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6.97KB ,
资源ID:15397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39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交通服务中心基坑监测设计书.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交通服务中心基坑监测设计书.docx

1、交通服务中心基坑监测设计书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工程名称:淮安市交通服务中心项目基坑监测 编号:致:淮安市淮工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我方已根据施工合同的有关规定完成了淮安市交通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工程基坑监测技术设计书的编制,并经我单位上级部门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请予以审查。附:淮安市交通服务中心项目基坑监测技术设计书承包单位: (章) 项目经理: 日 期: 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意见:专业监理工程师: 日 期: 总监理工程师审查意见:项目监理机构: 总监理工程师: 日 期: 淮安市交通服务中心项目基坑监测技术设计书 设计单位(盖章): 设计负责人: 审核意见: 年 月 日 审核人: 年 月 日 审批单位:

2、 审批者: 年 月 日 淮安市交通服务中心项目基坑支护监测设计书1 工程概况及周围环境1.1工程概况拟建项目位于翔宇大道东侧、宁连一级公路南侧的淮安市生态商务新城内。该项目占地约 51亩,总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地下二层深度12米,总建筑高度99米。本工程基坑支护方式:垂直止水帷幕桩撑结构加三道斜锚杆,降水为深井降水。1.2 周围环境基坑周围环境情况:南侧红线外约2米为新城拟建道路,西临临时用房及拟建道路,围墙外有地下电缆,西侧距在建留创园商务大楼约25米;东临临时用房,用地红线外3米为市政支干道,道路西侧有雨水管网和移动管道、综合管道、电力管线;北侧紧靠道路,道路南侧有雨水管道、燃气管道

3、综合管网等。1.3 基坑安全等级 本基坑外部环境保护要求高,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二级,中间深基坑部分为一级。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2.1 根据设计图纸上提供的工程地质条件如下:层:素填土(Q4),灰色,松散,湿,含植物根茎,下部由粉土组成,土质不均匀;层:粉土(Q4),灰色,中密,很湿,摇震反应迅速,中等压缩性,干强度低,韧性低;层:粘土夹粉土(Q4),灰褐色,软塑,切面光滑,中等压缩性,中低强度,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6米处夹50约厘米厚的粉土,基坑开挖时,含水量大,易形成流砂。中等压缩性,干强度低,韧性低;层:粘土(Q3)灰色,可塑,切面光滑,无摇震反应,中等压缩性,干强度高,韧性高;层

4、:粘土(Q3)灰黑色,软塑,切面光滑,高压缩性,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含砂粘性土(Q3),灰褐色,可塑,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中等压缩性,局部为粘土夹粉细砂或粉细砂夹粘土薄层,为过渡层;6A层:粉细砂(Q3),灰黄色,稍密,主要成分为石英和长石,中等压缩性;层:粉细砂(Q3), 灰黄色,密实,饱和,主要成分为石英和长石,中低压缩性;层:粘土(Q3),灰黄色-灰褐色,硬塑,切面光滑,含少量高岭土,含砂礓和铁锰质结核,夹砂层,中低压缩性,干强度高,韧性高;在场地西北部,钻探时,在8层粘土上部含砂礓盘,厚约10cm;8A层:粉质粘土(Q3),黄褐色,硬塑,切面稍有光泽,含砂礓,中等

5、压缩性,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8B层:粉细砂(Q3),灰黄色,密实,饱和,主要成分为石英和长石,中低压缩性。该层场地均有分布,属中等压缩性土。该层本次勘察未揭穿。2.2场地地下水类型及赋存条件场地勘探深度内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和承压水,对本工程有影响的主要为上部潜水。潜水主要赋存于2层粉土,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及地表水入渗补给,排泄以蒸发和侧向迳流为主,迳流滞缓,与降水联系密切,潜水位直接受降水控制。承压水主要赋存于7层粉细砂,承压水头绝对标高约-4.0米。据地区经验,本层承压水对本工程影响不大。勘探期间测得地下水稳定地下水位埋深约为1.803.20m。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反映,拟建场地孔隙潜水

6、近35年内最高地下水位埋深为自然地面下0.00m,相当于绝对标高10.0米,最高地下水位抗浮水位可取整平地面下0.50m左右,年变幅一般在2.5m左右。3 方案依据及技术标准3.1、基坑支护设计图纸及工程施工图纸3.2、场地勘察报告3.3、现场调查情况3.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2007)3.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3.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3.8、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3.9、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9-20-2000)3.10、钢筋混凝土支护桩施工技术规程(D

7、B29-103-2004)3.1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3.1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实施手册3.1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3.14.本技术设计书4 监测目的及内容 4.1监测目的在基坑开挖期间,随着挖土的深入,围护结构由于受到土压力和道路动载的作用,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变形,如果超过一定范围,甚至会引起周围道路和建筑物的破坏。因此,应配备高精度的施工监测队伍,及时提供变形数据,分析判断基坑开挖过程中周围环境及基坑围护体系的变形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达到控制基坑变形,保护周边环境及基坑围护体系的目的,指导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施

8、工的安全。 4.2监测内容4.2.1、周边环境监测a、基坑外道路变形(沉降、位移)监测b、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C、基坑外土体表面变形(沉降、位移、裂缝)监测d、基坑外地下潜水水位监测e、地下管线的变形(沉降、位移)监测 4.2.2、围护结构监测a、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 4.2.3、锚杆内力 4.2.4、其他监测a、巡视监测5 监测点设置 5.1、基准点的布设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并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的位置。在建筑区内,基准点位与邻近建筑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观测时,应作稳定性检查,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基准点数不少于3个。5.2、基坑监测计

9、划布设点数如下:序号监测项目数量单位备注1周边环境监测基坑外道路变形(沉降、位移)监测21测点在临近基坑的道路上每隔20米埋设一个基坑外地下潜水水位监测26眼井对坑外观察井进行水位监测地下管线的变形(沉降、位移)监测24测点管线本身的直接点或靠近管线的土体中埋设间接点离留创园商务大楼沉降监测20测点建筑物的主要立柱上2围护结构监测支护桩水平、竖向位移55测点水平位移点同时作为垂直监测点3锚杆内力9测点用测力计或应力计4土体位移监测基坑外围深层土体位移8测点在深基坑部分东西两侧布设测斜管5其他监测巡视监测1项对基坑周边的建筑物和路面定期巡视5.3、监测点位示意图:见附图6、监测方法及精度 6.1

10、、周边环境监测6.1.1、基坑外道路变形(沉降、位移)监测考虑到基坑降水及开挖变形可能产生的影响,在临近基坑的北侧道路、东侧道路上布设沉降监测点,详见监测点位示意图(具体点位和数量可在施工时与甲方、设计及监理共同商定)。沉降监测采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其基本思想为:在沉降区域外建立基准点,基准点必须牢固稳定,远离测点,不受沉降的影响,数量不少于三个,并进行定期联测,判断其稳定程度。在道路上布设沉降监测点。每次监测时,通过精密水准仪将基准点的高程引测到各沉降监测点上,从而得到各测点的高程,根据测点两次所测得的标高之差即可得知测点在这两次期间的沉降量。监测过程中的限差要求、测量步骤、手簿记录和计算

11、均参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的规定进行。位移监测采用全站仪视准线法或极坐标法监测。视准线法指的是沿基坑边建立基准线,基准线的两端点按照两级控制的原理设置。首级控制点为基准原点,一般布设在工地现场以外不受基坑位移影响的地方;第二级控制点为工作基点即基准线的两端点,一般布设在工地现场内且受位移影响相对很小的地方。测量时,首先用基准原点检测工作基点,如果工作基点有位移,则对其坐标进行修正,然后用工作基点监测布设的各个水平位移点。首次测量时,采用极坐标法测定工作基点和测点的初始坐标。 每次观测时,在基准线的一端安置电子全站仪,照准基准线的另一端,然后将视准线投射到水平位移点的旁边,通过量取水平位移点离开

12、基准线的水平偏距(或采用小角法进行计算),并从两次观测所得水平偏距之差,即可得知两次期间水平位移点的位移量。电子全站仪极坐标法:将电子全站仪架设在某一工作基点上,以另外工作基点为零方向和检查方向,测出各个监测点的坐标值,根据两次所测得的坐标值之差即可得知测点在这两次期间的变形量及变形方向。 6.1.2、基坑外地下潜水水位监测采用电磁式水位计测定基坑内外地下水位。电子水位计由探头、钢尺电缆、接受系统和绕线盘等部分组成。探头由不锈钢制成,内部安装了水阻接触点,当触点接触到水面时,便会接通接受系统,接受系统由蜂鸣器和指示表组成,蜂鸣器发出连续不断的声响,指示表指针旋转,两者的测读精度是一致的。 地下

13、水位量测经度不应低于10mm. 图1电磁水位仪 6.1.3、地下管线的变形(沉降、位移)监测采用间接测量方法和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在各类管井井面边缘设置监测点,定期测量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和沉降,测量手段是采用全站仪和水准仪;对于埋在地下的管线采用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方法不直接测量管线的变形,而是通过监测其周围土体的沉降位移情况间接反映管线的变形。监测手段:侧向位移监测、几何水准测量在大型建(构)筑物的地基施工中,地下埋设管线多是单方向受拉(或受压)如图2所示:图2 管线侧向受力示意图横向作用力P通过推挤地下管线一侧的土体(如为深基坑开挖施工,管线表现为受拉),使地下埋设管线横向受剪切力作用。

14、由于沿管轴线方向产生位移(纵向位移)的可能性非常小,因而它对管线造成的变形影响可忽略不计。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垂直于管轴线方向的位移:水平方向的侧向位移和垂直方向的下沉或隆起。沉降位移测点的布设:间接测量法可在受测管线上方布点,或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及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将测点布设在地下管线的内侧土体中,如图1中的AB视准线附近。通过监测土体的侧向位移及沉降(或隆起)而达到对管线监测的目的。侧向位移监测方法:可采用电子全站仪视准线法或测小角法进行;当视准线不长时,也可采用活动觇牌法直接读取偏移值。沉降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为提高测量精度,便于不同观测频次的测量成果相比较

15、,水准路线一般全布设为闭合环线,水准环线闭合差要求不超过0.3mm。在具体实施时可考虑和道路变形(沉降、位移)合并进行监测。间接测量法还可以在管线的一侧设置测斜管,采用测斜仪测量土体的位移,从而判断管线的位移,测量方法同下面土体水平位移监测。6.1.4 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监测目的:基坑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是了解基坑在开挖支护过程中稳定性的一项较为直观和有效的方法。基坑水平位移直接反映了基坑的稳定情况。监测基坑边缘一定范围内的土体的水平位移,就可以预测基坑土体变形的演化趋势,分析基坑的稳定性。并且土体水平位移的大小与支护体系上受力的大小息息相关。监测方法: 在深基坑部位两侧埋设测斜管,每边埋设4个,其

16、中在中间部位垂直基坑边方向沿一个剖面设2个测斜孔,两头各埋设1个测斜管。(见监测点布点图) 测斜管的埋设;测斜管宜选在变形大或危险的位置埋设,一般在基坑的中部。测斜管埋设的方法有三种:钻孔埋设、绑扎埋设、预制埋设,本工程采用钻孔埋设的方法。钻孔埋设:钻孔埋设主要用于围护桩、连续墙已经完成的情况和土层钻孔测斜。钻孔孔径应略大于测斜管外经,孔深要求大于基坑深度38米,根据地质条件确定钻孔深度。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的空隙回填细沙或水泥与膨润土拌合的灰浆。埋设就位的测斜管必须保证有一对凹槽与基坑边沿垂直。 测斜仪的现场操作:先将读数仪调到当前的区号(注:仪器只在一个工地使用时,区号请设为1 号),然后、再

17、将读数仪显示的孔号调到与现场的测孔编号为相同孔号,然后,将探头的高导轮组朝预测变形方向,把探头导轮卡置在测斜管的导槽内,轻轻地放入管内,再将探头慢慢放至最深处,以孔底为基准点(注:不能让探头接触到测孔的底部),这时电缆上的深度标志数应和读数仪显示的孔深相同,此时为测读起点,等读数仪显示数值稳定后方可按仪器面板上的“保存”键或操作“无线遥控器”(四个按键任意一个)保存测量的数据。此时读数仪已进入测量状态并保存了这一深度的测量数据(即为正测)。这时仪器显示的深度自动减去一个测量步长,提示探头下一个位置深度,利用电缆标志从下往上每间距0.5 米测一个点,测读至电缆标志为始端为止,然后,把探头调转18

18、0,重新放入孔内,重复上述步骤在相同的深度标志测量对应的数据(即为反测)。一次完整的正测和反测为这个测孔的一组数据,通常采用正反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精度,抵消敏感元件因零偏(即零位)造成的误差。在测量过程中如发生错误,可以终止测量,这时关闭读数仪电源并重新开机,将探头回放到始点重新测量。(探头放至最深处时应距测孔的底部0.5米左右的距离)6.1.5、围护结构监测支护桩桩顶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桩身水平位移支护桩桩顶水平位移监测采用电子全站仪基准线法或极坐标法监测,方法同上。支护桩桩顶竖向沉降或隆起位移监测采用精密水准测量进行,方法同上。6.1.6 锚杆拉力监测监测目的:在深基坑支护中,单凭桩支护已

19、达不到设计要求,所以现在常用桩锚结合的支护方法。但锚杆的设计涉及到锚杆的抗拉强度及锚固力大小问题,往往在工程设计中对此无法确定。因此对锚杆内力进行监测研究是有必要的。通过实测内力可以指导锚杆强度大小、锚固长度的设计。监测方法: 测锚杆拉力用锚杆测力计,测试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中部、阳角处及地质条件复杂的区段宜布设监测点,每层锚杆的监测点数量不应少于3根,各层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在锚头位置安装锚杆测力计以便长期对锚杆进行监测。监测仪器:读数仪、锚杆测力计6.2 监测精度序号监测项目监测方法使用仪器监测精度1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小角度法或极坐标法全站仪1.5mm2基坑顶

20、部竖向位移水准测量(二等)电子水准仪0.3mm3深层土体位移测斜仪基泰测斜仪测斜仪系统精度不低于0.02mm/m4点下水位水位仪电磁水位仪不低于10mm5周边建筑物水准测量(二等)电子水准仪0.3mm6锚杆拉力锚杆测力计锚杆测力计不低于0.5%F.S7、监测工期与监测频率 在基坑开挖前做好周围各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并取得原始数据,基坑开挖前埋设好所需的监测设备及仪器,并取得原始数据。地下室施工至0.000时结束现场监测工作。 监测应贯穿于地下室施工全过程,在基坑施工前对周围环境作一次全面的普查,记录好最初的原始观测数据,以便与基坑工程中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在土方开挖初期(开挖深度小于5米)每2天观测

21、1次,基坑开挖接近底部(510米)时每天观测1次,开挖深度大于10米时,每天观测两次,底板浇筑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底板浇筑完成后按下表监测频率监测。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增加观测,必要时可每天观测两次。周边管线和道路及西侧建筑物沉降观测频率为基坑围护结构监测的两倍,即基坑围护结构监测两次周边管线和道路及西侧建筑物沉降观测一次。当周边环境出现较大变形时应加大监测频率。 现场监测的监测频率 基坑类别施工进程基坑设计开挖深度5m510m1015m15m一级开挖深度(m)51次/1d1次/2d1次2d1次/2d5101次/1d1次/1d1次/1d102次/1d2次/1d底板浇筑后时间(d)71次/1d1次/1

22、d2次/1d2次/1d7141次/3d1次/2d1次/1d1次/1d14281次/5d1次/3d1次/2d1次/1d281次/7d1次/5d1次/3d1次/3d二级开挖深度(m)51次/2d1次/2d5101次/1d底板浇筑后时间(d)71次/2d1次/2d7141次/3d1次/3d14281次/7d1次/5d281次/10d1次/10d注:1. 基坑工程施工至开挖前的监测频率视具体情况确定; 2. 宜测、可测项目的仪器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要求适当降低;3有支撑的支护结构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d内监测频率应为1次/1d。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a、监测数据达到报

23、警值;b、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c、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d、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未按设计工况施工;e、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f、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g、支护结构出现开裂;h、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i、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j、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k、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l、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8、监测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每次监测完毕,对监测数据及时进行计算和分析,整理成合适的报表、并及时提交监测结果,监测结果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同时提交给甲

24、方、监理、总承包、设计院及质检站五方。另外,在施工的不同阶段可以根据要求提供阶段性的总结;全部监测工作结束后,上交汇总报告:8.1、 当日报表应包括下列内容:8.1.1 当日的天气情况和施工现场的工况;8.1.2 仪器监测项目各监测点的本次测试值、单次变化值、变化速率以及累计值等,必要时绘制有关曲线图;8.1.3 巡视检查的记录;8.1.4 对监测项目应有正常或异常的判断性结论;8.1.5 对达到或超过监测报警值的监测点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原因分析和建议;8.1.6 对巡视检查发现的异常情况应有详细描述,危险情况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原因分析和建议;8.1. 7 其他相关说明。8.2、阶段性监测报告

25、应包括下列内容:8.2.1 该监测阶段相应的工程、气象及周边环境概况;8.2.2 该监测阶段的监测项目及测点的布置图;8.2.3 各项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及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8.2.4 各监测项目监测值的变化分析、评价及发展预测;8.2.5 相关的设计和施工建议。8.3、基坑工程监测总结报告的内容应包括:8.3.1 工程概况;8.3.2 监测依据;8.3.3 监测项目;8.3.4 测点布置;8.3.5 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8.3.6 监测频率;8.3.7 监测报警值;8.3.8 各监测项目全过程的发展变化分析及整体评述;8.3.9 监测工作结论与建议。9、质量保证和控制9.1质量保证9.1.

26、1在淮安交通服务中心基坑开挖监测工程中严格遵守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等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确保质量。9.1.2派熟悉仪器使用方法和性能的测量人员进场,并严格按相应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监测过程中做到仪器固定和人员固定。9.1.3进场前做好仪器设备的检定工作,各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初始值,基坑开挖施工前提供以下资料给各有关单位:9.1.3.1监测项目各测试点的平面布置图及剖面布置图;9.1.3.2各监测项目的初始数据。9.1.4监测人员接甲方通知二天内进场,并服从工程总进度需要。9.1.5监测人员必须对数据的准确性负责,测试完毕后应签字备查。9.1.6监测数据应及时校核,如有异常应查找原因,及

27、时采取措施。9.2质量控制 现场监测严格按下列控制标准进行控制:9.2.1环境监测:周边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点允许沉降值按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8.0.5条取中数执行:允许值:沉降位移累计20mm 预警值:水平位移15mm9.2.2基坑结构坡顶水平位移监测: 允许值:水平位移30mm,水平位移速率3mm/d, 预警值:水平位移25mm,水平位移速率2.5mm/d,9.2.3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预警值:地下水位变化累计值大于1000mm,变化速率大于500mm/d。9.2.4 基坑外地面沉降监测:允许值:速率3mm/d 预警值:速率2mm/d9.2.5其它监测项目控制标准:数值不出现急剧变化。

28、10、业主与施工单位应提供的配合要求10.1工地现场必须做到三通一平;10.2协调环境监测点的设置与保护;10.3负责支护坡顶上沉降测点的设置与保护;10.4负责基坑内外地下水位测点设置与保护;11、文明生产与安全生产11.1、成立以副总经理陈桂兵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11.2、抓好安全岗位培训,开工前,对所有上岗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11.3、建立安全生产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例会,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11.4、增强全员安全意识。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打好安全基础,达到全员参加,全员实施的目的,体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

29、。 11.5、全体监测人员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令,自觉遵守业主的有关安全生产的管理规定。 11.6、随时接受业主及监理单位对安全生产的督促、检查、考评,对提出的问题,马上确定方案组织实施,确保安全生产。11.7、所有作业人员,进入现场除正确戴好安全帽外,穿安全鞋,登高者必须系好安全带。12 、本工程的认识及合理化建议 本工程基坑深度达到12米,属于深基坑,场地土质主要以粉土和粘土为主,土质稳定性差,基坑施工场面较大,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基坑监测要及时,成果要准确,建议成立本工程的基坑监测领导小组,由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监测单位主要技术人员组成,每周或没半个月召开一次现场会议,协调解决监测中出现的问题。13、本工程监测的重点及难点分析及处理措施 本工程施工周期长,场地情况复杂,观测要求高,马上进入高温多雨季节,会出现许多意外情况,给测量工作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业主单位要给监测单位提供一切必要的便利。以利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