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55.39KB ,
资源ID:1506043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0604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致同学们》11.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致同学们》11.docx

1、人教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致同学们1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电子教案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2、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重点和难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

2、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教学设计思路】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 通过讨论和交流, 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 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 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 ,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 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

3、用。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 课堂交流, 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教学准备】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 、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教学过程】(一)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演示实验:( 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2声波的产生分组实验: 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

4、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观察和描述图一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 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提问: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 现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 图二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3作业:( 1) 思考与练习 2。( 2)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二)声波的传播1声波传播的条件( 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结论:声

5、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 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 P27 1 和 2(其中 2 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后当堂交流)图三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 P27 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阅读课文2声速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 P15( 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物质速度(米秒)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空气3401 0 倍水15004 4 倍木材(松树)33009 7 倍铁、玻璃500014 7 倍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6、( 4)声波的接收耳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3作业思考与练习 1、3、4、5。(三)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卡 P28 中的实验。1选择相同实验内容的学生分组交流。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行交流。3教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作小结。4作业:学习指导“基本训练” 。【教学反思】 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 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 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 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老师还要注重第一次对学生的作业指导。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目标】1、知

7、识和技能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了解骨传导。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 , 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心他人 , 特别是关心残疾人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重点和难点】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难点:骨传声。【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声波进入人耳后, 经过哪条途径, 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1、人耳的构造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大 脑在整个

8、过程中, 任何部分发生障碍, 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2、骨传声“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由学生自习完成。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三、作业布置教材第 18-19 页“动手动脑学物理”【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

9、全探究过程。立体声首先,立体声是什么?你应该了解一下。普通立体声( 2.0 ),从声音来源开始。录音时,由两个麦克风同时在声源两边进行录音,录出来的音乐信息是同时进行的双声道。播放音乐时,由双声道进行还原,分别到两个扬声器中(音箱就为两组) (左,右) 。利用人的双耳效应,人听到的音乐就会富有立体感。当然两个音箱的摆放要有一定距离。到现在的信息时代,记录音乐已经不用磁带了,改为用电脑。同样的,电脑里的音乐文件一般是双声道立体声(大多数) ,所以平时(多数)用电脑,手机或 MP3,MP4播放器,听到的都是 (2.0 )的立体声, (当然前提是耳机和音箱没问题) 。还有更先进的环绕立体声( 7.1

10、 ), 我就不说了,只不过多几个声道而尔(对音箱的要求更高)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内容是 声现象 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 大特征,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2教学重、难点重点: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3教学模式:自学阅读,讨论与探究,通过各种探究实验和自主实验完成本节教学目标。【教学器材】1演示用:多媒体课件、音叉、乒乓球、细线、学生电源、发声齿轮、硬卡片。2学生用: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学情分析

11、】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 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 但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 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 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 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育。【教学方法】通

12、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通 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声音是什么,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 先来聆听一组音乐。(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哪些特 点呢?指出这些声音是千差万别的, 有强有弱, 有高有低, 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二、新课教学1响度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投影:活动 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 微弱的

13、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同 学们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要使鼓声更响些,又要怎样做呢?学生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思考,勇敢说 出自己的猜想,根据猜想的科学性,找出有价值的猜想,进行检验。 “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 的幅度有关。”能设计出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吗?让学生 讨论得出实验方法。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学生实验。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 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敲 击由轻逐渐加重, 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试一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换个声源, 情况又会怎样

14、?我手上有音叉和乒乓料, 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呢?学生回答,教者演示。(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投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越大,响度越大。)2音调播放小孩、大人唱歌声,投影“小孩、大人唱歌”图,让学生就图中提出的问题和学生 的音乐知识,通过交流和辨析,引入声音高低即音调的学习。(投影:活动 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同学们桌上都有木梳, 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 你听到卡片发出的声音 有什么不同?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 以不同的速度撕棉布, 听到的声音也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认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设置问

15、题, 引起猜想。教师演示发声齿轮实验, 检验猜想。 使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 注意塑料片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可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随着 转速逐渐增大, 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 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 塑料片还会尖叫起来。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结论: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投影:音调部分信息快递内容)(投影:声源振动的频率 ,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 ,声音的音调低。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P34 一段文字。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

16、度,含义不是唯一的。(投影: 例 如,合唱时有人说 “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 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 ,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 却是声音的响度。 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 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 描述响度。)练习: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3音色(投影:活动 3:辨别声音)(听一听)、 (辨一辨)播放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演奏的同一首歌曲,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 ”你能否只凭听

17、觉辨出声音是哪个乐器发出来的?(游戏) “闻其声,知其人”,找几位学生读一段文字,其他人闭上眼睛,能否说出读书人的名字?“正因为各各位同学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我们才可以区别出他们。”(投影: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阅读课本 “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投影: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阅读课本 “生活、物理、社会”,看编钟图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小节四、课堂练习1听力题:2填空题: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要大点声,自习课研究问题时要小点声,指的是( )A响度 B 音调 C音色我市溪桥镇素有“小提琴之乡”的美誉。制作小提琴用的木板和弦线非常讲究, 如弦线有羊肠线、尼龙线、钢线等,不同的弦线做出的弦

18、在发音时( )不同。A响度 B 音调 C音色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年有一段变声期,经过边声期,发出声音的( )变低了。A响度 B 音调 C音色五、课后作业1课本 24 页 1、2、3、42找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往玻璃杯里装不同高度的水,如图所示:当用金属汤勺敲击玻璃杯时,听到的声音有高有低,试试看,并将音调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A B C D【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名词、术语较多,如音调、频率、响度、振幅等,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釆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2

19、、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教学过程】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 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 那么, 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1、噪声的来源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

20、)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 P26 的噪声分类表。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90dB,会破坏听力;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3、控制噪声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21、 (人耳)演示实验: 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 把纸盒将闹钟罩住, 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 P 26 图 1.4-4 ,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怎样防治噪声?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教学后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 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 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第

22、五节 声的利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 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 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1、声与信息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 1.2s 听到回

23、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 15)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 B 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2、声与能量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教学后记】本节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 STS教育。第二章 光现象第一节 光 的 传 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

24、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媒体】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展示光现象(收集一些光现象图片)教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二、进行新课1、光源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

25、的呢?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反馈练习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A月亮。 B 萤火虫。 C水母。 D 霓虹灯。提出问题2、光的传播教师: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学生:观察、思考 猜想假设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让学生讨论回答。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

26、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 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探究活动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小组实验分析实验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讨论、交流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 光 手 电 、 水 B激光手电、汽水瓶 C激光手电、玻璃砖 D 激 光 手 电 、 白 纸 E激光手电、平面镜信息交流 得出结论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讨论、归纳 举例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

27、(让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讨论回答巩固反馈练习 : 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练习贴近生活3、光速 . 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联系实际(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 . 讨论应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观察生活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阅读比较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反馈 . 反馈练习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巩固练习三、本课小结1光源; 2 光的

28、直线传播; 3 光速。四、作业设计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识? 2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课后反思】( 1)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了事, 但是笔者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 “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学生初步体会到了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 应用结论” 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充

29、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整节课, 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 他们在思考之后, 自己能去选取仪器, 设计实验, 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 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第二节 光的反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知道光路可逆。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2、过程和方法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探索光的反射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30、重点难点】1、 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2、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教学器材】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二、新课引入教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 ?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三、进行新课1. 光反射的规律教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 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入射点 (O) :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法线 (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 (i)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