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90.39KB ,
资源ID:14877271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8772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苏教版生物必修三 32生物群落的构成 同步测试.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苏教版生物必修三 32生物群落的构成 同步测试.docx

1、学年苏教版生物必修三 32生物群落的构成 同步测试2018-2019学年苏教版生物必修三 3.2生物群落的构成 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图中,能说明A,B两种生物为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 A.B.C.D.2.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 A.具有明显分层现象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C.森林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3.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出生率4.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B

2、.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5.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关系B.乙图所示的两种生物之间的消长离不开它们的斗争C.丙图所示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争夺食物D.猞猁和雪兔的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6.防止松毛虫常用的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释放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和松毛虫白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和互利共生B.捕食和寄生C.捕食和互利共生D.寄生和捕食7.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

3、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B.光照、食物C.湿度、温度D.温度、光照8.螳螂属于肉食性昆虫,夏季经常在公园路灯下发现它们的踪迹,因为那里蚊子密集母螳螂会跳上公螳螂背部进行交配后将“夫君”吃掉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题目中母螳螂和公螳螂是捕食关系B.查公园草地上螳螂虫卵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C.螳螂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螳螂的出生率为0D.公园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说明食物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9.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

4、.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10.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鼠妇、跳虫、甲螨和线虫等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图示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B.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如蝗虫、蚯蚓、线虫等的采集C.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是目测估计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11.下列属于群落层次的是() A.年龄结构和性比

5、B.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C.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12.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C.根据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玉米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中的光能D.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13.生物群落甲、乙、丙中含有种1种8八个物种,每个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如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数/m2)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群落种1种2种3种4种5种6种7种8甲924001111乙02520

6、2020500丙06510103200A.甲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大B.相同的物种在不同的群落中密度不同,与群落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个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共生和竞争D.当受到大规模的害虫袭击时,甲群落受到的影响大于乙群落二、填空题14.生物兴趣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摩西球囊霉菌可以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能提高干旱条件下植物体内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增强抗旱性请完成实验设计,验证接种摩西球囊霉菌具有提高紫花苜蓿(牧草)的抗旱能力材料用具:紫花苜蓿幼苗,摩西球囊霉菌菌种,栽培土(经灭菌处理的田间土与河沙混合,体积比9:1),大小一致的花盆等方法步骤:(1)每个花盆中放置栽培土3,并将

7、花盆平均分成A、B两组;(2)A组各花盆中_,B组各花盆中_;(3)将等数量的幼苗移栽于各花盆中,置于_条件下培养;(4)6周后,处理10d,每天观察、记录并统计紫花苜蓿死亡率结果预测与分析:_ 15.紫茎泽兰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下表表示紫茎泽兰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展,形成的三类样区及每个样区中的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物种类别数统计结果(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对群落交错区的小毛茛(一种本地优势植物)与紫茎泽兰的数量逐年进行统计,并把小毛茛与紫茎泽兰的数量比值记为C,作曲线如图样区紫茎泽兰覆盖度线虫蜱螨目个体总数物种类别数紫茎泽兰入侵区大于90%684 12

8、0 804 14群落交错区10%30%1890 226 2116 15本土植物区 01198 132 1330 14数量总计3772 478 4250 19(1)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宜采用_法从表中数据可知,紫茎泽兰对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影响_(显著或不显著)(2)紫茎泽兰能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的生长,并招来其他植物的天敌,这反映了种群间通过信息传递调节_ (3)从图中可以看出,小毛茛与紫茎泽兰竞争处于相互抑制的时间段是_(用图中字母作答)最终占据优势的植物是_ , 这种变化体现了随着时间推移,生物群落的_演替(初生或次生)16.1859年,托马斯奥斯汀从欧洲带了24只野兔来

9、到澳大利亚一个世纪之后,野兔的数量已经蹿升至6亿只,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为了消灭兔子,澳大利亚引进了兔子的天敌狐狸但是狐狸更喜欢吃行动相对迟缓的本地有袋类动物最后又引进了粘液瘤病毒,才有效地控制了野兔的数量回答问题:(1)野兔刚进入澳大利亚,由于气候适宜、食物充足且没有敌害,此时野兔的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2)牛羊、狐狸、粘液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分别是_(3)在野兔的原产地欧洲,野兔与其天敌的数量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_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_(4)在引入粘液瘤病毒之前,澳大利亚政府也曾采用播撒毒药的方法进行过兔灾的防治,但是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其原因是毒药对兔群

10、具有_作用,使兔群中_不断升高,进而使兔群发生进化(5)在野兔入侵的过程中,澳大利亚一些特有的动物,如小袋鼠、袋狸、鼠袋鼠等生物都纷纷灭绝或濒临灭绝,这说明生物入侵会破坏当地的_ , 应果断采取建立动物园、濒危物种繁育中心等_的措施,为这些行为将灭绝的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三、解答题17.我国是农业大国,将农田作为一个生命系统进行研究至关重要 (1)要研究农田中的群落,首先要调查_ (2)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所以研究人员要定期调查物种数和密度通常采集小动物要用_方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分别是_和_ (3)下表

11、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的物种数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 动物类群样地跳虫类蜱螨类线蚓类线虫类物种数密度物种数密度物种数密度物种数密度有机肥田1016738304012019339化肥田47916411832752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_的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减少分析原因主要是长期使用该种肥料后,土壤板结,有机物分解能力_(强或弱),导致生物大量_(繁殖或死亡),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四、综合题18.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_。

12、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_。 (4)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_个。 19.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用图中A,B,C曲线表示,据图分析回答 (1)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_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

13、、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段的原因是_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图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A错误; B、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B正确;CD、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属于竞争关系,CD错误故选:B【分析】据图分析,A图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B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CD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属于竞争关系2.【答案】A

14、 【解析】【解答】解: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均具有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 故选:A【分析】1、群落结构形成原因及意义:(1)原因: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

15、现特征是镶嵌分布意义: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3.【答案】D 【解析】【分析】只生一个”指的就是“生育”或“繁殖”,所以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影响的是出生率,进而影响到种群密度即人口数量,以及年龄组成。因为生育男孩和女孩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不会影响性别比例。答案D。4.【答案】B 【解析】【解答】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寄生、竞争四种。当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时候,才形成竞争关系。田鼠和杂草属于捕食关系,A错。豌豆和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错。细菌和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D错。【分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

16、。意在考察学生对种间关系的理解和判断。5.【答案】B 【解析】【解答】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图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表示的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A不符合题意;捕食关系属于种间斗争,因此乙图所示的两种生物之间的消长离不开它们的斗争,B符合题意;丙图所示两种生物为竞争关系,其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争夺食物和空间等,C不符合题意;猞猁和雪兔之间为捕食,二者的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技巧(1)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

17、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图1中A为被捕食者。(2)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2中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6.【答案】B 【解析】【解答】解:招引灰喜鹊防治松毛虫,利用了灰喜鹊不是松毛虫,则灰喜鹊与松毛虫的关系是捕食;施放松毛虫白僵病菌防治松毛虫,利用了松毛虫白僵病菌可以寄居在松毛虫体内,说明白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是寄生故选:B【分析】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

18、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7.【答案】B 【解析】【解答】解:引起森林群落中国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因为光照影响植物的分布和分层,动物则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而生存,不同层次的植物为不同的动物提供食物,因而动物因食性的不同而分层 故选:B【分析】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

19、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8.【答案】B 【解析】【解答】A、捕食关系为种间关系,A错误;B、调查虫卵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正确;C、螳螂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螳螂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不是0,C错误;D、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不同的物种分布,D错误故选:B【分析】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2、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

20、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9.【答案】A 【解析】【分析】因为植物群落的分布是“三向地带性”的结构,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基本特点。题中没有涉及到数量比例,而物种多样性也只是提了一下,有什么植物,这不是主要问题,主要是说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植物层,同时树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高度纬度的不同所导致的植物种类的不同,因而不选B;树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树下透光点的不同不是高度的不同,是指同一水

21、平面的不同,因为光线都是撒到大地上的,所以是垂直结构的不同,所以A选项正确。10.【答案】A 【解析】【解答】解:A、由于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所以若采用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A正确;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运动能力较强的土壤动物如跳虫的采集,B错误;C、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C错误;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是记名计算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种群;对于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种群一般用目测估计法,D错误故选:A【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

22、、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据此解答11.【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种群特征,A错误;B、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的特征,B正确;C、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D错误故选:B【分析】1、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最

23、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2、群落指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也可以说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12.【答案】C 【解析】【解答】A、决定群落结构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其次还与温度、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A正确;B、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B正确;C、一块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无垂直结构,合理密植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C错误;D、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分层现象进行套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D正确故选:C【分析】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

24、,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13.【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分析表格可知,甲群落的生物种类最多,因此物种丰富度最大,A正确;B、相同的物种在不同的群落中密度不同,与群落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B正确;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个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C错误;D、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生物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中的生物种类越多,个体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甲群

25、落物种种类多,但是物种5、6、7、8的密度很小,故抵抗力稳定性最低,D正确故选:C【分析】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生物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中的生物种类越 多,个体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甲群落物种种类多,但是物种5、6、7、8的密度很 小,故抵抗力稳定性最低;乙群落与丙相比,物种种类相同,但是乙群落中各种生物的密度比较均衡,故抵抗力稳定性最高二、填空题14.【答案】接种等量的摩西球囊霉菌菌种;不接种;适宜且相同;A组紫花苜蓿死亡率明显低于B组,这可能是接种摩西球囊霉菌提高了抗旱能力;A组紫花苜蓿死亡率明显等于或高于B组,这可能是接种摩

26、西球囊霉菌不能提高了抗旱能力 【解析】【解答】设计原则:(2)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本实验的试验目的是探究接种摩西球囊霉菌是否具有提高紫花苜蓿(牧草)的抗旱能力所以实验的变量是否接种等量的摩西球囊霉菌菌种(3)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4) 六周后两者已经共生,所以开始进行试验,根据根据题意可知,放在干旱环境中进行选择指标为紫花苜蓿的存活率结果预测与分析:A组紫花苜蓿死亡率明显低于 B组,这可能是接种摩西

27、球囊霉菌提高了抗旱能力,A组紫花苜蓿死亡率明显等于或高于B组,这可能是接种摩西球囊霉菌不能提高了抗旱能力【分析】根据设置对照实验,遵循等量原则,再根据本实验的实验目的具体设计本实验15.【答案】采样器采样;不显著;种间关系;ab;紫茎泽兰;次生 【解析】【解答】(1)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最宜采用的方法是采样器采样法从表中数据可知,紫茎泽兰入侵区的线虫和蜱螨目数目都比本土植物区小,但物种类别数都是14种,说明紫茎泽兰对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影响不显著(2)紫茎泽兰能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的生长,并招来其他植物的天敌,这反映了种群间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3)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ab段小毛茛数量与紫茎泽兰数量之比为1,说明它们之间的竞争处于相互抑制的时间段,而b点以后,比值逐渐减小,说明最终占据 优势的植物是紫茎泽兰,这种变化体现了随着时间推移,本土的一些物种可能被紫茎泽兰所代替,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群落交错区,紫茎泽兰入侵区对土壤中动物的个体数量变化影响较大,但对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影响不大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6.【答案】J;竞争、捕食、寄生;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的机制;选择;抗药基因频率;生物多样性;易地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