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4.45KB ,
资源ID:15386551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3865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授地图部分的有效教学策略.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授地图部分的有效教学策略.docx

1、教授地图部分的有效教学策略教授“地图”部分的有效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做出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从以上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和观念,在一定设想的基础上,针对教学活动所运用的一些方法和措施。教学策略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本教学策略,一种是特殊教学策略。基本教学策略是指为全体教师共同掌握的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方法和技巧。特殊教学策略是具体到某一方面的教学策略,可分为两种,一是适用于不同种类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简称目标教学策略,如概念教学策略、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二是适用于不同学科性质的教学

2、策略,即学科教学策略。基本的教学策略又可分为生成性教学策略、替代性教学策略和指导性教学策略等。有效教学策略是针对教学策略的效果而言的,是教师在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有效教学策略的获得与实施是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和条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图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地理教学的最基本特色。地图具有很好的概括性、整体性,信息量大,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等方面的特性。因此,地图有“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之称。地图既是中学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地图教学和地图的运用是中

3、学地理教学的一大重点。地理课程标准对“地图”部分教学的要求内容标准:(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从内容标准中可以看出:该部分教学的重点是地图的应用,包括正确选择地图、在地图上查找信息,应用地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等。而在判读不同类型的地图及解决不同问题时,可能学生会遇到多处难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我们更好达到教学

4、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地图基础知识的起始教学策略(一)导入设计1 绘制简易教室平面图许多教师在完成地图基础知识的教学之后,会安排学生绘制一份教室平面图或校园平面图,作为巩固所学的一项实践活动。然而我经常从导入就开始让学生绘制简易教室平面图。有的教师会说:学生连最起码的地图三要素都没学,一开始就绘制地图,一定会错漏百出的。不怕,正因为错漏百出,学生才能在发现错误的过程中更好地关注所学。其实,许多地区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地图知识,如一般地图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数学课上学过的比例尺计算等等。如果起始课是照本宣科地从“方向”、“比例尺”到“图例和注记”逐一地讲授,学生不仅会

5、觉得无趣,还会觉得太简单而不够重视。如果在学习地图各要素之前就引导学生开始绘制简单的地图,就可以在对比学生所绘制的地图时,自然而然地导出“地图三要素”,并且从学生的错误中,能更好地使学生认识到地图中各要素的重要性。有一次地图的起始课,我要求学生绘制本班教室的简单示意图。(考虑学生的能力及提高课堂效率,此时要求绘制的示意图不能太复杂。)我告诉学生教室的长9米,宽6米,门宽1米,门距前墙0.5米,要求学生在一张16开的纸上绘出该教室的简易平面示意图。我提醒学生:图可以简单,但要让任何人都能明确看出有墙、有门,让他知道这的确是你们班的教室,而不是对面的教室。结果学生所绘示意图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

6、有的纵,有的没有图例,有的没有图名例如展示一幅没有图例和图名的学生作业,老师只需问道:你确认所有人看到这长方形都能认出这是咱们班教室么?学生马上就能认识到该图缺少了图名和图例。再对比两幅一大一小的示意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谁画的正确呢?学生很快能头头是道地说出比例尺不同,意识到准确标注比例尺是必需而重要的。错误最多也最不易发现的是方向问题。由于我国北方的教室多为东西较长,窗朝南、门朝北的布局。如果不标注指向标时,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教室平面图应绘成横向较长、门朝上偏左才对。然而大多数学生会按照自己座位的视角,将教室画成纵向较长的布局。所以教师须及时发现少数绘成横向较长的示

7、意图,用以引导学生:为什么有人横着画、有人纵着画,谁画的正确?这时学生能很快意识到方向问题,但究竟这教室的方向如何判断,学生多半还真不知,所以此时可以以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教会学生判断教室的方向,并强调不仅要学会判读地图上的方向,还需学会判定现实生活中的方向。如果课时允许建议在学完地图基础知识之后,利用当地地图增加“运用地图判定现实中的方向”的内容,甚至走出教室进行实践活动。就这样在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大大提高了学习地图知识的兴趣,深刻认识到地图各要素的重要性,也学会了一些应用地图和绘制地图的方法,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地图知识奠定了基础。 当完成地图基础知识的教学后,再安排学生亲自

8、去精确测量教室的各项数据,要求学生绘制一份更为详尽的教室平面图以巩固所学,这时学生的作业就能做的更正确而精美了。2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一上来就“画”地图感觉难的话,就先“用”地图吧。此时的学生绝大多数都觉得自己会用地图。那么,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利用地图合作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他们一定会非常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到地图的学习中。例如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假设北京市某市场发生了特大火灾,需要紧急调动花市、方庄和东经路的三个消防中队前往救火(如图所示)。将学生分成三个或六个小组,分别代表三个消防中队的指挥中心,通过讨论完成以下任务:(1)指图详细说明你中队前往火场所选择的路线;(

9、2)假设消防中队的平均速度为每分钟600米,估算你中队前往火场所用的最短时间。要想完成以上任务,学生必须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1、能判读图例和注记,并明确图例表示着地理事物的准确位置,而非注记。2、能运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一般地图上的方向。3、能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实地距离,并进一步进行相关计算。事实上,在还没有经过系统的地图基础知识学习的此时,能够完全具备以上知识和技能的学生还是少数。然而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学习的最大优势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通过讨论,让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启发,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师巡视时适当给予指导下,几乎每个小组都能顺利地

10、完成了任务。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时,学生不仅能归纳出地图三要素的内容,还能落实了一部分关于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的具体知识及其应用。甚至,当学生有了不同意见时,连老师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例如代表方庄中队的两个小组,第一组选择了路线最短的走法,而第二组则关注到其他因素可能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提出了不同选择。他们认为:救火是急事,不能只考虑远近而不考虑路况,一组选择的路线道路比较狭窄,有一个路口左转,还有一段是单行线,车行不快。而二组选择的路线都是右转,且均为又宽又直的主干道,车速能更快,并且路程增加的很少,一定能比一组先到我想此时绝大多数老师都不会用“请注意,我们假设速度是一定的”这样的理由来

11、否定他们这样有建设性的回答的。以上两个起始课的导入活动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兴趣,导出地图的三要素,初步尝试运用最简单的地图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然而地图各要素还有很多不同的表示方法和应用规则,因此,以后的课堂教学还需进一步学习上述活动中没有运用到的地图知识。(二)主要教学内容的实施1 地图上的方向“地图上的方向”一部分,教材上往往只是简洁明了地陈述了三种情况下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这些规则真是简单又好记。然而如果认为简单而只要求学生记住,不重视规则的实际应用,则会在今后地图教学和地图的应用中留下隐患。所以在“方向”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应值得注意:(1)一定要特别提示学生:在选择判定方向的规则时,

12、需先看看地图上有没有经纬网或指向标,如果有,必须根据经纬网或指向标来确定方向;如果没有,才能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进行判定。(2)在一般地图上判定方向,还应教会学生在判断不同形状或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的方向时,描述的方法不同。例如:描述两个点状地理事物间的方向非常清楚而明确,然而描述两个面状地理事物的方向时,则需以面状地理事物的几何中心位置关系作为判定方向的依据。如果描述线状地理事物,如道路的延伸方向、山脉的走向等,则需说出两个相对的方向。但同样是线状地理事物,如河流的流向等描述运动的地理事物的方向,就必须说明“自”什么方向“向”什么方向运动。(3)学生往往弄不清楚“甲地相对于乙地的方向

13、”与“乙地相对于甲地的方向”的差别,教师也应耐心而详细地说明指导。(4)在教授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定方向时,有些老师会非常耐心地教学生根据指向标先绘出基本的八个方向,然后用尺子等工具,仔细地将两点间的方向箭头平移至指向标中进行比对判断。这对于基础较弱,图形理解力不好的学生而言,可能会有些困难而容易出错。因此,也可以让学生将地图旋转至指向标的指北箭头向上,然后运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定方向。这样既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学生还非常容易掌握。(5)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定方向,较之前面两种更难,如果只是简单记住了“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的规则,学生是不能够真正掌握并应用的。所以需要教师更精心地设

14、计好一组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读图活动,循序渐进地使学生逐渐理解和学会应用。通常我在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时,会设计三个不同难度的经纬网地图、三组由易到难的读图活动,分解难度逐渐实现教学目标。如图所示,先引导学生在较为完整而有规律的全球经纬网上判定方向,从判定在同一条经线(或纬线)上的两点的方向开始,到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也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向。第二幅是局部经纬网地图,较之第一幅,需先引导学生判读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第三幅是极地附近地图,三幅图上判定方向的难度逐渐加大。如果学生能力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先不教授在极地附近的地图上判定方向,等学习世界区域地理中的南极地区时再予以补充。这样通过教师耐心

15、而又设计精心地教学,学生就能学会在不同经纬网地图上应用经纬线来判定方向了。2 地图上的比例尺由于比例尺的知识在小学数学课上学过,许多老师认为该部分的教学比较容易完成和落实。这里提醒老师们还应关注以下几点:(1)学生往往在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时,忘记比例尺是个分数,其大小特征应与数学上的分数一致,即分母越大,则分数越小。而学生往往认为数字比例尺里分母中“0”越多的比例尺越大,或线段比例尺中图上一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越大的比例尺越大。(2)学生往往认为表示范围越大的地图比例尺越大。所以需要通过一些读图活动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范围、内容详略间的关系,以利于学生正确选择和使用不同比例尺的地图。(3)

16、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距离时,还应关注学生在以下方面容易出问题:测量图上距离时,应从表示地理事物准确位置的图例开始量算,但有些学生可能从表示地理事物名称的注记开始量算;如果设计的活动要求选择合理路线后量算路程,则需提示学生不能量算直线距离;测量好了图上距离(或路程)之后,学生运用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进行计算时往往把比例尺用得一塌糊涂,何时用乘的,何时用除的,用数字比例尺计算距离时,应去掉几个零老师一定需耐心带领学生总结规律、多加练习才能真正掌握。例如,前面提到的方庄中队前往某市场的一条路线,量算路程时起点应从表示方庄中队准确位置的红点开始,然后逐段测量方庄路南段的一小段、南三环

17、东路一段、蒲黄榆路及天坛东路一段,共三段路程相加才是计算实际路程的依据。(12.6厘米) 而用比例尺计算时,学生可以选择两种比例尺,数字式1:22000或线段式(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20米)。此时如果用线段式则只需用12.6乘220米即可得到4662米。但如果用数字式计算,则需按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的公式,用12.6厘米除以1/22000,计算结果是466200厘米,还需换算成4662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极易在两处出错:除以1/22000时多“0”或少“0”,“厘米”换算成“米”时算错。(比例尺越小的“0”越多,就越容易错。)所以老师们可以建议学生用线段式比例尺进行计算比较好,如果

18、只有数字式比例尺,则需教会学生如何将其换算成线段式比例尺,记住简单的换算法则“将数字比例尺的分母去掉5个0,变成线段比例尺一厘米图上距离所代表的实际距离(千米)”3 图例和注记图例和注记的判读,一般认为是“地图三要素”里最容易的部分,多数教师直接让学生读读图、记记常见图例即可。然而在学生的实际应用时,仍易犯以下两个错误,应予注意:(1)图例才能正确表示地理事物的准确位置,而非注记。学生则经常认为“写字的地方”即注记的位置是该地理事物的位置。(2)应先关注图例,后找注记。学生在读图找某个地理事物时,往往忽视了图例的提示和分类作用,只知道在地图中毫无章法地去找某地理事物的名字(即注记)。例如,在中

19、国水系分布图中引导学生找京杭运河,那些半天找不着的多半是不看运河图例,就从头至尾在找“京杭运河”四个字的学生。四、地形图的起始教学策略(一) 帮助学生进行“立体的地形”与“平面的地形图”的思维转换地形图的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要用纷乱的二维地图来想象复杂的三维地形,对于立体感还比较差、见识也比较少的初一学生来说非常不容易。因此,地形图教学的初期还必须多增加一些关于地形的表象积累,以及二维地图与三维模型的比较学习。1 利用地形教学模型演示有些学校购置了地形教学模型,引导学生认真对比观察立体的地形与平面的地形图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直观又有效的手段。2 利用电脑动画演示如果学校教学

20、条件允许,利用电脑动画能生动地演示出立体的地形如何绘制成平面的地形图的,反复演示,也利于帮助学生从平面的地形图想象成立体的地形,这是一种省事又有效的教学手段。3 制作地形小模型如果学校的教学设备有限,带领学生自制地形模型也是个不错的办法。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立体的地形与平面的地形图间的思维转换,也利于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和实践中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许多地理教师用粘土或泡沫板等材料来做模型,但那只能从“平面”变成“立体”,却不能从“立体”变成“平面”,所以比较适合在学完了地形图的基本知识之后,作为巩固所学的实践活动在课后进行。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只要学完“高度的表示方法”,就能在课堂上让学

21、生制作,能反复推敲,更利于学生理解,能够将“立体的地形”与“平面的地形图”进行相互转化的地形模型。要准备的材料有:1、一幅较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如一座小山,等高线有45条即可,这便于操作;2、如果将等高线的概念理解也融入活动中,也可以使用只有许多标注海拔的点的“地图”,这需先引导学生将海拔相等的点连接成等高线;3、剪刀、牙签、泡沫板、彩色笔等。操作步骤:1、将份数与等高线条数相同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别沿不同等高线剪下,获得不同的几个等高面。(如果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则可以从只绘有许多标注海拔的点的地图上,每人各绘制一条等高线并各剪下一个等高面。)2、将等高面按高度依次插在几根标有表示一定高度刻度的牙

22、签上,(地形图上可以先标好几个点以便准确地拼插。)这将获得一个不太完整但却也比较形象易懂的立体模型。3、观察模型,在脑海里形成该地形的初步形象;4、将每层等高面顺牙签向下推,重叠成等高线地形图,同时在思维上完成形象向抽象的转化。5、将各等高面恢复成立体模型,用另一相同的地形图对比进行地形图的其它教学,如:观察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观察山谷、山脊等地形部位及其等高线特征等等。(二)区分不同的地形部位不论动画还是模型,以上活动不易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地形在地形图中的变化,因此教师还需运用多种手段,带领学生多判读不同的等高线地图,认识不同的地形部位,引导学生区分各地形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差别,

23、才利于在更为复杂的地形图中判读地形。尤其是有些地形部位在景观图上观察差别很大,但却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容易区分。例如:山顶和凹地在景观上看的确大相径庭,但地形图中的等高线形状非常相似,因此需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等高线数值的变化,才能以与区分。山脊和山谷在地形图中也是极易混淆的两种地形部位。建议老师们先从景观图开始,让学生先对山脊和山谷的表象进行清晰的感知,利用比起等高线地形图,更容易使学生感知高低的分层设色地形图来进行对比观察,使学生先明确:山脊和山谷都是连绵起伏的山地地形的一部分,山脊是高大的山体向海拔低的地方延伸出来的相对较高的部分,站在山脊上,你会发现山脊的两侧相对较低;山谷则是山体中相对低凹

24、的部分,站在山谷中,你会发现山谷的两侧相对较高;并且山脊和山谷通常都是彼此相连的。学生在有景观图参照的较大范围的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判别山脊和山谷之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局部等高线地形图来判定它们在等高线图中的差异。例如在绘有脊线或谷线的局部等高线图中,引导学生观察在线两侧的海拔有何不同,从而引导学生从等高线的数值特征或形态特征来判断和区分山脊和山谷。鞍部是指两个山顶间相对较低的部分,陡崖处的等高线重合,且有特别的符号表示,它们的判读都比较容易理解,引导学生先看等高线地形图进行想象描述后,教师给出相对应的景观图让学生加以印证即可。(三)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读地形类型,是利于今后

25、学习自然地理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这部分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地形不同于前面判读的地形部位,它不能只关注一峰一谷,而是从更大范围更宏观的角度去认识地表形态的总体特征。这对于大多数还没怎么出过远门,还没有有关各种地形的表象积累的初一学生而言,能正确理解和判读地形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我们可以从景观图开始,先通过一些具体而形象的各种地形景观照片,进行对比介绍,使学生先能够在景观上对各种地形类型加以区分,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比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不同的地形类型在地形图上表现出来的颜色和等高线特征。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表格,让学生观察对比地形素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总结如下:地形类型海拔及形态特征颜色及等高线特征

26、平原200米以下,平坦开阔,起伏很小。成片深绿色,等高线稀疏。山地500米以上,地势起伏很大,坡陡谷深,多呈脉状分布。黄色、棕黄色或紫色,颜色变化大,等高线密集且弯曲,颜色和等高线的变化多呈长条分布。高原500米以上的高地,边缘地势起伏大,高原面上比较平缓开阔。黄色或棕黄色,中间颜色变化少、等高线较稀疏,边缘颜色变化大、等高线较密集。盆地海拔不定,四周为较高的山地、丘陵或高原,中部地势较低平。颜色不定,四周呈海拔高的颜色,等高线较密集,中间呈海拔低的颜色,等高线较稀疏。丘陵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的高地,地势起伏不大,坡度和缓。小片的黄色散布在绿色之间,等高线多呈较小的闭合曲线。 让学生总结

27、以上表格,目的不是使学生记住这些,而是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和判读之后认真总结,以利于学生能准确地关注到各种地形类型的差异及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不同,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正确判读地形图。此外,为及时巩固应用所学,最好再利用一幅没有标注地形名称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四)绘制与判读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地表高低起伏的状况。因此结合剖面图和地形图能更容易使学生理解一个地区的地势特征,起伏大小、坡度的陡缓等地形变化特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绘制一幅较为简单的地形剖面图,以利于学生理解。绘制剖面图需先确定一条剖面线,平移剖面线确立剖面图的坐标,横坐标即为剖面线,

28、纵坐标为海拔。将与剖面线相交的等高线所对应的点一一绘制在剖面图中相应的海拔高度上,以平滑的曲线连接各点即可。绘制剖面图时应注意如果遇到两个相邻的点海拔相等,不能在两点之间画直线,而需结合原地形图判读两点之间的区域究竟是高于这两点还是低于这两点,然后结合前后地形起伏的趋势,适当突出或凹下,才能正确绘出剖面图。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地形剖面图的横纵坐标的比例尺并不相同,为突出地形的起伏特征,剖面图的纵坐标的比例尺明显比横坐标大许多。例如:从东灵山至潮白河的一幅东西向横贯北京市的剖面图,横坐标(表示地面距离)以千米为单位,而纵坐标(表示海拔)以米为单位。但这幅图能很直观地表现出北京市的西部以起伏较大的山地为主、东部以平坦的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小结:今天我们就地图部分的教学探讨了许多问题。就如我们开始就强调的,地图是今后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会判读地图是学生学好地理学科的重要前提,会运用地图是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乃至终身发展都非常有用的基本技能。然而,有些老师却因为教材编写的较为简略,而没有关注到学生在读图、用图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困难和错误,而使得许多学生在一知半解之下,没有真正掌握读图的基本技能,不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一工具,使得地理学科成为中学阶段“最难”的学科之一。所以,请老师们更加重视“地图”部分的教学,耐心处理细节,多读图多用图,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