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0.53KB ,
资源ID:15414487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4144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电影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电影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docx

1、电影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电影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引进根据现代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这必然会给课堂教学带来积极的效果。在教学中要克服两种不正确的做法;教师要选择“忠实于原著”的影片放映给学生看,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电影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忠实于原著” 如果从1933年夏衍把茅盾的春蚕改编为电影剧本算起,现代文学的电影改编至今已走过70余年的历程,它使不少著名的现代文学名著或经典性的作品通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传播到了千家万户。举其要者:上个世纪50年代的祝福(根据鲁迅同名小说)、家(根据巴金同名小说),60年代的早春二月(根据柔石的小说二月),80年代

2、以来的阿Q正传、伤逝(根据鲁迅同名小说),子夜(根据茅盾同名小说),骆驼祥子(根据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雷雨(根据曹禺的同名话剧改编),边城(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金锁记(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小二黑结婚(根据赵树理同名小说),白毛女(根据同名话剧),到90年代以来的越剧电影祥林嫂(根据鲁迅的小说祝福),以及新近的色?戒(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等等,根据笔者的统计,近40部。 这些影片由于有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作基础,大多取得了成功。其中的优秀影片都能够比较准确地传达现代文学名著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作为高校中文、新闻、影视类专业的基础课,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以那些体现着现代文学水平的著

3、名作品、经典作品作为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它与上述影片有着天然的联系。如果把这些影片适当引进中国现代文学课堂教学,必然会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单调乏味的传统教学气氛,从而给课堂教学带来积极的效果其实这也是教育教学改革所呼唤的内容。正是意识到这一点,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一批重点大学的有关教师,在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课时即把有关电影引进了课堂。进入90年代以来,电影进课堂已是司空见惯的事。 近几年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又大力推进高校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各学校也都积极行动起来,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技术迅速普及开来,其重要内容之一是电影进课堂。这不仅有力

4、地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实际效果。从更现实的意义上说,各高校近几年来的学生扩招,使得图书资源变得比较紧张,而把有关电影引进课堂,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由于借阅图书不足或无法借阅而造成的教学损失。 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来说,这些电影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方便。面对如此丰富的影片,作为教师应当持一种怎样的选择态度,又该如何去做? 我们要克服两种不正确的做法。根据笔者的了解,有的教师是这样做的: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播放电影,根据放映的进程,边放边讲,评说作品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等这等于把文学课堂变成了电影放映和评说过程。从教育理论上说

5、这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丧失,因为对电影的过分依赖必然使文学课变形。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电影的欣赏能力,然而无助于对文学的阅读能力和感悟力的培养。与上述做法不同,有更多教师自觉把教学重心放在对作家作品的讲解上,辅以同名电影的放映,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电影艺术去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这种做法乍看没有毛病,然而仔细思考起来问题还是有的:所放映的电影改编是否成功?具体来说是否忠于原作?如果忠于原作,那自然没有问题_1段如电影与原作有距离,甚至存在扭曲原作的现象,教师这样的做法岂不是误人子弟?我们反对第一种做法,对第二种做法持保留态度,然而需要进一步讨论。 把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这在国外电

6、影界也很常见,但有一个理论问题至今未达成共识: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与原著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它是否应该忠于原著?在这个关键点上可谓聚讼纷纭。有些资深导演、电影学者坚持认为理所当然要忠实于文学原著,认为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然而,有些导演、理论家思维更为开阔,主张:文学在进行电影改编时,原著仅仅是电影艺术创造的“坯”,编导者依然有比较大的自主创造空间,可以根据电影艺术的需要,灵活自如地反映生活,表达情感,充分利用电影艺术的特点,创造出既类似于原著又不同于原著的新的艺术形象和艺术世界。电影学者尼尔?森雅德(NeilSin yard)曾在从文学到电影:电影改编的艺术(Fi

7、lming Literature:The Art of ScreenAdaptation)一书中指出:“有些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往往是一种文学评论,电影并非将一部小说的全部内容影像化,而是侧重于文学作品的某些方面的评论性文章电影改编选取小说的某些部分,对其中的细节进行扩展或压缩,进而创造性地改写人物。由此,电影改编如同文学评论一般对原作做出新的阐释”。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但从理论上看第二种观点更有辩证精神,也更符合国内外电影界文学的电影改编的具体实践。 然而,如果考虑教学工作实际,我们的选择空间就非常狭小了,几乎没有选择的余裕。笔者认为,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在符合教学这个问题上,它所保持

8、的底线是“忠实于原著”,这是由教学工作决定的。我们要把这些影片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它们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既为教师的讲授提供形象化的影像资料,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某种接近文学作品实际的参考。学生通过观看这些电影认识、了解文学原著的基本知识(人物形象、思想主题、艺术特色等),因而它们对原著是否“诚实”就变得非常关键。就电影创造的实践与理论的自足性而言,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以后,总是多多少少与原著有些距离:毕竟文学是语言艺术,它依赖读者的阅读经验和审美再创造来发挥它的教育、认识、娱乐等功用:而电影是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它自身吸纳着文学的成分,然而又有自己的独特规律与艺术创造要求

9、,因此它与文学这种语言艺术拉开了距离。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与原著有一定距离属于正常现象。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这种距离人们完全可以忽略这是形而上的静观。然而假如有特殊的要求,那问题就不再这么简单。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工作来说,我们就要求电影忠于原著,而且是无条件地。 笔者认为,我们应当抱着这个基本要求来选择适合现代文学教学的影片,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所谓“忠实于原著”,笔者的理解是首先要求影片从艺术整体上保持与文学原著的一致,主要方面不能有明显的背离,像主题、思想内涵、艺术特色、整体的艺术氛围等方 面都越接近原著越好。 鲁迅作品的电影改编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1981电影工作者

10、为配合纪念鲁迅生诞辰100周年,改编、摄制了药、伤逝、阿Q正传等影片。影片伤逝、阿Q正传由于比较忠于鲁迅原作,取得了观众、专家一致的认可。而影片药却存在不少问题。鲁迅原作揭示了清末民初时期普遍存在的麻木的国民性,并对辛亥革命脱离民众的错误提出了历史性的思考。艺术形式上。小说设置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老栓为小栓买人血馒头,却使小栓死去,这是明线:写夏喻的革命启蒙活动,他如何宣传革命、怎样被捕入狱,以及他狱中的宣传工作,直至最后的英勇就义等,小说用的是暗线,它通过茶馆中那些茶客的谈论断断续续地交代出来。这使小说具有相当突出的象征性艺术构思,鲁迅把遭遇不幸的两家命名为“华”、“夏”两姓,以他们两个家庭

11、的不幸来象征整个国家的不幸,艺术构思方面可谓匠心独具,巧妙绝伦。而电影药,则把夏喻的革命工作完全当作主线,并增加了刺杀官员的情节,也算有所创造,不过离鲁迅原作中丰富、厚重的艺术创造不可同日而语。鲁迅原作基本属于场面的连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象征艺术完全依赖读者阅读时的二度创造,这是鲁迅的杰出之处,但它给电影改编带来极大的困难。编导者不能理解原著的精妙,对作品研究不够,把这篇不朽的名著演绎为一幕简单的刺杀剧;不仅把原作丰富的思想内涵简约化了,更严重的是艺术表现思路、演员的表演也都显得平庸,乏善可陈。教师上课时如果放映药这样的影片,岂不是亵渎鲁迅小说?因此,作为教师不可等闲视之,以免用这样的电影误

12、人子弟。 鲁迅的小说具有深邃的思想、情感力量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因而进行电影改编时如果稍有不慎便会留下“疤痕”。即使被看好的影片,我们做教师的也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祝福广受好评,电影史学者称赞“改编者忠实地再现了鲁迅作品的思想,保持鲁迅作品冷峻、凝重的风格”。然而这部影片有刻意追求戏剧冲突、篡改人物性格的弊病:将贺老六和阿毛的死安排在同一天,显得过分巧合:影片中描写贺老六的死是逼债人所致。另外,影片中让祥林嫂勇敢起来反抗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她居然拿起菜刀去庙里砍门槛这样的处理符合人物的性格实际吗?!这样的影片是忠于鲁迅原作吗?如果让学生观看必然造成严重的教学误导

13、。 当然,对鲁迅的电影作品改编也有做得很出色的。笔者不久前观看的越剧电影祥林嫂就有着出色的艺术创造,看的出它在某些细节处理上受到1956年版电影祝福的影响,但是扬长避短:不仅尊重鲁迅的原作内容,而且注意表现人物(祥林嫂)的丰富而又痛苦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世界,充分运用戏曲(越剧)适合抒情的长处,把祥林嫂的心理世界刻画得十分真切,感人肺腑。看这样的电影不仅是美的享受、灵魂的震撼,也是对鲁迅小说的一次情感性的阅读。类似的影片教师应向学生隆重推荐。 “忠实于原著”不仅体现在电影艺术整体上呈现文学原著的特点,也体现在准确揭示原作的人物性格方面。上述提到的一些影片虽然很优秀,但从教学角度看,在人物性格方面还

14、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提醒学生:观看电影仅仅是学习本课程的辅助环节,不能以看电影替代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不能以电影中的表现来看取文学作品:最佳的做法是先阅读文学作品再适当观看电影。 我们要引导学生要把文学原著与同名电影加以比较,使他们认识到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之后,原来作品中的某些内容会发生变化,尤其是人物性格方面,本来很丰富的人物性格可能会受到修改、移动乃至作窄化处理。我们应当给他们举一些例子说明问题,像电影子夜、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吴荪甫、虎妞、祥子等艺术形象等都存在这样问题。吴荪甫的残忍、空虚,电影中没有表现出来:虎妞结婚后的性变态也没有在影片显示,

15、至于祥子在虎妞、小福子死后的灵魂的肮脏与自甘堕落,电影中没有一丝一毫的表现。另外,电影雷雨中的周朴园也被丑化了。我们在评讲作品时都要正面说明这些情况,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影片中的表现可能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忠实于原著”也表现在人物造型方面。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通过作家的文字描写、叙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创造,在大脑中形成了对人物的认识和看法:这人长相怎样,性情如何,是一幅怎样的风采等,这是一种审美的想象。但是,一旦被改编成电影之后,人物的造型借着演员的表现也就定型了。因此,一些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后,某些人物的外形让人感到有扭曲的现象,它往往不同于读者的审美想象。所以,观众对某些电影

16、表现得不满即是这种情况造成的。笔者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也遇到了类似的尴尬:在放映了孙道林主演的家后,学生很有意见:高觉新,造型显得有点古板,完全一派老夫子的气派:充满青春活力的高觉慧也显得过于老诚:本来很漂亮的婢女鸣风变得臃肿,令人不悦。这种情形下,我们要告诉学生这属于正常现象,不要大惊小怪。这时,我们要对他们加以积极诱导,阐明原著的好处,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阅读文学原著的积极性。 另外,现代文学史上的少数作品被不止一次地改编为电影,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有必要的甄别能力,争取把最佳的电影放映给学生看。巴金的家曾经两次改编为电影,一次是孙道林主演的家,一次是袁雪芬等主演的家。笔者觉得,后者比前者更成功:前者有某种概念化的倾向,后者则显得比较真切。进一步说,一般来说,80年代之前改编的影片,画面大都显得比较黯淡,特别是音响效果也不能达到很令人满意的程度,那是技术条件造成的,是时代使然。更重要的是,80年代之前的改编的电影往往具有很浓烈的政治色彩,这同样也是社会的原因。比较而言,90年代以来改编的影片,从画面到音响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大都走出了明显的意识形态的阴影,因而更具有观赏性。这方面的信息教师也要介绍给学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