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66 ,大小:18.22MB ,
资源ID:15106926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1069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引.ppt)为本站会员(聆听****声音)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引.ppt

1、广东省绿色态城区规划建设指引,广东省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引(试行),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4年9月,目录,Contents,第五章 规划实施 1105.1 规划评估与校核1115.2 编制实施建设计划1155.3 规划保障措施1215.4 法定规划衔接123第六章 成果编制 1246.1 规划编制深度1256.2 规划成果构成125,前言 1第一章 工作流程与内容概述 41.1 规划工作流程 51.2 规划工作内容概述 7第二章 前期策划 182.1 明确城区选址192.2 现状调研21第三章 基础研究 243.1 确定城区功能定位253.2 设计条件与策略研究273.3 构建城区生态

2、目标体系37第四章 规划内容 404.1 环境保护规划414.2 土地利用规划534.3 城市形态与空间环境设计674.4 交通系统规划834.5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95,前言,Foreword,为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的有关部署和要求,指导全省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实现绿色生态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以及其它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制定广东省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本指引以绿色、生态、低碳为核心理念,以促进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处为主

3、要方向,从以下两个方面规范全省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工作:1)广东省行政辖区范围内规范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工作的编制流程、工作内容、工作成果的基本要求;2)引导绿色生态城区在绿色、生态、低碳理念指导下的规划编制技术方向。以绿色生态城区为发展目标的城区(含新区),其规划编制、规划管理与相关建设活动应按本指引执行。本指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人民政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等国家与广东省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及标准为基础,参照相关技术领域的标准与规范,借鉴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与建设经验,并结合广东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广东省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引由两部份构成:一是指引;二是附件(包括技术条文与技术条文说明)。1)指引其作用是明确编制流程、工作内容、工作成果,简明阐述重要技术原则及重要规划控制指标,主要提供规划管理部门使用,为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工作组织提供指导;2)附件技术条文,其作用是具体细化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各项内容的技术标准;技术条文说明,是针对技术条文的目的与依据进行解

5、释。附件主要提供规划编制单位使用,为绿色生态城区规划编制提供技术参考。本指引解释权归属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1,第一章 工作流程与内容概述INTRODUCTION&OVERVIEW,1.1 规划工作流程 Planning Process,工作流程图,6,5,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工作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前期策划,其主要内容为“确定绿色生态城区的选址和组织现状调研”两项工作,是明确工作范围以及梳理现状条件的前期准备工作;2)基础研究,其主要内容为“确定城区功能定位、制订城区发展策略、构建生态目标体系”三项工作,是研究城区生态建设条件、确定城区发展基本导向与原则、指导后期规划的基础性

6、工作;3)系统规划,其主要内容为“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形态与环境设计、交通系统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五项工作,是涵盖城市空间建设系统、实施空间规划的技术研究工作;4)规划实施,其主要内容为“规划评估与校核、编制实施建设计划”两项工作,是评估规划影响与生态效应,并制订各项建设计划的后续实施性工作。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工作可以参考以下“工作流程”予以组织推进。,1.2 规划工作内容概述 Briefing,工作策划总表,8,明确工作范围以及梳理现状,条件的,前期准备工作,前期策划,确定城区选址,现状调研,STEP 1,基础研究,确定城区功能定位,制订城区发展策略,STEP 2,构建生态目

7、标体系,研究城区生态建设条件,确,定城区发展基本导向与原则,,指导后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系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形态与环境设计,STEP 3,交通系统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涵盖城市空间建设系统,实,施空间规划的,技术研究工作,规划实施,规划评估与校核,编制实施建设计划,STEP 4,评估规划影响与生态效应,,并制订各项建设计划的后续,实施性工作,7,各阶段规划工作的内容可以参考“工作总体策划”的要求进行编制与校核,详细解释可参阅各章节内容。1.2.1 前期策划工作内容概述前期策划工作主要是明确城区选址范围以及梳理现状条件的前期准备工作,具体内容详见右表。,工作策划总表,1

8、0,1.2.2 基础研究工作内容概述基础性研究工作主要是研究城区生态建设条件,确定城区发展基本导向与原则,指导后期的基础性工作,具体内容详见右表。,前期策划,确定城区选址,现状调研,STEP 1,基础研究,确定城区功能定位,制订城区发展策略,STEP 2,构建生态目标体系,系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形态与环境设计,STEP 3,交通系统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环境保护规划,规划实施,规划评估与校核,编制实施建设计划,STEP 4,9,明确工作范围以及树立现状条件的前期准备工作,研究城区生态建设条件,确定城区发展基本导向与原则,指导后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涵盖城市空间建设系统,实施空间规划的技术

9、研究工作,评估规划影响与生态效应,并制订各项建设计划的后续实施性工作,工作策划总表,12,1.2.3 系统规划工作内容概述系统规划工作则涵盖城市空间建设系统,实施空间规划的技术研究工作,具体内容详见右表。,基础研究,确定城区功能定位,制订城区发展策略,STEP 2,构建生态目标体系,研究城区生态建设条件,确,定城区发展基本导向与原则,,指导后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系统规划,STEP 3,涵盖城市空间建设系统,实,施空间规划的,技术研究工作,规划实施,规划评估与校核,编制实施建设计划,STEP 4,评估规划影响与生态效应,,并制订各项建设计划的后续,实施性工作,明确工作范围以及梳理现状,条件的,

10、前期准备工作,前期策划,STEP 1,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形态与环境设计,交通系统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确定城区选址,现状调研,11,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工作策划总表,14,1.2.4 规划实施工作内容概述评估规划影响与生态效应,并制订各项建设计划后续实施性工作,具体内容详见右表。,明确工作范围以及梳理现状,条件的,前期准备工作,前期策划,确定城区选址,现状调研,STEP 1,基础研究,确定城区功能定位,制订城区发展策略,STEP 2,构建生态目标体系,研究城区生态建设条件,确,定城区发展基本导向与原则,,指导后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系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形态与环境设计,STEP 3,交通系统

11、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涵盖城市空间建设系统,实,施空间规划的,技术研究工作,规划实施,规划评估与校核,编制实施建设计划,STEP 4,评估规划影响与生态效应,并制订各项建设计划的后续,实施性工作,13,工作内容编制要求,16,1.2.5 工作内容编制要求结合城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并确定重点工作内容。,15,备注:代表必须完成的编制内容;代表可选择性编制的内容,备注:代表必须完成的编制内容;代表可选择的编制内容,第二章 前期策划PROGRAMMING,2.1 明确城区选址 Determining the Location,绿色生态城区选址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12、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综合考虑。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申报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的基本要求,绿色生态城区选址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2.1.1 选址基本原则,20,19,2.2 现状调研 Site Investigation,在开展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工作之前,应进行详尽的现状踏勘与调研,并搜集详细的现状发展资料与文献。,22,基础资料包括规划基础资料和规划区的现状资料。资料收集表如下:,2.2.1 资料搜集,2.2.2 现场踏勘,现状调研与踏勘的内容包括规划区及周边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交通支撑、景观

13、资源,规划区内部的土地利用性质、权属、人口分布、建设情况等,判断规划建设的技术难度。,根据收集的基础资料及现场踏勘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初步判断规划的重点问题,并以现状分析图、现状调研报告的形式表达,具体工作内容及要求详见下表。,21,2.2.3 现状调研与分析,第三章 基础研究 GENERAL RESEARCHE,3.1 确定城区功能定位 Determining the Function,确定城区的功能定位是绿色生态城区规划的关键工作,其目标是通过明确产业功能、发展规模、物业特征、空间需求等前提条件,作为制订城市低碳生态建设策略的重要依据。该项工作应通过产业规划的形式开展,当城区规模不超过5平

14、方公里时,应增加市场调研、物业策划等工作。,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应由政府引导下并遵循市场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推动作用。市场调研与物业策划是在产业定位明确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城区物业发展类型与空间需求。市场调研与物业策划应分析相关物业的市场需求与趋势,明确各类功能的物业类型及规模,提出空间设计要求,作为空间规划的基础条件。,3.1.2 市场调研与物业策划,结合国内绿色生态城区案例,可将绿色生态城区按主导产业功能划分为高新技术园区类、综合类、居住类、旅游服务类等类型。不同产业功能导向的绿色生态城区在功能、交通、公共服务等重要系统规划上有很大差别。通过产业规划研究城区的产业导向、产业类型与规

15、模,进而确定绿色生态城区功能定位,指导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应综合分析地区产业发展条件,提出产业发展导向与定位、确定产业规模,并结合城区的生态建设特征提出产业门槛,进行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效益分析。,26,25,3.1.1 产业规划,为科学务实地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明确生态建设重点,指导规划与建设的具体工作,需要研究城区生态建设的各类条件(如:市政支撑能力、交通支撑能力、生态承载力),因地制宜地提出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策略,选择合适的生态技术(如绿色交通策略、绿色市政发展策略、空间形态策略等)。,绿色生态城区生态策略的制定应围绕发展目标,结合广东省不同地域的环境特点与发展条件,进行针对性研究。生态发展

16、条件与策略的研究内容选择,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水文情况复杂地区应注重水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敏感性等分析;2)山区或地理环境复杂地区应注重建设适宜性评价及生态诊断等分析;3)历史地区或旧城更新地区应注重政策影响条件分析、物理环境分析,交通发展条件研究、并符合历史保护相关要求;4)新城区应以更高标准进行建设,研究范畴应更广,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注重绿色生态技术的选择。,发展策略研究的基本原则,27,28,3.2 设计条件与策略研究 Context and Strategies,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一般情况下属于新城建设,地方的土地政策、拆迁安置政策、生态环保政策等对土地供应与建设要求将产生关键影响

17、。研究的工作内容需要对该类政策的影响要素、约束性要求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生态城区适用的政策性框架,以确保规划的实施性。,绿色生态城区应与周边区域形成良好的功能衔接、构成完整的城市结构,以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获得发展启动机会。另外区域协调应注重与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充分反映公共价值导向,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公共资源,体现绿色生态城区的基本原则。研究工作包括明确区域空间结构的衔接、区域基础设施衔接以及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规划对策与基本方案。,30,29,生态城区示意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示意图,3.2.1 区域协调研究,3.2.2 政策影响条件研究,绿色生态城区应维系城市生态格局,保护城市生态保育

18、地区,并针对不同区域的生态敏感程度形成约束性建设条件,以秉承自然与城市和谐共处的核心原则。生态诊断的作用在于通过分析土壤、物种等因子,有效确定生态廊道、水安全格局等,保障生态格局稳定,识别各区域的生态敏感性与安全性,以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生态发展策略。,32,31,生态廊道示意图,3.2.3 生态诊断与生态格局研究,3.2.4 建设适宜性评价,分析绿色生态城区内各类建设约束条件与支撑条件的影响度、技术解决难度,形成评价建设适宜性的评估体系。综合分析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地性质等因子的影响,形成片区用地的建设适宜性评价,提出空间适宜建设区域。,建设适宜性评价示意图,场地竖向研究有助于协调规划及工程的

19、竖向关系,更好适应地形地貌,减少对自然的冲击。规划应合理确定挖填区域与规模,科学调配,以达到土石方平衡;系统安排土方来源与出路,减少资源损耗。,34,33,场地竖向分析示意图,3.2.6 场地竖向研究,绿色生态城区应考虑区域内既有的市政设施供给能力,并预测城区各类市政负荷对区域造成的影响,作为研究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模、设施以及技术采用的重要前提条件。,市政基础设施敷设示意图,3.2.5 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条件研究,生态技术应以经济、有效、可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则进行选择,综合考虑地方经济、自然条件、周边建设状况,以及应用技术的生态贡献、空间供给情况等情况进行最终确定。,36,35,生态技术应

20、用示意图,3.2.8 生态技术选择,结合当地自然气候特征以及周边区域的建设状况,研究城区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的约束性条件,提出比周边区域更优的物理环境指标。一方面有助于在城区在空间形态设计与建筑布局中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有助于体现地方特色。,风环境分析图示意图,3.2.7 物理环境影响条件研究,量化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成效与具体要求,构建绿色生态城区的生态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总体指标与系统评估指标。其中:总体指标为概括城区总体生态效能的指标,系统评估指标为体现各系统分项生态绩效的评估指标。,评估性指标是在各个系统中抽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空间、交通、能源、产业等低碳子系统的系统评估指标,

21、可以反映某一系统的生态发展状况。评估性指标的作用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让各个系统拥有相对独立的评估方向,及时反映出空间、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让各个系统的规划实施,在此评估目标下寻找相应的实施途径与控制方法。因此评估性指标是衡量各个系统发展水平的标准,并依赖各系统具体设计逐步实现。,3.3.2 系统评估指标,总体指标是判断绿色生态城区总体生态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是反映城区在较低能源损耗下,实现较高经济目标,保有较高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总体指标反映了绿色生态城区整体发展水平,是一项评价性指标,非实施性指标。较好实现该项指标需要绿色生态城区的空间、交通、产业以及低冲击等各个系统的全

22、面均衡发展。,38,37,3.3 构建城区生态指标体系 The Ecological Goals,3.3.1 总体指标,第四章 规划内容PLANNING,生态环境保护划定生态控制线,构建网络化自然生态结构,保障生态系统安全与生物多样性。水环境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实现污水的有效排放与循环利用。大气环境保护控制污染气体排放,保障大气环境质量。声环境保护减轻噪声污染,建设宜人的人居环境。,为保障绿色生态城区的生态安全,实现保护资源、优化环境、保育生态、增加碳汇的总目标,规划需对绿色生态城区的城市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声环境提出控制要求,从而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环境承载力。,设计指引,42,41

23、,备注:“环境保护规划”的具体规划建设指引与技术标准详见附件“技术条文”与“技术条文说明”中第二章“环境保护”。,4.1 环境保护规划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划定生态控制线,44,43,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示意图,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应划定建设区域生态控制线、构建基本生态基底,以搭建网络化自然生态结构,保障生态系统安全,保障地区生物多样性。划定建设区域内生态控制线,构建基本的生态基底。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应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地貌风景区,重要江河湖泊、水库、海岸、沼泽湿地,大型城市绿

24、地、生态廊道以及重要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控制范围。生态控制线内各类用地的规划建设管理须符合国家、省、市相应法律法规的规定,要严格依据各城市的规范及相关规划要求,制订相应的管控要求及保护措施,强化系统管理。,4.1.1 生态环境保护,制订相应的管控要求及保护措施,强化系统管理。生态控制线内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活动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生态控制线内,除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宜的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公园、现代农业、教育科研等项目外,禁止在生态控制线范围内进行建设;2)生态控制线周边地区应尽量减少对生态景观资源带来不良影响。为保障地区生物多样性,本地植物指数应不低于0.7。,城市生态廊

25、道规划示意图,加强城市污水收集处理,46,绿色生态城区应加强城市污水收集处理以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新建或全面改造的区域,排水体制全部采用分流制,对于已形成合流制的建成区应结合规划逐步改造成分流制。推进生态处理技术,以生态系统处理污染较轻的污水或修复受污染湖泊、河流重建水体生态平衡,增强环境承载力。,45,水循环处理示意图,4.1.2 水环境保护,建立生态廊道,绿色生态城应结合绿道网络建立生态廊道,贯通生态斑块和城市建成区,构建网络化生态结构。绿色生态城区内生态廊道由城市大型绿廊和河流水系廊道组成。城市大型绿廊内可以根据地质条件,在保证生态系统稳定和良性循环的原则上,有限度地为市民提供公共

26、游憩康乐设施。生态廊道内人工建设设施占地面积不应超过生态廊道总面积5%。河流廊道包括沟通山体和海洋的河流,沿岸开放空间及邻接湿地。结合我省城市水系丰富与城市建设联系紧密的特征,河流廊道应予以重点保护和修复。,生态廊道和景观安全格局示意图,48,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应尽量维持河道原有的形态及走向,不宜裁弯取直。如因公共利益确需改变河道的,需提交水利部门征求意见,确保改变后不影响河道行洪。在绿色生态城区范围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水体保护蓝线,上层次规划未划定水体蓝线的,宜在绿色生态城区范围内划定城市蓝线,保护河道及周边用地不被侵占。,保持水系自然形态,城市保护自然水系形态示意图,47,加强点源污染控

27、制,绿色生态城应推进产业改造和升级,淘汰部分产能落后、高水耗、高污染的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企业排水的监管和审查,杜绝偷排漏排现象。,污水处理示意图,强化面源污染管理,50,通过建设减污降污的设施或园林绿化,限制或优化造成污染的焚烧活动以及合理的规划布局实现绿色生态城区面源污染的管理。加强裸露土地的绿化或铺装,落实路面保洁、洒水防尘制度,减少道路扬尘污染,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大力推广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广场绿化、停车场绿化、墙面和桥体等垂直绿化等方式,减轻大气污染,提高城市生态功能。禁止农作物秸秆、城市清扫废物、园林废物、建筑废弃物等生物质的露天焚烧。全面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等综合利用措施,

28、建立并完善生物质成型燃料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促进秸秆等作物资源化利用。合理安排餐饮服务集中区,对不符合布局规划的饮食服务业建设项目,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受理。在合理规划疏导的前提下,逐步淘汰现存餐饮业中不符合选址要求的项目。,49,屋面垂直绿化示意图,绿色生态城的建设应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价值链提升等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生态转型,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探索绿色经济政策,逐步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示范区和生态工业园区。严格实施环境准入制度,强化区域环评、行业规划环评,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

29、用节能环保的理念指导产业优化提升,把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环境容量不足和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计划的区域实行限批。,4.1.3 大气环境保护,高新科技园区示意图,图片,严格控制工业大气污染,优化布局,改善声环境,加强重点声源污染防治,4.1.4 声环境保护,52,加强交通运输、社会生活、工业生产等方面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体系,合理调整城市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效率,从源头上降低交通噪声污染。严格遵守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控制加工、维修、餐饮、娱乐、健身、超市及其它商业服务业噪声污染。加强工业噪声源管控,新建项目噪声排放必须符合所在声环境功能区的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影

30、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必要时采用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制度。,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应协调城市规划与声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考虑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优化城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餐饮业、娱乐业规划布局,减轻噪声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完善噪声敏感区保护制度,明确敏感区范围和管理措施。,51,高速公路遮音屏示意图,声环境模拟示意图,紧凑发展的总体结构科学选址,合理布局,构建集约高效、功能完善、适应本地人文、自然和建设条件的总体结构。复合均衡的功能组织完善城市服务,均衡功能布局,推动城市产业和居住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升。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科学引导土地的混合利用和立体开发,倡导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31、,以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为总目的,以紧凑开发、功能完善、便捷可达和适应本土为核心原则,对绿色生态城区的总体布局、功能组织和土地用方式提出指引。,设计指引,54,53,备注:“土地利用规划”具体规划建设指引与技术标准详见附录“技术条文”与“技术条文说明”中第三章“土地利用”。,4.2 土地利用规划 Land-use Planning,因地制宜,结合地形地貌及基础设施优化城区总体结构。城市建设应尊重场地的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充分保留建设区内的山体和水体的完整性同时保障山水之间以及山水资源与城市建成区之间的连续。城市整体布局应符合地区气象条件,确保城市主风道区域的通畅。城区建设应尊重现状建设

32、,充分利用现状建成条件,减少重复建设,节约城市资源。采用公共交通引导的城市发展开发模式(TOD模式),促进土地与交通一体化发展。依托高铁和城际轨道站点、轨道交通、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BRT)等大中运量的公共交通枢纽布局各级城市中心;商业和各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应当靠近交通换乘枢纽形成服务中心,服务周边的居住和生产职能。,优化总体结构,4.2.1 紧凑发展的总体结构,56,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要按照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出发,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绿色生态城区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不应超过80平

33、方米/人。,约束用地规模,55,城市总体结构规划示意图,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示意图,优化用地比例,58,TOD模式组织城市功能,57,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应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用地比例。各类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不得低于15%,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四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得低于8%。适当减少行政办公用地比例,其他类用地比例应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相关规定。,倡导围绕轨道站点的混合紧凑型土地利用模式,构建“TOD单元”。强调城市土地围绕公共交通站点的混合集约发展,切实促进城区的多样化混合发展,更有效组织城市功能;发挥基础设施和土地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机动车出行。TOD单元是以大、中运量公交站点和基本地方性公共配套设施为核心,在步行可达范围内(半径500米)综合配置多层级商业、办公、居住、活动等综合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