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78.12KB ,
资源ID:14848656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8486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材料.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材料.docx

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材料绪 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简言之,“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质。”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包括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 (2)制度文化层 (3)行为文化层 (4)心态文化层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7页第二行),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方块字,表义,表形,表声);能把写字作为艺术、书法。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古典,经学,史学,类书和丛书等);三是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西汉透光铜镜(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文明);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2、诗经,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哲学,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哲学著作,起始于中国的道教,中国化的佛教);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维持了当时的人伦关系)。以上六个方面,既是中国文化民族与国度的特色,又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 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是节气文化与气候二是中医文化与气候 三是诗词与气候 饮食文化服饰文化 建筑文化 商周 :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

3、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第二章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仰韶文化:彩陶文化 龙山文化:黑陶文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原因之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原因之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 1经济剥削是上层建筑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2科学技术发达,却没有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3封建专制的政治布局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4城乡关系不协调也使得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宗法制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嫡长子继承制。二、是封邦建国制

4、其 具体办法是: 一、周王朝的国王以都城镐京为中心,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大片土地,建立由周王直接统治的中央特别行政区,此谓之“王畿”。 二、王 畿以外的全国所有土地,划分为大小不等无数块,分封给各路诸侯。 三、是宗庙祭祀制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第一、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盛行 第二,家天下的延续。 第三,封国制度不断 第四、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第五,家国同构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正面影响 : 1、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上至群臣,下至百姓,既要忠君又要报国。 2、在严密的人身控制之下,人们只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内

5、,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成为人一生中的主要任务。 3、在宗庙祭祀制度的熏陶下,各层人士都得尊祖敬宗。讲究家族团结。负面影响 : 专制主义缺乏民主,使中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这是造成中国人奴性化人格的根本原因。中国人往往对个人(主要指统治者)的权威和权力存有盲目的崇拜心理,因此“官本位”现象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枷锁使人的个性解放受到极大的束缚和阻碍。狭隘的自身自利的小农意识又使得中国人缺乏进取意识,自我满足,妄自尊大。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在原始先民宗教崇拜的对象方面,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

6、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礼 仪活动。封,是帝王到泰山顶上祭天;禅,是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上祭地。 上古文化分布:(1)华夏文化集团。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 (2) 东夷文化集团: 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3)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周代的文化维新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影响?)变以神为本为以人为本;(1)确

7、立了宗法分封制。即嫡长子继承制度、分封制、宗庙祭祀制等;周朝为了有效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分封姬姓贵族子弟和功臣、还有殷商后代(兴灭国、继绝世的文化传统)到各地去建立政权。西周初年一共分封了71个诸侯,其中姬姓的达53个之多。另外,规定周天子的王位和诸侯的封爵由嫡长子继承。(2)确立了礼制。就是周公着手建立的周王朝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这些典章制度主要见于周礼一书。周礼的内容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君臣的礼仪原则。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强调父子、兄弟关系来维系宗族,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分清君臣上下的等级。其宗旨就是要“别贵贱,序尊卑”。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

8、上下尊卑之别。 周礼的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依照周礼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丧都要遵循合乎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分吉、凶、军、宾、嘉五礼)。比如各等不同的贵族应乘几匹马拉的车,祭祀时应使用什么乐队都有严格的规定。影响深远:导致家天下、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中国文化呈现伦理型特征,礼制成为社会的主要规范等。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其主要含义是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了。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文化的颠峰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社会大变革

9、,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大致走向,为后世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成为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 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 (1)在天道观方面,儒家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从属地位, (2)在历史观方面,他们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神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

10、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修改。 (3)在社会伦理方面,他们以“仁”释“礼”,试图把社会外在的规范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 (4)在修身论方面,他们设计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邦定国的方案,为巩固封建政权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为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秦汉宏阔的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第二,是注重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

11、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

12、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所谓“今文经”,即朝廷搜集当今流散民间、口头相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由于这些经书,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故称“今文经”。 所谓“古文经”是指当时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发现的古本儒家经书,这些经书是用古籀文写成,故称“古文经”。永乐大典,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化典籍,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古今图书集成编纂成书,这部书将清代所能见到的各种古籍分成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全书一万卷,是我国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用处最广、体例最完善的一种

13、。 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字数最多的字典。 四库全书,此书历时十年,收录有3503种,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 李时珍花费了27年的时间,编成了本草纲目52卷, 徐光启主编崇祯历书,还编写了农政全书,这本书共60卷约60万字,记载了我国自古以来的农学理论。 宋应星撰写了天工开物三卷十八章,这是一部称誉海内外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工艺百科全书。国外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日本人将此书奉为至宝,并由此发展出一门“天工学”。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第一种途径是战争 第二种途径是贸易。 茶马互市 第三种途径是迁移 通婚 昭君出塞 文成公

14、主 入藏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1、在经济生活方面: 2、在衣着服饰方面 3、在日常起居方面 4、在音乐、舞蹈方面 5、文学方面 6、史学方面 其他第六章 语言文字和典籍甲骨文 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据说是清光绪二十五年由清朝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等首先发现的,出土地点在河南安阳。新的考古成果证明,甲骨文包括两个阶段: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 汉字的结构六书象形: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说文解字叙中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说文解字叙中说:“会意者,比类合谊 ,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 形

15、声:说文解字叙中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说文解释:“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汉字形态的转变1、图画文字(表形文字):描写物体形象的文字,在六千年至四千年间,先人的木刻、图画以及陶器上的符号,都是表形文字。 甲骨文:金文: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简册:也称“简策”,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书籍。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碑文,以碑文当作书籍是流传甚广的形式,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 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写本书籍是晋人写的三国志残卷。【

16、经史子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 “经、史、子、集”四分法始于隋朝,隋书经籍志著录了东汉以来的大量文献,并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另附佛道二部类,不列入四部之内,从此有了“四部”之称。“经部”包括儒家经典以及研究、解释这些经典的著作,有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史部”包括所有的史书以及研究、评论这些经典的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

17、、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子部”包括儒家经典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算术等各家著作;“集部”包括历代作家和文学作品,如:诗、词、赋、曲、散文等,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十三经作为儒家经典著作,曾为明清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出题参考,因此,研究十三经的著作也难以胜数,最好的是流传至今的十三经注疏。1、先秦诸子 (1)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代表性的著作是论语,孟子、荀子以及大学、中庸等,其中“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都己成为经书。(4)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对他们的主要思想中也作过介绍。其中庄子

18、是先秦诸子中散文成就最高的著作。 (3)墨家:代表著作是墨子、晏子春秋。墨家有十大纲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4)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韩非子是他的代表作,另外,商鞅的也属法家,代表作是商君书。 (5)阴阳家:代表著作是邹衍的洪范。他的著作已失传。主要学说是“五行”说,“土、木、金、火、土、水”,据说对后世的八卦之说有影响。中医学、哲学也受其影响。 (6)兵家:以孙武为代表。孙子一书是现存最古的兵书,孙膑也属兵家,1972年从山东的临祈发现了孙膑兵法及吕氏春秋均属综合道、儒、法等各派的著作。现用于指导企业管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

19、人诗歌的合集,西汉刘向将战国时期时楚国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合集。汉魏六朝时,梁朝萧统编的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集, 南朝陈的徐陵编有玉台新咏,是一部十卷本的诗集,多收“艳歌”即男女艳情之作。五代后蜀赵崇祚编有花间集,选录晚唐、五代词十八家,五百首,内容多选游玩享乐的作品。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词总集。 宋代的诗文集较多,吕祖谦编录宋文鉴150卷,对后代影响较大的是文苑英华(李昉等十七人编定。)和乐府诗集(宋代郭茂倩编撰)。 清代编辑的诗文总集,有一些我们现在还在使用。比如,吴楚材等编选的古文观止,选录了上至先秦下至明代的散文222篇。它曾是小学生的启蒙读本。唐诗三百首,清乾隆年间孙洙编的

20、,实选三百一十三首唐诗,是私塾课本,流传甚广。全唐诗,清代康熙时彭定求等十人编,九百卷,共收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附有唐五代词。这是研究唐诗的重要的参考书,解放后,仍有出版,并传至日本。类书: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工具书。它将群书中的各种资料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以便于检索。体列上有专收一类的和综合众类的两种。后者居多。通常分类编排,也有分韵分字等方法编排的。我国最早的类书是皇览,三国魏文帝时编撰,自五经群书分类为篇,以供皇帝阅读,故称皇览。原书已经失传。唐代的著名类书有虞世南编的北堂书钞、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唐玄宗命徐坚等人编辑的初学记。其中艺文类聚全书100卷,

21、分门别类汇录了一千四百余种唐以前的古籍。宋代的著名类书是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汇录了一千六百九十多种书目,内容十分广博。宋太宗日览太平御览三篇,有事耽误也要补上,他说“开卷有益”。册府元龟是一部史料性的大类书,汇辑了从上古至五代的历代君臣事迹,概括了宋代以前的十七史,目的是以古鉴今。太平广记博采汉代至北宋初的小说,笔记。野史中的故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线索。明代类书中的规模最大的是永乐大典 类书是将群书中的各种资料汇编成工具书;丛书则是以数人之书合为一编而另提一总名,它保留了原书中的原始资料,类书是工具书,检索用的,丛书则是历史文献原文。我国最早的丛书是宋宁宗时愈鼎孙、愈经汇编的

22、儒学警悟 古代丛书当中,规模最大的是四库全书, 在清乾隆年间编纂,历时十年,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分经、史、子、集四部,总纂官是纪昀(纪晓岚),由360多个大学者参编。 “北四阁”。 文渊阁 (故宫)、文溯阁(沈阳)、文源阁(圆明园)、文津阁(承德) “南三阁”文宗阁(镇江),文汇阁(扬州)和文澜阁(杭州)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太阳黑子记录哈雷慧星记录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所谓“二十八宿”, 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指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是古人为观测日

23、、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个星宿都是若干颗星的组合,而二十八宿又以方位分为四组,以中国古代四方保护神相配,分别为: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天干地支:所谓“干支”就是干枝,以天为干,以地为支,也是一种天地阴阳观念的表现。“天干”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 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24、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天干和地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单位,其组合方式是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开始,至癸亥终,称为“六十甲子”,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断。这一方法从殷商中叶一直用到公元1911年,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所谓二十四节气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因其位置不同,其所反映的气温、物候、雨量变化页不同,古人以此变化来确定它们的名称。这是中国古人的独创。二十四节气表: 春季立春2月35日雨水2月18-20日惊蛰3月5-7日春分3月20-22日清明4月4-6日谷雨4月19-21日夏季立

25、夏5月5-7日小满5月20-22日芒种6月5-7日夏至6月21-22日小暑7月6-8日大暑7月22日-24日秋季立秋8月7-9日处暑8月22-24日白露9月7-9日秋分9月22-24日寒露10月8-9日霜降10月23-24日冬 季立冬11月7-8日小雪11月22-23日大雪12月6-8日冬至12月21-23小寒1月5-7日大寒1月20-21日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我国现存最早,内容丰富,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的传统医学著作皇帝内经,为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即今伤寒论合金匮要略两部分)

26、。提出了“四诊”、“六经辨证”、“八纲辨证”等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后人根据伤寒杂病论整理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与皇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学”四大经典。 华佗(约公元前145年208年),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的贡献是首创中医外科,他发明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能成功的实施外科大手术。汉末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达三百365种,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药物学专著,大大推动了后世中药学的发展。晋代名医王叔和著成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详细描述了脉象所反映的各种病症 . 晋代葛洪编撰的肘后备急方,搜集了大量治疗有用的处方; 隋代巢元方等人编写的诸病源候论,专门描述病情,分析病理,对诸多病症确定了

27、病名; 唐代名医孙思邈(公元581年682年)则耗毕生精力从事治疗合著述,他先后编成的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载方六千于条,涉及中医百科,被称为中医百科式的巨著。 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人员在南北朝医学家陶弘景补充的基础上,将神农本草经扩编为新修本草,并颁布天下,这就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魏晋时代已有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北宋时针灸专家王惟一,写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进一步普及和规范了针灸疗法。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实用性(1)在天文方面: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之所以高度发达,主要是由于统治者的重视,而统治者之所以重视天文学,主要由两

28、个方面的需要。其一是统治者顺应天意和农业立国。中国历代王朝的更替,一向被视为出于天命,所以皇帝总是自称为真命天子。其二是农业生产离不开历法,同天文历法有关的天体现象观测,就成为统治者最关心的事。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比较发达。(2)在数学方面: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地理情况的了解、地图的测绘、土地的丈量、赋税的计算,包括制定历法,观测天象等等都离不开数学,出于这些实用功利目的,古人在数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2、整体性(辩证整体性)所谓辩证整体性就是在考察事物时总是将其作为变化的、运动的发展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来把握。例如,中国古代人认为,天的运动与人类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

29、系,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天文学在观测天象方面是很下功夫的。其结果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十分繁荣。中国古代的农学也是如此,强调天时、地宜、人和。最能体现辩证整体性的是中国古代医学。二、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1、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其一是重实用,轻理论。 其二,重印象,轻分析。 2、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3、封建制度的扼制一是知识分子热衷功名仕途,科技人员社会地们低下在中国古代有成就的科学家当中,几乎都是社会地位低下、淡于名利、安于贫贱的知识分子,精通医术的华佗被曹操所杀就是一个证明。 二是明清两代的锁国政策、文化专制及其腐败的官僚政治,使得

30、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渐渐与世界脱节。 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西周时,学校分国学(国家官学)乡学(地方官学)。国学是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周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各诸侯国所设大学叫“泮宫”(学校前半环雨水而得名),教学内容因国学和乡学而有所不同。以国学而论,包括了德、行、艺、仪四个方面,具体内容为六艺:礼(规章仪式)、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骑马驾车)、书(历史)、数(数学)等,大学以诗、书、礼、乐为主,小学则以书、数为主。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广收门徒,只要能交纳“束 ”(干肉)履行入学礼节,不问来者出身贵贱,一律施教。 汉代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类。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和鸿都门学,地方官学是郡国学校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