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1.69KB ,
资源ID:15925759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9257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庄子读书笔记3000.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庄子读书笔记3000.docx

1、庄子读书笔记3000庄子读书笔记3000【篇一:庄子读书笔记】 逍遥游 庄子首先想到的是宏大的生命形式,导标了超越生死和志向远大的象征。”鲲鹏是这么一种生命形式,化则是生命活动的质的发展。释德清在庄子内篇注中说,海运谓海气运动,以比喻圣人乘大气运以出世间,非等闲也。”人是有限的存在,在空间时间上是有限的。人总是不自觉的束缚在有限的时空里。人要追求自由就要摆脱有限的希望,拥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永恒的时间。”齐谐”是庄周用重言的形式强调表达这种生命境界的宏大。 鲜明的小大之辩使大鹏的形象高原雄伟。”之二虫又何知”指它们不理解适性自然而为.”物适其性”,二虫与大鹏本质是区别的,向言二虫殊翼,故所至不同

2、。或者翱翔天地,或者毕志榆枋,不知所以然也。 “知效一官?征一国者”,是世俗社会中荣誉发达之人,即儒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宋荣子是身处世俗之中却能够认识意义的人。列子则是超越了世俗却依然”有所待”的人。像大鹏鸟或者是列字,这样的大的生命活动,依然没有绝对的自由,没有真正的逍遥游.庄子说的逍遥游是对社会无所企求的不为外物所待的。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守四海之外,”陈启天庄子浅说注,谓与天地精神往来。”寄生万物之上,而神超六合之表。故曰:游守四海之外。这是一种至上的生命状态,连尧这样功名显赫的君王都向往不已. 二惠子与庄子的对话是表达”大用”还是无用.的思想矛盾 两则语言明显思想矛盾,第一则讲的是

3、用大。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其生命姿态不亚于大鹏之翱翔。因此庄周指出惠子拙于用大.思想是对物适其性”的思想的批判。因为治冻疮的药品,本性一样,用以生而已.用大.则建立不朽的功业,”可见小大在人之善用,不善用之异耳.”第二则讲的是无用。是无功,无己.显然怎样才称的上是逍遥游,是用大还是无用,没有思想的结论,逍遥游说的是生的阔大情怀. 所谓逍遥,是让心灵进入到一种自由的快乐的状态中去,忘记难以忘记的烦恼。 若即若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又与这个世界保持距离,你不能完全的投入到这个世界中去,无法逃避决定着必须要置身世界之中,无可奈何又驱使你超越世界。逍遥游就是在无可奈何的命运中开展新的生命空间。心是使人真正

4、成为人的东西,才是游的根源。庄子把无己看成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与你相对的东西,如何去消除呢?就是要去自己消除,对象自然就消除了,没有自我,一个一无所有的世界,可以自然的优游自在。庄子与许由一样,不想成为富有天下的人,只想在天地之间找到一个安身之地。站在儒家立场上,我们可以轻易的批评庄子缺乏对世界的担当。缺乏宇宙内事即自己分内事的道德自觉。但是庄子的思想始终是立足于个人生命的,庄子并不反对有人可以选择享受权利, 我们看到姑射之山,一个完全不同于世俗世界的另个世界,天子的世界是热闹拥挤的,但是神人的世界是独立而冷清的,就像神人不能承受世俗的浊重一样,俗人也难承受神人之轻,轻的感觉来自于剥离和舍弃

5、,舍弃身体,欲望,心知,它是一种心造之境,.它自己选择过神人的生活,与世界格格不入,如肩吾所说,当他看到的是反应的惊恐,不近人情,这样的世界有可能吗?是的,因为是庄子心中真实的生命,与形体无关.形体固然不能脱离世界,只能背负沉重,心却可以轻灵,一尘不染。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天世既与我相违,复架言兮焉求?于世无求,才有狂的资本,求用于世,人是无法狂的,必须在取悦人群以获得为世所用的道德和社会资本,接舆之狂当然不是箕子之佯狂,佯狂是一种生存技巧,但是狂是一种生活态度,主要是和心灵有关。技巧是一时的,它是机心所现,态度是永恒的,是真心所显,庄子有太多的不在意,在这样的状态下,退不是一种软弱,

6、进也不是一种勇敢。 神性的追求意味着选择一种心灵的生活,意味着动物性的放弃,也就是形体的放弃,同样的一个世界,对于一个神性的心和一个世俗的心而言一定是不同的,庄子享受的是一个别人不能理解的但是同时也是没有发现的另个世界。禅宗的和尚青原惟信说过这样的话,老僧30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一个是实,只是却是虚空中的实,”实于心是碍,而虚空的实于心无得.” 人间世 人间世是内篇的第四篇,是处世哲学论。说蜜柑内处世艰难,不可不慎,从而进一步论证处人与处世之道. 彭祖们是将人作为一个自然人来思考,在这种思考下,一个人

7、可以不在意另外的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他的养生,在根本意义上是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社会的关系。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下找到一个安身之地。这个安身之地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物理空间。把它理解成为一种生存的态度。一个人如何理解生命,理解生命与外物的关系,这对于养生来说是最根本的,是养心而非养形。对于庄子而言,知识无限和生命有限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知识的无限则意味着玩物或者世界之无穷无尽,当两者相遇时,是什么样的态度呢?穷毕生之力去求知的人是危险的,因为会把人带到一个不可捉摸的世界,“逐万物而不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外物牵引而时刻不得休息的人。,这种形影竞走,会有结束吗?会有,但是这种结束不该是悲剧性的,生命的

8、结束固然意味着形影竞走的结束,可是也是生存及附着在生存之上的所有意义的完结。需要另一种完结,生命延续着,体现出新的意义。这种结束就是老子所说的“知止不殆”的知止,心是有止境的,该给知识化一个界限,从而认真的思考知识和生命的关系,知识是为了生命而存在,而非相反。儒家而言,仁义和礼乐,道德,秩序,始终是思考的核心,杀身成仁,舍身取义,都在宣示着道德相对于生命而言的优先价值,善恶是非等的区分以及相应的实践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庄子,在生命的主题之下,道德注定要成为次要的东西,道德是捉摸不定的生命却是唯一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表面上看是有善恶之分,但是不在于善恶,要紧的事“无近名和无近刑都

9、是关乎生命的。刑当然是对于生命的伤害,名又何尝不是呢?于是我们看到的是道德在生命面前的退场,至少是退却,。 养生主 庄子所向往的是一种全生,养亲,保身和尽年。对于任何一个对象,中空才有你回旋的余地,你要去面对充实的地方,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面对生存的社会,并不是无事可做,听之任之,可以寻找生活的缝隙,在其中游走,在夹缝里求生存,。 在养生主中,我们看到两种解,一种是庖丁解牛,使解物,另一种是帝之悬解,解心,解总是针对这某些要解的东西,就是结。解牛的结是游刃其中,解心则是要祛除心中的结,比如死亡,原本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本不必要便显得太多悲哀,但是当大家哭得时候,那种对生的执著,就成为了结,横亘在胸

10、,解的办法就是经由对物理的透彻了解,达到安而处治的态度,无论是物,解心,仍然可以归结到“缘督以为经“上来,这五个字却是养生主的核心,养生的真谛在于,在复杂的拥挤的世界上发现空隙,然后游于其中,尽其天年,但是要找到缝隙,心首先要是虚的,不能为功名利禄所充满。以虚的心来面对世界,这个世界才能会向你敞开,从而在世界中自由遨游。 但是这不等于说你可以追求永生。庄子不追求永恒的,知道永恒的只是宇宙大化,而不是个体的生命,有生便有死,而死又是另一个生。养生主最后一句在于”薪有穷火无尽,见得知有涯而生无涯。“人生如白驹过隙,而一个是珍惜,另一个是不必太多的执著,不是像神仙家对生命的重现,对长生的形体的追求,

11、而是对一个自由的心得拥有以及形体免受伤害的展望。这才是真正的达观,是超越了道德,生死,超越了形体,从而养生,是要与宇宙寻找与心灵上的合一,从而超然物外,游于万物四海之间,超脱世俗。 上面都是一些读庄子的心得和一些读书笔记,其实,一家之言,庄子自然有他对的一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地方,我们要从庄子那里学到的或许不是这样一种完全的超脱,而是一种处世的态度,达观,释然,减轻心灵的压力吧如海读书笔记之于丹庄子心得二 庄子是什么样的人? 以前的高中历史课本上介绍的庄子非常的简单,是诸子百家一个重要代表人物。生平事迹一笔带过,史记记载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的漆园小吏。著作庄子成为中华古籍经典,但是真正

12、阅读过庄子的现代人真的少之甚少。庄子传世至今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讲故事的高手? 庄子是现代的赵本山,一口忽悠人的寓言出神入化。辛辣,幽默,寓意深刻的故事给人们会心一刻的时候,让我们明白一些很简单朴素的道理。 故事一:庄子穷,问朋友借钱。朋友说:“等我以后收了税再借给你”。庄子开始忽悠朋友了:“上次路过,有条鲫鱼在对我喊救命。说我是东海水官,你用一升水可以救我的命。我说:我去吴越引西江的水来救你。” 鲫鱼说:那算鸟,你还是早点去鱼干铺找我吧! 我看完这段寓言如看赵本山的小品,笑晕。 还有一个故事,让我内心凄惶。 庄子见魏王,魏王说:“你怎么那么困顿啊!”庄子说:“

13、猿猴在楠树,樟树上攀援跳跃无拘无束,可是如果它身处荆棘之地就只能小心翼翼,胆战心惊了。因此环境和机遇是施展才能的舞台和必要条件。我穷但是不困顿,读书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实现才是困顿啊! 于丹在故事末了给了这样一个结尾呈词: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穷,怕的是生活中的潦倒。 庄子的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句名言穿越千年,依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商家的座右铭。名与利成为每一个凡夫俗子的精神枷锁,无人开解。 于丹也学着庄子给大家讲了一个被名利沼泽陷入一个无事忙的无解循环里。 这天,老板生意不好骂了下属,下属憋气回家骂了老婆;老婆找孩子出了怨气,孩子委屈怒打家

14、里的狗,狗把火撒在猫身上,猫只好找老鼠出气。 老板和老鼠之间的愤怒链被名利之怨串联起来。那么多的委屈,怨恨和痛苦都是来自心有据。只有我们内心打破名利的边界我们才能平静才能达到一种自在和逍遥。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对学生说:“我死后,请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迎送。”庄子认为人的形体归为天地,生死归为自然。不惧死而乐生。豁达而幽默。颇有点小沈阳说的:一闭眼,一睁眼,一天过去了,嚎;一闭眼,不睁眼,一辈子过去了,嚎! 庄子的生死观和孔子的生死观殊途同归。孔子对待死亡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人都没活明白,干嘛去想死的事情。 孔子给我们揭示了一种温暖的情怀和朴素的价值,即:

15、活在当下。儒家看重的是永远大地上的圣贤道德,永远是再此生中建功立业的不朽信念;而庄子则看重的永远是苍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之后的超越。 庄子越过千年的风尘,在用另一种寓言的形式告诉我们:人生至高至纯的境界是看破内心种种的藩篱和栅栏。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的人生定位。完成天地间肆意快乐的逍遥游! 读书笔记之一:读于丹庄子心得 2008-02-26 15:33 随着自己博客里文章页码的增加,逐渐感觉自己腹中渐空,笔墨文字亦日渐乏力无味,我也忽然地想起:自己好多年没有认真地读过书了。能想起的记忆仅仅是大学泡图书馆的日子了,想着想着不禁汗颜,连文字也不敢轻易涂鸦了,是时候该读读书了,否则腹

16、中无物,写下的都是些酒囊饭袋之物,羞于他人看也! 这几日看了于丹的庄子心得,对于于老师的论语庄子解读,社会上褒贬不一,研究儒家文化的学者认为她是在将古人的举世遗著简易化,让孔老先生的深奥文化突然间变的简单;听众中有的认为她将古文古理通俗话,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变得浅显易懂,而且还增加了些许情感的东西。 无论褒贬,我作为读者,在拜读了北师大于教授的心得之后,觉得还是很有值得我们去领悟的哲理。其实于丹能立于百家讲坛,肯定有她能吸引听众的一面,那就是将论语庄子这些难懂的古文,换化为一些富有哲理的寓言和小故事,从中提炼做人,做事,看待人生的道理,让人觉得,哲理就在点滴之中,就在闪念之间。 于丹老师文中

17、有个故事,是些兄弟俩爬80层楼的故事,以前曾听说过,但是没有多深的领悟,而于丹对于此故事的解读分析,让人联系到人的一生,追求什么,丢弃了什么,最后还是要回归。 将此故事和于丹老师的解读放至博客,来和朋友共享。 有这样一个寓言,说兄弟俩他们家住在一个80层的高楼上。两个人回家的时候,恰好忘记了看通知,就在停电梯的那一天,他们深夜才回。电梯已经不走了,兄弟俩背着大包小包,走到楼底下就非常发愁,说那怎么办呢?两个人商量一下说一鼓作气,怎么也得回家。开始爬楼。 爬到20楼的时候开始觉得负担很重了,所以商量一下说咱们这样吧,把背包存在20楼,然后呢,到时候咱们回过头来取。就卸下了背包,两个人觉得很轻松,

18、说说笑笑,继续往前爬。爬到40楼的时候,已经很累了。于是两个人就开始互相抱怨指着,哥哥说,你为什么不看通知啊?弟弟说,那你为什么也没看通知啊。哥哥说,我看过了但是给忘了。弟弟说,那你怎么不提醒啊。两个人开始吵吵闹闹。 吵到60楼的时候,他们俩是实在太累了,说安安静静地爬吧。然后他们又很安静地爬,终于爬到了80楼。 在80楼家门口的时候,两个人互相对看了一眼,想起来一件事,说钥匙忘记在20楼的背包里。 这就是人的一生。 人在最初看到人生的这条通道时,假设它是80个年头倒计时,摆在眼前的时候,人人都是意气风发的,我们背负着沉沉的行囊,行囊里装着理想,装着抱负,装着很多很多的愿望,我们不畏艰险,从脚

19、底下第一个台阶开始,一个一个台阶开始上路了。 爬到20岁的时候,这就是人走入社会的时候,开始认同规则了,觉得社会给了我们很多负担,我们托起自己,已经足够疲惫,谁还背着那么多梦想呢。先把它安顿下吧,等到衣食无忧,有了温饱,有了社会名份,回过头来我们再捡起梦想实现不迟。放下以后呢,又有这么一段轻松。大家很好,开始往前走。 走着走着,人生随着越来越年长,积累越来越多,争斗越来越猛,内心越来越焦虑,人不免抱怨,这就是兄弟互相指责的时候,都觉得社会辜负了自己,都觉得自己付出太多,回报太少,自己内心仓惶犹豫。所以吵吵闹闹,一路走上去。 真正走到40岁的时候,所谓年届不惑的时候,所有那些意气风发的东西都过去

20、了,人开始变得疲惫不堪,颓唐,互相扶持着再走,走到60岁就沉默了。觉得晚年的时光应该是美好的,是珍惜的,让我们安顿一下吧,不要再抱怨了。 这个时候,可能就到了孔夫子说的“而耳顺”,心顺应了,少了很多指责,最好终于走到了80楼,站到最后的终点上,突然之间怅然若失,想起来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留在了20楼的行囊里,那就是一直还没打开的梦想,从来没有放飞过,从来它都没有跟随过自己,徒然一生走完了一生的历程,但是20楼回不去了,这是一条不归路。【篇二:庄子_读书笔记】 感受经典 感悟人生 庄子读书笔记 经过两千多年历史的洗涤与冲刷,先秦哲人为我们留下的智慧逐渐展露成经典,再逐渐延伸至远,展现出其顽强的生命

21、力,指引着我们心灵走向成熟与完美。在众多经典之中,我最喜欢庄子的超脱豁达,毫不夸张地说,庄子本人就是一个经典与传奇,闪烁着无比巨大的魅力。 伟大的哲人大多生活在贫困潦倒之中,保持着豁达的心境,坚守者自己的原则,跨过那道坎,内心就明亮清澈了。庄子也不例外,“家贫,故往贷与监河侯”(庄子 外物),“衣大布而补之”(庄子 山木),穿着带有补丁的粗布衣服,靠向人求贷以维持生计,但对于他所不屑的人物,绝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庄子对于魏王、曹商乃至惠子所悠游其中的世俗世界持强烈的抵制姿态,其傲在骨,本有机会进入名利场,但他断然拒绝了,认为好比是像祭祀牲畜一样,“衣以文秀,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

22、,其可得乎”(庄子 列御寇),希望像神龟一样“宁生而曳尾于涂中”,辞去宰相一职,成为一个在污浊的世间还能保持自己精神取向和生活信念的人。喜爱庄子,喜欢他的恣意与快乐,喜欢他的潇洒与坦然,喜欢他的率真与激情,更重要的是,他的处世态度教给我们很多。 在如今日益强调物质价值的时代,人们最容易失去的就是内心的平衡,面对物我关系、人际关系,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慌、焦虑与困惑,甚至不知道为何而活着,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以至反过来又影响了物我关系、人际关系的平衡。儒家倡导建立大同和谐的社会秩序,可实践起来非常艰难,而庄子提出了另一种认识世界的参考系,他的洞察与感悟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启迪,帮我们找到了

23、一扇审视生命及其意义的智慧的窗口。孔子希望以“中庸”求得和谐,目光总是停留在人类自身,约束个性,牺牲自我,以达成一致的共性。“和谐”的前提是制约,可它的负面是统治者对生命和个性的漠视,造成人性的扭曲、人格的畸形,“和”的表面之下,是对名利的激烈的斗争。政教合一的“人治”体制,使人们同腔同调,甚至面孔也一样,塑造国民内敛的性格,很难得到自由与快乐。而庄子的目光从个体生命出发,触及整个人类,接着向宇宙自然延伸,然后又回到生命的,他获得深刻的感悟:完成了生命个体的和谐,才能实现人类的和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 让王)。人自身的和谐体现生命遵循自然的最佳状态,因为人是

24、自然的一部分,天地与人并生,万物与人为一,做到自身不与自然发生冲突,人必须为“真人”充分呵护生命、张扬个性,不奴役和欺骗自己,懂得尊重万物,不轻视他人的价值,这样才能为创造人类的和谐提供必要的自然条件。真、善,才能让人感觉到美,“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庄子 渔父)。伪善的面具只能拉大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它是对自然秩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恶人、不真的人必然反过来伤害自身。人顺其自然,做诚实的人从而获得最大的善,使人际社会出现真正的和谐。 外界人际社会的和谐,还需要一颗开阔豁达的内心。庄子用他那犀利的目光穿越千年,柔和地抚摸着人类的灵魂。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想让自己获得

25、自由,但真正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总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约束,可有的人很快乐,有的人却郁郁寡欢,归根结底,是应为人的胸怀有“小大之辨”。胸怀宽广,不计较眼前得失,才能驾驭好自己的心态,“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庄子 逍遥游),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目标,不被外界现实所禁锢,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自己所要追求的远大理想。大,才能眼光放远,不为小事而牵绊。那条最经典的北冥之琨,“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 逍遥游),而同一片蓝天下,有鲲鹏展翅,也有蝉和斑鸠“抢榆枋而止”,终日碌碌无为

26、。还有那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他们人生的悲剧就在于自己的心胸太小,装不下天地。心中装着天地,心里有着梦想,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无论怎样的挫折都不会放在眼里了,正所谓“君子通于道之为通,穷于道之为穷”(庄子 让王),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传道的时候说:“只要有信念,可以让山走过来。”偏偏有个人不以为然,非让穆罕默德演示。穆罕默德面对大山,用命令的口吻说:“大山,过来”可是,大山并没有走过来,于是,穆罕默德说:“如果山不到我这里来,那么我可以到山那里去”只要内心豁达,心中装着大山,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对穆罕默德来说结局其实是一样的,大智慧来源于宽大的胸怀。豁达的态度同时也能转化失败的感受

27、,人生难免经历挫折,不过告诉自己,“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 齐物论),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最长寿的彭祖却又是短命的。在逆境中,豁达的态度才能带来客观的思考,换个角度天地变宽阔。 心胸开阔,个性率真是庄子中贯穿的精华,庄子反对那些所谓正人君子的“敛情抑性”的做法,人感情的外露释放是正常的,人们互相之间也要有宽广的胸怀去容纳他人。该哭的时候就哭,改笑的时候就笑,生的时候与相爱的人水乳交融,爱人去世“鼓盆而歌”。个人的情感行为,不能求同于某种模式,况且爱是没有模式的,“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

28、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庄子 山木),只要感情率真,性情顺应自然,外在的表现就可以不必刻意追求,无论在哪里,彼此内心豁达无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庄子 大宗师),湖泊干涸的时候,原先在水中嬉戏的鱼都被搁浅在陆地上,它们要快干死了,相互之间吹出湿气呵护着,吐出唾沫湿润着,多么温暖感动,但它们并不希望这样,因为在它们看来,与其在干涸的陆地上垂死边缘处相亲相爱,还不如在江河湖海中各自快乐得游走,貌似相互忘却,却又彼此想念。它们回归了自然,回归了真性,放下一切其它的包袱、威胁、条件,从此发自内心地真诚地思念。拉开距离,才知道最本真

29、的自己。“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 山木),不必刻意去做些什么,自然而然地交往,清澈透明,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水一样,小人之间的交情故意拉近,做作谄媚,甘饴如甜酒一样,可是,君子之间的交情虽然清淡但是亲切,小人之间的交情虽然甘甜但容易断绝,只是一种利交或势交。真正的感情,心灵是贴近的,至于外在形式,顺其自然,才能持久。 庄子的经典,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率真超脱豁达,我们如果服从天地间的客观规律,体察事物中的客观规律,体察事物中的细微变化,将目光投向无穷的宇宙空间,那么还有什么能东西可以影响到自己呢?所以要想达到和谐的境界,就必须在精神上

30、解放自己,由心而发,无欺无诈地与人相处,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享受到真正的幸福。与智者庄子相遇,看他潇洒的身影,聆听他一篇篇轻松诙谐寓意丰富的寓言和故事,他的自在得意,他的大度情怀,他的幽默风趣都感染了我;他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关爱,对自然的敬畏,对心灵的关照,犹如一盏盏明灯,在喧嚣中静静地闪烁,帮助我们从阴影中走出,开阔心胸走向真实的自我,按照事物的规律,去设立奋斗目标,去战胜挫折与困难。 历史选择留下来的东西都是经典的,智人与智慧,都是一块无穷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庄子是这样,其他的经典也是这样,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永远绽放着璀璨夺目的光芒,美丽我们的心灵,照亮我们的人生。【篇三:

31、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读书笔记 两千年前,那个充满绮丽、浪漫气息的瘦小老头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曳尾涂中、鼓盆而歌、千金邀相?在他身上,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可发生。他时常颠三倒四,也时常牙尖嘴利;他嬉笑怒骂,他物化成蝶。因此,千年以后,有个更加浪漫的诗人吟出那旷古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使后世人陶醉其中不能自拔。庄周,老聃的继承人和道家的发扬光大者,给后世留下了太多值得深思和研究的精神遗产。粗浅涉猎几分,略有所感,权且记下,聊以自慰。 纵观全书,我最喜欢的还是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不论庄子本意要表达什么,我第一印象就是其中的雄浑和磅礴的气势。特别是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

32、九万里”,更是将之发扬光大。但是,在此篇中,庄子着重讲述的是大与小的关系。蜩与学鸠代表那些浅薄、目光短浅之辈,而大鹏就是 有远大志向者的代表。现实正是这样,那些伟大事业的执行者最初往往受世俗非议,因为他们的远大抱负并不为世人理解。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东奔西走,但也饱受世人打击讥嘲,大鹏的南冥之行是很艰难的。修养高者,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庄子传承老子思想的表现,即“无为”,不求名利,不求功业,这与儒家“出将入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无怪乎在汉帝求长生求道丹前道家不受帝王青睐。至于后来道教兴起并在朝廷中占有一席之地,和帝王求长生不老有直接关系,但和道教一些思想的转变也有间接关系。不禁我又想起了今天的少林,在释永信大师的带领下,“开疆拓土”,少林走向了世界。很多人批判释永信大师离经叛道,有违佛家清净之道,将佛家推向了功利世俗的一面。但我想,在今天这样物欲横流,世态炎凉的社会里,少林的师傅们是否要靠一点香客的香火钱度日?修行是否意味着终日饥肠辘辘?释大师将中国的佛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