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6.18KB ,
资源ID:15760697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7606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知识学习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案风景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知识学习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案风景谈.docx

1、知识学习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案风景谈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案风景谈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紧扣中心,描写多种风景片断,又以精辟的议论,把这些风景片断串在一起,连在一起,连成整体的写法。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二)学习课文准确、精炼、生动的语言。(三)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启发学生认识我们时代的真正的美,发扬民族精神。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篇散文是怎样用逐层深入的方式表现中心的?分析:第一层用骆驼队的出现引起沙漠风景变化的事实说明人是构成风景的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二层用黄土高原的两个风景片断说明有人还不行,只有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才能构成美的风景。第三层用石洞

2、避雨和桃林休憩两幅画面来证明具有崇高精神的人不仅能构成美的风景,还能填补大自然的贫乏,增添景色,甚至创造第二自然。第四层用朝阳下两个战士的形象证明象征民族精神的人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叙议结合,每段议论都画龙点睛地点画了记叙的中心,文中的几段议论又体现了层进的关系。(二)“风景谈”写出了什么?分析:“风景谈”即“谈风景”。这里的“风景”既指自然风光、也包括人的活动,重点是主宰风景的人。征服沙漠的人、充满崇高精神的人、民族精神化身的人,这三种人创造了新的风景”、新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第二自然”。六幅“风景”画实际上先后写了延安军民的劳动、生活、学习、休憩和战

3、斗,这是本文的“形”。歌颂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本文的“神”,即思想红线。“形”与“神”的结合点是“风景”,寓政治于风景之中。六幅“风景”画是按照下面的顺序排列的:自然是伟大的改造自然的人类更伟大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尤其伟大民族英雄乃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三)本文核心在“风景”还是在“谈”?分析:此文的核心内容不在“谈”而在“风景”。“风景”包括自然风光,但更主要的是社会景象。文中的六幅风景画不是“谈”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作者通过六幅绘形、绘声、绘色的风景画,展示并赞颂了大西北自然风光的美,延安社会生活的美,延安人精神境界的美,“风景”的精髓是“美”。作者展示“美”、赞颂“

4、美”的层次是由鸟瞰到特写,由自然风光到社会景象、再到人的精神境界。三、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题一。(一)作者简介。初中阶段学生已读过白杨礼赞,对作者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这里可让学生介绍,然后教师补充,明确几点:作者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曾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茅盾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其他极有影响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二)题解。1请同学们阅读第221页注释及“预习提示”的第1段。问:本文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作本文?明确

5、:本文是作者1940年底在重庆写的。“预习提示”说“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五个月”。老师可补充:1939年3月,茅盾赴x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x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到重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茅盾写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预习提示”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茅盾在文中热烈赞颂了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这就是茅盾所说的“政治”。2描写风光景色的散文我们学了不少。上学期学的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游褒禅

6、山记石钟山记,本学期学的黄山记都属这一类作品,但这些都没有用“谈”字作标题。“风景谈”即“谈风景”,这里为什么要用“谈”字呢?先由同学思考,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这一句话,从而明确:作者写风景实际上是为了写人,赞颂解放区的军民,赞颂那些主宰大自然、具有崇高的革命精神的延安儿女;而这一主题,很大程度上是靠文中的议论来揭示的,所以用一“谈”字。这也与作者生活在重庆有关,为了能在重庆发表,只能写得含蓄些、隐晦些。(三)初步了解的内容和全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1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即课后练习一。可由学生口头回答这一道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课文写了六幅画面,至于以词语概括各个“风景

7、”,先不急于订正,分析各个画面后,才指导学生选出正确的答案。2问风景谈描写了延安军民的生活,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写的是延安?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文中的“黄土高原”和“北国”,指的便是延安。而文中多处描写的“河”,就是“延河”。人物活动的描写,诸如欢歌掮犁夜归的人,从“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方音、唱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在荒山石洞读书的人,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还有清晨号兵,都可以让人想到写的是延安人。3作者当时在重庆,他是从回忆入手去写六个风景片断的。先写猩猩峡外的沙漠景色,经议论点明题旨后,揭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基本观点。接着描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

8、活,写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表现高尚的精神生活会给外界积极影响,最后描写战士的英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写风景,谈风景,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直到最后一段,画龙点睛,圆满地表现了主题。(四)分析课文的第一、二、三个画面。1分析第一个画面。(1)请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老师分析,提问:作者说“看了塞上风云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的沙漠来了”。塞上风云预告片怎么会令作者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呢?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因为两者有相关点。看来作者对延安之行极其难忘,所以一见到“塞上”这两个字便又想到猩猩峡外的沙漠。由第222页注释可知,塞上风云

9、是抗战时期反映国内各民族团结抗日的一部影片,因此,作者便很自然地又回忆起解放区所见所闻,赞美延安军民来。首句不仅是本段描写猩猩峡外沙漠的契机,也是全文的领起。(2)请同学找出具体描写沙漠的语句。老师板书。(3)请同学找出具体描写驼队的语句。老师板书。(4)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沙漠特点的两个词语,(最单调、最平板)。老师板书。(5)请同学在文中找出写驼队出现后人们的感觉的词语(多么庄严、多么妩媚)。板书。解释“妩媚”一词(妩媚:姿态美好之意,多用来描写女性,也可形容花草)。(6)指导学生探讨这一画面所蕴含的意义。沙漠在大自然是最单调最呆板的,加上了人类驼队的活动,就变成了庄严妩媚的风景。作者用

10、“完全改观”去写“改变”之巨大,又用一个反问句强调改观后的沙漠就是“风景”。这一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板书)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沙漠风光,描写驼队行进,突出景色的“完全改观”?就是为了表达“人类更伟大”这一观点。板书: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7)再研究课后练习题一,选择最能准确概括这一“风景”的词语。答案:“沙漠驼铃”。因为另一个词语“沙漠风光”没有突出“人”的活动,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8)弄清描写和议论的关系。“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是作者的观点,这一观点靠景物描写来支持。所以,具体写沙漠的单调平板,反衬驼队出现后的庄严妩媚,强

11、烈的反差,证明“人类更伟大”。段末的议论,揭示了“沙漠驼铃”这一景观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描写是“画龙”,段末议论则是“点睛”。(9)明确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问:这一段写的是猩猩峡外沙漠的景观,并不是延安的风景,为什么首段要写并不是延安的沙漠风景呢?明确: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这就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表现“人类更伟大”。其次,这样写使别具一格,在它的基础上,下文逐一展开画面,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呈层层铺垫、环环紧扣的特色。第三,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2第二个画面。(1)正音释词。颀:q0掮:q

12、i2n魆:x&曳:y8惹人怜爱:引起别人疼爱。怜:爱。成就:原指事业上的成就。课文中是完成的意思。动词。黑魆魆:形容黑暗。魆:暗。(2)请一位学生朗读这一段课文。(3)指导学生理解本段的第1句。问:第一个画面至第二个画面,作者用了哪些词语作衔接和过渡?学生回答。明确:“于是”、“又”。“于是”表示“紧接着”,因为第一个画面“沙漠驼铃”显示了“人类更伟大”,所以很自然又想到另一个画面来。问:“黄土高原”加上引号,前面又用上“所谓”,后面再加上叹号,为什么要这样?学生思考,回答。明确:黄土高原加上引号是表示它有特定的意义,需要强调;用“所谓”也是为了突出强调;懂得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这“

13、黄土高原”指的是革命圣地延安。感叹号是表示强烈情感的,用在这里是表示一种赞美之情。(4)这一画面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为什么要从山上“层层的梯田”、“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写起,要以“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歌声可是缭绕不散”结尾?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写山上的梯田,写山上的植物,是要写黄土高原的特色;突出人的力量,穷山秃岭上开出了梯田,黄土高原上种上了庄稼,正好显示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这些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的活动。结尾的歌声描写则着力刻画“种田人”,“种田人”心情愉快,表明他是以劳动创造为乐事的人,显示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5)老师继续深入分析。在这一段中,作者给人物活动安排

14、了一个非常美的背景:“月明之夜”、“银色的月光”、“黑的山”、“蓝的天”。优美的景色很好地衬托了人物,显示出人物之美。(6)种田人的出现,描写得特别富有诗意。一个“长”字,一个“掮”字,还有“姗姗而去”,把歌声“飘”下来,这些词语用得准确传神,形象地把种田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和人互相映衬,融为一体了。(7)解决课后练习题一之有关问题。这一画面应以“高原归耕”来概括。“高原”交代了特定的环境,“归耕”又恰当地写出了人物活动的特点。3第三个画面。(1)正音释词。锹:qi1o,铁鍬。掬:j&,用手捧(东西)。(2)老师讲述:在第二个画面中为我们描绘了高原归耕的情景,下面第三

15、个画面将会为我们描绘怎样的情景呢?这一段的最后说“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由这一句我们可知,这一段会描绘“静穆的自然”,描写“弥满着生命力的人”。(3)请一位同学朗读描写“静穆自然”的语句:“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4)老师讲述:这里写的是延安的山,延河的水。作者用准确、生动而又精炼的语言去描写景物,夕阳“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幻成”一词写出了彩霞的绚烂多变,而这种绚烂多变

16、又是由夕阳造成的,用得多么准确生动。再看这一句写延河的:“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这个“跌”字用得极好。用人的动作去写河水,把河水突然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态势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了。作者从水的颜色(“雪白的泡沫”)、水的声音(“喧哗”)、水的态势(“急”“冲”“跌”“喷”)等方面去描写,把延河流水写得充满活力,与满天的彩霞,构成了美丽的静穆的景色,更好地映衬那些充满生命力的人们。(5)请同学朗读描写人的活动的语句。“这时候准备齐全”,“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洗一把脸。”(6)问:作者说这些人是充满着生命力的,让我们看看,这些人是什么人,哪些地方表现了他们的生命力?学生回答。老师

17、讲述:“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说明他们是一群文艺工作者。他们操着“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又用同一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说明他们有着同一目标,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他们吃的是小米饭和青菜,参加劳动后,手“一律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但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在生产劳动中认识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所以“兴奋地谈话”,发出“爽朗的笑声”,愉快地在河边戏水。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困乏、一点厌倦,他们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静穆的自然有了这些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当然会织成了“美妙的图画”。(7)解决课后练习一的有关问

18、题。这一画面的概括词语应选“延河夕照”。“延河夕照”交代了特定的环境,又表现了自然与人融合的美,具有诗情画意。“生产归来”不明确,文艺工作者不是专门从事生产的人。(8)让学生齐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分析这一段的议论。这里的议论是对第二第三个画面而发的。“蓝天明月,秃顶的川,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正是这两个画面的背景。有“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就会有美妙的图画。这里的议论比第1段的议论推进了一层,由赞美“人的活动”到赞颂“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表达的情感也更强烈了,连用四个“伟大”,加一个“尤其”,还有句末的感叹号,表达了对延安人民的劳动和生活的赞颂。(五)分析课文的第四、五、六

19、个画面。1第四个画面。(1)正音释词。促膝:c)x9,形容靠近。促,挨近。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瞥:pi5,见:一眼看见。瞥,很快地看一下。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自足的样子。称道:赞扬、称赞。内生活:精神生活。(2)朗读课文第5、6自然段。(3)问:在第1和第4自然段里,作者由赞美人的活动进而赞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在刚才读的第6自然段里,作者赞颂的又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明确:内心生活极其充实的人。(4)老师讲述:这一个画面跟其他画面一样,先描写了自然景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还有“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然后写道:但是,有了那两个在石洞里读书的青年人

20、,就使大自然顿时生色!这里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学生回答。明确:反衬法,用景物的荒凉衬托人的精神。(5)问:这里还写到公园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构成对比,强调“只有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才能主宰自然。问:为了构成对比,从哪几个方面分别描写国统区城市公园里的“一对儿”和抗日根据地的“一对人儿”?学生回答。明确:从环境、人物衣着、行为和精神几方面去写,从而构成鲜明的对比。(6)问:作者把石洞读书的一对人儿称为“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呢?学生回答。明确:他们“清楚地明白生活的意义”,“在任何情况下,他们不倦怠,也

21、不会百无聊赖,更不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激”,从这些地方可以知道他们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7)问:作者说:“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从这一画面理解,“值得怀念”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值得怀念的是在沉闷的雨天、荒山石洞里那一对青年男女促膝读书的情景,作者认为这是“奇迹”,因为体现了延安青年的高尚情操。(8)问:上段中哪一句话是与“作为这里的主宰相照应的?学生回答。明确:“那样一个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安上这么两个人,是一个奇迹,使大自然顿时生色!”这一句话与“作为这里的主宰”相照应,“使大自然顿时生色,”是“作为这里的主宰”的具体表现。

22、(9)解决课后练习题一的有关问题。这一画面应以“石洞雨景”来概括。“石洞”和“雨”能把特定的环境交代清楚。“一对人儿”在石洞促膝读书,构成雨中的美景。“促膝读书”所指不明确,未能写出景物的特点。2第五个画面。(1)由学生朗读课文中有关桃林描写的部分:“如果你同意便长啸起来。”(2)问:这一段描写,有些词语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如“半盘旧石磨”、“几尺断碑”、“一截旧阶石”、“怪样的家具”,一连几个数量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作者想说明什么?学生回答。明确:说明桃林并不是优美舒适的地方。(3)问:为了进一步去说明桃林并不是优美舒适的地方,还有几处文字反复同一意思,你能找出这些语句并作简要分析吗?学生回答。

23、明确:“但如果把那二三十棵桃树,半盘磨石,几尺断蝎,还有荞麦和大麻玉米,这些其实到处可遇的东西,看成了此所谓风景区的主要条件,那或者是会贻笑大方的。中国之大,比这美得多的所谓风景区,数也数不完,这个值得什么?”还有一处这样写:“在有闲的只想找一点什么来消磨时间的人们看来,这里坐的不舒服,吃的喝的也太粗糙简单,也没有什么可以供赏玩,至多来一次,第二次保管厌倦。”这几处文字,意在表明这桃林之极其普通,从而更好地突出“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这一意旨。这里实际用了“欲扬故抑”的手法。(4)老师讲述:这一段的后半部分主要描写人的活动,写人的高贵精神。先写几个女的,“大概其中有一位刚接

24、到家里寄给她的一点钱,今天来请请同伴”吃枣子喝茶,这是从物质方面去写的。下面主要写青年们的精神生活:“有几位,也围着一个石桌子,但只把随身带来的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了”;“男女混合的一群,有坐的,也有蹲的,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长石条上躺着一位,一本书掩住了脸”。他们是些怎样的人?明确:“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是为真理、为抗日从四面八方投奔延安的革命青年。因为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深知自己肩负责任,所以他们“不知道消磨时间为何物”,他们来桃林“只恢复工作后的疲劳,随便喝点,要是袋里有钱;或不喝,随便谈谈天”。这就表明了青年们生活充实、精神高贵。而桃林茶社正好是青年们休息、学

25、习的好地方,所以“半盘旧石磨”成了“最漂亮的圆桌面”,“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成了“难得的几案”,“怪样的家具”成了“奢侈品”,“值得留恋”。这样的变化,充分增添了景色,人创造了第二自然。什么是第二自然?第二自然指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青年们在精神物质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可贵,就是创造了第二自然。(5)这一画面写的是延安青年的休息生活的一部分,表现他们高贵精神。所以,应该选用“桃林小憩”来概括这一画面的内容。(6)第四、五两个画面,在描写和议论时,多次采用第二人称,这样写像是在与读者交谈,使读者如亲临其境,觉得特别亲切。从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到作者激动炽烈的感情,读者也会深受感染。3第六个

26、画面。(1)正音释词。清冽:li8,凉爽而略带凉意;有时表清凉之意。冽:寒冷。“冽”不能写成“洌”。荷:h8,枪,背或扛着枪。荷,不读h6刚性:坚硬的性质。(2)学生朗读课文第8、9两个自然段。(3)教师讲述:这个画面写两个士兵。一个是小号兵,另一个是站岗的荷枪战士。让我们先看作者是怎样去写小号兵的。(提问学生,学生思考回答,老师归纳)在写眼前的小号兵之前,先写“破空而来”的号声。作者受到感染,于是想起“贴照簿”上的小号兵,“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给人的感觉是“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照相簿上的小号兵仅是侧影,但已经使作者衷心“赞美”,眼前的小号兵光彩照人,自然会令作者赞叹不已了。

27、写贴照簿上的小号兵,衬托眼前的小号兵,使后者显得更鲜明、更加感人。接着是对荷枪战士的描写:“面向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样。”由于小号兵写得较多,已给人具体鲜明的印象,所以只是用“雕像一样”这样的比喻去写他巍然屹立,这一形象蕴含着很丰富的意义。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战士,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战火之中,我们的国家才不会被灭亡。接着写飘动的红绸子,闪寒光的刺刀,写作者的感受:“动”感和“刚性”。至此,作者通过声音、色彩、感受,用比喻和衬托,完成了对两个战士的描写。看着屹立在祖国大地上的战士,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高贵精神,作者“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28、这里所说的“民族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这一段议论在表达上同前面的议论有些不同。先用一个假设,然后作肯定,还用“真的”去修饰“风景”,表示毫无疑义,非常肯定之意,接着是一个感叹句,反复用了两个“伟大”。“伟大中之最伟大者”,战士身上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的吗?作者赞美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4)解决课后练习一有关问题。这一画面应以“北国晨号”来概括。小资料(一)作者。茅盾(18961981),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中国文坛的巨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1914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开始接触

29、进步思想。1916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同年和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积极参加北伐,作革命宣传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失掉组织关系,流亡到日本。1928年,以茅盾的笔名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1930年从日本回到上海,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左联”的领导工作。1932年12月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还完成了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几部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也是

30、“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6年赴苏访问。1948年底到达华北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及第一次文代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中共中央高度评价了茅盾光辉的一生,同年3月31日作出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指出他“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郭沫若等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二)写作时间。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独占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野心,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又发动了侵略战争,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同年8月13日,又向上海大举进攻。上海沦陷后,茅盾“带着一颗沉重的心”离开上海,像一只失去定夺的小船,浮荡颠簸,浪迹于香港、长沙和汉口。1939年3月又去x疆,在x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x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参观访问了几个月。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的景象,激起了对解放区的热爱。他心灵的琴弦已为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所拨动。因此,同年年底到重庆后,他就写下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