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8.43KB ,
资源ID:1588473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8847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高三语文现代文复习训练题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复习训练题汇编.docx

1、届高三语文现代文复习训练题汇编201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复习训练题汇编理解词语含义类题型答题模式:、从词语的本义出发,结合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特定的临时义。、确认相关语境的范围,分析相关语境的内容,揭示词语的含义。、利用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指代义。要辨析代词的意义,应该从代词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义。辨析那些非代词类词语的指代义,也应该利用上下文。一般说来,在这类词语的上下文里,一般会有阐释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到了这些阐释性语句,答案也就出来了。总之,理解词语含义不要总停留在某个词上。要仔细把句子读完,根据全句的意思、邻近句子的含义甚至前后段落的段意确

2、定语言环境,然后从这些语言环境中找出与词语相关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来推知词语含义。(一)乡村的瓦(06年四川高考)冯 杰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

3、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

4、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

5、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睡吧,孩子。这叫归乡。”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1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16.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6、)(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乡村的瓦参考答案:14、(4分)“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15、(4分)雨中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16、(6分)“迷路”的原因:对乡村的背弃;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17、(4分)(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

7、念。(4分)(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使文章更具情趣,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文章更具亲切感);点明主旨,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或表达了对故乡的眷念与热爱)。(二)焰火的变奏(07年四川高考题) 赵丽宏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

8、,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护理 如果你的想象力不贫乏,那么,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可以联想起大地上所有的奇花异卉,可以联想起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 天上的烟花像什么?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的景象。那是战争中的夜景:枪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这类恐怖的记忆:飞机在天空中隆隆飞过,

9、炸弹从天而降,如飞蝗,如黑鹅,成群成片,大地摇撼,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颤抖。“地震”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蓝天,但人间已是惨象遍地:火焰里血肉横飞,到处可以看到死者的鲜血和肢体,连树枝和电线上也挂着血淋淋的生命碎片更凄惨的是失去亲人的哀痛景象:在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坐在死去的母亲身边,惊惶无措地放声大哭;那个孩子的身边,也使烟和火 这样的恶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想。 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坑,为破环,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

10、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14、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4分)答: 15、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6分)答: 16、本

11、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答: 17、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6分)答: 参考答案:14.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15.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作者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意在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16. 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17.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

12、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三)话说知音 (2002年高考题) 林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

13、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的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

14、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

15、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的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

16、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话说知音阅读理解及答案 19.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参考答案: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20.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参考答案:神往和渴求知音,已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21.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

17、意,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

18、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参考答案:AE(四)胡同里的孩子 很多很多年以前, 我是一个胡同里的孩子。 我住的那个院子曾经是一个国民党大官的旧宅, 特别大也特别深。说是大户宅院, 其实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森严: 各家占地盖的小厨房布满各个旮旯, 空出来供人走路的地方是不允许两个人并排的, 路就像网一样复杂, 不知道通向哪里, 我就从来没有深入到最里面去。 所以头一次到我家的人都会有走错门的经历。那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北京大杂院, 四处是养鱼养鸟养猫的, 人们欢喜, 人们争吵,

19、 热热闹闹, 生机勃勃。我们的房子在靠南的角落里, 别看位置偏僻, 却得天独厚: 房前的空地上种着株枣树, 房后还有个独立的小院, 我们的窗子挨着别人的小院, 我们的小院又通着别家的窗子, 他们说什么干什么, 我总能知道, 因为我并不是一个很安分的孩子。那时候我最大的乐趣就是上树打枣, 我不喜欢吃枣, 但当我踩着一个摞一个的椅子, 用竿子够打高处的枣时, 就有说不出的满足感。为了上树我想尽了办法, 我不会爬树 , 就从邻居家偷偷扛来一架吱吱作响的旧梯子。到了房顶上, 我才发现这一切原来多有趣: 四周全是一层一层灰色的屋顶, 大人们都在我的脚下, 邻居正在骂骂咧咧地到处找他家的梯子;前院的奶奶又

20、在给她的猫洗澡, 猫挣扎着, 溅了她一身水;去院子的最深处得经过一条更窄的过道, 再后面竟是豁然开朗;远处胡同的小贩不住地吆喝。我想要是国民党大官坐在房顶上, 他家的仆人哪还敢偷懒。这是一片全新的世界, 从此我爱上了屋顶。我喜欢在夏日的午后沉浸其中, 躺在倾斜的屋脊下面, 老树的枝叶遮住部分晃眼的日光, 剩下的几缕透过枝叶的缝隙暖暖地照在身上, 鸣蝉的噪叫这时也如同美妙的音乐, 我伸手就能够到老树的枝条, 折一根衔在嘴里, 有说不出的惬意。但一个人坐在上面总会无聊, 于是我就招集了三五个孩子, 我们坐在两个尖心顶之间的凹处, 讲笑话编故事, 最后连作业也索性拿到上面去写。那地方简直是个乐园,

21、我毫无顾忌地呼朋唤友, 放开喉咙肆意喊叫, 那地方热闹得就像一个沙龙。前些日子, 我看到卡尔维诺笔下的那个永远自由自在生活在树上而再不肯接触地面的男爵, 就像找到了一位17世纪的知音, 他的惬意是别人根本感受不到的。当然, 隆多男爵没有给别人带来不便, 而我却得罪了几乎周围所有的人, 他们对这个顽皮的孩子感到厌恶又无可奈何。我踩漏了张家的房顶, 碰碎了李家的花盆, 吃光了王家晾在上面的白薯干儿, 他本以为晾在房上丢不了的, 而丢了梯子的邻居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他们纷纷指责我不应该打枣, 不应该在房上胡闹, 不应该大嚷大叫, 更不应该淘得像个野人。我父母每天都忙着向邻居们道歉, 看到他们彼此面色

22、庄重和尴尬, 我竟觉得很有意思。虽然那几年我过得挺开心, 可也一直感到很内疚, 尤其是那个几乎天天上门的伯伯, 他有心脏病, 而我简直成了他的病根。8年过去了, 我们早已搬出了那里而住进了水泥森林。从那以后, 我就很少有机会安然地坐在阳光照耀下的斑驳树影里了, 再也不能像隆多男爵一样在喧嚣中毫不做作地享受单纯世界了。我们惟一通着自然的阳台被封得死死的。为了追求明媚的阳光, 我们远足来到乡间野外, 到了时间, 还得匆匆赶回去, 重新拾起原本的生活。 水泥森林里的动物们觉得心满意足, 绿色森林里的树木被水泥吞噬。几十年后, 也许不会再有胡同和大杂院了, 也就不会再有老北京的韵味了。孩子们无法享受奔

23、放的自由。我还能说什么呢? 向隆多男爵致敬吧!注 卡尔维诺:20世纪意大利著名作家。他的小说树上的男爵写17世纪意大利贵族少年隆多男爵因与专制的父亲发生冲突爬上树,而且以后就不再回到地面,过了50多年的树栖生活。1文中说“这是一片全新的世界,从此我爱上了屋顶。”从全文看,“我爱上了屋顶”的原因有哪些?(分条概述)(4分)评分要点:有俯视院里大人们的生活和开阔视野的乐趣 有独享自然世界的惬意 是热闹的自由自在的乐园。答对意思即可。:2分,、各1分,共4分。2文中四、五两段都有写到隆多男爵的文字,它们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第四段中写到隆多男爵的文字表露了作者 第五段中写到隆多男爵的文字

24、表露了作者 评分要点:找到知音的喜悦 / 为不能享受单纯、自由的生活而感到无奈(遗憾)以及对隆多抗争专制的敬意。喜悦、无奈(遗憾)、敬意,一点1分,组织语言2分,共5分。意思答对即可。3文中写道“水泥森林里的动物们觉得心满意足 , 绿色森林里的树木被水泥吞噬”,这里运用了哪些写法?(2分)从最后一段看,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现代人的生存状况有着怎样的反思?(分条作答)(4分)评分要点: 比喻和象征的写法(2分)。文中表现了作者以下反思:现代人与自然的联系被水泥森林隔绝 人与人的和谐交往被水泥森林阻碍 水泥森林结束了孩子们单纯、自由的生活。一点1分,语言组织1分。意思答对即可。4文中说:“几十年后

25、, 也许不会再有胡同和大杂院了 , 也就不会再有老北京的韵味了。”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看法。(3分) 3分。本题为开放性简答题,没有唯一确定的答案。从文意出发,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则可视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酌情给分。 (五) 文赤壁 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

26、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

27、,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

28、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

29、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

30、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文章略有改动)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测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17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二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分)18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7分)(1)第7

31、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的的原因。19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6分)参考答案:16. 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17. 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18.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A 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B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C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D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E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F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19.(言之成理即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