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0.08KB ,
资源ID:1505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05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雨霖铃柳永倾听雨霖铃.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雨霖铃柳永倾听雨霖铃.docx

1、雨霖铃柳永倾听雨霖铃雨霖铃柳永倾听雨霖铃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词牌来源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銮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而其中柳

2、永篇最为有名。格律上阕:平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仄)平仄(韵)。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韵)。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下阕: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韵)。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说明:双调一百零三字,前后阕各五仄韵,本调常用入声韵,且多用拗句。参考:作者:宋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3、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可平可仄;平声;仄声;平韵;仄韵;A叶平韵;B叶仄韵折叠编辑本段名篇赏析折叠原文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或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倾听雨霖铃二折叠注释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

4、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二字(雨霖铃词牌当为一百零三字,留恋处应为方留恋处。),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2.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tio)。3.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长亭:古代供远行者休息的地方(类似于今天的公交车站)。4.骤雨:阵雨。5.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都门:京城门外。6.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7.执手:指握手,手拉着手。8.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9.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烟波:水雾迷茫的样子。10.暮霭:霭读a,傍晚的云气。11.沉沉:深厚的样

5、子。12.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13.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14.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15.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风情:情意。情,一作流。16.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17.更:一作待。18.纵:纵然,即使。19.那堪:怎能承受。折叠翻译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

6、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折叠作者介绍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

7、写羁旅行役之情,其中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柳永作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凤栖梧等1,现存有大量诗篇。折叠文学鉴赏1.情感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他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的情景。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起三句,点明了时地景物,以暮色苍苍,蝉声凄切来烘托分别的凄然心

8、境。都门以下五句,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的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下片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伤悲。多情句,写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进一层。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风景画。末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9、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2.手法1、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概而言之有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刘熙载艺

10、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既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应看到柳词有的句子过于平俗,尚欠文雅。2、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

11、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

12、,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

13、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具体分析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

14、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都门帐饮是写

15、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

16、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

17、码,创造出新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再从今往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

18、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倾听雨霖铃三话别意境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

19、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象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这就是发生在九百四十年前的北宋词人柳永与情人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铃上片

20、所写的内容。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无绪。乘船的留恋情人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他们的情丝而催发,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

21、更切。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念去去两句,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烟波千里,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今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今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22、雨霖铃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其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低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另外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

23、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

24、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折叠意象分析分析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意象:寒蝉长亭兰舟暮霭酒杨柳月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

25、南飞),用伤离别三个字可以概括柳永这首雨霖铃词的主调。全词用了大量的意象,渲染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绪。1.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本诗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2.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

26、代名词。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劳劳亭也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亭,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大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有谢亭诗: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李白还有诗云: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许浑也有谢亭送别诗。反复不断的离别在谢亭上演,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了一层离愁了。很显然,

27、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长亭也就是离别之所,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3.兰舟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4.暮霭是一种黄昏意象,杜牧边上闻胡笳三首:白沙日暮

28、愁云起,独感离愁万里天。日暮愁云就是诗人的离别之情,在作者看来,离别是长期的而且是万分痛苦的。秦观的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掉,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蔼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首词写于元丰二年冬天,秦观在会稽淹留数月,与一位多情歌女有过亲密交往,在离开之际,秦观回想蓬莱旧事,借景抒怀:淡淡的云彩、衰落的草木、隐约的烟雾、寥落的寒鸦、黄昏的灯火、孤村、流水所有凄迷暗淡的黄昏意象,隐隐透露出词人迷茫的目光和惆怅的心情。柳永的雨霖

29、铃是写江湖流落的代表作,写离愁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烟波千里,暮蔼楚天-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为离别词的千古绝唱。5.酒可用以消忧,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在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不论别离于何时何地,将行的一方与送行的一方大多要聊共引离尊(秦观满庭芳)。尽管常常都门帐饮无绪(柳永雨霖铃),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琵琶行),却仍然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金陵酒肆送别),试图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

30、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至于借酒咏别的隽永诗句更是璀若繁星。贾至送李侍御赴常州云: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之所以一醉方休,为的是麻痹自己的神经,使它不致因即将到来的别离而惊悸不已。柳永此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不也有同样的情怀?王安石送孙子高云:一樽相别酒,千里独归人。对于独行千里的归客来说,行前满饮一杯友人斟上的美酒,或可稍御旅途风寒,聊解客况寂寞。葛长庚水调歌头云:回首故人千里,把酒话愁肠。故人已去,纵然举杯浇愁,亦属徒然,岂不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晁端礼虞美人云:一樽别酒最匆匆,还似陇头流水,各西东。连别酒也不能从容而饮,其匆匆分手、不胜怅惘之状跃然纸上。辛弃疾满江红云:问

31、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在作者眼中,酒俨然成为主司人间离愁的神只,它与离愁的关系是多么直接而密切!元朝无名氏正宫端正好云:三杯别酒肝肠断,一曲阳关离恨添。三杯入肚,便使得肝肠寸断,因为这是别酒的缘故,正所谓酒不伤人人自伤-这些例子,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酒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6.杨柳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是一个很早就被咏唱的对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被视为咏柳之祖,柳与离别一下子拉上了关系。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乐府有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句。折柳寄托离情的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