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35.64KB ,
资源ID:1570020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7002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运动生理名词解释.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docx

1、运动生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绪论1、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2、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3、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4、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这种相对恒定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是通过调节使平衡恢复。5、自身调节是指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6、反

2、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缺一不可的部分组成。7、所谓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形成,是人或高等动物在生活过程中根据个体所处的生活条件而建立起来的,所以是后天获得的,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8、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固定的反射,是一种较低级的活动,如声音所引起的朝向反射头朝向声源方向。9、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完成的。这些激素分泌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大多数激素通常是通过血液运输到距离较远的部

3、位而起作用,故称为体液调节。10、除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外,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以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活动。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体液调节,称为局部体液调节。11、在人体整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往往被调节的器官效应器,在功能活动发生改变时,这一变化的信息又可以通过回路反映到调节系统,改变其调节的强度,形成一种调节回路。人们常常用反馈Feedback一词表示这种调节方式。12、假设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增强反射中枢对效应器的影响即称为正反馈。13、假设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弱控制装置对受控量的影响称为负反馈。14、神经调节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调节机制,实现这一调

4、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15、在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是直接或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了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相当于反射弧传出道路的一个延伸部分,可称为神经 体液调节。16、控制装置仅根据干扰信息发出控制信号的方式称为前馈。如赛前状态。17、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18、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19、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异,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第一篇肌肉的兴奋与收缩第二章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1、兴奋性:生物体具有

5、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2、阈强度: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何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3、阈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4、强度时间曲线: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刺激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将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相互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出一条曲线,称为强度时间曲线5、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长,都不能样阈强度称为基强度。6、时值:是指以2 倍的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短作用时间。7、“全或无”现象:无论使用任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到

6、达一定的强度,它们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即使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8、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9、神经肌肉接头: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相接近并进行信息传递的装置。10、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用粗丝和细丝之间的相对运动解释肌肉收缩的学说。认为肌肉收缩时虽然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或卷曲,而只是在每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11、单收缩:是指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后,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及一次机械

7、性收缩。12、强直收缩:是指每次刺激是时间间隔短于单收缩所持续的时间,肌肉是收缩将出现融合现象,即肌肉不能完全舒张,称为强直收缩。第三章 呼吸1、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2、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3、人体主要的呼吸肌为膈肌和肋间外肌。当膈肌收缩时腹部随之起伏,肋间外肌收缩时胸壁随之起伏。因此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型式称腹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胸式呼吸。成人的呼吸一般都是混合式的。4、吸气肌收缩时,胸廓扩大

8、,由于胸膜脏层与壁层间存在少量浆液,使两层胸膜紧密粘着在一起且有胸膜腔负压加强了这种粘着,故肺必然随着胸廓的扩大而扩大,于是肺容积增大,肺内压降到低于大气压,这时外界空气经呼吸道入肺,这就是吸气过程。5、吸气末,胸廓不再扩张,肺内压与大气压到达平衡,气体不再入肺。随后吸气肌舒张,胸廓和肺回位,肺容积减少,肺内压升高超过大气压,于是气体经呼吸道出肺,这就是呼气过程。6、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为补吸气量,正常成人约为1500-2000ml。7、平静呼气之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为补呼气量,正常成人约为900-1200ml。8、最大呼气末,肺内所余留的气体量为余气量,正常成人约为1

9、000-1500ml。9、肺容量是肺的基本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量。10、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为深吸气量,它是衡量最大通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胸廓的形态和吸气肌的发达程度是影响深吸气量的重要因素。11、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12、在平静呼气末,肺内所余留的气体量为功能余气量,它是余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约为2500ml。13、时间肺活量的测定,即在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第1、2、3s 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成人第1、2、3s 的时间肺活量分别为83、96、99,其中以第1s 的时间肺活量意义最大

10、。时间肺活量既反映了肺的容量又反映了肺的通气速度。14、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为最大通气量。我国成年男性最大通气量可达100-120Lmin,女性为70-80Lmin,有训练的运发动可达180Lmin。最大通气量是单位时间内肺的全部通气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时的通气量,是检查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15、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呼吸中枢。16、气体交换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O2 和CO2 的交换。前者称为肺换气,后者称组织换气。两种换气都通过扩散Diffusion方式来实现。17、氧通气当量是指每分通气量和每分吸氧量的比值VEVO2 。18、

11、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体中,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前的呼吸道内的气体是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空间称为解剖无效腔,70Kg 的男性其容积约为150ml。19、氧扩散容量是指呼吸膜两侧的氧分压差为1mmHg时每分钟可扩散的氧量。此值大说明肺换气效率高。20、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称通气血流比值。正常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为5,此时通气量与血流量匹配最合适,气体交换效率最高。21、所谓分压是指混合气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它可用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乘以各组成气体在混合气体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来求得。22、肺换气是在肺泡和肺毛细血管间进行,气体所穿过的膜称呼吸膜肺泡肺毛细血管膜, 呼

12、吸膜的通透性及面积都会影响气体交换效率。23、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是指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呼吸肌同其它骨骼肌一样,本体感受器是肌梭,其适宜剌激是牵拉。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呼吸中枢。24、外周化学感受器,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它能感受血液中PCO2 、PO2 、H+ 的变化。25、化学感受器是指接受血液和脑脊液中化学物质剌激的感受器,因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两类:一是外周化学感受器,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它能感受血液中PCO2 、PO2 、H+ 的变化;另一是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直接与脑脊液接触,能感受H+ 和CO2

13、 变化的剌激,但对低氧剌激很不敏感。26、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直接与脑脊液接触,能感受H+ 和CO2 变化的剌激,但对低氧剌激很不敏感。27、化学因素是指动脉血或脑脊液中的CO2 、O2 、H+ ,这些成分的变化都会剌激化学感受器,从而调节呼吸运动。第四章血液1、体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体液,约占体重的60%。2、细胞内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体液,约占体重的60%,其中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3、内环境: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称为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内环境。它包括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中的

14、组织液和血液中的血浆等,分别占体重的15%和5%。4、循环血量:人体血量的大部分是在心血管中迅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5、贮存血量:还有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等处,流动缓慢,血浆量较少,称为贮存血量,在机体运动时,被发动加入循环血量中。6、非蛋白氮:非蛋白氮是指血浆中蛋白质以外的含氮物质,包括尿素、尿酸、肌酐、氨基酸、多肽等。7、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最多的一种,红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子的红细胞比容为4050,女子为3748。8、血型:红细胞膜上还含有多种抗原物质。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称

15、血型。9、白细胞分类计数:健康成人安静时,白细胞总数在410109 个.L范围内,其中,中性粒细胞所占百分比最多,为5070,淋巴细胞次之,占2040%,单核细胞占28。每一类白细胞在白细胞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称白细胞分类计数。10、渗透:如果半透膜两侧为不同浓度的溶液,水分将从溶质少的稀溶液向溶质多的浓溶液渗入,这种现象称为渗透。11、渗透压:在渗透现象中,高浓度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称为渗透压。12、渗透单位: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颗粒数目成正比,通常以溶质浓度1mol 作为渗透压的单位,称为渗透单位Osm,或取此单位的千分之一,毫渗单位mOsm。13、晶体渗透压与胶体

16、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约为相当于7 个大气压或,主要来自于其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称为晶体渗透压,约为300mOsm .L。另一部分来自于血浆蛋白,称为胶体渗透压。14、氧合:O2 既能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疏松地结合在一起,又能可逆地解离。当氧分压升高时,Hb 与O2 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这一过程称氧合。15、氧离:每克血红蛋可结合。而当氧分压降低时,氧合血红蛋白又解离出O2 和复原血红蛋白Hb,这一过程称氧离。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Hb 与O2 结合被氧饱和的程度。16、血红蛋白氧容量:血红蛋白氧容量是指血氧饱和度达100%时,每1L 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

17、结合O2 的最大量。该值受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正常男子Hb 浓度如150g.L,其氧容量约为:150。17、血红蛋白氧含量:每1L 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称为血红蛋白氧含量。其值受氧分压的影响。18、氧离曲线:血氧饱和度的大小取决于血液中氧分压的高低。反映血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称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简称氧离曲线。该曲线既表示不同PO2 下,HbO2 解离情况,同样也反映不同PO2 下,O2 与Hb 结合情况。19、氧利用率:每1L 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出的O2 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氧利用率。20、P50:Hb 和O2 的亲和力通常用P50 表示。P50 是指血红蛋白

18、氧饱和度到达50%时应的PO2,正常为。21、波尔效应Bohr Effect:PCO2 和血液中H浓度增加,均可使氧离曲线右移,Hb 与O2 的亲和力减小,P50 增大;反之,则曲线左移,P50 减小。PCO2 和PH 对Hb 氧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Bohr Effect。22、碱储:由于血浆中的NaHCO3 是缓冲固定酸的主要物质,习惯上称其为碱储备,或碱储。23、非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包括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其功能主要是吞噬入侵机体的病菌和机体本身的坏死组织。由于吞噬不具有针对某一类异物的特征,故属非特异性免疫。24、特异性免疫:免疫细胞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每一种抗体都是

19、针对某一类特异性抗原异物的,故属特异性免疫。25、体液免疫:所谓体液免疫是指B 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转化为浆细胞,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 分布到全身细胞外液中, 与特异性抗原相结合, 以消除对机体的危害。第五章血液循环1、心肌组织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作用下,能够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心肌自动节律性,简称节律性。2、在心传导系中,以窦房结中自律细胞的自律性最高,是正常心脏活动的起搏点,通常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窦性心律。3、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在房室交界处易发生不易或不能传入心室的现象,称为房室传导阻滞。4、心肌细胞发生一次兴奋后,由动作电位的去极化开始到复

20、级3 期,膜内电位达-60mV 的一段时间,给予任何强大的刺激也不产生可扩布性的动作电位兴奋,此期间称为有效不应期。5、心肌细胞在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反应到身体外表,将引导电极放置在躯体或肢体的一定部位记录下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为心电图。6、心房和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7、单位时间内通常以分计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成年人的心率平均为每分钟75 次左右。8、全心舒张期在心动周期中,有一个时期心室和心房同处于舒张期。即为全心舒张期。假设心率以75 次/分计,全心舒张期约为0.4 秒。9、从心室肌细胞开始兴奋至开始射血的一段时间

21、,称射血前期。10、在左心室的一个心动周期中,留神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但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内压,半月瓣未打开,心室成为封闭腔。此时,尽管心室肌积极收缩使室内压急剧升高,而容积并不缩小。此时相称为等容收缩期。11、在左心室的等容收缩后,心室仍然强烈收缩,当室内压继续升高到超过主动脉压,半月瓣被打开,血液顺心室-动脉压力梯度向主动脉方向流动,这段时期称射血期。12、在心室开始舒张时,从主动脉瓣关闭到房室瓣开放前,心室成为封闭腔的一个时期,没有血液进出心室,心室容积不变,故而称为等容舒张期。13、在等容舒张期后,心室肌继续舒张,当室内压下降到低于心房压,冲开房室瓣,血液顺房-室压力梯度从

22、心房向心室方向流动,这段时期称充盈期。14、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肌的舒缩,瓣膜的启闭,血液的速度变化对心血管壁产生的机械震动,通过周围组织传递至胸壁,用听诊器在胸壁某部位即可听到有规律的声音,这种声音叫心音。15、一侧心室一般指左心室每一次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一侧心室一般指左心室在每分钟内泵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16、射血分数是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健康成人安静时射血分数为55-65%。17、由于人体静息时的心输出量与体外表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静息和空腹时的心指数称为静息心指数。18、在心室前负荷-初长度到达最适水平之前,心肌细胞初长度

23、随心室充盈量前负荷的增加而增长,从而使心肌细胞的收缩强度增加,导致搏出量改变。这种由于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改变,引起收缩强度改变的调节方式,称为异长自身调节。19、心脏收缩时随着心室的收缩射血,大动脉血压升高,从而增加了心室收缩射血的负荷。这种心室收缩射血时所遇到的负荷即大动脉血压,称为心脏后负荷。20、等长自身收缩是指与心肌初长度和横桥联结数目无关的心肌细胞本身收缩能力的改变,引起的心肌收缩强度与速度变化,而实现对心脏搏出量与搏功的调节方式,称为等长自身调节。21、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心肌细胞的功能状态,是由心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各个环节,以及收缩机构的生物物理特性、生物化学和能量释放与转换过程的

24、强度和效率所决定的,而与心肌细胞的初长度、肌丝重叠程度和横桥联结的数目无关。22、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心力贮备,又称泵功能贮备。包括心率贮备和搏出量贮备。23、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厚,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在左心室射血时,它们能被动扩张,容纳一部分血液,在心室舒张,主动脉瓣关闭后,则其发生弹性回缩,把存贮的那部分血液继续推向外周。因此,从功能上把主动脉和大动脉称为弹性贮器血管,也称“外周心脏”。24、毛细血管壁很薄,仅由一层扁平内皮细胞构成,因而通透性极大,是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从功能上称为交换血管。25、静脉血管口径较大,管壁较薄,可扩张性大,因而容纳

25、的血量较多,且其口径作较小变化就能较大改变静脉内容纳的血量,在血管系统中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故从功能上将其称为容量血管。26、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也即血液作用于单位面积血管壁上的压力。27、在心动周期中,主动脉血压随着心室的收缩和舒张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大约在心室收缩的中期,动脉血压到达最高值,称收缩压;在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到达最低值,称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它反映主动脉内血压变化的幅度。28、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脏的周期性活动,是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这种搏动可沿着动脉血管壁向末梢

26、传播。故称动脉脉搏。29、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一个典型的微循环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七个部分组成。30、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是指血液和组织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活动的调节。其中激素是通过血液循环,广泛作用于心血管系统,有些是在组织中形成的化学物质,主要作用于局部血管,对局部组织的血流量起调节作用。31、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压力感受器所受的牵张刺激增强,使心迷走中枢紧张加强,心血管交感中枢紧张减弱,于是心率减慢,心缩力量减弱,外周血管舒张,动脉血压下降,故此反射又称减压反射。第六章运动中的氧供与

27、氧耗1、需氧量:需氧量是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需氧量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成年人安静时需氧量大约每分钟250ml。2、耗氧量: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吸氧量。由于人体不能大量储存氧,在实验中所测得的氧量是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因此,吸氧量也称耗氧量。3、吸氧量:吸氧量是以单位时间每分钟计算,故称为每分吸氧量,并以VO2 表示。安静时,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低,能量消耗少,每分钟吸氧量与每分钟需氧量处于平衡状态(200-300 ml)。4、最大吸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到达本人极

28、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最大吸氧量反映机体氧运输系统的工作能力,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5、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与外周机制:最大吸氧量主要决定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故将心脏的泵血功能称为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而把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称为最大吸氧量的外周机制。6、氧亏:人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需氧量与吸氧量之间的差异称为氧亏。7、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归还运动过程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8、氧债:经典氧债学说将运动后恢复期内的过量氧耗称为氧债,认为氧

29、债用于归还运动中所欠下的氧。同时又将运动后恢复期吸氧量水平的恢复分为快恢复期和慢恢复期。9、乳酸阈: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到达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称为乳酸阈。乳酸阈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通常血液乳酸浓度4 mM/L,大约为最大吸氧量的60-80%。10、通气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用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称为“通气阈”。第七章物质代谢1、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称为物质代谢。从广义上讲包括物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转运和物质在细胞内的中间代谢及其尾产物的排泄等。2、营养素

30、是指具有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促进健康长寿,提供构成体质和更新组织的原料,供给生理活动与劳动所需能量以及调节生理、生化等功能的各种物质。3、能量物质在细胞内氧化分解反应称为生物氧化。氧化时需要消耗氧,产生CO2 和水,同时释放能量,故又称细胞呼吸。4、三羧酸循环是以乙酰辅酶A 与草酰乙酸合成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最后生产草酰乙酸的循环过程。是三大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最终共同途径和实现相互转化的主要渠道。5、脂肪酸的氧化分解是在肝内逐步进行的,每次从脂肪酸的羧基端开始断下一个二碳化合物乙酰辅酶A,由于这一氧化断裂发生在脂肪酸的位碳原子上,故称脂肪酸的 氧化。6、葡萄糖和糖原

31、在不需要氧的情况下分解生产乳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糖的无氧酵解。7、当人体对大运动量训练不适应或进行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后,尿中可能出现蛋白,称为运动性尿蛋白。8、吸收指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或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9、人体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尾产物、多余的水分与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毒物等,经由血液循环运送到排泄器官,并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10、肾小球的滤过指血液流经肾小球的毛细血管时,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物质从毛细血管滤入肾小囊囊腔的过程。11.消化:第八章能量代谢1、当体内氧供给不足时,1mol 的G 或Gn 经无氧酵解,可净生成2-3mol 的ATP。把糖的无氧酵解供ATP 再合成所需的能量称为乳酸能;而CP 分解供ATP 再合成所需的能量称为非乳酸能。2、磷酸原系统是由ATP 和CP 组成的系统。ATP 在肌肉内的储量很少,假设以最大功率输出仅能维持2 秒左右。肌肉中CP 储量约为ATP 的35 倍。CP 能以ATP 分解的速度最直接的使之再合成。由于二者的化学结构都属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ATP.CP 系统)。3、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再合成ATP 的能量系统。人体骨骼肌中肌糖原含量约为501 湿肌重,据此计算的乳酸能系统供能的最大容量约为1 体重,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