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41.88KB ,
资源ID:148287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8287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基础速记.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基础速记.docx

1、中医基础速记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绪论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於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中医基础理论是关於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着作)(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 陈无择“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

2、)滋阴派 张攻李受,刘寒朱阴(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另有吴有性着瘟疫论创“戾气说”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1、病、症、证的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徵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如头痛面白舌红弦脉滑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

3、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病位病性病机等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於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完整过程(重点在全过程)感冒水肿失眠等辩证:中医对病情资料做出的分析,判断证候八纲/病因/气血津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经络.辩证2、辩证与辨病辩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

4、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於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一、 精气学说精、气、神的概念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於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源气:存在於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

5、称 气机:指气的运动。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二、 阴阳学说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交感: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互藏: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

6、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於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互和与平衡:阴阳互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气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於大体均势的状态。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上阳下阴、表阳内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经脉行於四肢外侧阳经,内侧阴经素问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说明人体生理功能:物质基础

7、称之阴精(体阴)功能活动称之阳气(用阳),缺少阴精就无法化生阳气,阳气活动化生阴精,物质与功能相互依存转化,生命动态平衡。 说明疾病病理变化:身体平衡受到破坏,阴阳失去平衡便产生疾病。1. 阴阳偏盛阴盛伤阳,阴邪亢盛损害阳气,实寒证兼阳虚,阴胜则寒,阴盛则阳病阳盛伤阴,阳邪亢盛损伤阴液,实热证兼阴虚,阳胜则热,阳盛则阴病2.阴阳偏衰 阴虚,阴液不足,阴不制阳,虚热证 阳虚,阳气不足,阳不制阴,虚寒证 阴阳互损,阴/阳虚至某一程度,阳气/阴液化生不足,导致阴虚或阳虚(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症候:认清疾病本质,为治疗提供依据。八纲辩证,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红肿热痛属

8、阳证,白塌寒隐痛为寒证。疾病防治:阴阳偏盛:实证,祛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泻其有余,兼顾不足。阴阳偏衰:虚证,扶正,补阴补阳阴阳双补,补其不足。药物,寒凉属阴,温热属阳;酸苦咸属阴,辛甘属阳;沉降属阴,升浮属阳。三、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源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相生与相克:“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相生:木火土金水 相克:木土水火金五行制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五

9、行相乘相悔、母子相及:乘,倚强凌弱,一行对所胜之行过度克制;悔,欺悔,五行相克关系的反常,一行对所不胜之行反向克制;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是指相生关系的反常。五声五音五化五季五气五色五味五行五脏五腑五体五官五华五液五志五脉呼角生春风青酸木肝胆筋目面泪怒弦笑徵长夏暑赤苦火心小肠脉舌爪汗喜洪歌宫化长夏湿黄甘土脾胃肉口唇涎思缓哭商收秋燥白辛金肺大肠皮鼻毛涕悲浮呻羽藏冬寒黑咸水肾膀胱骨耳发唾恐沉2、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脏间相互关系相生肝肝血济养心心阳温响脾脾气散精肺肺降水液肾肾精涵养肝相制约肝疏泄以防脾土蕹滞脾运化水湿防肾水泛滥肾肾水滋润以防心火过亢心心温响制约肺气肃降肺肃降防肝声发太过肝控制疾病

10、转变相生:补母泻子,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滋水涵木法:滋肾阴养肝阴,肝肾阴虚证益火补土法:温肾阳(命火)补脾阳,脾肾阳虚证焙土生金法:补脾气益肺气,脾肺气虚证金水相生法:养肺肾之阴,肺肾阴虚证相克:抑强扶弱抑土扶木法:疏肝健脾(胃),解肝旺犯脾,肝胃不合焙土制水法:健脾利水,解脾虚水湿停滞佐金平木法:泻肝火清肺热,解肝火犯肺证泻南补北法:泻心火补肾阴,用心火旺肾阴不足的心肾不交证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第一节 精一、精的基本概念精是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广义指一切生殖之精,狭义指肾中生殖之精 二、精的分布与分类先天之精(父母)-生殖之精(先天肾元)-水谷之精(脾胃运化)

11、-肺腑之精(维持五脏)第二节 气一、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 气机的含义、气的运动形式及其脏腑的关系气的运动称作气机,简单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五脏: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在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中寓升。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气滞: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气逆: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脱: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气闭: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於内脏腑气机失调: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三、 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和概念1.推动和调控作用:推

12、动: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运行、布及排泄;调控:阴阳二气功能协调,维持着生命活动。2.温煦和凉润作用:温煦: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促进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有助於脏腑、官窍、形体、经络的生理活动。凉润:阴气具有寒凉、柔润、制热的特性。3.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及驱邪外出的作用。4.固摄作用:固护、统摄和控制体内的液态物质。如血、津液等。5.仲介作用:脏腑之间依赖气相互联系(感应传递资讯以维持机体的整体联系)气的分类(1)元气生成:元气以肾所藏的先天之精为主,又赖後天水谷精气的培育,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分布:发于肾,通过三焦而

13、流行於全身。功能: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的生理活动。(2)宗气生成: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之气分布:聚集于胸中,贯注於心肺之脉。“宗气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气街;其上者,走於息道。”功能:走息道而司呼吸 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贯心脉而行气血。 凡气血运行、肢体寒温、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3)营气生成:营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所生成的水谷精微(精华部分),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分布:进入脉中,循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周身(4)卫气生成:

14、主要有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水谷之悍气),行於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分布: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於肓膜,散於胸腹,内至胸腹脏腑,外而皮肤肌凑,布散全身功能:一是防御外邪、二是温养全身、三是调控腠理第三节 血血是循行於脉中而具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由营气和津液组成,有濡养和化神两方面功能三个条件: 1. 血液循行的动力通过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主疏泄而体现出来。2.固摄由脾统血和肝藏血的功能调节。 3.血液的状态粘稠清浊第四节 津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濡养、充养血脉的作用津: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於体表皮肤、肌肉、孔窍,并能渗注

15、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液: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於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来源於水谷,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主要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於全身。生成:津液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分即有关脏腑的生理机能而生成输布: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主要依赖於 肾气的蒸化和调控(主宰)、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三焦的通利排泄:通过尿液和汗液完成肾(主要)、肺、脾第六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1.气和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含义气血相对而言,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关系气能生血: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气能行血:血液运行离不

16、开气的推动作用气能摄血:血液能正常循行於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血能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血能载气:气存於血中,依附於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2.气和津液的关系类似於气与血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3.津血同源的概念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之为“津血同源”第三章 藏象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藏象的概念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於体内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徵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范畴生理特点五脏肝、心、脾、肺、肾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府

17、胆、脑、髓、骨、脉、女子胞中有空腔类於六腑,贮藏精气似於五脏,但别於二者第二节 五脏五脏体华窍志液生理功能生理特性肝筋爪目怒泪主疏泄、主藏血肝为刚脏、肝气升发心脉面舌喜、惊汗主血脉、主藏神为阳脏而主通明脾肉唇口思涎主运化、主统血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肺皮毛鼻、喉忧、悲涕主气行水、朝百脉、主治节华盖、娇脏、肺气宣降肾骨、髓发耳、二阴恐唾藏精、主水、纳气、主蛰守位第三节、六腑六腑生理功能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小肠受盛化物,泌清别浊胃受纳水谷,腐熟水谷;胃气通降,喜润恶燥大肠传化糟粕,主津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六腑之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液部位之三焦通行诸气,运行水液膈、脐划分部位之三焦,上焦如雾,中焦

18、如沤,下焦如渎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第4節、 奇恒之府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1. 脑:主宰生命活动、精神意识活动、感觉运动。脑为元神之府,为先天精气所养。王清任把忆、视、听、嗅、言等功能节归於脑。2.女子胞: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1):肾中精气充盈产生天癸,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带脉约束、统摄冲任督, (3)心肝脾肾与血:心主血,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统血,肾主藏精。脏腑之间的关系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和肺主气,实际上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积於胸中的“宗气”。(2)心与脾:血液的心生成和脾运行方面

19、。(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故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两方面。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4)心与肾:心肾相交:心火温暖肾水,肾水滋养心阴。精神互用:心主神,肾藏精。 君相安位:心为君火居上,为一身之主宰;肾为相火居下,系阳气之根,神明之基(5)肺与脾:机体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6)肺与肝:气机的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全身气机的调畅。(7)肺与肾: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此外,肺与肾之间的阴液相互滋生。(8)肝与脾:肝的疏泄,脾的运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肝与脾在血的生成、贮藏,运行。(9)肝与肾:“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以相互化生。

20、藏泄同用: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互相制约的关系,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排精; (10)脾与肾:先後天互资及水液代谢方面。“脾阳根于肾阳”,脾为後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後天互资:先天温养後天脾主运化赖命火温煦;後天补充先天肾主藏精,需脾精补充。 2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1)心与小肠:心火下移小肠,小肠有热上炎於心。(2)肺与大肠:肺的肃降有助於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有助於肺的肃降。(3)脾与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概括为“脾为胃行其津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滋养全身。 “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4)肝与胆

21、:消化功能胆汁的排泄与肝主疏泄有关;精神情志肝主谋虑,胆主决断。(5)肾与膀胱: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於肾的气化功能。第四章 经络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资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奇经八脉:统率、联络调节12经脉 经脉与络脉 十二经别:从12经脉别行的正经 十五别络:较大的分支经络系统 孙络:细小的络脉 浮络:浮现於体表的络脉 内属脏腑同12经直接络属 内外连属 十二经筋外连 十二皮部二、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资讯走向:手三阴经

22、从胸走手,与其相为表里的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与其同名的足三阳经交会;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与其相为表里的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腹胸,与手三阴经交会。分布规律 :在四肢部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後;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後。 循行於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阳、足厥阴。流注次序: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时回圈贯注的十二正经循行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手指端,足三阳与足三阴交於足趾末端。足三阴与手三阴交於胸腹部。十二经脉的名称与循行规律 -(肺中)-手太阴肺经-(食指)-手阳明大肠经-(鼻翼)-足阳明胃经-(足大指)-足太阴脾经-(心中)-手少阴心

23、经-(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皉)-足太阳膀胱经-(足小指)-足少阴肾经-(胸中)-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皉)-足少阳胆经-(足大指)-足厥阴肝经-(肺中)-阴经阳经循行部位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上肢後端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上肢中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上肢前端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下肢後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下肢中端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下肢前端 奇经八脉督脉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循行於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经冲脉上行至头,下行至足“十二经脉之海” 月经带脉带脉围腰一周,约束纵行诸条经脉阴跷脉左右成对。起於足踝下,交会於目内眦,“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24、”。阳跷脉阳维脉 “维络诸阳”“维络诸阴”阴维脉 经别:加强十二经脉联系别络“溢奇穴,通营卫”经筋:十二经脉连属於筋肉的体系,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有利於关节的屈伸运动。皮部: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第六章 病因/发病三因学说:是宋陈无择总结前人理论所创的将致病因素分为三大类的学说, 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售所伤为不内外因。辩证求因:在整体观念指导下,除疾病发生的客观条件外,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第一节 六淫六淫、六气的概念,六淫的致病特点,内生五邪的概念风、暑、湿

25、、燥、寒、火六气太过,超过承载六淫六淫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风风为阳邪 轻扬开泄 善行数变 风性主动 为百病之长暑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扰神伤津耗气 暑多挟湿湿湿为阴邪 易阻滞气机 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燥燥邪乾涩 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火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邪易生风,动血 火热邪易扰心神 火邪易致疮疡内生五邪: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於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第二节 疠气二、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疠气:是一类具

26、有强烈致病性与传染性的外邪疠气的致病特点:传染性强,易於流行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疠气因素:气候、环境、社会、预防第三节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七情的致病特点七情内伤:怒、喜、思、忧、悲、恐、惊此七情反应太过或不及,超过了人体生理和心理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损伤脏腑精气,导致机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衰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下降七情首先影响心神(各脏应之),损伤相应之脏。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怒则气上:过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逆。 喜则气缓:暴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悲则气消:过度悲忧会损伤肺气。 恐则气下:过恐使肾气不固,气泄於下。惊则气

27、乱:突然受惊,心气涣散,神无所归。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致脾气郁结。第四节 饮食失宜2.饮食致病的特点主要损伤脾胃第五节 劳逸失度1.过劳、过逸的概念过劳:即过度劳累,也称劳倦所伤。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过逸:即过度安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第六节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1.水湿痰饮、淤血、结石的基本概念与致病特点痰饮: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为痰,清稀为饮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 影响水液代谢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易扰蒙蔽心神淤血: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指积於体内的离经之血或。阻滞於脏腑经脉内运行不畅的血液致病特点:易於阻滞气机 .影响血脉运行 影响新血生成 .

28、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致病特点:多发於肝、胆、胃、泌尿系统 病情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第七节 发病原理1邪正与发病:(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2内外环境与发病:(1)外环境与发病(2)内环境与发病第七章 病机一、病机概念: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二、中医病机学的特点:整体观、辩证观第一节 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的含义和临床表现虚: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虚证表现为一系列虚弱、衰退、不足实:邪气旺盛,

29、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实证表现为一系列病理性反应剧烈、有余的证候2、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的含义虚实错杂: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虚实转化:疾病过程中,由於邪气伤正,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虚实真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见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像二、阴阳失调1、阴、阳偏胜的特点与临床特点阳偏胜:即阳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实热证。临床特点:热、动、燥阴偏胜:即阴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