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150.07KB ,
资源ID:15046668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0466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解析版.docx

1、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练习题解析版第16课 三国鼎立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一、单选题1. 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A. 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C.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 孙权称王,国号吴【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相关知识。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当时尚未进入三国时期。BCD属于三国形成时期。故选A.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形成

2、2. 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它的都城建业在今江苏南京。该政权的建立者是A. 孙权 B. 刘备 C. 曹操 D. 曹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知识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赤壁在长江沿岸。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定位】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3.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3、?A. B. C. D. 【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在北方)自称皇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在西方),建立蜀汉政权,222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东南方)称王;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4. 第一手史料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A. 历史剧三国 B. 罗贯中三国演义C. 司马光资治通鉴 D. 诸葛亮出师表【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诸葛亮出师表表述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D项符合题意;历史剧三

4、国虚构的成分多;明清时期的罗贯中三国演义展示的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虚构成分多;北宋时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述从战国到五代末年的历史。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5. 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根据三国地理位置,判断图中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A. 蜀、吴、魏 B. 魏、吴、蜀 C. 魏、蜀、吴 D. 吴、魏、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地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自称皇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229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形成;因此只有选项C魏、蜀、吴符合题意,故选C 。6.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

5、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周瑜与曹操,结果曹操战败,失去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南下统一全国,结果孙刘联合抗曹,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双方展开了对峙,爆发了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使曹操失去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7.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A. 魏、蜀、西

6、晋 B. 魏、蜀、吴 C. 吴、东晋、梁 D. 宋、齐、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知识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赤壁在长江沿岸。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8. 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A. 匈奴大军 B. 孙刘联军 C. 前秦军队 D. 东晋军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

7、是赤壁之战。208年,想统一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遭到了南方的孙权和刘备两个军阀的抵抗。孙刘组成联军与曹军于赤壁一带对峙。联军采用火攻等计谋,打败曹军。迫使曹操逃回北方,从此龟缩黄河流域,不敢轻易南下,南方的孙刘两大军阀乘机巩固和发展各自的势力,可以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ACD和“赤壁之战”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9.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淝水之战

8、 D. 桂陵之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的区分和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这些故事都是出自于赤壁之战。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10. 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A. 公元3世纪初期 B. 公元3世纪20年代C. 公元2世纪初期 D. 公元2世纪20年代【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这三个时间

9、都是在公元3世纪20年代,故选B。11.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淝水之战 D. 澶州之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烈火借着东风一路向西焚烧着曹操的旗帜,这是周郎为了吴国的建立而进行的一次龙争虎斗。两军交战时他不用动用兵戈,就挫败了曹操的百万雄师,是赤壁之战。所以答案选B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12. 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A. 曹操 B. 刘备 C. 诸葛亮 D. 孙权【答案】

10、C【解析】试题分析: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识,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他出山辅佐。第一第二次诸葛亮都不在,刘备诚信求教。直到第三次拜访时,才遇到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故答案选C。【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三国局面的形成13. 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官渡大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为了统一全国,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曹操大败,奠定了

11、三国鼎立的基础。赤壁大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故选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三国局面的形成14.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争是A. 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赤壁之战的史实,赤壁之战是孙权、刘备联军于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 ,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

12、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15. 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A. 建立西汉 B. 巩固蜀汉政权 C. 建立西晋 D. 建立东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时期的知识,三顾茅庐的典故讲述的是刘备请出了诸葛亮,而诸葛亮的主要贡献是巩固了蜀汉政权。建立西汉的是刘邦,建立西晋的是司马炎,建立东汉的是刘秀。故选B。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16. 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A. 刘备 B. 诸葛亮 C. 曹操 D. 孙权【

1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曹操。故答案选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17. 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联系的国家是A. 吴国 B. 蜀国 C. 秦国 D. 魏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台湾历史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领卫温等,率领一万多名官兵,乘船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故选A。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形成18.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

14、这场战役A. 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 是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 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208年,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并向西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答案选:C。考点:赤壁之战的意义。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内容。还可以和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作为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一起考查。19. 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

15、操“志”在何处A. 统一天下 B. 消灭袁绍 C. 废汉称帝 D. 建立魏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曹操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和袁绍发生官渡之战,曹操采用了火烧军粮的计策,打败袁绍,曹操取胜,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8年,曹操和袁绍发生赤壁之战,目的是统一天下。因此当时曹操“志”在统一天下。故选A。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20. 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A. 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 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 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

16、 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答案】A【解析】因为曹操生前虽然权势滔天,但他始终没有篡汉。并且还为保全汉室,迎帝于许,讨伐称帝的袁术,统一了北方,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然而,在他死后,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是曹丕让曹操坐实了篡汉的罪名,使得人们相当然的认为曹操是为曹丕篡汉奠定了基础,所以曹操才被认为是汉贼。曹丕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自立皇帝为魏文帝并拜曹操为魏武帝。这样不就先有了儿皇帝后有父皇了,这就是“儿子产生老子”的意思。故本题选A。21. 历史地图直观地再现历史。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西周分封制 B. 春秋诸侯争霸 C. 战国诸侯争霸 D. 三国鼎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

17、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图片可以看出洛阳以北都是一个国家的,赤壁以南以东都是一个国家的,成都以西是一个国家。本图和课本105页的图片一模一样,根据基础知识,是三国鼎立的时局图。所以答案选D。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22. 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A. 刘备 B. 曹操 C. 孙权 D. 诸葛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曹操是东汉来年人,他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刘备建立蜀国,孙权建立吴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故选B考点:三足鼎立点评:要求学生掌握重要人物所处的年代,本题容易混淆,一说三国就想到曹操。23.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

18、,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 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 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 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历史发展趋势指的是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三国鼎立的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C、D所述分别反映的是对经济、政治和民族关系的影响,所以答案是A。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24. 东汉末年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是A. 长平之战 B. 马陵之战 C. 赤壁之战 D. 官渡之战【答案】C【解析】试题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所以答案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25. 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一般“鼎”有三足。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

20、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A. 长平之战 B. 赤壁之战 C. 官渡之战 D. 淝水之战【答案】B【解析】A项长平之战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项赤壁之战,周瑜指孙刘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仓皇逃回北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B符合题意;C.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D项淝水之战奠定了东晋与北方对峙的基础;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26. 曹操曾参加和指挥过的战役有 官渡之战 巨鹿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曹操知识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曹操

21、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200年,在官渡之战中,他以少胜多,打败袁超,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交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符合题意。在故答案为B。考点: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27. 三国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发生过两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相关人物搭配正确的一组是官渡之战刘备 赤壁之战曹操 官渡之战袁绍 赤壁之战孙权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知识,官渡之

22、战的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曹操和孙刘联军,所以答案是D。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28.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A. 军心涣散 B. 骄傲轻敌 C. 准备不充分 D. 士兵不习水战【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两军在官渡对峙,由于袁绍轻敌,而曹操战术得当,所以大败袁军。而工业208年赤壁之战,由于曹操轻敌,孙刘联军战术得当,所以大败曹军。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骄傲轻敌;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9. 有材料说一国“海船大的长20余丈,高

23、出水面2.3丈,可载六七百人,装载物资可达500吨以上。”判断该国只能是三国中的A. 魏国 B. 蜀国 C. 吴国 D. 晋国【答案】C.30. 三国时期经济得以恢复的共同原因是A. 生产工具进一步改进 B. 民族融合的加强C. 开垦荒地 D. 统治者致力于恢复发展经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国时期经济恢复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三国时期经济得以恢复的共同原因”、结合课本所学分析,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故答案为D。考点: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31.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特点是A. 以少胜多 B. 战术上采用偷袭方式获得成功C. 以众胜寡 D. 战术上采用火攻方式获得成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东汉魏晋时期的著名战役。东汉末年的著名战役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前者曹操偷袭乌巢,以三万兵力打败了袁绍的十万大军;后者孙刘联军在赤壁以火攻打败曹操的二十万大军。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的之间发生的战役。东晋也以八万人打败了前秦八十万兵力,它与前面的两个战役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B只有官渡之战才有;D只有赤壁之战才有;C明显错误。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3

25、2.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 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 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 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它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后来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所以A、B、C项说法错误,故选D。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33. 曹操在蒿里行中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其主要原因是A. 黄巾起义的破坏 B. 东汉政权瓦解C. 封建军阀的割据混战 D.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6、【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由于封建军阀的割据混战,导致战乱、饥荒和瘟役,许多人死亡后没有人收尸,就露在野外,广大的地方都听不到鸡叫,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黄巾起义的爆发时间是公元184年;选项B东汉末年的政权彻底瓦解时间是192年;选项D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于229年,曹操已经去世,都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34. 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战役是A. 淝水之战 B. 赤壁之战 C. 巨鹿之战 D. 官渡之战【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进行的战争。公元200年,两军在官渡对峙,由于曹操战术得当,所以大败

27、袁军。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通过此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35. 三国时期,夷洲是指A. 吴国 B. 台湾 C. 海南岛 D. 辽东半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知识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吴国建立后,吴王孙权曾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故答案为B。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36. 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都是我们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A. B. C.

28、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发生在东汉末年,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都是为了争夺统治权,所以答案是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37. 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它描写的这一惨境发生在A. 东汉初年 B. 东汉末年 C. 三国 D. 西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曹操诗中所写的是。战争之后,中原一带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联系所学知识,

29、东汉末年,各地军阀混战,导致出现诗中的情景。所以答案为B项。考点:三国鼎立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8. “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散文家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叹A. 巨鹿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孟德之困于周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与周瑜的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同曹操决战情形,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发生秦朝末年;选项B发生在战国时期;选项C是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之战,都不符合题意;在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

30、39. 下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示政权的都城在A. 成都 B. 长安 C. 洛阳 D. 建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1年,以益州为根据地的刘备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所以选A项。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40. 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A. 200年 B. 208年 C. 220年 D. 222年【答案】A41. 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 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孙、刘联军善于利

31、用自然条件 曹操军不习水战A. B. C. D. 【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统一北方后,与208年南下,首先击败刘表和依附刘表的刘备,占领荆州,进逼孙吴。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此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巩固江东,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和益州。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选项符合题意,而选项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不符合史实,因为曹操军队人多于孙、刘联军;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42. 2010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年度考古学论坛,“河南安阳曹操高陵”被列为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关注。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