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30.51KB ,
资源ID:14859829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8598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学教育学知识点.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docx

1、中学教育学知识点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二、教育的历史形态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实施机构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可以将教育的形态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的教育形态。按照教育的实施机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在实体化教育产生以后,就同时并存于不同的社会之中。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2、根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教育的形态,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一)原始的教育形态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原始性;3教育具有同一性。(二)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1学校的产生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

3、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第四,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三)现代教育形态1现代教育的特点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2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社会化。第三,教育生产化。第四,教育民主化。第五,教育国际化。第六,教育现代化。第七,教育多元化。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4、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二)普通教育学的任务1教育学的理论建设;2教育学的实践运用。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一书汇集了他关于哲学、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墨翟(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67)以“兼爱”和“非攻”为教,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5、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认为“亲知”“闻知”和“说知”是获得知识理解的三种主要途径,强调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道家则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加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有相当丰富的教育思想,可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寻求确定知识来建立价值标准,他肯定人人都有自求真知的能力,因此,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的思想。问答法的步骤是:(1

6、)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他以“理念说”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包含形而上学、价值论及知识论的哲学系统。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他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古罗马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anus 3596)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就

7、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在1632年写成、1657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杜威1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不但提出了一系列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学校即社会”。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

8、论深化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主编的1939年出版的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1956年以来,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BSBloom,1913)提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JSBruner,1915)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强调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1970年,法国的保尔朗格朗(PLengrand,1910年)写成了

9、终身教育引论一书,提出了“终身教育”(针对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针对学历社会)的概念。自1972年以来,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把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即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原则,创造性地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中加以具体化。1975年,苏联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详细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体系,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进程,介绍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在对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之后,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三)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3研究方法

10、的多元互补。(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1)类比方法、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2)比较方法与分类方法;(3)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4)系统方法;(5)自下而上的方法和自上而下的方法。2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2)文献法;(3)调查法;(4)实验法;(5)比较法;(6)个案研究法。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具体说来,统治阶级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实现这种领导权的:(1)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2)利用经济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3)以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

11、和控制教育。 (二)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三)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一)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二)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1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2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的决定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是

12、实现劳动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三)人力资本理论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3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三、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

13、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3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三、学校文化(一)学校文化界说(二)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三)学生文化1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

14、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2学生文化的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5)学生文化具有生成性。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含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二、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教育学上所指的个体的发展,主要指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一)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

15、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一)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二)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个体身心发展

16、的个体差异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的身心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要有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一)遗传的概念(二)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一)成熟的概念(二)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一)环境的概念(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第三节 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教育对人价值的发现;2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3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4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二、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

17、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317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620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

18、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一)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二)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第四章 教育的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

19、的要求。简而言之,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二、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1导向作用;2协调作用;3激励作用。 4评价作用。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一)国家的教育目的(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

20、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是可以测量的但不能测量目的。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

21、律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2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3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历史上教育目的的演化(一)古代的教育目的儒家教育目的我国古代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做官。(二)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目的及其演化二、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由以

22、下几个方面组成: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第一节 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1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2具有思想感情; 3具有个性特征。(二)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2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1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2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3学生在教师

23、的指导下学习。二、学生的社会地位(一)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从整体上没有真正认识儿童个性的独立存在价值。(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1)学生身份(2)学生的法律地位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青少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1)人身权;(2)受教育权。 3学生的义务在教育法规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以下四个方面:(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二节 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一)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

24、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二)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文化的传递者;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1)新的教育观;(2)新的学生观;(3)新的教育活动观。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1)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2)语言表达

25、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交往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科研究和教育研究的能力。首先,应有学科研究的能力。其次,要研究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和教法。(三)教师的人格特征1积极乐观的情绪;2豁达开朗的心胸;3坚忍不拔的毅力;4广泛的兴趣。(四)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精神;4良好的道德修养。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发展(一)师生关系的内涵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二)师生关系的发展第一阶段:以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

26、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视教师为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主宰人物,学生成了被动的容器,由此形成了教师中心说。第二阶段:以美国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竭力弘扬学生主体论,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向导”,这就形成了学生中心说。第三阶段:以前苏联和我国一些教育家为代表,认为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统一的,便有了主导主体说。二、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指导、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

27、)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三、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第六章 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的一般概念二、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一)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所谓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所谓

28、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二)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三)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

29、,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学科课程又称为分科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四)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三、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知识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1教育目的它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2培养目标它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

30、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所以,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概括性的程度不同。3课程目标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限性,第二,具体性,第三,预测性,第四,操作性。4教学目标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它具有这样几个特征: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1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就是要找出教育者期望在学生身上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