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3.79KB ,
资源ID:15443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443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

1、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其中第一种解释表达了劳动力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正确全面的理解劳动力的概念,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二是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三是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四是劳动力和劳动不同,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和表现,是体力和智力使用的过程,而劳动力则是劳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2、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也被称为人力资源、劳动资源,它是指一定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课本第10页)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

2、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优化结合关键在于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其重要原因在于:1)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过程。因此,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对于提高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2)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前提。3)劳动力的个人所有体现了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课本第17页)4、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使用价值多少的主要指标之一。在使用价值生产量一定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劳动力数量越少;劳动生产率越低,所需劳动力的数量越多。(课本第20页)5、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通

3、常,劳动生产率有两种计量方法:一是以单位劳动时间(小时、工作日、周、年)内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以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课本第20页)6、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众多,但是,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三大类: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重点)(一)物质技术因素。物质技术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有:1、劳动手段。2、能源 3、劳动对象 4、生产工艺 5、生产力布局(二)社会经济因素。 1、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2、劳动者的劳动态度 3、劳动组织 4、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 5、劳动者的生活条件。(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一些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天然资源等也会影响到

4、劳动生产率。 社会生产关系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社会条件之一,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产品的分配形式也不同,最终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不同。(课本第22页)7、产权是分析经济问题的一个关键概念,产权是市场交易中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它决定着资源的使用方式。产权包括所有权、收益权、处置权,而这些权利决定着经济主体的行为。一般来说,产权结构通常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性(课本第25页)8、在劳动力市场上如何安排劳动力的投资收益权是决定劳动力交易的基础和前提,是决定劳动力资源有限配置的核心和关键(课本第25页)9、产权制度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决定配置效率的前提。(课

5、本第25页)10、交易成本(名词解释):从狭义上看,交易成本是一项交易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从广义上看,它是指协商谈判所需的各种资源的使用,包括制定谈判策略所需信息的成本,所花的时间,以及防止受到欺骗所花的成本(课本第26页)11、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有效,判断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力的配置也会发生变化。合理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效益的保障,是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方面。调整劳动力资源配置也是优化生产力布局的措施。合理的劳动力配置保证社会成员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的使用价值总量得到平衡和满足。劳动力资源配置影响着社会消费

6、水平、消费方式、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变动以及人们的生活与思想方式等诸方面。反过来,这些因素也影响和决定着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和配置内容,其中社会生产力水平对劳动力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课本第28页)第三章 我国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历史变革1、具体来看,传统的配置方式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的计划配置的,主要包括两个制度:第一,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 劳动力行政统一调配的原则:一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二是区别轻重缓急,保证重点 三是坚持自力更生,先内后外 四是力求专业对口,发挥专长 五是以地区为主,就近调配。第二统包统配制度。统包统配制度是对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员由国家统一进行安置的劳动制度

7、(课本第33页)2、传统体制下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了解)(一)1950-1957年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 (二)1958-1978年劳动力资源统包统配。劳动力资源采取统包统配的方式,劳动力没有择业和选择工作地点的自由,一切由政府按照国家发展战略的计划统一安排。农村劳动力在公社内参加统一劳动,统一分配。(三)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课本第34页,此处应该对经济发展过程有大体上的了解)3、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存在的原因(重点,此处应该是一个论述题) 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如下:(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二)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三)社会保障

8、制度改革严重滞后(四)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失衡(如果是论述题,答题时要对每个大标题都要展开论述,具体见课本第45-48页)第四章 劳动力流动与配置1、劳动力流动指劳动者以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为主要动机而产生的移动。通俗地讲,劳动力流动就是劳动力因变换工作岗位、职业或工作区域而产生的移动。(课本第58页)2、劳动力迁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二是劳动力地域性迁移(易地在同一行业就业),三是劳动力行业性迁移(易地在其他行业就业)通常把劳动力流动分为以下若干类型:1.岗位之间的流动 2.职业之间的流动 3.单位之间的流动 4.产业之间的流动 5.地区之间的流动 6.国际间的流

9、动(课本第59页)3、考虑到制度因素,通常根据流动决策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劳动力的流动方式分为自由流动、计划流动和混合决策流动三种类型:1)以个人决策为基础的自由流动 2)以政府决策为基础的计划流动。3.混合决策型劳动力流动(课本第59页)4、劳动力迁移理论(课本的6169页)(1)刘易斯模型及其修正二元经济结构(名词解释):不发达经济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一是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其劳动报酬低;另一个是现代的生产率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其工资水平高。从使用要素角度看,传统农业部门使用非再生的资本(土地),现代城市部门使用再生性资本,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状况,这种二元结构实际上就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10、(课本第61页)(2)托达罗模型:托达罗认为农民的迁移决策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而且取决于城市就业率和失业率。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农民也不会轻易地做出迁移到城市去的决定(课本第63页)(3)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及其修正基本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假定,城市工资率在某种程度上是外生决定的,根据这一假定,城市工资率在某种程度上是外生决定的。根据这一假定,内生决定的市场结算工资将会导致流向城市部门的移民人数减少,由此产生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低的失业率。最低工资的上升和其他现象可以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并导致就业增长比产出增长低。 修改后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意味着城市就业机会创造比

11、率的提高会提高失业水平。若已知创造城市就业的不同手段(如部门工资补贴、创造或扩大市场需求等),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则可以根据模型以产量收益或损失来衡量。该模型还表明:强行阻碍和限制劳动力的转移可能会减少农业部门(课本第67页)(4)乔根森的主要观点有:1)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果。2)乔根森否认农业部门存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和低于实际工资的剩余劳动。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基础是农业剩余而非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虽然大于零但小于实际收入水平的劳动力的存在 (3)农业剩余是指农业部门产品的增长快于人口的增长,即人均粮食供给增长率大于人口增长率。 (

12、4)在农业人口向城镇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并非固定,而是不断上升的。不但工业部门为了吸引农业劳动力要提供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而且农业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工人的工资也是不断上升的。(课本第67页)(5)唐纳德博格的人口迁移“推-拉”理论其主要观点为:从运动学的观点看,人口转移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消极因素。在人口迁出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推力”,把原居民推出其常居住地。产生推力的因素有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的失业和就业不足

13、、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等。必须指出,在迁出地存在“推”人口转移的因素的同时,也存在“拉”人口的若干因素,如家人团聚的快乐、熟悉的社区环境、在出生和成长地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等。只不过比较起来,迁出地的“推”的力量比“拉”的力量大,占有主导地位。同样,在转入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拉”力把外地人口吸引过来。产生“拉”力的主要因素是: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的机会、较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气候环境等。与此同时,转入地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人口转入的“推”的因素,如转移可能带来的家庭分离、陌生的生产生活环境、激烈的竞争、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综合起来,转入地的“

14、拉”力比“推”力更大,占有主导地位。5.劳动力流动最主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从地域转移流向上看,主要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向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流动。从迁移人口的城乡分布来看,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占相当大的比重。从劳动力资源的流向看,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迁移的流向和迁移人口的地区分布来看,其中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是省内迁移。 (2)以寻求就业机会为主 跨省流动人口的就业倾向强于省内流动人口 (3)以非农产业为主 从省内与省外劳动力流动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来看,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4)年龄特征 跨省

15、流动人口在各职业中的平均年龄都较省内流动人口和未流动人口的高。在流动就业人口中,年龄越轻,流动性越强。 (5)受教育水平 流动就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并未出现流动性越强,受教育水平越高的情况,但流动就业人口明显高于未流动就业人口。第五章 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1、从配置方式上看,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根据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手段和方式划分,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1、19491957年,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2、19581978年,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3、1979年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课本第91页)2、城乡劳动力配置的现状(课本第92页)(1)劳动力资源的总量人口

16、的数量和结构基本决定了劳动力资源的规模。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没有对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进行有效控制,导致人口的数量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庞大的人口数量也给自然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人均水资源、能源、土地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城乡劳动力资源结构从总体趋势上看,城镇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都呈上升的趋势,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下降的趋势,但乡村就业人员的绝对数量仍然很庞大。(课本第93-99页)3、具体来看,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镇转移 2)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经济发达

17、地区转移 3)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4)劳动力资源继续流向经济收入高的行业和单位(课本第102页)第六章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配置1、产业是指按某种劳动内容与劳动社会职能的相似性划分的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产业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从宏观层次看,产业是按某一标准划分的国民经济各部分的集合;其二是从微观层次看,产业是具有某一技术特征及属性的企业的集合。(课本第104页)2.就业结构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内的分布、构成和联系(课本第105页)3.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及关联方式。(课本第105页)4.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互动的必要条件合理

18、的产业结构首先应该满足以下要求:(1)能满足有效需求(包括生活上的最终需求和生产上的中间需求),并与需求结构相适应;(2)具有较为显著的结构效益;(3)资源配置合理并得到有效利用,出现资源供给不足或产品过量时,能通过进出口贸易进行补充调节;(4)各产业间能相互补充配套、协调发展;(5)能吸收先进技术。有利于技术进步;(6)在保证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吸收较多的就业人数;(7)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而合理的就业结构应该满足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条件,达到充分就业状态。(课本第111页)5、影响产业间劳动力配置的因素:决定和影响产业间劳动力配置的因素较为复杂,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其他政治因素等

19、。具体包括:1)工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信号是引导和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信号,是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主要杠杆。 2)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水平 从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来看,在农产品的消费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肉类、鲜奶、家禽、水产品等产品的消费,城镇都较农村的消费水平高。从城乡居民对工业产品的消费来看,城乡居民在工业品的消费上也表现出较大的差距,(课本第135页)6、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途径:1)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2)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 3)消除制度性壁垒,完善劳动力市场 4)加大教育培训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规范社会风险 (课本第156页)第七章

20、 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1、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农业部门劳动力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相对减少到绝对减少,其在社会总量劳动量中的比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课本第163页)2、决定农业劳动力配置的因素:1)农业劳动生产率 2)社会总人口规模和结构 3)工资及收入水平 4)农产品消费水平提高的变动 5)工业化进程 6)农产品贸易 7)农业政策 8)社会因素(课本第164页)3、我国农业劳动力配置的状况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变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总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农业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3)农产品贸易不断增加,农业产业内部劳动力结构不断调整 4)农业

21、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发展变化趋势:第一,劳动力市场机制成为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基础 第二,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第三,离土离乡将成为重要的转移方式(课本第166页)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1)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2)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3)有利于城市化建设 4)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5)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6)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能使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农业领域空间,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打破小生产格局,提高农产品商品率。(7)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将缩小收入差距,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积累了一定的收入,他们或者向小城镇迁移,或者回乡村搞规模性

22、的农业经营,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将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课本第175页)5、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措施:1)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2)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3)深化制度革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4)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 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6)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 7)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 8)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课本第176页)第八章 工业劳动力配置1、工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决定及影响因素:参见课本179182页,或练习册60页论述题。农业部门的发展是工业部门发展的前提,农业部门越发达,为工业发展提供的劳动力就越多,反之则越少。工业部门的劳动力配置还受到工业部门工

23、资率、技术构成、劳动生产率等因素的影响。(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引起劳动力需求减少。资本有机构成可分为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前者是指资本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二者的比例,后者则是指资本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资本有机构成会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提高,从而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使得劳动力相对过剩。(2)竞争和科技革命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并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一是竞争会导致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二是科技革命会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3)工业部门的工资率成为引导劳动力资源流向的主要经济因素。行业间工资水平的差异是吸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一般来

24、说,工资率的高低反映了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对产品的需求量越大,对生产该产品的劳动力数量要求越多;反之,则会减少该行业和部门的劳动力数量。(4)工业产品的贸易政策。工业产品的贸易数量与结构直接决定着工业部门劳动力的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出口加工贸易企业,提供了上千万的就业岗位。2、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部门的就业表现出以下具体特点:1)工业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就业增长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工业就业增长弹性制下降 3)工业就业增长贡献率波动较大 4)在各次产业中,工业是吸纳就业能力最低的行业之一。5)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上升(课本第183页)第九章 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1

25、、服务业的概念源于西方“第三产业”概念。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埃伦费希尔( )在其所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第三产业”概念,1957年,克拉克( )丰富了费希尔第三产业概念的内涵,在其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第三版中,更加广泛地使用了这个概念(课本第197页)2、第三产业具体地说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

26、、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可见,这种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 (会做选择题,课本第198页)3、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数量与结构的因素1)行业垄断特点的影响 从第三产业分行业的劳动者的工资来看,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 社会团体的工资相对较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劳动力工资相对较高。2)从业人员素质的影响 从第三产业分行业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与行业的特点有着密切的

27、关系 3)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第三产业的投资政策是影响第三产业就业的主要因素,如果国家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资,那么,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数会比其他产业更多(课本第219页)4、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途径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这是完全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见解。重视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改变其落后面貌,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上协调合理,对于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取得良好的宏观效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方针我国第三产业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对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克服种种制约因素,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会加快,吸收就业的能力就会进一步提高。(2)大力拓宽第三产业的就业领域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劳动就业,需要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加强第三产业设施建设 2)增加第三产业投资 3)深化第三产业价格与服务收费改革 4)制定鼓励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 5)搞好城镇规划建设 6)加强劳动就业信息服务(课本第230页)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