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34.24KB ,
资源ID:15841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84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謝靈運傳論第六節 文心雕龍第七節 詩品序第八節 文選序第九節 金樓子立言第四章 唐宋金元文論 王勃集序 與東方左氏虯修竹篇序 詩格 戲為六絕句 詩式 韓愈 董氏武陵集紀第九節 與元九書第十節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第十一節 司空圖第十二節 歐陽修第十三節 蘇軾第十四節 詞論第十五節 白石道人詩說第十六節 滄浪詩話詩辨第十七節 心境記第十八節 論詩三十首第五章 明清近代文論第二節 詩集自序第三節 與郭價夫學士論詩書第四節 四溟詩話第五節 童心說第六節 曲律第七節 袁宏道第八節 序山歌第九節 讀第五才子書法第十節 讀三國志法第十一節 王夫之第十二節 閑情偶寄立主腦第十三節 原詩內篇第十四節 答沈大宗伯論

2、詩書第十五節 複魯絜非書第十六節 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第十七節 書湯海秋詩集後第十八節 人境廬詩草自序第十九節 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第二十節 人間詞話三、 關於大綱的說明與考核實施要求 附錄1:古代文論名篇選讀精讀篇目附錄2:題型舉例 一、 課程性質與設置目的中國古代文論選讀是廣東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段必修課程之一,其內容除“緒論”外,根據時代先後分先秦文藝思想、兩漢文論、魏晉南北朝文論、唐宋金元文論、明清近代文論五部分,其中兩漢文論、魏晉南北朝文論為重點,唐宋金元文論、明清近代文論為次重點,緒論和先秦文藝思想為一般章。中國古代文論選讀作為大學中文專業本科階段的理論課程之一,與文學

3、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中國古代文學史等構成互滲互補又互相推進的知識系統。本課程的設置,將使學生在以往學過的中國古代文學、文學概論等課程的基礎上,瞭解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簡要歷史、發展概況,讀懂古代文學理論原著,對各個歷史時期的著名文論家、代表性文論著作、重要的文學理論思想,能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基礎進行閱讀、分析,理解其理論內涵,掌握其主要觀點,評價其理論價值和歷史地位,從而提高學生的文藝理論素養以及閱讀欣賞、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和水準。二、 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緒 論(一)學習目的與要求理解中國古代文論與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同步關係,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農業性、宗法性對中國古代文論發展的影響;瞭

4、解中國古代文論概念、範疇的特點;理解中國古代文論偏重抒情言志的文學觀念;瞭解中國古代文論的表現形態。重點掌握中國古代文論的民族特色、中國古代文論民族特色形成的原因、中國古代文論的表現形態。(二)課程內容及考核要求識記:1.儒、道兩大思想傳統,均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產生重大影響。儒家思想主要影響文學的外部規律,道家思想主要影響文學的內部規律;2.意境說和教化說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的兩大支柱;3.歐陽修六一詩話為最早的詩話;唐圭璋詞話叢編是重要的詞學文獻;4.最早用評點法進行文學批評的是南宋末年劉辰翁;金聖歎把評點批評推向高峰毛宗崗三國演義評點、張竹坡金瓶梅評點、脂硯齋紅樓夢評點是最重要的小說評點

5、。簡單應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民族特色及其形成原因。綜合應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表現形態。1、瞭解先秦文藝思想的基本特點及其歷史影響;瞭解先秦文論的中心內容及各家各派的基本文學觀點;重點掌握分別以孔子、莊子為代表的儒家、道家的基本文學思想及其聯繫與區別。1.“文學”一詞,最早約見於論語先進,為孔門四教之一,泛指文章與學術;2.先秦各家各派的文藝思想圍繞著對禮樂制度的評價而展開;3.先秦政治、外交活動中往往通過誦詩表明自己的身份、志向和意圖,這叫“賦詩言志”;4.漢書藝文志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此即“采詩觀風”說;5.先秦詩、樂、舞三位一體,藝術各部門理論相通。

6、1.“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2.“詩言志”最早對詩歌本質作出理論概括,被朱自清稱為中國古典詩論的“開山綱領”。領會:詩言志1.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2.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3.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4.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5.不學詩,無以言; 6.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1、興觀群怨;2、文質彬彬;3、盡善盡美; 4、辭達;5、思無邪。孔子論述文藝的社會功能。孔子論述文藝內容與形式的關係。1.非樂;2.三表法。1.老子又稱道德經,是道家第一部經典著作;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

7、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4.大音希聲,大象無形。1.莊子否定禮樂,崇尚自然,追求個體精神自由,是老子之後的先秦道家代表人物;2.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1.解衣般礴;2.心齋、坐忘;3.言不盡意、得意忘言。1.知言、養氣;2.以意逆志;3.知人論世。荀子開後世明道、征聖、宗經三位一體文學觀的先河。從荀子關於“言”的看法理解其文學思想。荀子樂論所體現的文藝思想。第二章 兩漢文論瞭解兩漢文論的基本特點及其歷史影響;瞭解兩漢文論的主要內容及各文論家的基本文學觀點;重點掌握毛詩序所體現的漢儒文學思想及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提出的“發憤著書說”。

8、1.漢人開始區分“文”與“學”,把講究詞章的作品稱“文章”,把學術著作稱“文學”;2.兩漢文論的主導是儒家文論;3.毛詩序是文論史上第一篇系統的詩學論文,提出文學為政治服務的兩種主要方式是“上以風化下”和“下以風刺上”;4.兩漢文論主要是在對詩經、屈賦、漢賦和史記的專題研究中展開的;5.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中提出“發憤著書”說;6.王逸是秦漢以來楚辭研究的總結者,其楚辭章句是現存最早的楚辭注本;7.揚雄認為賦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漢大賦的特點是“勸百諷一”,並提出“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8.較早闡述文學的真實性和獨創性的是東漢王充,是在其著作論衡中提出的。 史記

9、1.作者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人;2.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大部分,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3.司馬遷撰史記的目的是“考之行事,以稽其成敗興壞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4.背誦“昔西伯拘”至“述往事,思來者”。發憤著書。司馬遷“發憤著書”說的理論內涵及其對後世文論的影響。 毛詩序背誦“詩者,志之所之也”至“美教化,移風俗”。1.詩大序;2.六義;3.發乎情,止乎禮義; 4.變風變雅;5.主文而譎諫。1.毛詩序所述詩歌的本質特徵;2.毛詩序關於詩歌社會作用的看法。從對“詩六義”的闡發看毛詩序對詩歌體裁和表現手法的認識

10、。 禮記1.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2.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法言作者揚雄,字子雲,蜀郡成都人,西漢著名辭賦家。1.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2.雕蟲篆刻。 漢書作者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東漢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離騷經序作者王逸,東漢人,著有楚辭章句。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 論衡作者王充,東漢思想家,其論衡思想核心是“疾虛妄”。1.王充對於文章和學術著作“真美”的推崇;2.王充對“文為世用”的看法;3.王充的復古與創新觀。瞭解魏晉南北朝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走向獨立和成熟的原因,瞭解這一時期文學批評在作家論、創作論、風格論、鑒賞論、文體論、聲律論等方面的成就;

11、理解曹丕的“文氣說”;理解陸機關於文學創作過程以及想像、靈感的論述;瞭解“四聲八病”說;掌握劉勰關於文學創作中的藝術想像、心物關係、情理與文采及文學鑒賞和批評等問題的看法;理解鐘嶸關於詩歌的本質特徵、詩歌批評的標準等論述及“滋味說”的內涵。1.魏晉是文學獨立和自覺的時代;玄學對魏晉南北朝文論產生了深遠影響,“魏晉風度”、“魏晉精神”即是彼此影響的產物;品評才性的風氣,直接影響到魏晉南北朝對作家的品評;2.魏晉南北朝文學理論主要在作家論、創作論、風格論、鑒賞論、文體論、流變論、聲律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3.曹丕典論論文是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論專篇,提出了“文氣說”,其具體含義包括作家的氣質、才

12、性和作品的風格等;4.陸機文賦是我國第一篇討論文學創作過程的專論,其寫作目的是通過論文學創作中物、意、辭三者的關係,來說明“作文利害之所由”;文賦中分析了詩、賦、碑、誄、銘、箴、頌、論、奏、說十種文體的寫作特點和風格特徵,提出了應、和、悲、雅、妍五種審美標準;5.摯虞文章流別集選錄戰國至漢魏文章,分體纂輯,並附評論,論及各體文章源流演變;後人將所附評論結集單行,題為文章流別論;6.葛洪在抱樸子中提出“立言者貴於助教”的觀點;7.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提出聲律論和四聲八病說;範曄獄中與諸甥侄書以“宮商”來類比聲律中的“清”與“濁”;8.劉勰文心雕龍是文論史上最為體大思精的著作;其中神思篇論藝術想

13、像,情采篇論情理與文采,即內容與形式的關係,物色篇論文學與自然的關係,知音篇論文學批評與鑒賞;9.鐘嶸詩品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理論批評專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品評了自漢魏至齊梁的122位五言詩作家,章學誠稱“文心體大而慮周,詩品思深而意遠”。 曹丕背誦“夫文本同而末異”至“不能以移子弟”。1.四科八體;2.詩賦欲麗;3.文以氣為主;4.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試論典論論文的主要文學思想。 陸機1.字士衡,吳郡華亭人,官至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2.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3.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4.其會意也尚巧,其遣

14、言也貴妍。1.詩緣情而綺靡;2.精騖八極,心遊萬仞;3.應感;4.理扶質以立幹,文垂條而結繁。文賦對古代文論建設的突出貢獻。 抱樸子1.作者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2.抱樸子分內篇、外篇,其文學思想主要集中在外篇的鈞世、尚博、廣譬、辭義等篇中。葛洪“今勝於古”的文學觀。作者沈約,字休文,吳興武康人,著有宋書、四聲譜等。1.以情緯文,以文被質;2.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 文心雕龍1.作者劉勰,字彥和,東莞莒人;2.文心雕龍五十篇,分上下兩部分:前二十五篇是總綱和文體論,後二十五篇除序志總序全書外,餘皆“剖情析采”,即創作論。1.

15、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裏;2.神思;3.六觀;4.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5.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6.情采。1.文心雕龍情采中“情”與“采”的關係;2.文心雕龍物色所述心物交融。1.劉勰的神思(即“藝術想像”)的特點;2.劉勰認為應該培養藝術想像力;3.文學批評與鑒賞中努力達到“知音”。 詩品序1.作者鐘嶸,字仲偉,穎川長社人,曾任梁衡陽王、晉安王記室,世稱“鐘記室”;2.背誦“若乃春風春鳥”至“非長歌何以騁其情”。1.建安風力;2.宏斯三義,酌而用之;3.直尋;4.滋味。詩品序中的“物感說”的特點。鐘嶸的詩歌批評標準包含的內容。 文選序1.作者蕭統,字徳

16、施,南蘭陵人,梁武帝子,卒於太子位,世稱昭明太子;纂文選三十卷,是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2.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3.事出於沉思,意歸乎翰藻。文選的選錄範圍和編撰體例。 金樓子1.作者蕭繹,字世誠,南蘭陵人,梁武帝子,自號金樓子;初封湘東王,後平定侯景之亂,即位於江陵,稱梁元帝;2.吟詠風謠,留連哀思者,謂之文;3.至於文者,惟須綺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盪。試論蕭繹的文筆觀。瞭解唐宋金元文學理論的特點,重教化和重審美的文學理論在唐、宋時期的發展;意境理論的形成、成熟及其理論內容;唐宋古文理論的主要內容;重點理解和掌握陳子昂詩文革新理論、皎然“取境”說、白居

17、易“諷喻”說、司空圖“韻味”說、嚴羽“興趣”說的詩歌理論要點,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古文理論的要點,李清照的詞學觀。1.陳子昂在與東方左氏虯修竹篇序中提出“風骨”、“興寄”說,成為唐代詩文革新的旗幟;2.殷璠河嶽英靈集代表了唐開元、天寶年間的詩學水準,其序文指出盛唐詩已融合南北,“聲律風骨始備矣”;3.傳為王昌齡所作詩格明確提出“意境”的概念,成為審美意境論的先聲,並從創作心理學角度提出物境、情境、意境三種構思境界;皎然提倡“假像見意”、“詩情緣境發”,並在詩式中論及詩歌取境,發展了意境說;4.日本和尚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保存了我國初唐至中唐豐富的詩學理論資料;5.韓愈在爭臣論中提出“文以明

18、道”,在送孟東野序中提出“不平則鳴”,在荊潭唱和詩序中提出“窮苦之言易好”,在答李翊書中比較系統地提出古文運動理論;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明確提出“文以明道”,並將“輔時及物”作為文章的根本任務;6.白居易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宣導者,其論詩以“諷喻”說為核心,在與元九書中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又提出詩歌內容與形式的關係為“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在寄唐生中提出“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7.歐陽修是宋代詩文革新的領袖,提出“道勝者文不難自至”的散文創作綱領和“詩窮而後工”的詩學觀點;8.蘇軾是文學思想非常活躍的一代大家,提出“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19、發纖秾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等重要美學思想;9.詩話是宋代興起的一種全新的詩歌批評文體,歐陽修六一詩話發其端,蔡夢弼草堂詩話、張戒歲寒堂詩話、嚴羽滄浪詩話、陳師道後山詩話等是宋代著名的詩話著作;10.李清照詞論、張炎詞源、沈義父樂府指迷等是宋代著名詞學專著;11.江西詩派是宋代影響最大的詩歌流派,熱心於建構“詩法”理論,以“宗杜”、“學杜”為旗幟,黃庭堅“點鐵成金”、“奪胎換骨”是其理論核心,後來陳師道提出“巧悟”、呂本中提出“活法”加以補充和發展。1.作者楊炯,陝西華陰人,“初唐四傑”之一;2.嘗以龍朔初載,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3.影帶以侚其功,假對以稱

20、其美,骨氣都盡,剛健不聞。1.作者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2.背誦“東方公足下”至“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1.風骨;2.興寄。試析陳子昂的詩歌革新理論。1.作者王昌齡,字少伯,京兆長安人,擅長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2.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3.詩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試析詩格的詩境論。1.作者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人;2.戲為六絕句為最早的論詩詩(論詩絕句);3.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4.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5.別材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試析戲為六絕句所體現的文學思想。1.作者皎然,唐詩僧,本名謝清晝

21、,謝靈運十世孫;2.真於性情,尚於作用,不顧詞彩,而風流自然;3.夫詩人之思初發,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取境偏逸,則一首舉體便逸。1.皎然的“取境”理論;2.皎然的“自然”觀;3.真於性情,尚於作用。皎然關於意境的本質及其審美特徵的看法。1.韓愈,字退之,河內河陽人,自稱祖籍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卒諡文,因又稱韓文公;2.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領袖,其文學理論主要見於答李翊書、送孟東野序、進學解、荊潭唱和詩序等文中。1.氣盛言宜;2.文以明道;3.陳言務去;4.不平則鳴。韓愈“不平則鳴”說在文論史上的意義。從答李翊書看韓愈的文學理論。1.作者劉禹錫,字孟得,洛陽人,與柳宗元、白居易等齊名,時稱“

22、劉柳”或“劉白”;曾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又稱劉賓客;2.文中提出“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義得而言喪”,“境生於象外”等觀點,發展了傳統的言意之辯和意境論。1.作者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與元稹深交並齊名,世稱“元白”;2.此書作於白居易貶為江州司馬時,題目中“元九”指元稹,字微之。1.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2.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3.救濟人病,裨補時闕;4.美刺比興。試析與元九書提出的詩歌理論。1.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古文運動領袖,與韓愈並稱“韓柳”;2.柳宗元也強調文與道的關係,但與韓愈強調儒家之道不同,更重文章的現實內容,把“輔時及物”作

23、為文章的根本任務。從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看柳宗元的文章寫作理論。1.字表聖,自號知非子、耐辱居士,嘗任知制誥、中書舍人等職,黃巢兵入長安後,隱居中條山王官穀;2.與生論詩書中提出“辨於味而後可以言詩”、“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等;3.詩品分二十四品描繪詩境或風格,有雄渾、沖淡、纖秾、沉著、高古、典雅、綺麗、自然、含蓄等目;4.背誦纖秾采采流水、典雅玉壺買春、自然俯拾即是、含蓄不著一字四首。韻外之致。試析司空圖“滋味說”的理論內涵。1.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領袖;2.歐陽修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事信、言文;3.在答吳充秀才書中提出“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在梅聖

24、俞詩集序中提出“詩窮而後工”。1.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2.詩窮而後工。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官至吏部尚書;2.在答王庠書中對孔子提出的“辭達”說作了調整和發揮,在答謝民師書中提出“文理自然”的觀點,並把“自然”作為藝術最高境界,在評韓柳集中論陶淵明、柳宗元的詩風為“枯淡”,即“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在書黃子思詩集後論韋應物、柳宗元詩“發纖秾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文理自然。試析蘇軾的“辭達”說。1.作者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南人;2.在詞論中提出“詞別是一家”說,評柳永詞“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評晏殊、歐陽修、蘇軾詞“皆句讀不葺之詩耳,又往往不協音律者”。試析李清照“詞別是

25、一家”說。1.作者薑夔,字堯章,別號白石道人,又號石帚,饒州鄱陽人;2.在白石道人詩說中,薑夔提出“一家之語,自有一家之風味”;又提出四種高妙:理高妙、意高妙、想高妙、自然高妙,而以自然高妙為極致。1.作者嚴羽,字儀卿,一字丹邱,自號滄浪逋客,邵武人;2.滄浪詩話是宋代最有系統和理論價值的詩話著作,包括詩辨、詩體、詩法、詩評和考證五部分,其中詩辨是全書宗旨所在,“以禪喻詩”是其主要論述特徵;3.在滄浪詩話詩辨中,嚴羽提出“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詩道亦在妙悟”,“學詩者以識為主”等詩學觀點,宣導學詩“以盛唐為法”。1.妙悟;2.別材別趣;3.氣象;4.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1.嚴羽宣導“以盛唐為法”的緣由;2.嚴羽宣導學詩“以識為主”的理論意義。1.嚴羽“妙悟說”的主要內容;2.評價嚴羽的詩歌理論。1.作者方回,字萬裏,號虛穀,又號紫陽居士,歙州人,活動於宋末元初;編選評點五七言律體詩瀛奎律髓,廣為流傳;2.心境記是中國文論史上第一篇論述意境的完整專論。試析方回“意境說”的內涵及其在文論史上的影響。1.作者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人,金元時期著名詩人;2.論詩三十首是杜甫戲為六絕句以來最全面系統的論詩絕句,評述了漢魏以降至宋末一千餘年間的作家作品、詩派詩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