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3.09KB ,
资源ID:15373252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3732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docx

1、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东莞石龙二中 张汉捡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

2、、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

3、片、课件等。 五、教学步骤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4、、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 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 地球公转引起的。 、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

5、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6、(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

7、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南纬60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南纬70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

8、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

9、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东莞石龙二中 王玉玲教学目标1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习从多角度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3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观察标本等活动,提高观察能力,培养训练

10、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4运用小组讨论法,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分析和表达问题的能力。5理解人群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6通过课后活动,学习实验测量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关系。3鼓励学生从身边环境中发现感兴趣的生物学现象,为形成科学探究意识奠定基础。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生态型环境背景,生物生态图,课堂所用标本照片,引导及总结性文字。2标 本:鼯鼠、苍鹰、黄鼠、白鹭、野兔、海龟、仙人掌、秋海棠。3标 牌:用于分组标志。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1向学生展示三幅环境照

11、片。2探究活动:“给生物找个家”观察标本,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3探究结果交流。班级研讨,明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4发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辩证关系。1学生体会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关系。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根据记录表的要求,总结并纪录相关特征,做出相应的结论。3各小组选派代表,在观看相关生物的生境照片的同时,表述观察结果。4列举生活实例,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5倾听,提问。1展示课件。引入课题,并引出探究活动“给生物找个家”。2布置活动,提出观察要求,进行观察指导。3倾听、补充、总结。4出示教室照片,引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问题。5回答提问,总结。教学过程设计一

12、、导言:同学们请看这幅图是美丽的大草原,草原上有牛、羊。这是哪里的草原呢?(请学生代表描述)对,是蒙古草原,因为草原上有蒙古包。再看这幅图(请学生代表描述)郁郁葱葱的山野,林间还有火车,这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留下的痕迹。第三幅图(请学生代表描述)辽阔的大海、翱翔的海鸥,这是海滨自然风景的典型代表。看完三幅照片,大家有什么感觉,(请学生代表描述)自然界的美。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联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山野就联想到丛林和在森林中生活的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经常令人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生物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如果要形容自然界的美丽,人们经常要用“和谐”这个词来描述。但是,如果我们看到牛羊在海里游泳、

13、鱼类在森林中爬树,那我们就会觉得太不对劲儿了。实际上,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它相对适应的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就像鱼类具备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鸟类生长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飞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研究生物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各实验组都有一种生物标本或者是一种实物,我们研究它们具有什么特征,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关的,同时猜测这种生物适于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我们为生物找一个家。二、学生小组的观察活动:几点具体要求:1观察:根据每组的生物,结合同学们已有的知识,运用以前学过的观察法,认真、仔细的观察,

14、总结该生物的形态特征,(如眼、足、叶、花等的形态)。请大家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观察,从观察整体的特征,到观察局部的特点,观察局部时可以按照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等顺序进行,同时记录观察结果。2讨论:根据各组标本(或实物)的形态特点,猜想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并具有怎样的特点。3记录:每组同学集体讨论,一个人执笔,将大家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4结论最后,分析一下你们组的标本或实物,推测它的家在哪里,会是什么样的?每组选派一人作为代表发言,向全班汇报(请简洁、明了),若发言人说的不全,小组的其他人可以补充;其他组的成员可以向他们提问。下面各组开始活动,时间是15分钟。(教师到各个实验组指导或参与学生们

15、的观察和讨论,纠正观察过程中学生的误解,并解答相应的问题)。三、学生展示活动1教师活动(1)操作课件,展示图片。(2)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观察,纠正观察和理解方面的错误。(3)帮助学生总结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2各组代表发言活动(1)请各组代表到讲台上发言。(2)各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发言。(3)其他组成员提问,发言组可以解答。四、关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小结1根据各组同学的发言,结合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保护色、拟态等(演示课件中的照片)。这些都是生物与环境的适应。五、关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小结

16、1演示课件中“整洁的实验室”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实验室的变化,发现在人的影响下,造成的实验室的变化,从此侧面说明: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2演示课件中生物影响环境的照片,师生共同列举生物对环境影响的事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六、总结1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2.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3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17、,是自然界产生飞速的变化,导致环境的破坏。人类作为一种普通的生物与其它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也应当遵从自然规律。作为学生,我们应当从小学习规范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 爱护环境,“关爱环境是现代人的美德”。七、作业利用课余时间,请同学对于其它组的标本或实物进行观察。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东莞石龙二中 罗伟英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多幅图片及自己查阅的各种资料,初步学会识别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结合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及讨论,以河流生态系统为例说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对学生进行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的教育。“生物圈号”这个典型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地

18、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1建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2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课前准备:学生:分组准备各个生态系统的相关材料。教师:关于生态系统的影像资料及放像设备。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1 复习什么是生态系统,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富集的例子。学生讨论教师以日本的水俣病为例进一步说明生物与环境这个密不可分的整体。2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学生先后发言,各自介绍一个生态系统,之后补充,提问。认真倾听并随时观察课上学生的表现,适时提出问题。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观看电视片话说长

19、江片段,学习教材DDT的事例,思考:生物圈的整体性对人类的活动产生什么影响。说明长江作为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的关系。 解释DDT对生物圈的影响。4保护生物圈。分析不成功的生物圈号的事例。技能训练,作出假设,分小组讨论小明提出的问题。课堂提问关于教材P32,33的内容。小结本节课内容。做P32/2练习,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设计:复习上节课内容 以日本的水俣病这个典型事件为例,复习上节课学习过得的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同时应指出水俣病是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的例子,但我认为举这个例子根本目的是要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生物与环境形成统一整体是生态系统,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从而引

20、入新课。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代表发言(介绍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学生发言中应注意两个倾向,一是大谈环境污染的例子,二是不太注意与其他生态系统的联系。笔者认为,人类活动中的一些有影响环境的事件应当讲,但绝不是为了讲而讲,为了渲染而讲,应当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使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再者,只有清楚每个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异同点,才能更清楚这些生态系统不是各自独立的。这样才能更顺利的引入下面内容的学习。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了上面的学习,介绍,讨论,再加上讲这个问题之前先放一段话说长江的部分内容,学生对此应是不难理解的。话说长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一

21、个专题片,片中将长江自西向东的源头,流域及入海的全流域过程展现在观众面前,长江的长度之长,流域范围之广,地形地域之复杂,生态环境之多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教材中还有一个生动的例子是关于DDT的。他本来是在欧,亚,美大陆上使用的化学药剂,但是人们不但在海洋生物体内发现其大量的存在,而且在南北极的任何动物体内也有了他的身影。这就告诉人们,整个地球上的动物,植物,陆地,海洋,大气和各种矿物资源都是生态系统的一员,人类赖以生存在其中。如果地球上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遭到破坏,必将造成生态失衡,人类也将遭到灭顶之灾。通过学习,应当使学生建立起大环境观,通过事例对学生进行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的教育。四、保护我们共

22、同的家园通过上面的学习可以认识到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那么人类能够模拟一个与生物圈类似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吗?20世纪90年代不成功的“生物圈号”的事例用事实告诉我们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所有的成员都应该珍惜它。教材P32列出了一个现象:小明同学父亲的小时候村边小河的生物种类与小明现在所看到的有很大的不同。对于长期在城市中生活的孩子来说,恐怕很少有人有这种生活体验。但是我认为学生可以根据学过的知识,展开广泛的讨论,并做出没有没有任何限制但基本符合实际的种种假设。必须指出的是村边的小河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却是整个生物圈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更有必要从身边的小事,身边的环境做起,共同关爱我们的生存环境。本课小结: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