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9.02KB ,
资源ID:15412755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4127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1、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原卷版北京师大二附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三学段语文期中测试题说明: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请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寒食节比清明节早两天,但知道清明节的人不计其数,而知道寒食节的人寥寥无几。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饥寒交迫之际,忠臣介子推割自己的肉给他充饥,帮助他了难关。后来重耳当上国君,犒赏天下,但淡于功名利禄的介子推已带着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知恩图报心切,便亲往绵山恭请,为迫介子推出山而放火。

2、三日火熄,介子推与其母相抱死于枯柳树下。晋文公悲恸不已,遂厚葬介子推于绵山,并改绵山为介山。又要求国民在介子推身亡之日,不得生火煮作,吃冷食,以示纪念。此后相沿成俗,称为“寒食禁火”,便成了寒食节。古人关于寒食节的诗词大都有应景伤怀之意。如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更有东坡先生被贬黄州时所作黄州寒食诗一帖二首,言人生苦旅之事,不胜感人。唐朝孟云卿写道:“三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断烟火,不独清明为子推。”这诗已不仅仅是个人伤怀,而是因寒食而关注到了民间的疾苦,又较其他高一层次。固然,寒食节在当

3、今人们的生活中渐去渐远,然而每当念起高风亮节、铮铮铁骨的介子推先生,又想起体验人生伤痛、关注民间疾苦的古贤情怀,我总觉得,纪念寒食节还是有着其独特而可贵的意义。1.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犒赏(ko) 悲恸(dng) 浣溪沙(wn) 一帖(ti)B. 犒赏(go) 悲恸(dng) 浣溪沙(hun) 一帖(ti)C. 犒赏(go) 悲恸(tng) 浣溪沙(wn) 一帖(ti)D. 犒赏(ko) 悲恸(tng) 浣溪沙(hun) 一帖(ti)2. 文中处填入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度过 需 现时 B. 度过 须 现实C. 渡过 须 现实 D. 渡过 需 现时3. 下面

4、对文中画线成语替换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寥寥无几寥若晨星 B. 知恩图报怀德报恩C. 高风亮节抗怀物外 D. 铮铮铁骨刚正不阿4.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但后世有许多诗人借寒食节抒发个人情怀,下面四首诗中不仅抒发个人情怀,还关注到社会现象的一首是( )A.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寒食寄京师诸弟B.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途中寒食C.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寒食日献郡守D.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

5、家。寒食5.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B.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和罗密欧与朱丽叶。C.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其代表作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D.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

6、故事新编等。6.对下面文段中画线句是否有语病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写对联、贴对联,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独具特色的一种民俗文化。它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与中国老百姓的关系密切,超出其它任何一种文艺形式。老百姓可以不读小说,不听戏,不看电影,唯独不能没有对联。有学者说:“没有一种文学体裁能像对联这样家喻户晓,能让广大群众所接受。从这一点上说,这份遗产就值得珍视。”A. 都无语病。B. 都有语病。C. 无语病,有语病。D. 有语病,无语病。二、文言文练习(每题2分,共10分)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从之如搏景 B. 盘散乃可下C. 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D. 女逡巡若复

7、有词8.对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干:干谒 B. 周以缭垣,约以危栏 危:高C. 纵一苇之所如 如:像 D. 日渐稔,亲爱如己出 稔:熟悉9.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A. 余以光绪己亥四月B. 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C. 以黄金一铤置褥上D. 宁以新居,久不成寐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A. 果有白杨,乌巢其颠B. 侣鱼虾而友麋鹿C. 夫匈奴,兽聚而鸟散D.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11.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

8、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此臣之所大恐,百姓所疾苦也 泉下人既不见信于老母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 兵者凶器也妇人女子又不知何言 敛以衣衾,赁舟而归 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何为其然也A. /B. /C. /D.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各题。梓人传柳宗元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其后,京兆尹

9、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

10、,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有删节)【注】梓人:木匠师傅。寻引:度量长短工具

11、。砻(lng):磨刀石。1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职寻引、规矩、绳墨 规矩:测量圆、方的量具B. 委群材,会众工 委:聚积C. 盈尺而曲尽其制 制:制造,建造D 而能知体要者欤 体要:(事物)要领,关键1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舍我,众莫能就一宇如果不用我,大家就没有人能住进一间房屋。B. 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就不会有出入了。C.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D. 犹梓人自名其功就像那个木匠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

12、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梓人自述能指挥建造大厦,作者却发现他竟然不会修理自己的床腿。B. 第二段通过描述梓人指挥修建官署的情形,引出作者大骇,知其术之高超。C. 后三段从议论梓人是匠人中的劳心者,联想到其方法值得天子和宰相学习。D. 全篇主要运用类比的写法,叙议结合,卒章显志,表现作者在政治上的见识。15. 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2)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16. 作者借梓人指挥营建官署这件事,为辅佐国君的当权者提出哪些相应的建议?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

13、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刘禹锡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注释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洛城,即洛阳。创作本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裛,通“浥”,沾湿。嚬,通“颦”,皱眉。17.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B. “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C. 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D. 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

14、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18. 请用两个词概括白居易词中表达的对杭州的感情。19. 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20.背诵默写。(1)氓中以桑叶的枯黄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容颜憔悴和被弃的一句是:_,_。(2)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3)琵琶行中描写音乐最激越雄壮的句子是:_,_。(4)赤壁赋中客人认为生命微不足道、渺小的句子是:_,_。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光污染:美丽外衣下的环境杀手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光污染主要有: 当太阳光

15、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眩眼夺目。夏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增加了室内温度,影响正常的生活。有些玻璃幕墙是半圆形的,反射光汇聚还容易引起火灾。烈日下驾车行驶的司机会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然袭击,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因此很容易诱发车祸。 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的广告灯、霓虹灯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在这样的“不夜城”里,夜晚难以入睡,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被扰乱,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人工白昼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强光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娱乐场所的多种光源造成的彩

16、光污染。舞厅、夜总会都安装有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据测定,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高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且影响持续时间长。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能罹患多种疾病,甚至白血病和其它癌变。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最新研究表明,这种污染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当许多国人为美丽城市夜景感到骄傲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所谓的“不夜城”恰恰是中国光污染的重灾区。改善城市形象的初衷或许可以理解,但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中,照明规划仍然处于无序状态。看美国大片,我们曾误以为纽约是一座不眠

17、的城市。其实纽约市对夜间照明设计和规划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像霓虹灯这种设施只允许集中建在时代广场周围,其他地方要么不允许出现,要么对面积和亮度进行限定。纽约并非每天都是一种表情,只有在节假日才会出现灯火通明的景象,而且凌晨两点后必须关灯。站在帝国大厦俯瞰纽约全城,只见中心商业区有一大片亮光,四周很多地方是黑漆漆的一片。当国际上的城市开始摒弃“不夜城”思维的时候,国内大多数城市还在不惜重金打造一座座“不夜城”。面对日益严重的光害,我们难道又要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有删改)21.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频繁地出入舞厅、夜总会等娱乐场所就会罹患白血病和其它

18、癌变。B. 随着城市的发展,在我国,越是大城市,就越是光污染的重灾区。C. 美国纽约对非商业区的霓虹灯设施在面积和亮度上都有严格的要求。D. 面对光污染的现状,作者无奈地认同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论调。22. 依照第四段段首画线处的表述形式,在文章横线处分别填入相应内容,说出该段所写的光污染类型及其成因。(每处不超过20字)23. 假如要在非商业区的高速路旁,修建一座类似文中美国帝国大厦一样的地标式建筑,作为某跨国集团办公机构的总部。请你运用文中所学知识,针对如何尽量减少光污染的问题,提出你的建议并说明建议的原因。(2条)阅读下面散文,按要求完成各题。水之经典肖复兴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

19、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但在我看来,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吟,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长流不懈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

20、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的多变纷纭,一辈子只当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澄透明、纤尘不染

21、,让人如同看到教堂里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里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让人懂得并真真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透澈的净,就在这里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锦,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幽深、清冽。因为它的洗涤,所有这一切,都显得比本身还要清纯与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塑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市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

22、被这水洗却大半。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童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蹉跎生命;沉靡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不懂得一点点现实永远不会给予而只有艺术才能焕发和唤回的浪漫与童话的情怀,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一样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或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

23、予人类一面镜子。谁也无法离开水,纵使我们可以离开摩天大楼、豪华别墅,可以放弃汽车电话、电视电影,抛下各种欲望,我们无法离开水。只是要看我们需要的究竟是哪一种水。我们选择着水,水也在选择着我们。九寨沟和都江堰是水之经典。2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都江堰的水滋养生命,九寨沟的水塑造灵魂,它们都极具个性,堪称“水之经典”。B. 文章写都江堰的水和九寨沟的水,既有生动形象的描绘,又有独到深刻的思考。C. 两段承上启下,强调了正是李冰父子将难以治理的水化为造福人类的生命之水。D. 老子所说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作者笔下九寨沟之水的特点。25. 文章第两段加点

24、词语“现实”和“净”有什么丰富含义?26. 作者对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作了怎样的高度概括性评价?这两处水分别给了人们什么启迪?27. 作者说“九寨沟的水可以把虬枝沉木等洗涤得清纯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其实,生活中类似这水的人、事、物还有很多,它们能滋养我们的生命,净化我们的心灵,关于这点,请结合生活经历或阅读体会,谈谈自己的体会。七、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微写作(10分)28.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请写一段文字,描绘你眼中的二附春景。要求: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鲁迅先生在呐喊中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典型人物,请任选一位,对该人物进行评价。要求:符合原著内容,观点明确,论据恰当,自圆其说。作文(50分)2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生活中有太多的假设,有美好的期盼,有莫名的追悔,也有无奈的逃避总希望在假设中,我们能获得慰藉,得到反思和警醒如果人类历史上的某项发明在社会生活中消失,将会发生什么?请展开想象,以“假如没有了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请在题目中横线处填上一个名词,使题目完整。想象合理,故事生动,寓意深远。不少于700字。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