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8.34KB ,
资源ID:15493592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4935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复习教案 期末总复习1.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复习教案 期末总复习1.docx

1、复习教案 期末总复习1课题期末总复习(1)课时安排1课时目标科学知识1、 回顾本册书的知识点;2、 根据知识点进行习题练习;3、 回顾做的实验:包括目的、步骤、注意事项及实验结果。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知识点教学难点相关知识的练习及实验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二次备课进行新课第一单元 相关知识: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形状、透明的,占据一定的空间,有一定的质量,压缩后有弹性。2、空气具有流动性,总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中国古代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法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造出载人热气球。3、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

2、而成的,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他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4、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5、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空气。清洁的空气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污染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空气污染严重时,会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相关习题1、空气具有( )、( )、( )、( )等性质。2、日常生活中,利用了压缩空气的地方有( )、( )。3、空气具有(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 )。4、 冷空气( )是因为冷空气比同体积的热空气重,热空气( )是因为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5、 制冷空调应该挂在房间(

3、)方,取暖器应该放在房间( )方。6、 由于地面上各个地方的冷热程度不一样,冷空气总要向热的地方流动,空气的( )就形成了风。7、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 ),占空气体积的( )%,其他的主要是( )占空气体积的( )%,此外还有少量的( )( )等。8、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敞口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石灰水表面出现了一层白膜,证明空气中有( )。9、制取二氧化碳:在一只瓶里放入一些小苏打,再倒入一些醋,瓶里出现的泡泡就是( )。第二单元相关知识1、热水变凉的规律是:先快后慢,逐渐稳定。2、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

4、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互相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3、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4、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热快。水和油相比,水吸热性能强,散热性能若;油吸热性能若,散热性能强。5、云、雾、雨、露、霜、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相关习题1、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 );( )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2、 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是:.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在测

5、量液体的温度是,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非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3、 一杯水会逐渐变凉,其过程是( )。热总是从( )向( )传递的。4、热在固体中,从( )的地方传到( )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 )。5、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 )。6、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 )。7、温度计是利用物体的( )原理做成的。8、云、雾、雨、露、雪、冰都是由空气中的( )变成的。9、水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答:与蒸发面

6、积的大小、空气流动的速度、温度的高低等有关。第三单元相关知识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朝着四面八方传播的。声音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较强,在空气中传播较弱,因为声音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传播比较容易损失。2、伏罂而听运用了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的科学原理。3、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长期遭受噪声侵扰,人就容易得病,因此,我们要尽量克制自己,不要制造噪声。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4、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相关习题:1、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要终止声音需( );人说话

7、主要是靠声带( )产生声音的。2、声音在沙子、水、空气中的传播效果从好到差的排序是( )、( )、( )。3、声音是向( )传播的,它在( )体中传播最快,在( )体中传播最慢。4、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 )空气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耳朵的;拉直的棉线能很好的传递振动,松垮垮的棉线会( )振动。5、人的耳廓有( )作用。6、声音在人耳从外到内传播的途径( )。7、 连线:把人耳的主要部分名称与功能用线连接,再标出人耳各部分听到声音的先后次序( ) 听神经 收集声波( ) 耳涡 把声音信号报告给脑( ) 外耳道 把振动变成大脑能接收的信号( ) 耳廓 传递振动( ) 鼓膜 传递声波( ) 听小骨 产

8、生振动8、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答:(1)戴上耳塞;(2)捂住耳朵;(3)离开噪音区。9、 音量是指声音的( ),声音的强弱和( )有关;音调是指声音的( ),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 )有关。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课题期末总复习(2)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回顾本册书的知识点;2、根据知识点进行习题练习;3、回顾做的实验:包括目的、步骤、注意事项及实验结果。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知识点教学难点相关知识的练习及实验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二次备课进行新课第四单元相关知识1、虽然食物有不同种类,但它们都是由若干种基本营养成分组成的。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一下几种

9、:米饭、面条、面包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供给我们能量,支持我们的活动。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的营养。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它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2碘酒是淀粉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3、人身体里有一个近7米长的消化系统。食物进入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食道蠕动,推送食物进入胃;胃挤压、磨碎、搅拌食物,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使食物变成糊状;小肠进一步消化食物,食物被转化成人体可以吸收的营养,并被吸收进入血液;剩下

10、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变成粪便,由肛门排出。4、食用色素是一种添加剂,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可以改变食品的外观和口味。但多吃含有人造食用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相关习题:1、人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有( )、( )、( )、( )、( )。2、( )是淀粉探测器,可以用来区别萝卜和土豆。碘酒遇到淀粉会( )。3、没有一样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吃的食物要多样化,不能( )、( )。4、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种类有( )、( )、( )、( )、( )。其中吃得最多的是( ),大约每天( )克,吃得最少的是( ),大约每天不超过( )克。5、粮食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 )。6、人吃的食物主要有哪几类?各起什

11、么作用?答:(1)淀粉类提供能量,有米饭,面条,面包等;(2)蛋白质类促进身体生长,有鱼、肉、奶、蛋、豆类等;(3)油脂类提供能量保持体温,有各类油脂;(4)维生素类保持身体健康,有水果、蔬菜等。7、我们吃的食物经过的消化器官次序是( )、( )、( )、( )、( )、( )。消化道是靠( )方式是食物前进的。8、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 )和( )。9、加工食品是指经过( )的食品,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某些物质,食物的也会损失一些( )。天然食品是( )或经过( )、不含任何( )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成分。10、食用色素分为( )和( )两种。它是一种添加剂,可以改变食品的外观

12、和口味,但多吃含有人造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11购买加工食品要注意看( )期和( )期。第五单元相关习题1、根据物体的( )如物体的( )等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2、铅笔上的4B、2B、HB、2H、4H等是按铅笔的( )特征来排序的。3、根据导热性强弱写出序号:木板 棉质毛巾 金属把手 瓷砖 玻璃瓶4、塑料膜实验的排序结果褶皱程度抗拉性能透明度食品保鲜膜食品塑料膜衣物熟料袋5、分类就是把具有( )的事物组合在一起。6、分类和排序都是( )的常用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课题期末总复习(1)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回顾本册书的知识点;2、根据知识点进行习题练习;3、回顾做的实验:

13、包括目的、步骤、注意事项及实验结果。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知识点教学难点相关知识的练习及实验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二次备课进行新课第一单元相关知识1、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太阳在东,影子在西;太阳在南,影子在北;太阳在西,影子在东。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2、太阳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太阳越高,影子越短。一天中,从早到晚影子的长短依次是:长短长。一天中,我们看到的太阳运动是从东往西。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半圆周形。3、一天中气温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越高,气温也越高。4、人们利用太阳的变化和影子的变化之间的规

14、律来制造不同形状的日晷。5、太阳东升西落以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6、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地球绕着太阳在运动,昼夜的形成是地球自转的结果。7、月相变化的规律依次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农历十五)残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8、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做月相。月亮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9、昼夜变化对动植物都有影响,如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植物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状态是不一样的;很多动物在白天和黑夜的生活状态也是不一样的。白天郁金香随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10、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加鸡的产蛋量是因为合理的光照能刺激排卵,增加

15、产蛋量。相关习题1、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 ),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 )。3、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 )。4、( )也叫( ),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5、( )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6、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7、古希腊天文学家()提出(“ ”),他认为( )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8、波兰天文学家( )提出(“ ”), 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 )的结果。9、我们看到

16、的月光是月球反射( )的光。10、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第二单元相关知识1、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有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自然光:闪电太阳萤火人造光:灯泡蜡烛焰火常见光源:太阳、星星、萤火虫、灯、蜡烛火等,月亮不是光源。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两千多年前,。3、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4、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直立的虚像,大小和实物相等。5、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凸透镜的用途:做照相机的镜头、老花镜的镜片、显

17、微镜的镜片等。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望远镜是用一组凸透镜和凹透镜制成的。研究内容凸透镜凹透镜镜片特点中间厚,边缘薄中间薄,边缘厚观察物体有放大作用有缩小作用可聚光使光发散成像特点可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不能6、照镜子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1)在镜子中看见你,你也能看见我,说明光路是可逆的。(2)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前后相反的。(3)两面镜子成90度,镜中出现三辆车;如果成60度,将出现五辆车;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越多,这是因为两个镜子互相映照产生的。7、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曲,这种现象叫光

18、的折射。透过不同镜片观察物体,凸透镜有放大作用,凹透镜有缩小作用8、光是有颜色的。阳光被三棱镜分解后的色彩: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这一现象是1666年由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的。彩虹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相关习题1、发光的物体叫做( )。光源分为( )和(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 )行进的。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小孔成的像不仅( ),而且( )。4、当光线照射到( )、( )、( )的表面后会( ),这种现象叫( );( )就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5、( )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 )会在( )上发生( ),这种现象叫( )。6、中间厚、边缘薄的透

19、明镜片叫(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 )。( )有( )作用;能使光线( );能使物体在屏上成( )。( )有( )作用;能使光线( );不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7、阳光可以被分解为( )、( )、( )、( )、( )、( )、( )七色光。第三单元相关知识1、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一个基本电路由电池、小灯泡、导线、开关组成。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2、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常见导体:钢尺、铁钉、铁片、钥匙等金属做的物品,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常见绝缘体:塑料制品、橡胶、木头、橡皮、布、纸等。3、检

20、验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利用电池、电线和小灯泡所组成的简单电路作为检验器,检验连接在两条导线4、磁铁有南极(S)和北极(N),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磁铁的性质:(1)能吸铁(2)能指南北(3)同极相斥、异极相吸5、磁力最大的部位是磁极。磁极指向北的一端是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一端是南极,用“S”表示。6、指南针就是一块小磁铁,它总是一头指南,一头指北。指南的一头称为南极(S),指北的一头称为北极(N)。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它被称为司南。7、测量比较两块磁铁磁力大小的方法:用磁铁去吸大头针或回形针等,吸得多的磁力大。8、电磁铁和磁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相同:都有磁性,都有磁极,都能

21、指南北,都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不同:磁铁磁性是永久的,电磁铁在通电时有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有关,电池越多,磁力越大;磁力大小还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越多,磁力也越大。电磁铁也有南极和北极,而且改变电池的正负极,电磁铁的南极和北极也会改变。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课题期末总复习(2)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回顾本册书的知识点;2、根据知识点进行习题练习;3、回顾做的实验:包括目的、步骤、注意事项及实验结果。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知识点教学难点相关知识的练习及实验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二次备课进行新课第四单元 相关知识:1、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加

22、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2、人一分钟的心脏跳动次数与脉搏次数是一样的。运动后人的呼吸次数与心跳次数都会加快。休息后会慢慢趋于平静,直到恢复到和运动前一样。3、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认识并知道他们的作用)4、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5、呼吸时,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6、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你的肺活量。7、肺活量大就说明机体摄氧能力和排出废气的能力强,人体内部的氧供应就充裕。8、体育锻炼能增加人的肺活量,使心脏更有力。肺活量由呼吸肌的力量、弹性决定的

23、。保护肺和心脏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不吸烟,不喝酒。9、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10、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人进行血液循环的主要器官是心脏和血管,通过血液流动,可以把大量的氧气和养料运送到身体各处,并能把从全身各处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输送到肺和其他器官排出体外。11、心脏是人体的“泵”,心脏不断跳动的目的是推动血液循环,保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和生命活动。12、心脏为什么要推动血液不停地在血管里流动:血液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把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气和消化器官吸收的养料运送到全身各处去,又把全身各处产生的二氧化碳

24、和其他废物通过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只有心脏不停地跳动,血液才能不停地在血管里循环流动。13、将呼出的气体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摇晃一下,可以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里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相关习题1、因为运动时身体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养料,所以运动会使( )和( )迅速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慢慢恢复。2、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3、呼吸器官包括( )、( )、( )、( )、( )、( )。4、呼吸让我们吸进富有( )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 )。5、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有:( )、( )、( )、( )、( )。6、( )和( )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第五单元相关知识1、解释:解释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日心说,板块说。2、解释不一定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为了做出正确的解释,需要在获得充分证据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3、建立模型:科学家常建立模型来解释他们的思想和发现。4、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的联系。如图形(植物细胞模型)、公式(数学公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