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6 ,大小:63.86KB ,
资源ID:14901064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9010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研究篇 第3讲 全国卷命题.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研究篇 第3讲 全国卷命题.docx

1、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研究篇 第3讲 全国卷命题第3讲全国卷命题历史学科语言一、人民意志的体现“国家意志”“国家意志”的含义是国家行为和政府行为指导人民意志。国家意志包括国家行为是否能和民众所一致的。上层建筑具有高瞻远瞩的能力,而普通民众不可能有。个人意识和国家意志相一致,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民族步伐的统一,行为的统一,才是我们必定胜利的保障。 国家意志的本质是政府意志,而不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当政府意志与大多数国民意志一致时,可以认为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个人意志就是某个人在一定时期对事物的意思表达。意思表达指主体对对象的诉求、要求、祈求,集中反映着主体的意志。权力是国家意志的制度体现。国

2、家对社会的一般诉求,往往形成国家体制,用国家强制力表达着国家主体的意志。 于浩在国家主义源流考中指出,国家主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古希腊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可归结于国家(城邦)优位,城邦优于公民而存在。国家主义初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家主义肇始于马基雅维里的“新君主论”,途径博丹的“主权论”,成熟于霍布斯的“利维坦”,在这过程之间夹杂着“自然法”抑或“社会契约”等学说,它们共同构筑起国家主义的理论大厦。 国家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国家在位序上优越于社会及个人,但国家主义的这一地位最终也是要返归到社会与个人身上,即国家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人们的幸福生活,这便是国家主义的要义所在,亦

3、即集体利益相较于个人利益处于高位,并最终指向个人利益的实现。 宋洁绚在基于国家主义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中指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既属于教育制度范畴,也属于政治制度范畴。作为一种教育制度,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目的是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新生确定标准和程序;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它体现着国家意志,促使民众与国家在意志上趋同,以强化国家凝聚力,维护政局稳定。 王兴亚在体现国家意志是考试的属性中指出,体现国家意志是考试的属性。考试的权威性根植于其科学、公开、公平、公正诸特点之中,也来源于国家的组织实施;国家权力的介入使考试具有规范导向和保障作用。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编的高考文科试题分析(2017年版)

4、指出,作为国家选拔考试,在题目内容的选择上体现国家意志,也是文综历史卷的一个特点。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歌颂爱国精神,提升法治意识、重视法制建设,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关注生态环境、强化环保意识,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歌颂为人类福祉而奋斗的奉献精神等。各卷题目的具体内容以教材知识为基础,通过创设新情境,采用新材料,努力做到不因考生地区、城乡差别而造成答题困扰,着力避免因各地所选教材版本不同而考生答题有程度难易之别,从而保证了试卷的公正性。【真题例证】1(2016课标全国,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

5、,“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解析从题干中“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关键信息,可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加强,故选D项。A项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仅从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一件事不能说明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故B项以偏概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答案D2(2015课标全国,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

6、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需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急需要发展经济,而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其他经验可借鉴,向苏联学习成为重要的时代需要,为此国家大力倡导学习俄文,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说明当时的“俄语热”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故选D项。当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刚刚形成,并没有改变,A项错误。当时还未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当时的文化教育制度还处在探索、建设时期,还未建成,没有改革的对象,C项错

7、误。答案D二、增强民族凝聚力“文化认同”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如旗帜、十字架、新月形、甚至头盖等等。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总之,“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

8、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一)关于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始终处于重要地位。 史金波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刍议指出,要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上统一和“分裂”以及从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等方面来认识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各民族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关系亦越来越密切。 苗普生文化融合是民族融合的必由之路强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针对研究民族融合的某些误区,提出从我国历史特别是新疆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来看,文化融合才是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和必由

9、之路。 (二)关于民族地区国家认同。 陈季君论土司地区的国家认同认为土司地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西南少数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进程,推动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李治亭清代满汉民族认同与“互化”的历史考察指出有清一代,包括蒙古族的“满化”与“汉化”在内的满汉“互化”,是中国文化与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互化”就是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其结果,满洲及满文化与汉族及汉文化融为一体。满汉融合,实际也是中华各民族不断融合的一个缩影。 程妮娜天下国家边疆民族指出“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的认识基础是政治统辖,然后才是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因素,不可颠倒与混淆。 (三)关于文化

10、认同与国家认同 马大正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18世纪土尔扈特蒙古东归壮举的启示通过考察土尔扈特东归的历史,指出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文化认同具有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育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强化统一意识等功能。纵观历史,当统一形成共识然而阻力重重之时,文化认同的力量更能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李振宏中国古代国家认同的核心是文化认同指出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的不是民族认同或宗教认同,而是一种文化认同。人们恪守一种以文化差异为区分的国家观念,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面貌,使之成为中

11、国的象征;这种文化的获得,或者是向这种文化的靠拢,则成为是否获得华夏族资格(即中国资格)的主要判断依据。 韩震在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中指出,在文化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强化国家认同的维度上,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认同的地位,这就是说,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文化认同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应该通过构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叠内容,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把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置于今后工作的重心位置,并且通过

12、人口的流动促进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强化国家认同还必须有政策和法规的支撑,譬如,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等的规定。总之,在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真题例证】1(2017课标全国,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西周初期,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姓、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受封时,贵

13、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故A项正确;西周初期不存在“君主专制”现象,君主专制确立是在秦朝统一后确立,B项错误;周初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错误;夏商时期已经出现贵族政治,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排除D项。答案A 2(2014课标全国,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解析“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今的普通话。我国最早的“雅言

14、”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答案为C项。答案C三、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民族主义”1民族主义概念的界定 霍布斯鲍姆认为,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英国民族主义研究专家埃里凯杜里认为,民族主义是19世纪初产生于欧洲的一种学说。关于民族主义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已有200余种不同的概括,大致可归类为意识形态说、政治理念说、文化价值观念说及民族情感或民族心理说等。(1)“心理状态与行为取向”。郑师渠认为:“民族主义是以共同文化为背景,要求在政治与文化合一的基础上实现民族认同与发展的一种心理状态与行

15、为取向。其信仰的核心是本民族的优越性及缘此而生的忠诚与挚爱。”(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2)集体意识和社会情绪。李良玉认为:“民族主义是某民族在其自我发展和与其他民族相接触或发生冲突的过程中,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和民族利益而自发产生的、关系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历史命运的、广泛而又强烈的群众意识和社会情绪。”(“五四”时期的文化民族主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2期)(3)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以及运动。萧功秦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民族主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烈的、也最富于情感力量的意识形态”,“只要人类还存在着各个不同的民族,相对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时效性而言,民族主义可以说是

16、一种时效性最为长远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4期)(4)“民族凝聚力的精神体现”。牟钟鉴先生认为,“所谓民族主义,是指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怀有的深沉的爱和高度的责任感,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体现,它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当然它也会由于偏激而走向反面”。民族观和民族主义的反思,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5)观念和情绪。王晓明认为,“民族主义”的基本涵义是:一种与源发于西欧的“民族国家”体制共生的、随着所谓“现代化”的扩展而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流传的观念和情绪。(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学术月刊2002年第11期)(6)“民族本位主义”

17、。焦润明认为,“所谓民族主义,就是民族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本位主义”“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救亡图存主义”。(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4期)2近代民族主义的分类与特点 在探讨近代民族主义时,一些学者对其类型作了划分。郑师渠认为,18世纪欧洲民族主义出现时形成了法、德两种范式;一是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强调民权论的政治民族主义;一是以德国为代表,强调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文化民族主义。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则是集二者于一身,即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同时并兴。(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姜义华认为,在20世纪的中国民族主义中,族类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

18、义及文化民族主义特别发达,相比之下,建立在统一市场基础上的经济民族主义则异常薄弱。这是由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是救亡的急迫需要,而不是根植于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统一市场形成的土壤上。(论二十世纪中国的民族主义,复旦学报1993年第3期)就近代民族主义的特点而言,萧功秦指出,在近代中国“自卫型民族主义”中,务实的民族主义是主流形态,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与一些后进国家的“自卫型”民族主义相比较,它不是依托某种宗教传统作为民族认同的凝聚力与基础的;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相比较,这种近代民族主义,具有明显的由外部压力激发的“反应性”特点。(萧功秦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与前景,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2期)史革新在

19、宏观上将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反对民族压迫,以争取民族独立为职志;二是始终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相结合;三是不断克服狭隘民族情绪,理性民族主义占主流地位。(史革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特征之我见,史学月刊2006年第7期)胡伟希从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民族主义思想的个案分析入手,通过与西方民族主义的比较,考察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建构的特殊性,并指出,与西方民族主义由法国大革命所酝酿,最后却演变为与自由主义相抗衡的一种强劲意识形态不同,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从西方传入之初,即与自由主义思想结下不解之缘,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与自由主义思想的结合是非常松散的,对于近代中国的启

20、蒙思想家来说,国家富强无论如何都是第一位的,当民族主义或者国家富强的诉求与其心中的民主政治理想发生冲突时他们无一例外地放弃了民主政治的要求,而追求国家富强。(胡伟希体用本末之间:中国近现代的民族主义,史学月刊2006年第7期)3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时间与发展阶段 郑大华在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中(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把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他认为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相联系,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也经

21、历过不断地建构过程。在清末民初,民族主义的理论主要是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而构建的,当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排满”和建立单一的汉民族国家,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则主张“合满”和建立包括满族在内的多民族国家,双方为此而展开过激烈的论战和斗争,结果是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了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识并得到最终确立。在五四时期,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和十月革命以及列宁、威尔逊提出的民族自决理论的影响,民族主义的理论构建主要是围绕民族自决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反帝与反封的关系而展开的,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党人都曾为此做出

22、过重要贡献。九一八事变后,受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这一时期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民族复兴思想的提出并成了一种社会思潮。 臧运祜在近代中日关系与中国民族主义以六个关键年度为视点的考察中(见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4辑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412页)选取近代中日关系史上六个关键年度,考察了中日关系与中国民族主义的演变: 1895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开端;1905年日俄战争前后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为标志,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正式形成,并在辛亥革命中达到了第一次高潮;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使民族主义再度高涨,并迅速转向“民族国家”的目

23、标要求;1925年五卅运动,导致了五四以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持续高涨,在五四时期的“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之后,国民革命时期的“打倒军阀、除列强”的口号,成为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标志;1935年华北事变,将甲午战争以来的民族主义再次推向了高潮,并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迅速建立;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因抗日御侮任务的基本完成,“以德报怨”的理性对日原则的提出,国共一度共同致力于建设民主国家,近代民族主义也走向了基本的终结。他认为,中日关系史上的这些重大事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特征、表现形式与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制约了中国民族国家的建设步伐。【真题例证】1(2017课标全国,30)陕甘

24、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解析根据材料“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等,再结合“陕甘宁政府”可知,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形势下,为了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共希望发动更多的阶级参加抗战,故B项正确;陕甘宁边区政府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土地革命在19271937年,A项错误;国民革命

25、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发生在19241927年,C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现合作,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反抗国民党政府”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答案B 2(2017课标全国,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

26、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解析第(2)问,“

27、相同之处”从法国启蒙思想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发角度总结;“不同”结合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材料二“则列强之经济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可能”总结;“原因”从两国革命的对象以及社会的主要矛盾角度进行概述。答案(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四、个人地位与自我认知“公民意识”郑杭生在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一文中,提出公民意

28、识主要指公民对其国家主人身份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臧宏在公民意识的蕴涵及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中则分别从民主与法治制度、自由与平等权利、公平与正义价值三个角度出发,指出公民意识教育应是作为国家主人的主体意识教育、宪法意识与权利义务相统一意识的教育以及公共意识与规则意识的教育。 张宜海在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培养思路及途径一文中指出:“公民意识包括四个最基本的方面:公民身份意识、公民权利意识、公民义务意识和公民参与意识。” 综上,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其实质是强调一个人在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个人对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主要体现在:1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

29、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共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2监督意识。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3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纳税)4法律意识规则意识。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

30、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 古希腊最早提出实施公民教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尽管对于公民教育的看法各有侧重,但是都表达了古典共和主义公民教育的内涵:公民个体德性的成全与成就只有在城邦事务之中才能得到实现。公民教育就是要促使公民个体积极参与公共生活,使公民促成、维护“共同善”,成为城邦的主人。 中世纪时期,臣民取代公民,公民教育自然无从说起。18世纪末,公民教育迎来崛起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强调民主、平等、自由,并鼓励个性化成长,目的是使每个人学习社会规则,适应共同生活,以此更好地发展个性,更好

31、地享受权利和自由。 而就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而言,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未来公民社会的基本单位,即具有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纳税人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具有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真题例证】1(2017课标全国,32)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解析官员、陪审员、18岁青年男子等人都要履行责任,可见这些宣誓是为了增强各自的责任意识,故D项正确。A、B两项仅涉及官员,C项只符合青年男子,故A、B、C三项排除。答案D2(2016课标全国,32)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解析雅典的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城邦的重大事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驱使雅典公民参与公民大会,雅典民众“失去政治热情”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