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426.11KB ,
资源ID:15731127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7311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版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第2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版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第2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

1、版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第2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第2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课程标准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习目标1.了解东部季风区内南方、北方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学会从人地关系协调一致的角度分析区域差异和区域特征。2.了解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思路和方法。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阅读教材P9P1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填写下列知识。1.北方与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2.自然环境差异要素北方南方地形平原和高原为主平原、低山和丘陵为主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

2、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湖结冰不结冰矿产煤、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3.人类活动差异要素北方南方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耕地旱地水田农作物小麦、棉花、杂粮稻谷、茶叶、蚕丝水果苹果、梨、桃、杏柑橘、香蕉、荔枝、龙眼民居建筑平顶屋顶坡度大交通运输铁路、公路铁路、公路、内河运输文化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较少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方言繁杂工业重工业为主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图表解读】1.读教材“图1-1-8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据图分析:(1)图中在东部季风区内进一步划分次一级区域,是以什么要素作为标准划分的?(2)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是如何划分的?提示(1)主要按日平均气温10 积温

3、的多少划分;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积温1 4003 200 、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积温3 2004 500 、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和华南热带湿润地区大致以积温7 500 等值线为界。(2)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按照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之间的关系,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都大于年蒸发量,但年降水量不同,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800毫米,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400800毫米。2.读教材“图1-1-11自然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据图列表分析京塘高速公路和珠江航道所属的区域,影响因素和交通特点。提示京塘高速公路图珠江航道图所属地区北方南方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少,气候相对干旱,河流少降水多,雨季

4、长,河流众多,水量大,汛期长地形平原为主低山丘陵为主交通特点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网除了公路、铁路运输外还利用天然河道进行内河航运教材梳理2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阅读教材P12P14“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填写下列知识。1.范围(1)东部地带:a辽、京、津、冀、鲁、苏、沪、浙、b闽、粤、c桂、琼。(2)中部地带:内蒙古、d黑、e吉、f晋、豫、鄂、湘、g皖、h赣。(3)西部地带:新、j甘(陇)、宁、青、i陕(秦)、藏、k川(蜀)、渝、贵、l云(滇)。2.区域差异东部经济地带中、西部经济地带区域位置面向大海、交通便利,区内及区际联系便捷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

5、平东部中部西部,且差距还在扩大速度东部中西部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文化、经济、政治基础东部比中、西部深厚,改革开放东部早于中、西部【图表解读】1.读教材“图1-1-14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较”,据图分析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差异。提示三个经济地带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是增加的,增加最多的是东部经济地带。2005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东部最高、西部最低。2.读教材“表1-1-2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据表分析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差异。提示从表中可以读出,三个地带中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各地带的地区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只有东部基

6、本上是在逐年增大,中部和西部都基本上是在减小。预习效果自测读下图,完成12题。1.图中乙、丙两地之间山脉的地理意义是()A.中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B.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之间的分水岭C.四川省与陕西省之间的分界线D.春小麦与冬小麦之间的分界线2.丁所在地形区的冬季气温与同纬度的东部地区比较()A.气温高,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B.气温低,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C.气温高,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D.气温低,主要影响因素为洋流解析通过周围地理事物的判定可知,该山脉为我国的秦岭。丁所在的地形区是我国的四川盆地,北部为大巴山脉,使冬季风对四川盆地的影响较小,从而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要高。答

7、案1.B2.C读“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图”,回答34题。3.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B.西部经济地带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均属于沿边省区C.重庆市属东部经济地带D.中部经济地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4.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将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B.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人口稠密的东部C.将大运输量的企业转移到交通发达的东部D.将轻工业和农牧业转移到资源短缺的东部解析第3题,东部经济地带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级行政区,与东部季风

8、区相差甚远;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级行政区,并非都是沿边省区;重庆市属于西部经济地带;三个经济地带中,中部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第4题,东部地带有资金和科技优势,中、西部有丰富的能源、矿产,因此可以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适宜在中、西部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也转移到中、西部的农牧业地区,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协调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发展。答案3.D4.A5.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为我国_地区,该地区有我国重要的_平原、_平原和_平原。乙为我国_地区,该地区在开发早期不利的

9、条件是_。(2)甲地区以_气候类型为主,其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如何?(3)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地区土壤类型耕地类型人均耕地水平(与全国相比)甲地乙地解析第(1)题,根据两地区图形轮廓判断甲、乙分别是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第(2)题,由于两地纬度位置的不同,导致两地气候不同。第(3)题,熟练掌握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土壤、耕地,人均耕地占有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答案(1)东北三江松嫩辽河长江中下游稠密的水系,土质粘重,开垦困难(2)温带季风时间: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空间: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3)见下表地区土壤类型耕地类型人均耕地水平(与全国相比)甲地黑

10、土旱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乙地水稻土水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探究点一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案例探究】结合图示探究:(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自然亚区:A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B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C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D华南热带湿润地区。地貌单元:E云贵高原,F大兴安岭(山脉)。(2)在图中适当位置,用粗线画出我国东部最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3)AD陆地自然带的变化,其主导因素是热量。(4)A地区的耕地以旱地为主,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5)B、C、D三地区中,水运较为发达的是C、D,其主要原因是降水多,水系发达。(6)窑洞主要分布在A、B、C、D四地区中

11、的B地区,该地区人们的主食以面食为主;方言较多的是C、D地区,反映了该地区的区域环境特点是交通不便,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提示(1)东部季风区由北向南可以分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华南热带湿润地区四个亚区。(2)东部季风区最重要的一条地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3)AD自然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热量条件的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纬度地带性的变化规律。(4)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耕地以旱地为主;东北地区除辽南外,其他地区的耕作制度都是一年一熟;A所在的松嫩平原地区主要的

12、粮食作物为春小麦。(5)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由于降水多,河湖广布,水运发达。(6)我国的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上,在图中属于B所在的区域,该区域主要的粮食作物为冬小麦,人们的主食以面食为主;我国南方地区由于地形相对崎岖,交通不便,历史上战乱较少,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方言较多。【反思归纳】1.区域差异类试题的3大解题流程区域特征差异分析类题目以区域特征分析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多采用比较法。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

13、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1)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解题流程为(2)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解题流程为(3)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解题流程为2.自然环境因素差异(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3)水文差异的形成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

14、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3.人类活动因素差异分析人类活动因素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几个方面,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人类活动差异形成的原因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

15、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即时巩固】20世纪50年代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把其北方划为强制集中供暖区(如下图所示)。完成(1)(2)题。(1)“北方是冷,冷的是皮;南方是冷,冷的是骨”,影响这种体验差异最可能的因素是()A.气温 B.气压 C.湿度 D.阳光(2)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为强制集中供暖区,冬季供暖主要利用的能源是()A.石油 B.天然气 C.电 D.煤炭解析第(1)题,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最冷月气温小于0 ,南方大于0 ,区域气温、气压、阳光差异,直接影响的是表面皮肤,冬季北方湿度低,空气与皮肤热交换能力差,不会有骨冷的感觉;南方湿度高,空气与皮肤热交换能力

16、强,身体热量散失快,感觉身体内外都冷,所以有骨冷的说法。第(2)题,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北方煤炭资源丰富,所以煤炭是冬季供暖主要利用的能源。答案(1)C(2)D探究点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案例探究】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沿海设立了一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拉开了外商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序幕。材料一见图1。材料二见图2。材料三见图3。材料四见下表。不同年份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地区比例(%)1990年1995年1999年2000年东部地区93.8687.6987.7787.83中部地区3.879.259.389.17西部地区2.273.062.853.00结合材料探究:(1)图

17、2表明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投资增长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共同特征是_。外商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多选)()A.自然条件优越B.市场潜力大C.矿产资源丰富D.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E.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2)图3表明外商在中国投资的产业结构特征是_;材料四反映出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地区分布特征是_。(3)分析外商在东部投资的原因。(4)中西部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吸引投资?提示(1)共同特征:外商在中国投资增长速度变化大(波动性强);19901992年增长(上升);19941995年和19971999年减小(下降);19921994年增长速度最快;19981999年增长速度最慢BDE(2)主要集中在

18、制造业(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沿海地区)或集中程度高;东部高西部低(从东部向西部递减)(3)原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地势低平,气候温和多雨(气候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基础设施完善;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文化科技发达,人口素质高;市场潜力大,居民消费水平高,购买力强;经济腹地广;市场经济体制健全,优惠政策多(政府管理比较高效)。(4)对策: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加大教育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实施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调整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方向。【反思归纳】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差异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区域因素东部经济地带中西部经济地带

19、地形地势低平,以丘陵、平原为主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对工农业生产和交通建设极为不利气候基本上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多属于半干旱、干旱区和高寒区,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自然资源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淡水资源短缺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2)社会经济因素区域因素东部经济地带中西部经济地带发展基础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较好,19世纪40年代后,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沿海发展基础薄弱,20世纪30年代后才一度出现工业向西推移的趋势产业结构较优,第二、三产业远高于第一产业,工业化程度高,生产水平较高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交通运输状况交

20、通发达交通线路较少,运输条件较差城市化水平高低科技、教育和文化水平高低对外开放程度高低【即时巩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下图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图”和“部分典型动物、传统民居的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典型动物、传统民居的分布从侧面反映出形成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形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2)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与三大自然区完全重合B.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C.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D.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解析第(1)题,我国三大自然区域是指东部季风区

2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由于气候(降水、气温)和地形差异,典型动物、传统民居都有所不同。第(2)题,从图示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可以判断西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与三大自然区不是完全重合;我国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地带。答案(1)B(2)D知识结构晨背索引1.说出东部季风区内南、北方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2.说出东部季风区内南、北方在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3.说出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4.说出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形成的原因。5.说出区域人类活动差异形成的原因。对点练一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2017清远高二检测)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

22、图回答12题。1.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A.广泛种植水稻 B.雨热同期C.冬季河流结冰 D.水运发达2.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解析第1题,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两地都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甲地不适宜种水稻,水运不发达,乙地冬季河流不结冰。第2题,甲地主要是旱涝盐碱危害,乙地植被覆盖率较高,位于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不是主要问题,乙地水资源充足,华北平原人口众多,耕地多,生态破坏不是主要问题;甲地主要是水资源短缺,乙地主要是酸雨危害严重。答

23、案1.B2.D对点练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2015湖南学业水平考试)下图为2002年东、中、西部产业结构比较图。读图完成34题。3.关于东、中、西部地带三次产业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是中部地带B.西部地带以第一产业为主C.第三产业比重最小的是西部地带D.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的是东部地带4.水源是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缓解该地区缺水最有效的措施是()A.过度利用地下水 B.大面积种植水稻C.发展节水农业 D.海水淡化解析第3题,对比东、中、西部地带三次产业结构不难看出,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是西部地带;西部地带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最小的是中部地带;第二产业比重最

24、大的是东部地带。第4题,过度利用地下水会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大面积种植水稻会加剧水资源短缺;发展节水农业可缓解缺水问题;西部距海远,不宜发展海水淡化。答案3.D4.C(2017桂林高二检测)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的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据此回答56题。5.区域划分应依据一定的指标,以下是“新三大地带”划分指标的是()A.气候 B.地形C.经济 D.植被6.制约我国远西部地带发展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C

25、.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解析第5题,“新三大地带”是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第6题,我国远西部地带地处西部、北部边疆,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才匮乏,使经济发展缓慢。答案5.C6.A课后作业基础冲A练(2017北京高二检测)2016年5月,兰州大学陈全功教授等人首次对中国南北分界线给出了定量、定位分析,将“线”还原成了宽度26.42千米195.41千米的“带”。读图,完成13题。1.关于中国南北分界带的地理意义,错误的叙述是()A.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 B.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C.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 D.水田农业和旱作农业的分界2.中国南北分界带西端,最接近我国()A.

26、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区交界带 B.地势一、二级阶梯交界地带C.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交界带 D.森林向温带荒漠过渡的地带3.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内部()A.区经度地带性差异较显著 B.区纬度地带性差异较显著C.区垂直地带性差异较显著 D.地带性差异均以热量为主导解析第1题,南北分界带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而不是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是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第2题,从图示分析,该分界带西端最接近横断山区,属于地势一、二阶梯交界地带。第3题,区为森林区,经度地带性差异较小;区为温带荒漠、温带草原,纬度地带性差异较小;区海拔高、纬度较低,垂直地带性差异较显著;只有纬

27、度地带性差异以热量为主导。答案1.B2.B3.C下图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和新三大经济带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4.新三大经济带中的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与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中的东部地带相比()增加了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减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 增加了辽宁省减少了福建省A. B. C. D.5.以下省区既属于西部地带,又属于远西部地带的是()新疆内蒙古云南青海A. B. C. D.解析第4题,由图示信息可知,新三大经济地带中的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与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中的东部地带相比,增加了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减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第5题,西部地带有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陕西、重庆、

28、云南、贵州等;远西部地带包括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答案4.A5.A下图是“我国东、中、西部部分指标占全国比重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6.图中反映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是()人才缺乏交通落后资源短缺外商投资少A. B.C. D.7.下列措施中,可使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见效最快的是()A.加大铁路建设力度 B.加大政策支持力度C.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D.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解析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图表分析能力。图示反映的有科技人员(人才)、运输线路(交通)、外资三个指标。我国西部地区人才缺乏、交通不便、外商投资少,经济水平低,但资源丰富。第7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区域发展的条件。优惠的政策能够快速有效地吸引外资。答案6.C7.B8.(2017铜川高二检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读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