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02MB ,
资源ID:155736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5736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从《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出发分析广州市荔湾旧城区居住问题及解决途径.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从《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出发分析广州市荔湾旧城区居住问题及解决途径.docx

1、从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出发分析广州市荔湾旧城区居住问题及解决途径 分析广州市荔湾旧城区居住问题及解决途径 从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出发 目录:一、宪章内容分析与比较 - 2 -1、雅典宪章 - 2 -2、马丘比丘宪章 - 2 -3、两宪章比较 - 2 -二、荔湾区简介 - 2 -1、自然区位 - 2 -2、交通 - 3 -3、商业 - 3 -三、荔湾旧城区居住现状 - 4 -1、荔湾区居住用地现状 - 4 -2、荔湾旧城区居住街道走访调研概况 - 5 -四、荔湾旧城区居住存在问题 - 6 -1、城市河涌污染严重、缺乏监察和维护 - 6 -(1)河涌环境过于“渠化 - 6 -(2)水质条件差

2、- 6 -(3)暗渠问题 - 6 -(4)河涌管理无系统 - 7 -2、居住区街道环境差 - 7 -(1)旧街道的尺度“变小 - 7 -(2)路规划已无法满足机动车的需求 - 7 -(3)公共用地被占,街道治安恶化 - 8 -(4)居住人口结构发生质变 - 8 -(5)自行车绿道在旧街道中无法实施 - 8 -3、街道传统生活文化流失、时代性弱 - 9 -五、荔湾旧城区居住街道发展策略 - 9 -1、构建生态河涌和有效的管理系统 - 9 -(1)建立河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 9 -(2)设立河涌专属的管理部门 - 10 -(3)变河涌暗渠为“明”渠 - 10 -2、构建适合荔湾旧城区居住区街

3、道发展的新模式 - 10 -(1)设计以步行为主的居住街道 - 10 -(2)提升旧城区居住街道物业管理水平 - 10 -(3)在旧城区居住巷道中设立自行车道 - 10 -3、构建传统居住街道文化新体系 - 11 -(1)保护和拓展居住街道中的公共空间 - 11 -(2)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传统 - 11 -六、总结 - 12 -【摘要】本文从两个宪章出发,雅典宪章认为在城市的四大基本功能中,城市首先应当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充分保障空间、新鲜空气和阳光这三个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马丘比丘宪章认为住房不能当作一种实用商品看待,要把它看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本文以广州市荔湾旧城

4、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居住街道发展的历史源流、人文景观和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了荔湾旧城区居住河涌污染、不安全环境、生活文化流失等问题,提出了发展河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引入有特色的物业管理模式、文化艺术法制化、设计以步行为主的居住街道模式等解决措施。【关键词】宪章;四大基本活动;荔湾旧城区;居住街道;街道管理;一、宪章内容分析与比较1、雅典宪章核心内容为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从对城市的整体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再将各个本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一个完整的城市。2、马丘比丘宪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城市看做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5、,提出动态规划的概念。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3、两宪章比较 (1)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建筑分成若干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的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关联性。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和动态性。二、荔湾区简介1、自然区位荔湾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是广州的中心城区。域

6、内地势平坦,海拔较低。珠江南岸的芳村地区水网密布,纵横交错,土壤肥沃,是典型的岭南水乡。荔湾区水系发达,其城区跨越珠江两岸。域区河流众多,白沙河流经广东境内后在该区汇入珠江。除此之外,荔湾区还有荔湾涌、下市涌、司马涌、河涌等小河流若干,共同组成了荔湾区发达的水系。 2、交通荔湾区位于广州繁华市区西部,交通枢纽纵横交错;北接火车站、白云机场;南有芳村客运站;西边有珠江大桥飞架东西,连同南海、佛山;西南有京广铁路广州货运南站及广州港新风作业码头;更有107国道,广佛高速连接广深高速公路,直通香港;广州地铁号线及内环高架路纵贯全区,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3、商业荔湾区地处广州市城区的中心地带,

7、是广州的商业重地。荔湾区自古以来商贸云集,商业气氛浓厚,人民南、西堤、上下九、十三行等是传统的商业旺区,黄沙形成了大型海产批发市场,南岸路一带是广州最大的建材市场。新荔湾拥有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中山七八路、康王路和花地大道现代商业商务带,以及广州花博园、岭南花卉市场两个大型花卉市场。三、荔湾旧城区居住现状 居住街道联系着商业、办公、生活、居住四大功能,同时,它又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文明程度、社会凝聚力的最佳展现场所。其涵盖了居住环境中的各个要素,模式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了满足交通需求的区级干道和支路,还有组成街道空间的城市河涌、人行小巷、建筑立面、景观绿化、民俗艺术等街道空间元素。居住街道反映了具

8、体的物质空间形态,体现了城市生活中的精神追求。 1933年8月,国际建筑协会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强调居住区在城市中的主要作用,提出在居住区建设中,应当倡导并且急需一个新的街道系统,增辟绿地,改善居住环境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关键,街道发展成为城市实现高度发达交通的重要途径。 继雅典宪章以来,1977年12月在马丘比开展了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的讨论并提出了含有若干新要求和新理念的“马丘比宪章”。在居住环境问题上,指出过于单一的功能分区使城市有机组成受到破坏,提议建立促进交往的综合性居住环境。对自然资源、环境污染

9、等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强调重视街道的生态维护与居住区可持续发展。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曾写到:“迄今为止,我们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可以方便地归纳为五种元素一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回街道在城市居住区中主要为生存活动的交通道路,它既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又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同时,街道又是人们社会群体生活和城市相互链接的血脉,是进行社交活动的生命线,城市中赖以生存的各项设施皆是沿其展开布置的。如果道路缺乏个性或混乱不堪,那么就很难形成城市的整体意象。1、荔湾区居住用地现状 随着城市新区的发展,许多有能力的中产阶级渐渐搬出荔湾老城区,昔日繁华的西关文化城区顿时变得满面风

10、霜。除了一部分当地市民留守在荔湾老城区中,荔湾老城区还成为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廉租地,居住街道成为了唯一的社会“交融”空间。在众多来自各地区的生活文化的交集与冲击下,西关街道生活文脉濒临破碎与侵蚀。 在广州荔湾旧城区一带,街道格局依然鲜明地体现出广州传统的“商住文化”痕迹。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广州荔湾旧城区逐渐形成了以商业、居住、文化风景游览合一的城市居住形态。在二十世纪末,荔湾区土地的使用方式可分为四大片区,如表所示: 荔湾旧城区的居住街道,承载了交通、生活、工作、商业发展的功能,其原有的紧凑与狭窄的空间布局,使得街道环境在如今发展到了严重的负荷状态,即使原有的商业发展格局还存在,但是因为其空

11、间发展的局限性,很难注入新的商业力量和生命力,荔湾旧城因此变得暗淡、萧条。2、荔湾旧城区居住街道走访调研概况在荔湾区旧居住集中区的街道中,可以看到有狭窄的小巷,穿过小巷走入院子,院子罩晾着衣服或被子,四周有很多绿色盆景,在房屋角落依稀种着几棵大树,老人坐在屋门口和对门的邻居闲谈。狭窄的小巷让车不能进驻,人们不用耗尽精力去注意车辆,在居住区街道活动即安全又方便。居住在这种环境中的人们感觉惬意融融,人与人之间富有人情乡土气。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看似美好的居住环境里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在荔湾旧城区的功能空间分布中,北部多为一些大企业工厂集中地,中部依然是以生活居住区为主体,西部多为物流和码头,南部为

12、商业贸易区。由于荔湾旧城商住合一的整体格局,居住街道分布较广,荔湾旧城区的中部和南部为老居住区的集中地,居住街道环境和生活条件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居住形式大多保留着传统居住的空间结构。街道缺少公共绿地、体育设施、电讯、排水、居住区水环境遭破坏、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健全。所以构成了“旧城区居住街道严重的治安、火宅和卫生三大隐患。而且,居住街道与城市经济、社会、空间发展极不协调,影响了城市规划实施,对城市景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不良影响。四、荔湾旧城区居住存在问题1、城市河涌污染严重、缺乏监察和维护(1)河涌环境过于“渠化 河涌护堤多为水泥防洪堤基础,顶路面都

13、是硬质材料的护栏和铺地。其使用目的单一,为泄洪排污作用,不能充当居住街道的公共环境的用途。河涌绿地环境的缺乏酿成了大地景观破碎化、自然水系统和湿地系统的严重破坏、生物栖息地和迁徙廊道的大量丧失,造成了荔湾旧城区不能形成自然的绿色廊道,与市民的游玩、休憩活动相隔离,影响了居民的健康生活。(2)水质条件差 连接珠江与广州荔湾旧城区的河涌和城市内湖,虽然在亚运工程中得到了“全面的整治,但是,在河涌维护中,主要依靠人工进行的清理,对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中水环境处在人为的“边污染边治理”状态,始终没有建立起河涌的“自我生态更新”系统,失去自我净化能力的河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水质出现了恶化,还对河涌周

14、边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且,河涌水质受污染严重且无循环更新能力,需要大量人力护养,维护成本大。(3)暗渠问题 为了以最快速度达到美化和经济利益,建设的相关部门和设计者常常以其上筑马路或搞建筑“美化工程。由于对传统河涌的保护意识不够,往往造成了河涌由明渠变成暗渠的结果。在环绕沙面岛的珠江支流中,在沙面岛的北部,与河流平行的广州内环高速路在其顶面建造,掩盖了河流约四分之一的宽度,尽管水仍在流,但其结果是,河流空间变得狭窄,高速路桥底装饰粗糙,无艺术美感,对河流景观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城市街道环境的美化和生态系统面临失去宝贵的环境资源的危机。(4)河涌管理无系统 没有专属的河涌管理部门对河涌进行持

15、久的监察与维护。河涌的管理,政府主要通过委托企业来进行河涌日常的清理工作,河涌的清理工作成为了不定时性的“大扫除”。而且,河涌管理工作受辖区管理的限制,各辖区管理部门间的“不合作”造成了河涌的维护工作难以开展。例如:广州的驷马涌,其流经越秀区和荔湾区。荔湾区驷马涌为“死水”状态,常年滋生蚊虫,发出阵阵恶臭,使得居住在河涌周边的居民备受困扰,河涌渐渐成为了居住区街道的负担。2、居住区街道环境差(1)旧街道的尺度“变小旧街道的形成,要追溯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人简直是天壤之别,因此,以当年的尺度标准形成的街道在如今看来已经显得十分“小气”,大部分的建筑物都是紧挨着建设,建筑

16、与建筑之间的间距不够,形成道路狭窄、建筑密度高、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再加上年代久远,建筑残旧、照明设施不足、巷道转角过急等问题愈发显著,给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一定的不便。(2)路规划已无法满足机动车的需求由于多年以前的规划建设不可能会考虑到当今汽车的发展,原先适于人行的道路如今却无法满足汽车的行驶。人们对于汽车的依赖已经到了完全无法摆脱的地步,旧街道行车难和停车难的问题一时间无法解决,很多荔湾旧城区中的居住街道已经承担起了人行、车行、停车、自行车道的综合性功能用途。此时,旧街道只能默默承受着机动车在拥挤的干道上通行,而多宝街道宝源路社区周边道路居民也只能默默承受狭小的巷道给自己带来的不便。 (3

17、)公共用地被占,街道治安恶化 街道中原本不多的公共用地被机动车侵占,导致居民能够进行活动和交流的地方越来越少,社会联系也日渐减少。同时,流动人口增多,人群素质与结构发生变化,使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再加上形同虚设的保安亭,街道的治安情况日趋恶化。(4)居住人口结构发生质变随着广州城市发展脚步的巨大变化,荔湾旧城区居住街道的环境条件逐渐降低,许多曾居住于就居住街道的居民搬往条件好的新城区居住。由于老屋设施破旧,很多房屋变成了廉价的租房,荔湾旧城区渐渐成为集聚中低收入人群的廉价居住区。随着居住环境质量的降低,居住人口的素质也开始下降,并且继续循环下去,这种旧城区没落的情况在所有城市的发展

18、中都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5)自行车绿道在旧街道中无法实施在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倡导下,自行车道建设成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对城市的旅游资源也起到一个丰富性的作用。但是,在荔湾旧城区居住集中地,周边的交通道路相对都比较狭窄,加上车流的不断扩大,狭窄的街道中兼顾了人和机动车行走的功能,没有空余的地方专门设置自行车道,自行车与机动车、行人混行在一起,或者是,在有自行车道的街道中,常常因为某种原因,连通城市的自行车道常常被打断,自行车道网络不能建立起完整的体系。 3、街道传统生活文化流失、时代性弱(1)本土优秀民俗文化面临“失传” 近年来,荔湾民间风俗活动出现了“

19、复兴”的状态,文化节、美食节、赛龙舟等活动跃跃而起,民俗活动的“纪念”价值逐步实现。但,如果说为此就欣喜若狂,那还为时过早,我们都知道,民俗活动的之所以能够重建,往往归功于年长的本地居民,他们拥有民俗的技艺,生活中还延续了旧时的习俗。(2)民众缺乏对公共艺术文化活动的决策权 目前,在荔湾区上下九步行街中,存在的一些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其艺术形式的创造与建立完全由政府、艺术家和相关企业决定,虽然在艺术形式上,表达了老广州文化历史,但是,在使用价值上,对于来往的匆匆过客也只是烟云过眼,不能引起广泛的关注,没能调动起群众的互动参与,得不到大众的肯定,不能成为购物环境中,闲谈或审美的焦点。五、荔湾旧城

20、区居住街道发展策略1、构建生态河涌和有效的管理系统 城市是否是先进的、文明的,显然是众说纷纭。作为生存于城市中的自然人,我们需要的只是安全和健康的物质环境,干净的空气和水,与自然更大的接触机会,需要有健康的、舒适的庇护所。河涌环境生态化,是解决街道排水、管道卫生、街道绿化和文明散播的有效途径。(1)建立河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对连接珠江的荔湾旧城内河涌,应该以增强河涌的自我调节能力及恢复自然的生态系统为目标。在河涌发展中,建立河涌的自我更新的水环境系统,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体系,才是长久之计。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目前世界最廉价的低投资、低能耗、行之有效的处理与利用污水的系统工程,是在长期应

21、用天然湿地净化功能基础上发展的水净化资(2)设立河涌专属的管理部门 荔湾区河涌的管理,不应以“区”来划分职权,应该以贯穿“河涌始末的整体干线为单位,建立起以河涌为主体的专属管理部门(如:驷马涌管理所、西关涌管理所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部分跨区河涌在河道管理意见上的分歧;另一方面,河涌专属的管理部门作为独立的管理机构,有权对河涌流经的各区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河道管理督查,制定统一的维护和整改建议,达到一个较为系统的管理和发展策划;再则,对于河涌的相关意见,市民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反映情况,无形中,加强了河涌监管的力度。(3)变河涌暗渠为“明”渠 水系的活力存在,不仅要满足流水,更重要的是以水为特征

22、的生态系统和生活空间的表现。在水环境资源稀缺的现代城市,应把已成为暗渠的河涌,尽可能的将其“明”了化,如位于荔湾湖公园南侧的西关涌(又称为荔枝涌),在2010年亚运工程整治期间将置于石块铺地底下的河涌,重新揭开面纱,整改成了现在优美的西关涌环境。2、构建适合荔湾旧城区居住区街道发展的新模式 广州荔湾旧城区是集生活、消费、工作为一体的综合型街道空间板块,但由于居住街道环境的衰落,街道活力日渐低靡,建立适合居住区街道发展的模式,成为了街道复苏的前提。(1)设计以步行为主的居住街道 在荔湾旧城区居住街道中,步行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种交通类型,它是产生逗留、交流空间的重要因素,步行往往带有目的性,一次

23、步行活动会引发出多种活动的产生。例如:以散步而引发的停留、观赏、倾听、交谈、游戏等活动。如果在狭窄的荔湾旧城区居住街道中,仍以机动车道为主要交通类型,那么对步行空间无疑是巨大的阻碍。 为了使居住街道更有利于步行,具体实施措施可采取以下几点: 第一,对荔湾旧城区南部部分批发市场进行搬迁。在荔湾商业发展初期,商业运输多以水路交通为主。为了缓解荔湾旧城区内的陆路交通拥挤状况,不以水路交通为主的批发市场应当实行搬迁,这样可以控制进入主城区的物流货车数量,对荔湾旧城区居住道路规划难以满足机动车需求起到一个缓解的作用。 第二,在居住区的主干道建立起公共立体停车库。立体停车库属于仓储设施,专门为各类车辆自动

24、停放,科学寄存。同时,在居住区外围连接城市主要道路区域设立相应的点,建立立体停车库,这样便有利于进行交通枢纽的直接链接,方便汽车使用人群的出行。(2)提升旧城区居住街道物业管理水平 在荔湾旧城区居住区运作的初期,可在街道办事处指导下成立的以街道办和当地居民组成的业主委员会,来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监督,物业管理经费应由政府审批的旧城改造专项经费与街道居住市民共同承担。(3)在旧城区居住巷道中设立自行车道 在旧城区居住街道建设自行车道,要解决旧城区中交通街道的“先天不足”而造成的狭窄,应该充分利用具备自行车通行条件和贯穿居住区的巷道做为自行车道。一方面,为自行车这种交通形式提供了相对安全和连贯的通行

25、条件,弥补了城市中狭窄车道中绿道不连贯的缺陷,也避免了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相并而产生的安全等问题;另一方面,对旧巷道的再利用无疑也是对本地居民生活环境一个重生的机会,新的绿色文化融入居民的生活环境中。 3、构建传统居住街道文化新体系(1)保护和拓展居住街道中的公共空间 旧城区居住街道,往往是民俗文化得以传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繁衍的场所。在未来对街道的改造和发展中,对仅存的一些公共空间应当保护起来并且应当建设更多的公共空间“交还给居民。对仅存的民俗或快要消失的民俗最好的保护方式,除了政府和社会对街道活动的保护和鼓励外,还应对其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对街道公共空间的维护,为民俗文化提供更多存活的

26、空间。(2)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传统 在旧居住区的改造建设中,我们应当尊重传统建筑文化,而不是一味地拆除重建,如荔湾湖公园南边的荔湾博物馆、特色古玩街、木偶艺术剧院等就是利用传统建筑改造后用于展览和荔枝湾丈戏台荔枝满西关小食街展示,使得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得到保护和利用。六、总结居住区是城市的血脉,是人们相互沟通和交换信息的重要公共开放场所,居住的创造就是为了服务于人的活动。在生活节奏同益紧张的现代社会中,轻松、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逐渐远离城市居民,变得遥不可及。正如唐纳德艾普利亚德曾说过:“假如城市是为了留住它们的城民,假如能源短缺迫使我们回到浓缩的城市,那么,就必须找到一些方法,让城市成为一天

27、工作后休憩的天堂,而不是被淹没在噪音、浓烟与尘埃中的危险的栖息地。”近年来,保护本土特色街道,发展当地文化,展示地方风情已成为世界居住区发展的总趋势,城市居住区发展水平,成为了衡量城市经济能力、文化水平、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准之一。广州旧城区居住街道是让游客感受地方风情,使本土居民传承岭南文化和回顾过往生活点滴的重要纽带,再加上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人文、历史、安全在人们精神生活中愈显重要。荔湾区,即是广州的旧城区,它承载了岭南文化,是广州的城市名片。在荔湾旧城中存在河涌污染、街道功能混乱、文化流失等问题。通过对现存问题的分析和总结,本文提出了若干解决策略,如:在城市河涌建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28、、制定以步行为主的街道模式、对公共艺术文化进行法制管理等等,意图通过这些策略可以实现改善广州旧城区的居住街道状况的愿景。参考文献:1(加拿大)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2(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3(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翁剑青著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5浅见泰司编著居住环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王玲慧大城市边缘地区空自J整合与社区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7何建颐殷洁张京祥全球化世纪的城市密集地区发展与规划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培根著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柯林罗,弗瑞德科特著,童明译拼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伊恩轮诺克斯麦克哈格著,黄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1刘力.旧城改造项目面临八大方面的问题.载经济参考报,2007.12王世仁.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取向原则.载北京规划建设,2002.13蔡丽明.对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几个要素的探讨J.建筑知识,2001.14袁栋.浅谈居住区绿化设计J.城乡建设,1999.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