无法实现这一终生最大愿望的时候,很明显是把白种人的肤色、种族特征和语言(以及附加在这些特征上的一切优越感)当作了弗氏意义上的缺失,在无法获得它们的情况下以恋物的方式将其转移(displacement)、替代(substitution)。这便是法侬所说的“白面具”。进入在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时代之后,“商品拜物”的现象又引起了另一和贵贱不再像在封建社会那样仅仅由他的出身和地位所决定,而是由他/她使用的商品的品牌和价格来决定。一个开着凯迪拉克的人被人看作高人一等,这并不是因为车本身的实用性能所致,而是因为笼罩在车上的文化象征意义。这样,经过以上两个多世纪中不同哲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以各种形态出现的商品拜物教都已纷纷解密。这对我们对今天商品社会的认识无疑是一双必不可少的“火眼金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