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0 ,大小:26.25KB ,
资源ID:1545950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4595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分析化学教案药学制药.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析化学教案药学制药.docx

1、分析化学教案药学制药 第1节课(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介绍分析化学的研究内容、任务、作用、分类;明确分析化学在工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明确学习的参考资料、考核方法。二、教学内容纲要 任务和作用; 基本内容; 发展趋势; 学习方法;三、重点、难点 分析化学的定义; 分析化学的不同分类方法;分析化学的任务;明确ppm、ppb、ppt的意义;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程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提问式教学方法教授本绪论课程内容。在讲授时以板书的形式完成讲解内容。五、时间分配 内容 时间分配(min)任务和作用 30基本内容 35发展趋势 10

2、学习方法 15总计 90六、教学内容 1.分析化学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结构分析 2.分析化学的作用 国民经济 科学研究 医药卫生 学校教育 3.分析化学的基本内容 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方法分类:根据测定原理分为: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根据样品量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根据被测组分的百分含量分为:常量组分分析、微量组分分析和痕量组分分析。 仪器分析方法:物理分析;物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4.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度; 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 提高分析速度; 发展遥测分析; 计算机技术的使用; 建立新的微区分析方法和不损坏试样的分

3、析方法; 基础理论和使用基础研究; 5.学习和考核方法 实验 10 作业、期中测试 10 期末测试 806.参考书目教材:分析化学李发美主编,第五版,200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目:分析化学华东化工学院编,第五版,2004年 分析化学华中师范学院编,2000年 分析化学武汉大学编,2003年第2节课(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 第一节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偶然误差和正态分布)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介绍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了解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减免方法。掌握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及其各自的表示方法。二、教学内容纲要

4、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概念及计算;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概念、特点、来源; 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偶然误差和正态分布三、重点、难点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特点、来源; 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列举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节课程内容。在讲授时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完成讲解内容。五、时间分配内容时间分配(min)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概念及计算 10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概念、特点、来源 25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30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0偶然误差和正态分布 15总

5、计 90六、教学内容 1.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绝对误差;公式;计算相对误差;公式;计算,举一例题说明允许相对误差的大小和组分含量有关;结论:高含量的组分测定的相对误差应要求小些;低含量的组分测定的相对误差应要求大些。 2.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可定误差);系统误差的来源(产生的主要原因);偶然误差(随机误差);减免方法;操作错误(过失误差); 3.准确度和精密度准确度和误差;精密度和偏差: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RSD)或变异系数(CV);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 4.误差的传递(自学) 5.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 减少测量误差; 消除测

6、量中的系统误差的方法:校准仪器;做回收实验;做对照实验;做空白实验; 减少偶然误差; 6.偶然误差和正态分布 偶然误差的规律性 真值所处的范围的表示方法几置信度七、思考题及作业 1.思考题:P27思1.3 2.作业:P28习题11第3节课(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 第三节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介绍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掌握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掌握可疑值的取舍检验法。了解显著性检验方法。了解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二、教学内容纲要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可疑值的取舍检验法显著性检验方法相关和回归分析三、重点、难点 有效数字;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显著性检验方法

7、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列举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节课程内容。在讲授时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完成讲解内容。五、时间分配内容时间分配(min)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5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35可疑值的取舍检验法 15显著性检验方法 15相关和回归分析 10总计 90六、教学内容 1.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有效数字的意义及位数 有效数字的运算:加减法;乘除法 取舍有效数字的几点注意事项 2.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步骤:整理数据;检验可疑值;计算平均值;偏差;平均偏差;求出真值所处的范围 中值或中位数(m)分散情况的表示: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平均值的标

8、准偏差;真值所处的范围; 置信度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置信度(P);置信区间;3.可疑值的取舍检验法可疑值的取舍:Q-检验法;G-检验法 4.显著性检验方法 t-检验:平均值和标准值的比较;两个样本平均值的比较; F-检验:判断两组数据间存在的偶然误差是否有显著不同; 5.相关和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七、思考题及作业 1.作业:P28习题13.17第4节课(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一节 滴定分析概述 第二节 标准溶液 第三节 滴定分析的计算)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介绍滴定分析的基本术语;了解滴定分析方法的特点、分类及滴定反应的条件;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标定方法及浓度的表示方法;学会滴定分

9、析结果的计算二、教学内容纲要 滴定分析概述 标准溶液 滴定分析的计算三、重点、难点滴定分析基本概念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浓度的表示方法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运用图示、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列举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节课程内容。在讲授时采用板书形式完成讲解内容。五、时间分配内容时间分配(min)滴定分析概述 35标准溶液 20滴定分析的计算 35总计 90六、教学内容 1.滴定分析概述 基本概念:标准溶液;滴定分析;滴定;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滴定终点误差;2.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分类及滴定反应条件 特点 分类: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

10、法;非水滴定法 滴定反应的条件; 3.滴定方式 直接滴定法;返(回)滴法; 4.标准溶液 标准溶液的配制:直接法;基准物质;间接法;标定;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和质量的关系;滴定度 5.滴定分析的计算 计算依据:nA = a/t nT ;CAVA = a/t CTVT 计算实例: 公式CAVA = a/t CTVT的使用:计算待标定溶液的浓度;适于溶液的稀释和增浓计算 公式mA= a/t CTVT MA/1000的使用:用固体试剂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估计应称取基准物(待测物)的质量;估计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 待测物质百分含量的计算:A(%) =( m

11、A/S)100% A(%) = (a/t CTVT MA/1000)/ S 100% 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间的换算 CA = TA1000/MA TA = CA MA/1000七、思考题及作业 1.思考题:P46思2.4.5.6.7.8 2.作业:P47习题14.15.16.17第5节课(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一节 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不同pH值溶液中酸碱存在形式的分布情况分布曲线)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介绍酸碱滴定法的概念;了解酸碱电离理论;掌握酸碱质子理论;区分酸度、酸的浓度及酸的强度;掌握分布系数、分布曲线的概念及酸度对酸碱组分分布的影响二、教学内容纲要 质子论的酸碱概念 溶剂的自

12、递作用 酸碱强度和电离平衡 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三、重点、难点 酸碱质子理论 酸度、酸的浓度及酸的强度 分布系数、分布曲线 酸度对酸碱组分分布的影响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列举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节课程内容。在讲授时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形式完成讲解内容。五、时间分配内容时间分配(min)质子论的酸碱概念 15溶剂的自递作用 5酸碱强度和电离平衡 20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50总计 90六、教学内容 1.酸碱滴定法 2.质子论的酸碱概念 电离理论 Bronsted的酸碱质子理论:定义;特点;共轭酸碱对 酸碱反应的实质 3.溶剂的自递作用 4.酸碱强

13、度和电离平衡 酸碱强度:(用电离常数表示) 电离平衡 5.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酸的浓度和酸度:酸度;酸的浓度 酸度对溶液中酸碱组分分布的影响:分布系数(an);分布曲线; 一元弱酸溶液的分布曲线;二元弱酸溶液的分布曲线;三元弱酸溶液的分布曲线七、思考题及作业 1.思考题:P47思10.(1)(4) 2.作业:P47习题18第6节课(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三节 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第四节 酸碱指示剂)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介绍水溶液中酸碱平衡的处理方法;了解质量平衡式和电荷平衡式的写法;掌握质子条件式的写法;掌握各种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方法;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及影响因素

14、。二、教学内容纲要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的处理方法质子条件式的写法各种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方法 酸碱指示剂的概念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影响因素三、重点、难点质子条件式的写法 各种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的最简式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变色范围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列举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节课程内容。在讲授时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形式完成讲解内容。五、时间分配内容时间分配(min)水溶液中酸碱平衡的处理方法 15各种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方法 50酸碱指示剂的概念 2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10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影响因素

15、 13总计 90六、教学内容 1.水溶液中酸碱平衡的处理方法:质量平衡式;电荷平衡式;质子条件式2.各种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方法 强酸强碱溶液H+浓度的计算:精确式;近似式;最简式 一元弱酸弱碱溶液H+浓度的计算:精确式;近似式;最简式 多元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精确式;近似式;最简式 两性物质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精确式;近似式;最简式 缓冲溶液H+浓度的计算:缓冲公式;缓冲容量 3.酸碱指示剂的概念 4.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以酚酞为例 5.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影响因素:以酚酞和甲基橙为例七、思考题及作业 1.思考题:P72思5 2.作业:P72习题8(1)(2).10.12第7

16、节课(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五节 一元酸碱的滴定 第六节 多元酸、混合酸和多元碱的滴定)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酸碱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规律,明确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滴定曲线、滴定突越的含义及影响滴定突越的因素。掌握酸碱能被准确滴定、多元酸碱能否分步滴定、混合酸碱能否被分别滴定的判据。掌握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原则。二、教学内容纲要 一元酸碱的滴定 强碱滴定强酸 强碱滴定弱酸强酸滴定弱碱多元酸的滴定多元碱的滴定混合酸的滴定混合碱的滴定三、重点、难点 一元酸碱的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规律 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滴定曲线、滴定突越的含义及影响滴定突越的因素 一元酸碱能否被准确滴定的条件 多元

17、酸碱能否分步滴定的条件 混合酸碱能否被分别滴定的条件 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的pH值如何计算 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列举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节课程内容。在讲授时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形式完成讲解内容。五、时间分配内容时间分配(min)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曲线 15强碱滴定弱酸的滴定曲线 30强酸滴定弱碱的滴定曲线 10多元酸的滴定 15多元碱的滴定 10混合酸的滴定 5混合碱的滴定 5总计 90六、教学内容 1.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曲线 以NaOH滴定HCl为例,讨论滴定的各个阶段溶液的pH值的变化情况。 引出滴定曲线、滴定突越、滴定突

18、越范围及影响因素、选择指示剂的原则。2.强碱滴定弱酸的滴定曲线以NaOH滴定HAc为例,讨论滴定的各个阶段溶液的pH值的变化情况。讨论滴定曲线、滴定突越、滴定突越范围及影响因素、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总结出强碱能否直接准确滴定弱酸的条件。 3.强酸滴定弱碱的滴定曲线:基本反应;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 4.多元酸的滴定:(以磷酸为例)讨论分步滴定的条件;各自形成的pH突越;化学计量点时pH值的计算。 5.多元碱的滴定:(以碳酸钠为例)讨论分步滴定的条件;各自形成的pH突越;化学计量点时pH值的计算。 6.混合酸、碱的滴定:和多元酸、碱相似,分别滴定的条件;各自形成的pH突越;化学计量点时pH值的计算。

19、七、思考题及作业 1.思考题:P71思1.4.6(3)(5).7 2.作业:P73习题14第8节课(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七节 滴定终点误差 第八节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第九节 使用和示例)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酸碱滴定误差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掌握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方法。掌握酸碱滴定分析结果的有关计算二、教学内容纲要 强酸、强碱的滴定终点误差 强碱滴定弱酸的滴定终点误差 酸的标准溶液 碱的标准溶液 使用和示例三、重点、难点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方法。酸碱滴定分析结果的有关计算。 酸碱滴定误差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

20、列举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节课程内容。在讲授时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形式完成讲解内容。五、时间分配内容时间分配(min)强酸、强碱的滴定终点误差 15强碱滴定弱酸的滴定终点误差 15酸的标准溶液 15碱的标准溶液 15使用和示例 20前八节小结 10总计 90六、教学内容1.强酸、强碱的滴定终点误差 强酸、强碱反应的质子条件式;滴定的绝对误差;滴定终点误差;计算公式;2.强碱滴定弱酸的滴定终点误差 强碱滴定弱酸化学计量点时的质子条件式;滴定的绝对误差;滴定的终点误差;计算公式。3.酸的标准溶液 配制方法;标定方法;所用的基准物;各基准物的特点;标定的原理;4.碱的标准溶液 配制方法;标定方法;所用的

21、基准物;各基准物的特点;标定的原理; 5.使用和示例直接滴定:条件;酸类;碱类;实例:乙酰水杨酸的测定;药用NaOH的测定间接滴定:条件;使用;硼酸的测定;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6.酸碱滴定分析结果的有关计算(自己看)7.前八节小结 分三个部分总结:(1)酸碱反应的基本原理 (2)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 (3)使用第9节课(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十节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熟悉溶剂的性质(离解性、酸碱性、极性、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的基础上,掌握溶剂的选择原则。二、教学内容纲要 概述 基本原理 碱的滴定 酸的滴定三、重点、难点基本原理溶剂的选择原则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节课

22、程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列举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节课程内容。在讲授时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形式完成讲解内容。五、时间分配内容时间分配(min)概述 5基本原理 45碱的滴定 20酸的滴定 20总计 90六、教学内容1.概述:概念;特点;近年来的发展情况。2.基本原理(1)溶剂的性质溶剂的离解性:离解性溶剂;非离解性溶剂;溶剂的自身离解常数;如何影响突越范围的大小。溶剂的酸碱性:挂图举例说明苯酚和苯甲酸在水中和在乙二胺中的滴定曲线,说明溶剂的酸碱性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溶剂的极性:相似相溶 均化效应和区分效应:均化(调平)效应;均化性溶剂;区分效应;区分性溶剂 (2)溶剂的分类及选择

23、 质子性溶剂:酸性溶剂;碱性溶剂;两性溶剂 惰性溶剂 混合溶剂溶剂的选择3.碱的滴定 溶剂标准溶液和基准物:配制及注意事项;标定;校正指示剂:结晶紫;a-萘酚苯甲醇和喹哪啶红使用和示例:有机弱碱;有机酸的碱金属盐(NaA);有机碱的氢卤酸盐(BHX);有机碱的有机酸盐(BHA);混合碱的测定4.酸的滴定 溶剂标准溶液和基准物:配制;标定;指示剂:百里酚兰;偶氮紫;溴酚兰使用示例:羧酸类;酚类;磺酰胺类;混合酸的区分滴定。七、思考题及作业 1.思考题:P86思2.3.5 2.作业:P86习题7;P87习题9第10节课(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EDTA和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及其稳定性

24、 第三节 外界条件对EDTA和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氨羧配位剂及其和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特点;理解配位平衡体系中稳定常数和离解常数、逐级稳定常数和逐级离解常数以及累积稳定常数之间的关系。明确氨羧络合物表观稳定常数和绝对稳定常数的意义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二、教学内容纲要 概述 EDTA和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及其稳定性 外界条件对EDTA和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三、重点、难点氨羧络合剂及其和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的特点各种稳定常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EDTA的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ay(H)金属离子的配位效应及其付反应系数aM条件稳定常数配位滴定中适宜pH条件的控制四、教学方法,

25、实施步骤根据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列举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节课程内容。在讲授时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形式完成讲解内容。五、时间分配内容时间分配(min)概述 15EDTA和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及其稳定性 30外界条件对EDTA和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45总计 90六、教学内容1.概述:基本概念;配位滴定法对配位反应的要求;特点;氨羧络合剂。2.EDTA和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及其稳定性 EDTA的性质;EDTA和金属离子的配合物;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和各级配合物浓度的计算:EDTA和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及其稳定性;逐级稳定常数;累积稳定常数3.外界条件对EDTA和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性

26、的影响EDTA的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ay(H);金属离子的配位效应及其付反应系数aM;配位剂和其它金属离子N的付反应系数ay(N);配合物的付反应系数(aMY)条件稳定常数;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lgKMY = lgKMY lgaM lg ay(H) +lg aMY七、思考题及作业 1.思考题:P106思2.3 2.作业:P106习题12第11节课(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三节 外界条件对EDTA和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三) 配位滴定中适宜pH条件的控制 第四节 滴定曲线 第五节 金属指示剂及其指示终点的方法)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EDTA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变化规律,明确影响滴定突越

27、大小的因素。掌握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金属指示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二、 教学内容纲要配位滴定中适宜pH条件的控制 滴定曲线 金属指示剂及其指示终点的方法三、重点、难点影响配位滴定突越大小的因素EDTA直接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判别条件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列举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节课程内容。在讲授时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形式完成讲解内容。五、时间分配内容时间分配(min)配位滴定中适宜pH条件的控制 30滴定曲线 20金属指示剂及其指示终点的方法 40总计 90六、教学内容1.配位滴定中适宜pH条件的控制 EDTA直接准确滴定

28、金属离子的判别条件;酸效应曲线;2.滴定曲线3.金属指示剂及其指示终点的方法 金属指示剂的概念 金属指示剂的性质和作用原理 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其他指示终点的方法(简介)七、思考题及作业 1.思考题:P106思5.9 2.作业:P106习题13.16;第12节课(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六节 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 第七节 配位滴定的方式和使用)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确定配位滴定条件及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明确配位滴定方式的特点并了解其使用。二、 教学内容纲要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配位滴定的方式和使用三、重点、难点用控制溶液酸度的方法进行分别滴定;掩蔽和解蔽;滴定方式及使用。

29、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列举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节课程内容。在讲授时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形式完成讲解内容。五、时间分配内容时间分配(min)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 45配位滴定的方式和使用 30本章内容小结 15总计 90六、教学内容1.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 用控制溶液酸度的方法进行分别滴定; 用掩蔽和解蔽的方法进行分别滴定; 预先分离;2.配位滴定的方式和使用 直接滴定;返滴定;置换滴定;间接滴定3.本章内容小结 分三部分:(1)EDTA及配位反应的基本原理 (2)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3)使用七、思考题及作业 1.思考题:P106思6.10 2.作业:P107习题17;第13节课(阶段复习,期中测试)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